蘭天
從小就具備樂觀態(tài)度的孩子們,長大后他們的身心靈會比同齡人更加健康,同時,他們的人生也會更加幸福。家長如何才能激發(fā)出孩子樂觀積極的天性呢?以下是兒童心理專家提出的5個教養(yǎng)建議。
孩子手中的數(shù)學考卷全是紅叉叉,心里想:“我就是笨、數(shù)學就是不好!怎么都學不會。”當孩子畫不出自己心里想的圖案,就認定自己沒有藝術(shù)天分;抑或是不擅長某種球類運動,就認為自己沒有運動細胞。
這些想法從何而來?孩子并不會天生就這樣想,這是因為大人經(jīng)常在孩子面前不自覺地對很多的事情做出否定論調(diào),給孩子造成了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
因此,要想讓孩子勇于挑戰(zhàn)并克服挫折,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改變自己。家長可以這么說:“學習本來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只要找到突破點之后,自然就會越來越好!”或是:“媽媽知道這些題不容易/打籃球不容易,但是別灰心,只要多練習,一定可以學會的!”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不斷精進和修正錯誤的過程,這樣就會讓孩子未來在面對困難時能勇敢面對、保持自信,找到解決的方法。
教養(yǎng)孩子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很多新手媽媽往往會不經(jīng)意流露抱怨的心聲,平時的生活中態(tài)度也會陷入消極。如果父母一直抱怨各種問題,比如財務、工作,或者今天過得有多糟糕,這在潛移默化中就會讓孩子未來在遭遇相同的狀況時,下意識地以同樣的方式反應。所以,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說一些正向的、順利的事,例如:“今天解決了一個工作上的大難題,我可真厲害!”或是:“今天去政務大廳辦事特別順利,都不用排隊,真幸運!”
生活中雖然不可能事事順利,但只要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減少抱怨,就能夠影響孩子的正向心態(tài),讓孩子在未來的發(fā)展中獲益。
當孩子們有機會表現(xiàn)與證明自己的能力時,“我可以”的態(tài)度就能在他們的心底滋長茁壯。因此,當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時,家長就可以為孩子設定一些簡單的家務,像是收拾玩具、疊被子、穿衣服、打掃房間等等,讓孩子建立起責任心,同時又能減輕父母在家務上的負擔。
家長應該根據(jù)年齡給孩子分配合適的目標任務,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信賴,孩子也會更加自信。
今天的父母往往容易對孩子過度保護,殊不知這樣反而傷害了孩子的自主意識。許多家長都會因為孩子做某件事一開始犯錯,就阻止或打斷孩子的嘗試,久而久之,導致孩子自信心不足,態(tài)度消極。
無論學什么技能,每個人一開始都會犯錯,成長就是不斷地從錯誤中學習。如果害怕孩子犯錯而阻止孩子去嘗試,就會讓孩子失去學習成長的寶貴機會。
所以,大膽讓孩子嘗試吧,從系鞋帶到洗碗,從使用剪刀到騎自行車……等孩子的年紀稍大一些,還可以鼓勵孩子進行更具挑戰(zhàn)性的項目,如登山、郊游或是參加夏令營等。
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最好方法,就是放手讓他們勇于嘗試新鮮事物。
樂觀不止是一種態(tài)度,而是了解情況以后,以正確的行動去應對,而不是只會“正向思考”,但什么都不做。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只說“你要正向思考呀”,而是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或者建議。家長要讓孩子知道,想要解決問題,除了需要耐心,更重要的是方法,就像我們親手栽種一盆花卉一樣,要想看到開花結(jié)果的那天,就要細心澆灌與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