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紅旗渠時強調(diào):“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被赝嵌渭で槿紵臍q月,林縣數(shù)以萬計的修渠英雄,群雕般屹立在這一精神的源頭。今年75歲的紅旗渠特等勞模張買江,就是這組群雕中的一個代表。
工地上失去了一位好排長、好技術員
1961年,太行山腰“引漳入林”建設工地上,人聲沸騰,鎬釬叮當。一個在人群里忙上忙下的少年,躍入前來采訪的新華社記者穆青的視野。穆青抬步走近那少年,以往常稱呼小孩的口吻喊他“小鬼”,問他年齡多大了。在當時的河南農(nóng)村,沒有人用“小鬼”的稱呼。少年以為對方罵他,便回了一句:“老鬼!”
穆青一愣,與陪他一起來工地采訪的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對視一笑。“這孩子叫張買江,人小志大,機靈勇敢。像他爹!”楊貴介紹道,“年前,南山村負責施工的那一段發(fā)生啞炮事故,他爹光顧著招呼工友們躲避,自己被啞炮炸飛,沒活過來?!?/p>
在漫長的歷史時空里,有關為水所困、盼水找水的故事填滿了林縣的溝溝坎坎。1960年2月,林縣縣委決定在太行山腰開鑿一條大渠,把漳河水從山西截流入境,引入林縣。這一大型水利工程被命名為“引漳入林”。林縣人難掩內(nèi)心的喜悅,一個個都憋足了勁,想在修建這項工程中大顯身手,等將來吃水時也能問心無愧。張運仁,這個在南山村頂呱呱的壯勞力,恰好在土木工程建設方面技術嫻熟,去參加“引漳入林”工程建設,可謂人盡其才。村里對張運仁委以重任,任命他為施工排長,同時兼任三個村的技術員。在工地上,無論是掄錘打釬、下塹除險,還是生爐捻釬、掄斧修車,張運仁樣樣都干得很出色。
修渠時,為了提高施工效率,工人常自制炸藥或從外面買來炸藥,用于崩山開石。按照施工管理程序,每次工人收工后,點炮手要對預埋的開山炮逐一點燃,為后面來干活的工人準備石料。有時由于導火索受潮或者受損,炮會出現(xiàn)引燃失敗或未在規(guī)定時間炸響的情況,這種炮被稱為“啞炮”。在修渠工地上,啞炮就是危險的代名詞。張運仁是技術員,對工地的情況掌握得比較全面,負責與點炮員核對點炮數(shù)和炮響數(shù)。那天,張運仁發(fā)現(xiàn)有一枚炮還沒有響,他馬上意識到有危險,飛速趕到施工現(xiàn)場。此時,一些工友已經(jīng)吃完了飯,正準備干活,他三步并作兩步邊跑邊喊:“有啞炮,快躲開!”
工人們一聽有啞炮,迅速散開躲避,幾個靠近啞炮的工友被張運仁猛推出去,但張運仁自己還沒來得及跑開,就聽“轟隆”一聲巨響,他被飛石擊中頭部,當場犧牲,年僅38歲。從此,工地上失去了一位好排長、好技術員。
“接你爹的班兒,把水引過來”
張運仁家孩子多,1949年出生的張買江排行老大。“買江”就是把江買下來的意思。在林縣,上了年紀的人,名字里大多含有水、江,以表示對水源的期待。1961年春節(jié)剛過,母親趙翠英就把張買江拉到跟前說:“你爹把自己搭進去了也沒把水引過來,我也因為去打水差點淹死在湖里,咱們南山村沒有水沒法過日子呀!娘想把你送到修渠工地上去,接你爹的班兒,把水引過來?!睆堎I江人小志氣大,他回答道:“娘,俺愿意!”
當時林縣有個習俗,年關過后,不管是店面開張,還是出遠門去干活兒,一律要等到“破五”后才能行動?!耙娜肓帧惫こ檀藭r已改名為“紅旗渠”工程,工地上大部分人都放假回去過年了,初五后才開工。趙翠英把想讓買江去工地干活的事給村干部、管施工的營部領導說了,他們說啥也不同意。她干脆把鋪蓋一收拾,帶著買江直接找到工程指揮部,說啥也要把買江留在工地上。臨別時,她叮囑張買江,“不把水帶回去,就不要回這個家”。
在紅旗渠建設工地上,施工作業(yè)基本都是重體力活。一個12歲的孩子,咋安排?負責施工的領導撓了半天頭,決定把張買江安排到后勤組,主要負責從鐵匠那兒把打好的鋼釬等工具往工地上送,再把用壞了的鋼釬等工具扛回來,交給鐵匠重新加工后再送往工地。張買江每天穿梭于鐵匠爐與各工地之間,要走近40公里。母親給他做的布鞋,他不到一個月就穿破了,腳底也磨出了血泡。沒有鞋,他就把廢舊的汽車輪胎制成鞋穿在腳上,時間長了,腳板磨出了又厚又硬的繭子。漸漸地,他看熟了做鐵匠的門道,也學會了鑿石壘砌的技能。他還纏著本家一個在工地上負責點炮的叔叔,學會了如何下藥裝炮、點導火索,學會了排除啞炮,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在20分鐘內(nèi)點72個炮眼的紀錄。
張買江記得,那時候沒錢買炸藥,大家就用谷糠、鋸末加硝酸銨碾制。紅旗渠工程量大,需要的炸藥多。鋸末有限,組織便派人到山上拾牛糞、人糞,回來曬干、碾碎,摻上硝酸銨制成炸藥。
工地上人人都受過傷,張買江也不例外。15歲那年,他打炮眼時左胳膊被鐵錘砸骨折了,鉆心般的痛,“但是當時年紀小,好得快,一周之后就開始干輕活兒了”。漸漸地,張買江成了工地上的技術骨干,大家終于不再把他當個孩子了。
穆青后來又見到張買江,把當初稱呼的“小鬼”改成了“紅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并在文章中多次提及。紅旗渠修建了近10年,張買江在紅旗渠工地上干了9年(紅旗渠工程于1969年完工)。 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干渠通水。張買江作為年齡最小的修建者,參加了慶典儀式。隨著林縣縣委書記楊貴一聲“開閘放水”,浪花四濺的渠水奔騰而下,萬人參加的儀式現(xiàn)場頓時沸騰起來。張買江舉著獎狀坐在前排,心里涌出一股暖流。
一年后,張買江被評為紅旗渠建設特等勞動模范,還作為九位勞模代表之一,負責接待國內(nèi)外來紅旗渠參觀的客人。
第一擔水
當紅旗渠一干渠與英雄渠交匯處——“紅英匯流”建成通水,嘩嘩流動的渠水從干渠分流到通向南山村方向的支渠時,張買江也跟著渠水趕回了南山村。水終于引進村了,他可以回家見娘了!
張買江快到村口池塘邊時,鄉(xiāng)親們自覺地為他讓開一條道,母親趙翠英正在池邊等他。母子倆相擁而泣。村干部走上前說:“買江小兄弟,你是咱村的引水功臣,大家都等你回來挑這第一擔水?!?/p>
張買江有些不好意思,趙翠英說:“鄉(xiāng)親們敬咱張家為了給村里引水搭上過一條命,咱家有這個資格。挑吧!”說著,她把從家里拿來的鉤擔和水桶遞給買江。當時,《河南日報》記者張一弓為滿懷喜悅挑水回家的張買江拍了一張照片,登在《河南日報》上,成為了歷史的見證。
在紅旗渠的建設過程中,中央、省、市領導及有關部門對工程給予了很多關注與支持,尤其是在紅旗渠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所孕育出的“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作為民族精神的一個符號已被寫入史冊。
張買江后來被推薦上了學,成為一名老師。而作為紅旗渠工程的建設者,他始終把護渠、守渠當作一份責任,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以自身經(jīng)歷講述紅旗渠故事,傳播紅旗渠精神。幾十年間,張買江入學校,進企業(yè),到機關,上紅旗渠,他像一臺精神的播種機,走到哪里,就將精神的種子種到哪里。
(摘自《名人傳記》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