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只此青綠》《唐宮夜宴》《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節(jié)目走紅,喚起了人們對文博的熱情。博物館里的每件藏品都是加強文化自信的載體。博物館旅游“出圈”,讓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眾,讓文化遺產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為進一步講好文化故事、挖掘文物的價值提供了路徑,成為文旅融合發(fā)展的生動實踐。
圍繞一個文化主題,訪遍一個城市的文博古跡,這樣的行程對很多游客充滿了吸引力。走馬觀花、游覽風景、拍照打卡已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博物館講解,成為連接文物和游客最直接的途徑。
有文化體驗需求的游客增多了,博物館也開始追求創(chuàng)新和特色,掀起創(chuàng)新轉型風潮。人氣爆火的特展活動,全息技術還原的大師作品,不斷“出圈”的文創(chuàng)產品,趣味互動游戲、手工制作、夜游、探秘、鑒寶及各類研學課程,深受游客歡迎。在各類創(chuàng)新元素的加持下,博物館一改“高冷”“嚴肅”的形象,以親民化路線快速“破圈”,走向大眾。
在全息投影、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AR(增強現(xiàn)實技術)、三維影像、多傳感器融合等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數(shù)字博物館、虛擬博物館、智慧博物館等概念先后出現(xiàn),歷史場景真實生動再現(xiàn),給游客帶來沉浸式游覽體驗,讓曾經“沉睡”的文物和歷史變得觸手可及。數(shù)字化成為博物館提升文化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加速了博物館知識由“貴族專享”到“大眾共享”的歷史轉向。
(以上內容整理自《光明日報》)
素材分析
打卡博物館成了一種旅游新風尚,人們樂享其中,掀起了博物館游的熱潮。我們能從上面的素材中獲得哪些信息,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呢?
轉變思路,順應需求
積極的思想產生積極的結果。各地博物館紛紛轉變思路,積極通過不同的方式順應大眾的不同需求。不管是講解員講解,還是多樣化、數(shù)字化的體驗,都讓沉睡的文物越來越吸引人們前去探尋了解,也讓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走近大眾。
寓教于樂,守住擔當
博物館是向大眾提供文化知識的基地。文創(chuàng)產品、趣味互動游戲、手工制作等活動吸引大家積極參與。一件件文物以豐富多樣的形式被大家熟知,激發(fā)了大家的探究興趣。博物館守住了這份歷史的擔當,營造出適合大眾游覽的氛圍,提升了游客的參觀體驗感。
數(shù)字技術,未來機遇
數(shù)字技術拓寬了文化的邊界,也給人們帶來全新的體驗。隨著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的普及,云展覽、云講解、線上直播等模式,便于文化的傳播,也順應了社會的發(fā)展,讓一個個動人的文物故事“飛人尋常百姓家”。這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
滋養(yǎng)精神,文化名片
每一件文物都有一段歷史,承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也是一張文化名片。它們聚集起來就是美麗中國的名片,彰顯著中國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