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婷 楊建崇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在中共中央的努力下,國民黨接受共產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展開。1939 年1 月16 日,根據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正式成立,周恩來、博古、葉劍英、董必武等為南方局常委。南方局長期工作于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在反頑斗爭中做出巨大貢獻。
1939 年1 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五中全會,制定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針,國民黨頑固派反共倒退勢頭日益增長。為維護國共聯(lián)合抗戰(zhàn)大局,南方局堅持抗戰(zhàn)、團結、進步三大方針,以政治宣傳為主,軍事為輔,積極地開展反頑斗爭。
1939 年6 月,國民黨楊森部襲擊新四軍駐平江加義通訊處,制造了舉世震驚的“平江慘案”。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兼湘鄂贛特委書記涂正坤、中共湘鄂贛組織部長羅梓銘、曾金聲、吳淵等慘遭殺害。慘案發(fā)生后,周恩來、葉劍英致函電蔣介石以及制造摩擦的地方軍事長官陳誠,提出嚴正抗議與交涉。國民黨當局卻態(tài)度敷衍,拖延應對。7 月1 日,中共南方局常委、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在紅巖嘴先后致電國民黨當局何應欽、白崇禧,提出嚴重抗議,要求即查此案。為揭開慘案真相,爭取進步勢力的同情與支持,維系抗戰(zhàn)大局,南方局于8 月13 日舉行大規(guī)模的追悼會,與會的新聞媒體界、民主黨派人士、社會團體達1000 余人。葉劍英義正辭嚴地指出:“平江殘酷的事件,所根據的口實只是一種狼要吃羊的借口,用來掩飾那些破壞抗戰(zhàn)的頑固分子實行反共的狠毒企圖的”。南方局常委董必武在《追悼新四軍平江嘉義留守通訊處遇害烈士啟事》中痛斥頑固派:“敵挾其雷霞萬鈞之勢,正欲亡我國,滅我種。我國人同心合力,御侮救亡,猶恐不濟,今競置外盜于不顧,手足無情,自相魚肉。”該啟事詳細地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的罪惡行徑,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四川地方實力派川東鹽務管理局重慶分局以挽聯(lián)“古今同慨六月飛雪,曲直表明九泉飲泣”致哀;著名作家張恨水在挽聯(lián)中寫道:“抗戰(zhàn)無慚君且死,同情有淚我何言”,國民黨頑固派在政治上陷于被動。
國民黨在華北、華南地區(qū)挑起的反共摩擦接連受挫,但蔣介石積極反共的行動并沒有停止。1940 年3 月,國民黨召開軍以上作戰(zhàn)單位參謀長會議,八路軍參謀長、南方局常委葉劍英參會。議期間,蔣介石訓示道:“有人公然不聽軍令,劃地稱王,擁兵自重,游而不擊,摩擦不斷”。在蔣的授意下,各戰(zhàn)區(qū)參謀長紛紛污蔑八路軍“游而不擊”“襲擊友軍”。天水行營參謀處處長盛文污蔑稱,冀察戰(zhàn)區(qū)沒有完成作戰(zhàn)任務,是因為十八集團軍屢次襲擊鹿鐘麟、石友三等部,給日軍以“掃蕩”的機會。面對頑固派的污蔑,葉劍英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反擊。他指出,敵后抗戰(zhàn)是戰(zhàn)略的需要,八路軍在缺衣少糧、裝備簡陋的情況下,克服種種困難堅持抗戰(zhàn)。全面抗戰(zhàn)兩年半以來,八路軍進行了大小2689 次戰(zhàn)斗,殲敵8 萬余人,八路軍也付出陣亡1.9 萬余人,負傷4 萬人的巨大犧牲,有力地駁斥了頑固派對八路軍“游而不擊”的污蔑,使國民黨污蔑、攻擊共產黨的行動有所收斂,維護了國共聯(lián)合抗日大局。
國民黨頑固派在華中地區(qū)一方面制造軍事摩擦,妄圖武力消滅新四軍;另一方面,企圖通過談判來迫使新四軍、八路軍撤至黃河以北地區(qū),限制抗日進步力量的發(fā)展。1940 年10 月初,頑軍將領韓德勤率軍進攻蘇北地區(qū)的新四軍。南方局獲悉后,立即致電項英,建議新四軍積極準備應戰(zhàn)。10 月4 日至6 日,新四軍在黃橋殲滅韓德勤部隊1.1 萬人,頑固派在蘇北反共受挫。
頑固派在蘇北發(fā)動的反共軍事行動受挫后,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何應欽、白崇禧致電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軍長葉挺,污蔑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要求將八路軍、新四軍縮編為10 萬人,并將抗戰(zhàn)以來的歷次摩擦歸咎于八路軍和新四軍,成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點。1941 年1 月6 日,皖南事變爆發(fā)。奉命北撤的9 千余新四軍遭到國民黨軍隊7 個師8 萬余人的進攻。新四軍軍長葉挺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被叛徒殺害。1 月17 日,蔣介石誣蔑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周恩來得知取消新四軍番號的消息后,立即致電何應欽提出嚴正抗議。隨后,周恩來寫下“為江南死國難者致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挽聯(lián),新華日報社連夜刊印,天亮發(fā)往全城,使事變真相大白于天下。
南方局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制定了“政治進攻,軍事防守,組織嚴密,工作分散”的方針。1 月19 日,南方局印發(fā)《新四軍皖南部隊慘被圍殲真相》傳單,并廣泛散發(fā)。次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發(fā)表談話,并宣布重建新四軍軍部。這份傳單和“談話”在澄清皖南事變真相,深刻地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反共倒退、破壞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罪惡行徑,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宋慶齡、柳亞子等國民黨左派發(fā)出抗議,譴責蔣介石反共倒退、違背民心;國民黨內部張治中、王世杰等也紛紛對蔣介石反共行為表示不滿;蘇聯(lián)駐華大使潘友新、英國駐華大使卡爾、美國總統(tǒng)特使居里等均向國民政府進行抗議與譴責,頑固派在國內外政治上陷于孤立。
1941 年2 月,中共在民主黨派的建議下,以“答復十二條善后辦法”的公函為出席第二屆國民參政會的條件。從2月19 日至26 日,國民黨談判代表以公函、電話、面談方式威逼利誘,要求周恩來撤回“十二條善后辦法”的公函。周恩來義正言辭的表示:“在新四軍問題發(fā)生后,政治壓迫、軍事進攻不斷,我們確無讓步可能”。中共參政員能否參會的問題已經成為當時國內外人士矚目的焦點,加上英美對蔣介石“不要與中共全面決裂”的要求,蔣在3 月6 日的會議演說中保證“以后絕無剿共的軍事”,明確表示停止反共。3月14 日,蔣介石約見周恩來,作出緩和兩黨氣氛的姿態(tài),表示讓步謀求妥協(xié)。至此,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完全打退。
1943 年3 月,由陶希圣執(zhí)筆、蔣介石署名的《中國之命運》一書發(fā)表。該書偽造和篡改中國的歷史,歌頌封建主義,鼓吹法西斯主義,公開提出反對共產主義、自由主義,反對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論和實踐。頑固派攻擊共產主義和民主主義,將中共領導的新四軍和八路軍誣蔑為“新式軍閥”,將抗日根據地丑化為“封建割據”,為頑固派反共作輿論準備。
1943 年5 月,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團公開宣布《關于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共產國際正式解散。頑固派利用這一時機,再次發(fā)動反共高潮。蔣介石令胡宗南抽調第一軍和第九十軍進攻囊形地帶。7 月4 日,朱德總司令致電胡宗南稱:“自駕抵洛川,邊境忽呈戰(zhàn)爭景象。道路紛傳,中央將乘國際解散機會,實行剿共。我兄已將河防大軍向西調動,彈糧運輸,絡繹于途,內戰(zhàn)危機,有一觸即發(fā)之勢”。隨后,毛澤東在解放日報上公開發(fā)表《質問國民黨》一文,指出,國民黨胡宗南部兩個軍用于包圍陜甘寧,一個軍對付日寇。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倒退行為,準備進攻陜甘寧地區(qū)的圖謀被公之于眾。
董必武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下,領導南方局開展反頑斗爭。首先,南方局利用各種社交關系,在公開場合揭露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行為,譴責頑固派準備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其次,利用《新華日報》《群眾》等進步期刊,批判國民黨的積極反共的惡行;最后,將共產黨抗議頑固派反共的電文、頑固派密謀內戰(zhàn)的電文以及頑固派迫害抗日民主力量的材料編印成小冊子或傳單向國內外散發(fā)。在南方局的努力下,英美蘇等國大使“警告中國政府不要內戰(zhàn),否則各國援助即將停止”。在國內外的輿論壓力下,國民黨頑固派聲稱無意進攻陜甘寧邊區(qū),第三次反共高潮宣布破產。
南方局長期斗爭在以重慶為中心的白區(qū),是黨在抗戰(zhàn)時期國統(tǒng)區(qū)的紅色堡壘。南方局在周恩來等人的領導下,創(chuàng)造性地執(zhí)行黨的政策,團結和領導人民群眾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南方局的反頑斗爭工作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得到進一步的鞏固、發(fā)展,加速了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進程。通過反頑斗爭,團結了進步力量,不僅保存了黨在西南地區(qū)的組織和力量,為全國解放時期第二條戰(zhàn)線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