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學領域中的重要類別,它憑借著自身豐富厚重的歷史內涵以及絢麗多彩的藝術特色,成為古典文學中的典范?!皩懸狻弊鳛橐粋€文學理論的重要概念,歷來是我國文學研究者討論的對象,曼是了解唐詩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的重要切入點。本文以詩歌的意境為基礎,結合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對唐詩意境的表達方式進行分析,以便領略詩歌的獨特風栗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
作者:張青,重慶三峽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一、引言
唐詩的意境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幾千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耙饩场笔侵袊糯乃嚴碚摰囊环N獨特的審美觀點,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意境以其“情與景”的表現特征、“虛與實”的構造特征和“詩歌神韻”的美學特性,集中反映了華夏民族的美學理想,并成為一種更高層次的抒情詩意象。
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意境則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始終繞不過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最初將“意境”作為美學范疇提出的詩人是王昌齡,他提出詩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在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中,詩人們也非常注重意境的營造。在意境學說的指導下,唐代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展現出了虛實相生、意境和諧、深邃悠遠的審美特點。讀者在閱讀這些詩歌時,非常容易產生聯想與想象,在情感思想上獲得感染與啟發(fā)。
二、唐詩意境的內涵
“意境”一詞的出現,標志著人們對古典詩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會。它最早出現于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格》一詩之中。對于一篇成功的詩歌來說,意境的描寫與傳達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成功地寫出一篇山水詩歌,描繪出山峰的險峻,巖石的秀美,詩人必須將自身置于這樣的風景之中,將秀麗的風景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這樣,詩人才能將風景內化為內心的山水,勾勒出胸中的溝壑,才能通過這些山石之物,寫出氣勢磅礴、艨朧煙雨般的風景和感受。
著名的哲學大家宗白華先生曾提出,詩歌意境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有著極具世界貢獻的一面。在中國文學史上,意境占據著最為顯著的地位,是詩歌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核心。意境一詞中的“意”主要指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時所抒發(fā)的思想情感,“境”則表示的是具體的物象途徑及意象體現?!耙饩场笔且环N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彼此融合、交織形成的藝術形象,它反映了主觀與客觀的碰撞、心與物的結合。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與意境相關的一大內容是意象,兩者在本質上具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它們都能反映出主客觀之間的銜接。但意象往往要結合具體的詩句來體會,意境則常與全篇內容相對應。例如,在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出現的意象包括:黃鶴樓、孤帆、長江、煙花等。這些意象的排列組合,共同營造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美麗畫面。詩歌雖然沒有直接展示出作者對于友人的戀戀不舍,但是憑借著詩句中孤帆的消失、江水的綿延,以及詩人久立江邊若有所思的形象,傳達了詩人對友人的不舍與思念,看似寫景,實則句句抒情,真正達到了一切景語皆隋語的寫作高度。
三、唐詩中文學意境的表現
(一)唐詩意境的不同表達形式
在唐詩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意境表達形式有以下幾種:第一種,結合自然山水,通過寫外界客觀事物來抒發(fā)情感,展現詩人對自然的熱愛與向往之情。例如《登鸛雀樓》,重點描繪了自然山水的壯觀奇美。第二種是結合宮廷人物、宮廷場景,就宏偉的宮殿、美麗的宮人以及宮廷政務等內容進行集中闡述,以此抒發(fā)作者的相關情感。如《登金陵鳳凰臺》就結合宮廷景色展開意境渲染。第三種是詩人結合相關典故及事物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主要用于表達作者的豪情壯志,倡導正氣,勉勵自己和他人。第四種是哲理思考類,詩人從眼前事物聯想到生命,從人間百態(tài)聯想到世間萬物,展現出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例如杜牧的《秋夕》,結合秋天的變化來反思人生的短暫。第五種是孤獨寂寞類的意境,主要借助孤獨冷清的場景,展現詩人內心的寂寞與孤寥。例如李白的《靜夜思》,通過眼前的月下景象,表達自己在異鄉(xiāng)的孤獨之情。第六種是展現愛情與思念的意境,主要描寫愛人的容顏,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思念之情與相思之苦,從而展示出詩人對愛情的不懈追求。
從詩詞作品中常見的意象組合來看,在古詩的意象排列上,往往有著相對固定的寓意。例如,花草樹木類的意象往往與個人的人生起伏與品性修養(yǎng)相關聯。菊花往往寓意著高潔隱逸,梅花寓意著堅強不屈,蘭花寓意著高潔,牡丹寓意著富貴美好,松柏寓意著傲岸和堅強的生命力。飛禽走獸類的意象也有其特定的寓意,如子規(guī)寓意著悲慘凄涼,鴻鵠寓意著追求理想,魚蝦寓意著自由愜意,孤雁寓意著思鄉(xiāng)孤獨,瘦馬寓意著漂泊跌宕。
(二)詩歌《從軍行》七首·其四中的意境體現
《從軍行》作者王昌齡被譽為七絕圣手,有著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他雖在仕途上屢受坎坷,但在詩歌上卻有著顯著的成就,尤其是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不僅題材廣泛,而且蘊意豐富。
《從軍行》七首·其四是王昌齡的經典之作,該詩作塑造了蒼涼、闊大的背景,用詩意的語言描繪了高遠的文學意境。首句描寫青海上空籠罩的層層烏云,這烏云讓整個雪山也為之黯然失色,塑造了整體凝重深沉的氛圍,仿佛自然界也知道這里即將有大事發(fā)生。第二句“孤城遙望玉門關”,作者直指在廣闊的背景之下的一點孤城,點出孤城處于戰(zhàn)略要地的重要意義。玉門關是古代通向西域地區(qū)的門戶,也是邊塞將士的防守之地。前兩句結合青海、長云、雪山、孤城、玉門關這些景象,塑造了沉重凝練的氛圍,又將現實景色與歷史進行了聯系。之后“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兩句表現出了在外戍邊將士的心聲。由于長期且慘烈的戰(zhàn)爭,將士們的盔甲已經出現了一個個的破洞,面對如此艱難的現狀,將士們仍然眾志成城地表示,如果不能攻下樓蘭,我們堅決不回去。
樓蘭是古代西域的一個小國,后為鄯善。樓蘭國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漢武帝時期該地初通西域中原,是使者們前往西域的必經之地。匈奴常將樓蘭充當耳目,以此攻擊劫掠前往西漢的使者,這使得樓蘭成為漢朝的心腹之患。詩歌最后一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感嘆,既表現出了將士們豪邁堅定的情緒,也突出了他們還鄉(xiāng)無望的幽怨情緒。
此詩一二句寫景,但景中含情,三四句直接抒情,又將現實與歷史彼此交織,既展現出了將士們對于自己所承擔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使命感,又表現出了戍邊將士生活的苦寂艱難。情感觸動與周圍悲壯開闊的景色相融合,使得詩歌既體現了愛國主義,彰顯了英雄氣質,又充滿了人文情懷。詩人樸實無華的筆端,流露出穿越時空的萬里豪情。
四、唐詩中意境表達的積極意義
(一)在情景交融中表情達意
唐詩中,情景交融是最為常見的意境表達方式之一。它指的是通過描寫環(huán)境渲染氣氛,并將其與詩人或主人公思想情感相銜接,借助外在的客觀事物來彰顯抒發(fā)主觀情思的手法。情景交融的具體形式包括了景中含情、情中含景、情景并茂等多種形式。例如,在王維的《山居秋瞑》中,他利用空山、新雨、翠竹、漁舟等清新的意象。讓人讀后自覺勾勒出雨后傍晚月下清秀幽靜的山水景象,感受到詩人高潔真摯的情懷,以及詩人對自己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情中含景的造景方式主要以抒發(fā)個人的主觀情思為創(chuàng)作主旨。雖然不在詩詞中刻意描寫景物,但讀者卻能從中感受到景物的存在,并感到情重于景,景中有情。例如,杜甫在《春望》中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山河破碎的歲月里,即使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在詩人看來也增添了無限的愁思。這首詩既有景又有情,但由于重點在于抒情,相應的景物描寫也就成為情感抒發(fā)的陪襯。
情景并茂是情與景兩者并重又彼此融合的表現方式。例如,高適創(chuàng)作的送別詩《別董大》,前兩句寫眼前之景,后兩句抒發(fā)內心之情,直抒胸臆,勸慰友人。整首詩展現了詩人開闊的心胸,對友人起到了鼓舞的作用。
(二)在虛實相生中營造美感
虛實結合是中國美學范疇中的重要內容,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意境的表達和詩詞的創(chuàng)作都廣泛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其中,“實”是眼前所見之景,“虛”是由具體景物誘發(fā)的無限聯想和感悟。虛實結合是將客觀景物描寫與詩人內在主觀情思融合構建起的藝術整體,例如,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寫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笨此茖懷矍爸埃瑢崉t蘊含著詩人自己的主觀情思。在“孤帆遠影”這個意象中,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展示出詩人對友人的真摯情感。整首詩并沒有直接提及友情這個字眼,但卻處處體現了友情。詩人將自己對友人的深情寄托在了自然景物中,情景之間的交融,虛實之間的融合,讓詩人無形的情思轉化為了有形的物,真正達到了虛實相生與味無窮的境界,也凸顯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美感。
意境就如同中國畫中的留白,詩人通過具體的物象創(chuàng)作詩歌,并不將情思完全寫實寫透,而是給讀者留下充分想象、聯想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詩詞作品有了意象,就有了更深的意境內涵,同時也就有了無窮的魅力。
(三)在含蓄朦朧中激活想象
意境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蘊含著人間的煙火氣。詩人在完成內容創(chuàng)作時,往往會借助意境的營造,以希望通過自己有限的物象來把握出人生無限的意味。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前兩句寫當下,后兩句想象未來兩人相會時的情景。短短四句詩,既有歡聚,又有離愁;既有實景,又有虛景。作者從現實的描寫聯想到未來的美好,既在眼前構建出兩人重聚時的歡樂,又通過對于未來的虛擬想象,進一步凸顯當前眼下的苦寂與思念,用相見時的樂反襯出今夜孤寂想念的苦。這種情感的朦朧含蓄使得詩歌意象達到了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的效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之詩”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也存在景語情語彼此關聯的寫法。詩人將以往屢見不鮮的情景彼此交匯,使其融匯出一種全新的含義,達成了情、景、理彼此交融的優(yōu)美且飄渺的意境,開合自如。一篇好文章理當內容豐富、內涵深刻,令人回味悠長,詩作更是如此,這也是意境之美的重要體現。
小結
唐詩的魅力不僅在于文字上的美感,還在于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情景并茂等多個方面的意境之美。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通過描寫西北邊塞奇異壯美的景象,將戍邊將士孤寂艱苦的感受以及擔負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傳達出來,實現了景中含情、情景交織,充分展現了詩歌意蘊的豐富內涵。
意境一詞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量,不同詩人通過不同的寫作方式及技巧賦予了冰冷的文字以生命的溫度及力量,他們通過文字訴說著自己內心的感受及想法,展現出了自己獨有的感受及情感。而我們通過文字的牽連與意境的橋梁,在千年之后感受著文字的力量和詩歌的美好。唐詩中意境以其“情與景”的表現特征、“虛與實”構造特征、“詩歌神韻”的美學特性,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美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