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春雨
臨邑縣自然資源局,山東臨邑 251500
關鍵字 榆樹;育苗技術;病蟲害防治
榆樹具有根系發(fā)達、生長迅速、適應性強的特點,能夠適應國內大部分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在巖石山坡、沙地和降水量極少的干旱地區(qū)、寒冷地區(qū)都能健康生長。榆樹不僅可以吸收粉塵和沙土,還能有效保護土壤和水源,減緩水土流失、防止水源污染。因此,在開展人工造林的環(huán)境工程時,榆樹通常是備選樹種。此外,榆木具有經濟價值,是常見的建筑材料和家具材料,榆樹葉在中醫(yī)研究中的藥用價值較高?;趪鴥拳h(huán)境治理和經濟產業(yè)升級的新要求,對榆樹苗木育種、栽培和病蟲防治管理的研究十分必要。
榆樹在物種分類中屬于榆科喬木,是一種季節(jié)性落葉植物。在長大的過程中,苗木的表皮顏色會由淺灰色轉變?yōu)榘祷疑?,表皮狀態(tài)也由平滑逐漸變粗糙,并出現(xiàn)深淺不一的縱向裂紋。榆樹的主體高度平均可達到25 m,有巨大的樹冠,分枝干大多是細長的小枝,整體呈現(xiàn)淡淡的黑褐色[1]。樹葉生長形態(tài)為橢圓的卵形且由根部到尖端呈現(xiàn)先寬后窄的形狀,葉片寬度在1.3~3.4 cm之間,葉片從基部開始向斜下方對稱傾斜。成體期的榆樹葉表面光滑無毛刺,但幼年生長時期葉片背面有短小的柔軟細毛,生長后期葉片背面的細毛會逐漸消失或只在部分脈絡處保留簇狀細毛,葉柄處的短毛一直存在。葉片的邊緣有雙重鋸齒或單層鋸齒。冬季的幼芽呈現(xiàn)近似圓球的卵形,榆樹的花也開始生長,且花果期長達3~6個月。
榆樹在生長過程中對陽光的需求較大,在降水較少的干旱氣候、寒冷多風的低溫氣候、中度鹽堿化或貧瘠的沙石土壤中可以保持良好的生長態(tài)勢。榆樹在幼年生長期其側方枝條會因喜陽多數(shù)向陽生長排列,枝條逐漸向外擴張,最終成年期的榆樹會形成巨大的樹冠。榆樹生長對氣候的適應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在最低氣溫達到-48~-40 ℃的嚴寒環(huán)境中、在年降水量<200 mm的干旱荒漠環(huán)境中、在酸堿度值為9且含少量氯化物和蘇打鹽的土壤中都可以正常生長。根系較為發(fā)達,且向縱深處扎根較深,能抵擋較大的風沙,生長速度較快,但榆樹對含水量較大的潮濕環(huán)境適應性不足[2]。
在綠化盆景制作方面,榆樹具有葉片形狀秀美、傷口愈合快、生長速度快、可塑性強的優(yōu)點。在制作盆景時,可以采用切斷胚胎的方法,保持樹種的自然收縮愈合,達到良好的盆景效果。榆樹的愈傷組織較為發(fā)達,可以搭配不同的樹木奇石,設計更加理想化的造型。與其他樹種相比,榆樹的萌芽能力更強,在春季,即使有傷口的地方也可以出芽,便于景觀設計師搭配不同的設計造型。榆樹葉對沙塵的吸附和保留能力極強,十分適合我國北部地區(qū)的園林綠化。
在榆樹種植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對其育苗手段進行分析,根據(jù)不同情況選取合適的栽種技術,目前榆樹栽種較為常見的方法有播種育苗技術、扦插技術和嫁接技術。不同的技術手段適合于不同的苗木,操作過程也不盡相同。
榆樹的樹種來源較為廣泛,播種是其較為常見的育苗方式。為保證孕育的苗木能夠全部出芽,相關人員需要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預處理,并整理土地,選擇適合苗木生長的日期和氣候進行播種。
2.1.1 種子預處理及收集 榆樹的開花期一般在春季初期,在花開后,種子會逐漸成熟,成熟期為4月中下旬。憑借種子顏色可以判斷其成熟情況,成熟的榆樹種子表皮呈現(xiàn)出黃白色,且該黃白色的表皮會在風作用力下脫落。在種子成熟后,在樹冠果實密集處收集成熟的種子。種子收集后,進行晾曬處理,選取陰涼通風的環(huán)境,使種子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中自然揮發(fā)多余的水分。在晾曬種子過程中會摻雜許多雜質,種子的預處理要包括挑選栽植、枯枝落葉、石塊和沙土。選取種子時,優(yōu)先選取生長速度較其他樹木更快的種子,針對樹干直順、整體結實、病蟲害更少的植株采集種子。樹種選擇應在符合收集條件的母株中隨機進行,并在收集后及時播種。如果因為特殊情況需要對收集的種子進行儲藏,并做好相應的密封工作,包括及時將種子在通風處陰干,在存儲種子的瓦罐或鐵桶內放置少量的木炭,以幫助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
2.1.2 苗地修整 榆樹雖然有生命力和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大的特點,但也要在保證幼苗強壯的情況下才能達到良好的長勢效果。為了保證種子的出苗率,應保證土地的灌溉排水能力較強,可以選擇在地勢較高的沙質土地進行播種。選好育種土地后,需要使用農業(yè)器具對土地進行深入翻耕,最終將土地劃分成長、寬均為2 m的溝渠,深度以30 cm效果較好,還需要對土壤施撒22 500~30 000 kg/hm2的有機肥料,確保消滅大部分的地下害蟲,保證來年播種工作能夠順利進行?;A的土地整理工作結束后,就可以進行樹種播種。
2.1.3 育苗 榆樹的播種時間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常用的播種方法有條播法和撒播法,播種密度在45~75 kg/hm2較為適宜,播種前應對苗床灌溉足量的水,確保種子的成活率。
(1)條播法。在播種樹種前,需要將種子置于40 ℃左右的溫水中浸泡發(fā)芽??紤]到榆樹葉片的形狀,需要降低土壤板結對種子發(fā)芽、葉片出土的影響,所以及時挖掘播種溝是必要的??梢赃x擇與溝渠寬度相適應的鋤頭挖溝,榆樹條播的溝渠寬度一般為20~30 cm,深度為2~3 cm。溝渠挖好后,將種子均勻播撒于其中,再將種子進行壓平處理,確保種子與土壤中的肥料充分接觸,最后覆蓋一層腐植質土,土層厚度需要與種植環(huán)境相適應,不需要壓實。如果土壤情況良好,大概1周的時間種子就可以破土發(fā)芽。此外,在種子開始萌芽時,保持土壤水分充足則能夠加快發(fā)芽速度[3]。
(2)撒播法。此種方法需要相關人員在播種前對種床灌溉足夠的水,在水完全滲透土壤后,在種床上均勻撒入樹種。撒種后根據(jù)床面土壤情況蓋上一層1~2 cm厚的腐植質土,再加入一層2 cm左右的秸稈保持土壤水分,以減少水分的蒸發(fā)。此種方法的出苗時間較長,相關人員還需要在出苗5 d前搭建遮陽網,保證種子出芽時的土壤含水量。全部操作完成后,18 d左右樹種即可出苗,出苗率能保證在80%以上。
2.2.1 灌溉 樹種發(fā)芽與土壤含水量相關,出苗后需要及時對苗床補充水分。如果期間陽光充足,需要增加噴水次數(shù);如果出現(xiàn)多云或降水天氣,可以適當減少噴水次數(shù)。條件充裕的情況下,可以設置專門的噴補水人員,定期檢測土壤水含量,及時維護。噴水也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每次補水量保證苗床濕潤即可。7~10 d的補水管理后,絕大部分的榆樹種子可以出苗。在樹苗的真葉數(shù)達到2~3片時進行人工間苗工作,保證苗木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在開展間苗工作時要注意清除苗床的雜草,防止雜草與苗木爭奪養(yǎng)分。在大部分幼苗的高度超過5 cm后,需要再次間苗保證其生長空間。此次間苗時,相關人員需要主動去除弱小、成活率不高的幼苗,留下生命力更加頑強的幼苗,苗木的種植密度維持在45萬株/hm2左右。相關人員也需要注意每次間苗后對苗床進行灌溉保持土壤濕度,同時保證幼苗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長駐扎的緊密性,最終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2.2.2 除草 在樹種發(fā)芽破土前后,噴施除草劑,并手動拔除雜草,之后每間隔一周進行拔除苗床雜草工作,并及時觀察出苗情況。間苗期拔除雜草時需要提前噴水保護苗木根系。出苗1個月后,需要對畦溝間土地采取除草措施,保證在雜草幼小時就及時將所有雜草除盡。利用鋤頭除草時,初期土壤深度控制在3~4 cm,后期保持在6~8 cm。深鋤的目的是在松土的同時保證土壤濕度,利用鋤頭除草也可以防止苗木受到機械損傷。同時要注意將拔除的雜草清理干凈,防止后期雜草恢復生長。
2.2.3 苗木施肥 8月后,氣溫進一步升高,苗木進入生長旺盛期。保證每半個月對苗木施1次肥料,肥料用量為150 kg/hm2左右,并追加1次肥料,同時注意葉面的施肥工作。在8月下旬,為控制苗木體內的水分,促使幼苗向木質化階段轉型,應禁止氨態(tài)氮肥的施撒,加大磷肥和鉀肥的施撒量。
2.2.4 修剪枝條 為保證落葉喬木的頂端優(yōu)勢,在育苗期需要對榆樹幼苗進行枝葉修剪。找到樹苗的分枝點,在22 cm的間隔下保留一個骨干枝架,并確保留下的骨干枝架具有足夠的頂端優(yōu)勢。再根據(jù)一定的間隔保留二級分枝、三級分枝,及時修剪下垂枝條,保證營養(yǎng)能夠供給整個樹干,同時在修剪時也需要保證均勻性和美觀性[4]。
扦插方法需要選擇適合的母樹和扦插枝條,其中3~5年生的母樹中1年生的枝條最為合適。扦插時間可以選擇春季發(fā)芽前或秋季落葉后。秋季扦插需要隨剪隨插,而春季扦插可以在選取枝條后經過冬藏再進行扦插。2種方法都需要保證土地的深入翻耕、施撒足夠的肥料并對土壤消毒。春季扦插的土壤灌溉需要在前1年的冬季進行。扦插時,選擇母樹上直徑超過0.5 cm的枝條,將其修剪成長為15 cm左右的插穗,保證所有插條有5個發(fā)芽點。插條在扦插前浸泡在相應溶液,扦插時保證母株之間的距離足夠枝條生長,后期覆蓋土壤層并保證充足的水資源和肥料[5]。
嫁接法在每年的4—5月實施效果最好,選取白榆樹利用枝接法嫁接的苗木生長速度更快。選取當年生的榆樹,在其接穗的連接處削平,在選取的砧木劃出小口并在后續(xù)操作中與接穗連接。后期管理時需要注意及時除去砧木上的新芽,保證營養(yǎng)供應接穗生長[6]。
3.1.1 冬打頭、夏控制 在苗木生長至幼樹狀態(tài)時,要及時去除苗木主干中產生的新芽,防止產生新的主干。去除時要根據(jù)樹種生長情況進行。春季栽種的幼苗進入夏季生長期生長迅速,需要及時處理新芽。在生長期,需要及時修剪頂端附近的側枝,保證苗木的頂端優(yōu)勢。夏季生長期需要去除生命力旺盛的側枝,保證主干的生長,此時的修剪頻率一般維持在2次/年,最終保證植株的側枝直徑為主干直徑的1/3左右[7]。
3.1.2 留樹冠與輕修理 在榆樹苗木生長期間,相關人員需要及時檢測其生長情況和整體形態(tài),人為將其調整至最適合生長的冠幅比和高度比。通常1年內苗木可以長至3 m;3~4年間長至6 m左右;4年后高度在7 m以上。整體冠幅比例越來越小,此時不需要對側枝進行額外修剪。
3.2.1 起苗 為保證根系的完整性,起苗時需要使用一定量的保濕劑對裹著泥土的苗木根部進行保濕,在苗木裝入運輸車輛時,應輕拿輕放。遠距離的運輸需要在途中及時為根部補充水分,或是鋪蓋遮陽網。
3.2.2 栽植 荒山造林一般選育1年生的苗木,栽種時也要保證樹坑深度>根莖長度,并保證在根系的自然生長。栽植深度需要根據(jù)苗木情況進行區(qū)分,過深或過淺都會影響其生長。栽種過后需要在其表面覆蓋一層土壤保障快速生長。
此病多發(fā)于苗木修剪口,初期病處有暗色斑點但不太明顯,如果不及時治理,斑點會逐漸變?yōu)樯罨疑?。這種病癥會使處于生長期的苗木因營養(yǎng)供應不足而死亡。相關人員可以通過正確的施肥和灌溉,幫助苗木增強抵抗力,如施加多種肥料混合的有機肥。相關人員也需要在苗木生長期及時關注易發(fā)生病變的部位,秉持著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的理念對樹木進行管理。如果發(fā)現(xiàn)病變,可以使用甲基托布津溶液進行針對性治療[8]。
榆樹枯枝病,患病初期沒有癥狀,中后期才會表現(xiàn)出葉片蔫萎發(fā)白的情況,此時榆木樹干內部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腐爛。由于樹皮流失了大量的水分,患病位置相較其他部位更加干枯,干癟的樹皮也會出現(xiàn)紅色的疣。在幼苗管理期,相關人員需要避免苗木的凍傷和曬傷,并及時修剪枝葉,嚴格執(zhí)行土壤消毒措施,以防治榆樹枯枝病。
此病多發(fā)于夏季,主要影響樹干和葉片。病癥初期黃褐色斑點主要出現(xiàn)在樹葉處,嚴重后病斑會逐漸擴大范圍,而且炭疽桿菌在遇水后會產生大量孢子,孢子的影響范圍更大,后期葉片會逐漸干枯。炭疽桿菌的防治需要相應的肥料輔助,鉀肥和磷肥可以增強榆樹苗木的抗病能力。在日常管理中,相關人員需要收集并有效處理落葉,防治落葉中的病菌殘留,可以利用代森錳鋅溶液有效預防炭疽桿菌[9]。
該疾病在生長期內任何時間段均有可能發(fā)生,病癥初期葉子表面會出現(xiàn)類似圓形的黃色斑點,如不及時治理,后期斑點逐漸擴大且會出現(xiàn)黑色凸起。潮濕環(huán)境有利于此種病害產生一定量的孢子,在防治時,需要集中收集處理落葉,減少病毒量,并及時剪除有病癥的葉子,防止病情加深。此外,初期噴灑一定量的波爾多液可以起到治療作用。
榆毒蛾可能會導致苗木死亡,相關人員可以利用蛾子的趨光性,對其進行撲殺,病蟲害嚴重時可以考慮藥劑殺除,苦參堿水劑和多來寶懸浮劑可以幫助消滅榆毒蛾。需要注意的是,噴灑時要注意用量,不要傷及苗木。
在成蟲孵化期間,也可以利用其趨光性使用燈具對其進行捕殺。同時也要注意加強養(yǎng)護管理,及時將發(fā)現(xiàn)的蟲卵清除并集中消滅,有效減少此類蟲害。還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法,如保護榆鳳蛾的天敵,或者噴施化學防治藥劑滅掃利乳油,以防治此類蟲害[10]。
榆樹在我國北方地區(qū)是良好的經濟及生態(tài)樹種之一,在我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的苗木栽種時,相關人員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選取適合的播種方法,提高對病蟲害的認知,通過使用科學的管理和治療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保證榆樹苗木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