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健 王嘉玉
“和”是王陽明哲學的重要思想,貫穿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萬物一體”中。“心即理”從本體論意義上彰顯了“心”與“理”之內(nèi)在圓融,“致良知”從工夫論意義上實現(xiàn)了“身”與“心”之內(nèi)在和諧;“知行合一”從實踐論上呈現(xiàn)了“人”與“事”的內(nèi)外合一;“萬物一體”則囊括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不同文明和國家之間的“和”,故為王陽明“和”思想的最高境界。
一、身心之和
“心即理”是王陽明哲學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其實現(xiàn)身心之和的理論前提。王陽明曾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產(chǎn)生質(zhì)疑而不斷追問:“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這構成了陽明“龍場悟道”的思想內(nèi)驅(qū)力,正是基于如此不斷追問和體悟居夷處困時的諸多磨難,激發(fā)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等哲思證悟。龍場之悟一方面凸顯了作為道德倫理之“心”和作為思維、意識、情感、意志之“心”的主宰作用,此心乃“天下之大本”,天地萬物皆此心之發(fā)用流行;一方面化解了身心之困頓與糾結,使陽明茅塞頓開、身心之困頓得以疏解,由此繼續(xù)窮究,于翌年提出“知行合一”的著名哲學命題,甚至已有“良知”之意,只是未直接點出,謫居貴州兩年有余遂遷任廬陵知縣,從此人生開掛,巡撫南贛汀漳,官至兵部尚書。因此可以說,正是由于王陽明對“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等的徹然領悟,實現(xiàn)了身心之圓融和合,超越了生物學意義上的身心關系,實現(xiàn)了道德倫理、生理心理和意義價值層面上的和諧。
王陽明認為“心與理”“身與心”“心與物”“物與理”相互關聯(lián)、相輔相成、無內(nèi)外輕重之別。他既重視“身”的主體性,更強調(diào)“心”的主體性,心是身的主宰,“身”是“心”的發(fā)用,身心一體,身心圓融,即體即用。陽明認為身心本來和諧一致,但因私欲的侵擾和遮蔽而出現(xiàn)分裂:“此心無私欲之弊,即是天理,……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贝诵挠袩o私欲遮蔽是身心能否和諧的重要原因,有私欲則易“役于物”和“困于物”,無私欲則因消減了外在物事的紛擾而“不役于物”,則達到身心之和諧。
此外,對待善惡的態(tài)度也是陽明實現(xiàn)“心”與“理”和“心”與“身”圓融的方法。陽明晚年“天泉證道”提出“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不厭其煩地叮囑弟子要保持無善無惡的良知本體,持守善念和克倒惡念,恒守是非善惡的道德倫理標準,時時處處事事上為善去惡。陽明此法為實現(xiàn)身體和心靈和諧提供了重要方法,總體而言,“為惡”總會產(chǎn)生后悔、擔憂、不安、焦慮、恐懼等心理,而“為善”則傾向于開心、快樂、滿足、心安、無掛礙等心理。顯然,前者之心理狀態(tài)則很難實現(xiàn)“和”與“順”,后者則易于實現(xiàn)“和”與“安”。
二、人際之和
儒家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往往通過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等道德倫理維系,如“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泛愛眾而親仁”“人無信不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等等。陽明承續(xù)先儒思想,特別重視“仁”“義”“禮”在維系人際和諧中的作用,以同情心、同理心、仁愛心、廉恥心、辭讓心、是非心、一體心處理人際關系。他特別重視“推己及人”的方法,晚年提出的“萬物一體”言:“親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實與吾之父、人之父與天下人之父而為一體矣;……親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實與吾之兄、人之兄與天下人之兄而為一體矣?!睆母缸印⑿值艿妊売H情推衍至朋友、社會及天下,從親情倫理之和推衍至人與人、人與社會之和。
王陽明的“致良知”既是實現(xiàn)身心和諧的重要功夫,也是實現(xiàn)人際和諧的重要方法?!爸铝贾敝灸康脑谟谌ニ接?,良知本然澄明清澈,但會因私欲侵擾和遮蔽而失去其本然澄明之境,故需通過擦除遮蔽之物以復其本然明覺。通過擦拭和剔除私欲,消減人際之紛擾、利害、榮辱、毀譽和得失,漸次實現(xiàn)人際和諧。
陽明認為人際不和之因在于名物眾多、意見不一、私欲侵擾以致禍亂無窮,故需“致良知”以去私致和。他對當時存在的諸多不和諧現(xiàn)象做了剖析,而其根本緣于“良知”被私欲遮蔽:
良知之學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軋,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瑣僻陋之見,狡偽陰邪之術,至于不可勝說;外假仁義之名,而內(nèi)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實,詭辭以阿俗,矯行以干譽,掩人之善而襲以為己長,訐人之私而竊以為己直,忿以相勝而猶謂之徇義,險以相傾而猶謂之疾惡,妒賢嫉能而猶自以為公是非,恣情縱欲而猶自以為同好惡,相陵相賊。(《傳習錄中·答聶文蔚》)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相互傾軋,是因為“偏瑣僻陋”“狡偽陰邪”“假仁假義”“巧言令色”“抑善揚惡”“訐人之私”“險以相傾”“妒賢忌能”“恣情縱欲”“相陵相賊”等。在陽明看來,應該觀照“良知”,去除上述影響人際和諧的因素。
此外,王陽明還提出實現(xiàn)人際和諧的路徑——凡事從自身找原因:“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常見自家不是,方能點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師,不善者亦吾師?!睂ⅰ胺辞笾T己”“改過責善”“常思己過”“推己及人”等人際交往法則由個體推向族群、國家、民族,以此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社會之和諧。
三、自然之和
中國文化三大核心儒釋道皆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儒家言“和實生物”“仁民愛物”“民胞物與”“萬物一體”等;佛教倡行“無情有性”“眾生平等”“戒殺放生”等。
王陽明也特別重視人與自然萬物之和,他對自然物的存在給予充分肯定,其“巖中花樹”的經(jīng)典隱喻其實并未否認客觀物的真實存在,而側重于強調(diào)“物”之意義和價值,客觀之物和意義之物是一體共生的,無親疏厚薄之分別。因此,無論圣賢君子還是凡夫俗子、聰慧靈捷還是愚鈍遲緩皆需擁有胸懷宇宙、關愛萬物的仁愛情懷,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萬物。
王陽明認為無論圣凡智愚皆有“一體”之心,人與天地萬物“一氣相通”:“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是一體。故五谷禽獸之類皆可以養(yǎng)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只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傳習錄》)人處天地間,最有理性、情感、意志和創(chuàng)造力,因而除了做“大寫的人”“堂堂正正的人”“活潑潑的人”外,應該具有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宇宙自然萬物既是主體又是客體,人不應該將天地萬物視為客觀對象,而應將其視為宇宙自然生命甚至人的自我生命的一部分,宇宙生命是一體共生而平等的,陽明言:“禽獸草木同是愛的,把草木去養(yǎng)禽獸,又忍得。人與禽獸同是愛的,宰禽獸以養(yǎng)親,與供祭祀,燕賓客,心又忍得?!币环矫嫒瞬荒軆H依據(jù)個人的主觀需要隨意處理自然萬物;另一方面,人應該遵循自然法則和倫理規(guī)約,應順應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范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宇宙萬物是和諧共生的有機體,人與萬物絕非主客二分,宇宙萬物也絕非人類任意征服的對象,人在處理自然關系時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道德倫理和律令規(guī)約等三重約束。
四、社會之和
王陽明的社會之和體現(xiàn)在兩大層面:一是理論層面之和,二是實踐層面之和,即在治政治世之中“事上磨煉”。
從理論層面看,“明德親民”是王陽明社會之和的核心要義。陽明對“明德親民”的論述多見于《大學問》和《傳習錄》,“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保ā洞髮W問》)明德是體,親民是用,兩者相互融合,即體即用,明德而親民,親民以明其明德。陽明還對明德和親民做了進一步分析,他借用孟子的“親親仁民”和商族始祖“契”協(xié)助舜施行的“五倫”教化、《尚書·堯典》的“克明峻德”“以親九族”“平章協(xié)和”等解釋“親民”和“明明德”之關系,親民即是以仁德之心仁民愛物,行五倫教化以明明德。他還以孔子之“修己,安人,安百姓”解釋明明德和親民,“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傳習錄》)。要而言之,陽明認為社會之和首先在于明明德,再將此明德推及社會之安人安百姓事業(yè),實現(xiàn)社會協(xié)和萬邦。
從實踐上看,陽明認為應將“明德親民”落實于政治社會中“事上磨煉”。他一方面要求治政治世者將老百姓視為自己的親人,視民如己、視民如傷,對其疾苦感同身受,視民之憂苦為己之憂苦,并切實解決民生、關切民命、以民為本,及時回應和解決民之所需,以此促進官民之“和”;一方面積極投身“明德親民”的政治社會實踐,一是興辦書院社學化民成俗,二是以“良知”為準繩親親仁民、解決民生。陽明每到一處,皆積極踐行此兩方面之事務,對穩(wěn)定地方社會秩序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和積極作用。如他在貴陽期間勸誡安貴榮禁用武力平亂、在廬陵知縣任上臥治撫民、巡撫南贛汀漳時以心化民、治軍寧邊過程中治賊恤民等,都是其以“和”的方法維護社會秩序的實際體現(xiàn)。
五、協(xié)和萬邦
王陽明“和”思想的最高理想和最終旨趣是以“萬物一體”實現(xiàn)協(xié)和萬邦、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政治社會秩序。在《大學問》《親民堂記》《答顧東橋書》《答聶文蔚》等中,王陽明對“萬物一體”思想皆做闡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彼①潯疤拧薄疤朴荨薄皥蛩础比鷷r期王道大行,政治社會秩序井然有序,而“三代之治”之所以能實現(xiàn),其根本原因在于“王道大行”,萬物各循其道,各得其位,故能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依,鰥寡孤獨皆有所養(yǎng)之治境。
陽明希望以“和”“一體”實現(xiàn)和諧共生、彼此關愛、相互協(xié)作、合作共贏的政治社會秩序,踐行“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一體和生觀。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間應互相尊重、平等對待、弱化差異、消解分歧、化解矛盾、淡化沖突。王陽明在化解少數(shù)民族與盜賊平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時往往采取和平勸誡和協(xié)商處理的方法。如在貴州龍場曾多次寫信勸誡安貴榮處理地方叛亂時應“以和為貴”;在平定南贛山賊時首先采用說服教育的“化人”策略,迫不得已才施以武力;在平叛廣西少數(shù)民族叛亂時未動一兵一卒便整治了當?shù)乩_多年的民族紛爭和暴亂之頑疾。
“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產(chǎn)生矛盾和分歧在所難免,但應采取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互利互惠的方法,而不是以居高臨下、黨同伐異、排除異己、種族優(yōu)先、以大欺下、以強凌弱的姿態(tài)和方式處理,如此方能實現(xiàn)共生共榮和持續(xù)發(fā)展。我們可以借鑒和吸收王陽明對于不同群體、不同民族之間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分歧、矛盾和沖突所采用的“和合”“一體”的化解方法,幫助和扶持落后國家和地區(qū),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新動力。
王陽明的“和”思想綜合呈現(xiàn)于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等哲學體系中,以本體—工夫—境界的形式推展,以身心之和、人際之和、自然之和、社會之和、協(xié)和萬邦等五重意蘊逐次展開,五重意蘊相互關聯(lián)、相互推廣、層層遞進、有機結合,而不是零散呈現(xiàn)和簡單相加,體現(xiàn)了陽明“和”思想的連貫性、一致性、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
王陽明的“和”思想對化解心靈困頓、生態(tài)危機、信任危機、文明沖突、地區(qū)紛爭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在百年未有大變局背景下,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資源為思想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地發(fā)展王陽明的“和”思想,直面身心、生態(tài)、社會、國家、文明等時代問題,為構建和諧、和平、合作、共生、共贏的新秩序貢獻中國智慧和提供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