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太倉的園林與古鎮(zhèn)

      2023-12-19 11:31:21
      雨花 2023年11期
      關(guān)鍵詞:山園沙溪南園

      龔 璇

      弇山園:曾經(jīng)的“東南第一名園”

      明代文學家、“后七子”領袖王世貞曾在《古今名園墅編·序》中寫道:“余棲止余園數(shù)載,日涉而得其概,以為市居不勝囂,而壑居不勝寂,則寞若托于園,可以暢目而怡性?!睆m山園便是這個理念的完美實踐與結(jié)晶。

      弇山園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主體面貌形成于隆慶五年到萬歷四年(1571—1576 年),加上后期修繕,前后共經(jīng)營十余年。最初,弇山園是以藏經(jīng)閣為主的小祗林域,名“小祗園”,后來經(jīng)過逐步擴增,形成三山一土崗,以水為中心,山水相依的格局,面積大約七十余畝。弇山園的營建極耗家產(chǎn),王世貞在《題弇山園八記后》中寫道:“蓋園成而后問,橐則已若洗。”但正因耗資巨大,使其成為晚明的“東南第一名園”。

      弇山園是王世貞依據(jù)其祖父王倬的麋涇園之構(gòu)思而建成的。麋涇園,又名“王家花園”,以峰石和麋鹿著稱,原是王世貞祖上的花園,其“大氣磅礴、美輪美奐”的造園風格,集中了江南古典園林的特色,時為太倉眾園之冠。后因奸相嚴嵩炮制“金杯玉盞案”構(gòu)陷王世貞的父親王忬,致使其生活一落千丈,麋涇園漸漸衰敗。后來,身居要職的王世貞對故園情深,下決心在太倉城內(nèi)重建祖園。他選用麋涇園里優(yōu)質(zhì)的石料,聘請松江造園名家張南陽主持營造,前后經(jīng)歷十八年才得以真正完成,取名“弇山園”,并為此寫下了洋洋萬言的《弇山園記》,詳述了建園緣由以及園內(nèi)盛景。

      從現(xiàn)存的《弇山園記》中,我們可大體推想出當年弇山園的盛景。根據(jù)記載,弇山園以東弇、中弇、西弇三山和不同的水系為主體,是一處典型的城市山水園林,享有“平地起樓臺、城市出山林”的美譽。王世貞按照“山以水襲,大奇也;水得山,復大奇”的原則布局,山因水分而成脈,高低錯落有致,景致各異,如東弇廣闊而堆石極少,多用來展現(xiàn)自然之趣;中弇較小但堆石多,以奇巧幽僻和婉轉(zhuǎn)曲折取勝;而西弇的亭臺樓閣與山勢相依,是全園制高點;水也因山分而形態(tài)各異,從潺潺溪流到碧浪澄潭,從淺灘細石到如鏡深潭,從曲水流觴到瀑布飛濺,真可謂集天下自然水景于一園中。

      在弇山園中,西弇山最高,面積最大,峰石最多,形態(tài)也最豐富,其灘、洞、澗、橋交錯布置,路徑復雜,整個山體的每個側(cè)面都景色各異:東面是廣心池,南面與弇山堂隔溪對望;西面與金栗嶺相連,北面是土崗。西弇山頂部為平臺,山頂只有縹緲樓一處建筑物,是弇山園的制高點,也是視野最開闊的地方,“自此遂陟縹緲樓,取少陵‘城頭徑仄,獨立飛樓’語。”

      中弇山位于弇山園的幾何中心,是園中最早完成的假山,也是石料最佳的一座,有很多是來自祖上花園的珍貴峰石。王世貞在《題弇山園八記后》中記述道:“從兄求美必欲售故鄉(xiāng)之麋涇山居……與山師張生徙置之經(jīng)閣后,費頗不訾?!逼浜挠袓u,整體上四面環(huán)水,兩山相夾,以橋相連,風景殊勝。

      東弇山位于園子的東北部,西面是水域,北面是長廊,東南靠近院墻,東弇南部墻外是隆福寺,與中弇以橋體相連。東弇山與中弇山、西弇山最大區(qū)別是以土為主,其土石結(jié)合,山勢平緩,整體上疏朗開闊,更見自然天趣。

      到了晚年,王世貞仍諄諄叮囑后代“弇園能守則守之,不能守則速以售豪有力者,庶幾善護者,不至損夭物性,鞠為茂草耳”,但終因世事無常,弇山園還是逃脫不了“花木蕭森,中散荒園”的結(jié)局。

      現(xiàn)今的弇山園復建于二十一世紀初,基本按照弇山園的原圖稿本進行構(gòu)思、設計,其地形改造、橋梁布置、景點取名仍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風格。徜徉其間,我們既為古人造園的智慧所折服,也不得不感嘆歷史的無情:一代名園的存亡與盛衰,仿佛就在轉(zhuǎn)瞬間發(fā)生,留給我們的則是無限的惋惜與哀嘆,但又有誰能說出個究竟來……

      南園:明代首輔的私家園林

      南園是明代首輔王錫爵種梅、菊處。清初,王錫爵的孫子王時敏邀請一代造園名家張南垣主持增拓其園。大師與巨匠合作,使南園成為造園與繪畫融為一體的歷史名園。增拓后的南園四圍環(huán)水,內(nèi)有繡雪堂、香濤閣、潭影軒、臺光閣、寒碧舫、鶴梅仙館、憶鶴堂、水邊林下、煙垂霧樓、九曲橋等勝景,并從當時已經(jīng)衰敗的弇山園移來“簪云”“待兒”“聽月”等峰石,是太倉繼弇山園后的又一園林杰作。清朝乾隆時期,南園開始荒蕪,錢泳在《詠南園》一詩中寫道:“昔年踏雪過南園,古樹斜陽草木繁。唯有老梅名瘦鶴,一枝花影依頹垣?!笨梢娖渌〉嫩E象已顯露。

      現(xiàn)存的南園是根據(jù)老照片以及圖紙資料修復的,移建古建筑共十四幢,移栽銀杏、桂花、黃楊、青桐、樸樹、櫸樹、枸骨、羅漢松等百年以上古樹百余株,門樓、繡雪堂、栽花小憩、香濤閣、鶴梅仙館、大還閣、寒碧舫、井亭和釣魚臺諸勝跡與知津、九曲、小石、月波四橋,構(gòu)成了新的“南園八景”。

      繡雪堂是南園的主體建筑,最初由王世貞題匾額,取蘇軾在黃州寓居臨皋亭修筑雪堂的典故。堂前景色秀美,以“極目千里外,川原繡畫新”(司馬光《石閣春望》)之意命名。明朝天啟七年(1627 年),董其昌、陳繼儒來園燕樂,王時敏因雨留客,董其昌隨興題壁“風物清和好,相將過竹林。驟寒知夜雨,繁響逗蛙吟。雜坐忘賓主,清言見古今。呼僮頻剪燭,不覺已更深”,并寫下“話雨”二字,后刻石立碑于壁間?,F(xiàn)在的繡雪堂建筑,是從原武陵街俞氏鴛鴦廳移建而成的,其山墻頂端木梁構(gòu)處,抱梁云與山霧云的木雕立體花紋,雕工精細。

      栽花小憩是王錫爵種菊品茶之處,原額為同治年間州官蒯德模所題。相傳王錫爵嗜菊,年屆古稀時退隱歸田,在南園常以青鞋布襪躬耕于此,并且栽種菊花。秋去冬來,百花凋零,這里的秋菊卻爭妍斗麗,笑傲西風。王錫爵常鴻雁飛書邀請好友同來觀賞南園名菊。現(xiàn)在的栽花小憩沿用舊名,移建的是明式民居,形式簡樸,門額磚雕“蘭苑”,系國畫大師朱屺瞻題書。院內(nèi)一側(cè)“滋蘭藝蕙”的門樓磚雕,為當代畫家宋文治手筆。廳堂懸掛梅、蘭、竹、菊四幅條屏,廳后栽培名蘭綠云、宋梅、集園、金奧素、大一品、洞庭春、寒山素等十余種。庭院內(nèi)老樟繁茂,綠蔭匝地,芭蕉幾枝,靜逸中透出文雅氣息。南園小假山邊,一叢黃天竹金果累累,還有一片金錢小菖蒲,雖然其貌不揚,卻是稀有品種,據(jù)說是南園舊物。

      南園最高處為香濤閣,又名“臺光閣”,取“暗香如濤”之意命名。其地梅花滿坡,居高賞梅,別有雅趣。現(xiàn)在的香濤閣,置于古城墻遺址土坡之上,由下仰望,典雅別致;登閣俯視則可一覽全園景色,上有王時敏的題聯(lián)“十畝田園高士宅,四時花供讀書樓”,紅柱朱梁,風鈴叮當,掩映于綠蔭叢中,十分雅致。

      園內(nèi)的簪云峰,原為安徽廣德太極洞附近山腰的巨石,在二十世紀末由一些有心人士悉心尋覓移至園內(nèi),填補了南園原石峰被毀的空白。石分三折,卻渾然一體。整座石峰,皺則皺,透則透,漏則漏,上雄下瘦,面多坎坳,遍布彈窩,漏孔六七,觀之令人賞心悅目。簪云峰既有亭亭玉立之柔美,又有凜然猛將守關(guān)之氣勢,它巍然傲立于知津橋東堍,背襯土坡上的花花草草,臨池映波,別有一番風趣。

      鶴梅仙館,又名“憶鶴堂”,是南園最為精致的一幢古老建筑,人稱“花廳”,原與思賢廬等連成一片,材料從北門街陳家老宅鐵梨木廳堂移建而來,其額題是明代隱士趙宦光手跡。傳說明代時,園中養(yǎng)有一只仙鶴,通人性。清兵入城時,仙鶴奮力破棚而飛,及至園北鲇魚墩,力竭而亡。邑人念及鶴之忠烈,就在園內(nèi)建憶鶴堂,四周遍植老梅,以“鶴梅”命名。如今,館內(nèi)的東側(cè)土坡上,移栽的十多株百年老梅,冬去春來,鐵干橫斜,花信報春,自有“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的天然情趣。

      今日南園,景域遼闊,空間寬暢,園內(nèi)小橋流水,碧波蕩漾,曲折延伸;亭臺樓閣,參差高下,倒影入池。春梅秋菊,夏荷冬竹,四季皆有美景,而且老樹參壯,幽篁叢翠,就像一幅典雅、自然、精巧的山水畫軸,真有一種讓人“暢目而怡性”的園趣和野趣。

      樂蔭園:元代隱士讀書處

      樂蔭園是太倉的一處私家園林,原名“樂隱園”,是元末隱士瞿孝禎的讀書處。瞿孝禎,字逢祥,號月樵,因?qū)以嚥坏?,遂心灰意冷,棄仕途于不顧,從崑陽徙居沙溪并筑樂隱園。他與同時代的文人楊維禎、姚文奐、張雨、顧阿瑛等人交游甚廣,吟山誦水,不一而足,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據(jù)《沙頭里志》記載:園內(nèi)屋宇錯落有致,亭臺參差有序,紅蕖白荷,夏日溢香;紫竹翠篁,迎秋風而曼舞,池中波光粼粼,蝶舞魚翔。后因瞿孝禎家道中落,該園易主,遂逐步廢毀,以致湮沒無存。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jīng)過整治的樂蔭園恢復生機,園內(nèi)清水碧波,水紋蕩漾,四周環(huán)以假山、翠竹、長廊、木榭、花廳、石橋、綠樹、草坪、噴泉等,煥發(fā)出一派生機。入園圍墻仿蘇州拙政園而建,既古樸又大方,門口由兩頭石獅雄踞坐鎮(zhèn),威嚴莊重。正門匾額上的“樂蔭園”三個蒼勁大字,為丹青大師朱屺瞻手筆。進門后,山石層疊,似屏似障,由大門折向北門而進,有豁然開朗之感。穿過一座仿古建筑,即可見古色古香的月亮門。略移數(shù)步,便是一段復式長廊,中以磚墻一分為二,透窗可見園中各式景點。廊北,假山臨水而立,木杓浜西半部水中央矗立著魚雕噴泉;廊南,土丘起伏,平地開闊,步移景換,應和了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所說的“動觀”之理念。梅、竹、芭蕉、芍藥、天竺等各式植物,散居雜處,組成了一幅天工圖畫。若坐在長廊邊欄,騁目掃視,遠近高低各不相同,仿佛置身仙境,此謂“靜觀”。長廊曲繞彎折,盡頭便是荷葉橋,三兩成片的圓形荷葉造型別致,人稱“蓮花踏步”。

      輕輕越過水面,便到了園的東北部,抬頭可見一座被辟為茶室的圓形建筑。在此臨水品茗,可賞空中飛鳥,可觀池中魚躍,園中諸景,盡收眼底。若邀上三五好友,吟風賞月,談天說地,可謂人生一大樂事。茶室旁的“天池”與“地池”遙遙相對,入夏時荷花盛放,美艷至極。池塘中間立有一座“過仙橋”,據(jù)說能越過者便能超凡脫俗,得道成仙。橋旁立著一塊異形的石頭,遠遠望去似一母抱童,正在觀賞滿池美荷,頗有慈愛溫馨之感。茶室一側(cè)滿缸紅蓮小巧幽雅,“出淤泥而不染”。苗圃和暖房中,花卉草木,千姿百態(tài),爭妍斗奇。沿小徑折向南,可見人工堆積的泥山,有“東山”“南山”之稱,樹木森森,修篁叢叢,密可蔽天,誠如古人所云“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再往前移步,通津橋溝通木杓浜,園內(nèi)景點環(huán)浜而設,故稱“團溪樂隱園”。古時沙溪,七浦塘潮漲潮落,水流湍急,此浜正處市中心,水面平靜,因此漁船多停泊浜內(nèi),漁火點點,安詳寧靜,所謂的“樂蔭”,其真諦便在于此了。

      沙溪古鎮(zhèn):一河二街三橋一島

      沙溪鎮(zhèn)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始建于元末,依戚浦塘而建。戚浦,原作“七浦”。據(jù)史載,宋景佑二年(1035年),蘇州知府范仲淹為了解決蘇南農(nóng)田的排澇和灌溉問題,主持開浚了茜涇、下漲、滸浦、白茆、七浦等五大浦,距今已近千年。傳說沙溪百姓因仰慕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英雄事跡,遂將七浦易名為“戚浦”。明清時期,沙溪一帶商賈云集,市聲喧騰,有“東鄉(xiāng)十八鎮(zhèn),沙頭第一鎮(zhèn)”之說。當時,吳門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來到沙溪,眼見此地風景殊勝,物產(chǎn)豐饒,有感而發(fā),題寫了著名的“沙溪八景”,即“戚浦聽潮”“天泉望月”“萬盞漁火”“北院荷香”“松墩鶴唳”“虹橋夕照”“長壽鐘聲”“竹林環(huán)翠”。

      “因水成市、因水成街、枕河而居”是江南古鎮(zhèn)的布局通例,沙溪民居也正是枕河而建,但又有所不同。作為一座明清的古老河棚支起的古鎮(zhèn),沙溪擁有密集的明清古街、河棚與水橋。所謂河棚,是一種依據(jù)沿河地形的差別,以木柱或石柱為支撐挑河而建的建筑,既有吊腳樓式,也有以石墩實砌的,有的像樓閣般傲然挺立,有的似水榭般輕盈靈秀。有些河棚之間還架設了水橋,不僅方便居民通舟、取水、洗滌或乘涼觀景,而且顯得十分美觀。河棚的窗戶形式十分多樣,有半窗、落地長窗等,有些配有欄桿或美人靠,窗格則有方格形、冰裂形、幾何拼圖形等。實際上,作為江南一帶古鎮(zhèn)特有的形式,沙溪的水橋也并非建筑意義上的橋梁,而是用于居民取水、交易和通舟出行的河埠,一般分為駁岸式、條石懸挑式,有公用、私用兩種。公用水橋通常設在戶外的巷與巷之間,條石寬大厚實;私用水橋多設在河棚內(nèi),由橋欄、橋門、橋洞構(gòu)成,石級有寬窄之分,因各家各戶經(jīng)濟狀況不同而異。對此,有人以“啟為埠、合為地”來形容沙溪水橋的特色,這些鱗次櫛比的臨水建筑,多為明清、民國建筑,被有關(guān)專家稱為“古建筑博物館”。

      入鎮(zhèn)往東,“天下第一古巷”的牌坊赫然在目。沙溪古鎮(zhèn)的格局為“一河二街三橋一島”,鎮(zhèn)內(nèi)的三里古街和店鋪一應俱全,連接民居的街巷比較狹小,高高的墻垣夾著曲折的街巷,徜徉在小巷中,內(nèi)心會感到十分平和與安全。隨性漫步在古鎮(zhèn)內(nèi),沙溪特產(chǎn)的熝雞、熏魚等香味撲鼻而來,民間小吃豬油米花糖、麥芽糖、梅餅、糖年糕、云片糕等琳瑯滿目,讓你回到童年的感覺油然而生。此外,一些年長的婆姨會在家門口擺上簡陋的攤位,兜售自家腌制的醬菜,有的游客會駐足詢價,一派其樂融融的生活氣息。

      鎮(zhèn)內(nèi)的河北中市街總是人群熙攘,沙溪文史館、洪涇往事、文治書局、大眾書場穿插其間,廳堂、宅院、天井風格迥異,與古井、古樹、古碑一起映襯著歷史的滄桑。河南街甚是幽靜,江南民間現(xiàn)代詩歌館、印溪書院、促織館、連環(huán)畫館等,散發(fā)出充滿詩意的文化氣息,融入沙溪風雅的格局。橫跨兩岸的新橋、庵橋、義興橋,形似垂虹,狀如彎月,凌空優(yōu)美,古樸典雅。佇立橋中央停望,沿岸建筑盡收眼底,若河上有小舟悠然劃過,柔皺皺的波紋倒影,映照著岸上的小橋和天光,美得如詩如畫。入夜時分,綺麗的霓虹燈亮起,營造出宛若夢境般的感覺,仿佛是天上的街市。

      沙溪古鎮(zhèn)的街巷中,以邱家弄最有特點。就算在眾多的江南古鎮(zhèn)中,邱家弄一類的景點也并不多見,它具有“深、古、奇、窄、隱”等特點,給這條具有二百七十年歷史的巷子帶來了尋夢的意境。兩旁六七進的大院,深而顯幽。斑駁的墻壁,透露出濃郁的古意。古弄中部,一堵青磚墻橫亙其中,底部由一根粗大的石條托住墻基,距地一百八十厘米,用來連接兩邊的高墻。據(jù)說,出于防盜的考慮,這里原來還建有巷門,現(xiàn)已不存。弄內(nèi)間距窄小,最窄處不過一米,僅容一人通過;雖處鬧市卻很隱蔽,觀光客稍有疏忽,往往就會產(chǎn)生摩擦。若身在弄間,仰頭望天,便可見一線高懸,故得名“一線天”。

      鎮(zhèn)內(nèi)還有現(xiàn)代舞鼻祖吳曉邦的故居。這是一座建造于1927 年的歐式小洋樓,昵稱“小白樓”,在眾多建筑中頗有些鶴立雞群的意味。步入故居,可見西洋風格的壁爐、扶梯、拼木地板和拼花地磚,保持著當年的風格。

      這些經(jīng)過歲月沉淀的歷史遺跡,散發(fā)出濃郁的人文氣息,在不經(jīng)意間總能勾起人們幽深的記憶,而雨巷、青石板、油紙傘、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些氤氳縹緲的詩意,也神秘地隱藏在每一位訪客的腦海深處。于是,歷史遺澤與詩情畫意便在此刻奇妙地相互交融……

      瀏河古鎮(zhèn):江尾海頭第一鎮(zhèn)

      瀏河自古人杰地靈,人文薈萃,是婁東畫派和江南絲竹的發(fā)源地,也是丹青大師朱屺瞻、物理學家吳健雄博士的誕生地??梢哉f,一千多年的小鎮(zhèn)歷史,幾乎就是由不同時期涌現(xiàn)的一個個文化現(xiàn)象積淀而成的。

      元時,因漕糧海運的興起,這個濱江小漁村一躍成為古代出海要津和對外貿(mào)易的重要港口,特別是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出洋,均選擇從鎮(zhèn)上的劉家港揚帆起錨,造就了當時船舶云集、帆檣林立的盛景,使這座原本沉寂的小鎮(zhèn)聲名鵲起,被人稱為“六國碼頭”。

      走進瀏河古鎮(zhèn),白墻黛瓦、小橋流水,隨處可見一種樸素輕靈的美感,既有鬧市的繁華,又有獨居的清幽。來到鎮(zhèn)上的明清老街,你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沒有站街招徠生意的商販,來來往往的大多是世代居住于此的本地居民。偶見店鋪,也是以小見長,多為舊式理發(fā)店、小雜貨鋪、小茶館、小餐館等,習慣于喧囂的觀光客,更愿意流連在這種平淡的生活中。街巷以磚石鋪設而成,潔凈而古樸。房屋以木結(jié)構(gòu)為格局,兩層或三層,夾以白墻灰瓦,屋脊高聳入云,飛檐凌空翹壁,“遠航的中醫(yī)藥館”、米酒文化館、錫伯印象書屋、瀏河歷史長廊等等,向人們展示著古鎮(zhèn)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在魯漕塘上,明德橋、茹經(jīng)橋、中津橋、永安橋等古橋溝通東西。

      過中津橋往東約百米,有一座香火繚繞的古廟。這是江南地區(qū)唯一的“媽祖廟”,又稱“天妃靈應宮”,它與湄州媽祖廟,泉州、天津的天后宮合稱“元代四大媽祖廟”。天妃宮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由旅居婁江的閩粵海商集資建造,1123 年首獲敕封。1286 年,天妃宮在原址右側(cè)重建,1342 年又移建現(xiàn)址,歷經(jīng)元、明、清、民國多次擴建、修繕,因鄭和、林則徐最為重視而享有盛名。1911 年,因?qū)m內(nèi)的正殿失火而焚毀。1960 年,前殿、山門、牌樓、戲臺皆被拆除。今只存后殿樓(天妃寢宮)、配殿(原城隍廟)、廊廡。天妃宮結(jié)構(gòu)嚴謹規(guī)整、繁簡適度;建筑風格古樸典雅、氣勢軒昂,其正三間為抬梁式結(jié)構(gòu),次二間為半梁式結(jié)構(gòu),楠木梁柱、木刻廊枋彌足珍貴。磚雕券門以山水云龍為圖案,鏤雕靈動,技藝精湛,為鄭和下西洋時遺留的文物,價值非凡。

      據(jù)史料記載,鄭和出使西洋,每次都把天妃宮修葺一新,出發(fā)前還會召集大小官員祭拜媽祖,祈求出海平安。歸航后,他們還會供奉船模,朝拜謝神。此外,鄭和曾將記載航海經(jīng)歷的《通番事跡碑》《重修天妃宮碑》等立于宮內(nèi),可惜原碑已佚。如今,宮內(nèi)尚存鄭和從西洋帶回的西域海棠、牡丹、黃蕃薇等廳花異木。

      在瀏河口南側(cè)江堤處,有一座遺存的閱兵臺,相傳建于1130 年,一說為抗金名將韓世忠駐兵時所筑,一說為戚繼光操練水師之地。著名作家余秋雨曾在其散文集《霜冷長河》中寫道:“北窗外是一道很高的長堤,長堤外是浩闊的長江,往東不遠,有一個古老的閱兵臺,是戚繼光留下的遺跡;往西不遠,是鄭和下西洋的碼頭所在?!睍r至今日,站立在江堤上,江風習習,濤聲陣陣,我們已看不到當年水兵的颯爽英姿,但排列整齊的四門銹跡斑斑的鐵炮,似乎還顯露著無聲的尊嚴,睹物思古,令人感慨萬千……

      “梅花草堂”深藏于瀏河街心公園,蔥蘢草木之中,幽靜而精致,是由當代百歲畫家朱屺瞻的舊宅改建而成的。朱屺瞻(1892—1996 年)一生酷愛梅花,屋前屋后遍植梅花,故取名為“梅花草堂”。他親手栽植的百年白梅,花形比普通的梅花更為細巧,花蕊和花萼泛了淡淡的粉紅,香氣誘人。有人曾稱贊道:“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難怪在賞梅時節(jié),遠近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生怕耽誤花期,錯過賞景。1938 年,齊白石畫了一幅水墨梅花送給朱屺瞻,題跋中寫道:“屺瞻先生既索余畫梅花草堂,并題詩句,又索刻石,先后約四十印,今又索畫此墨梅小幅,公之嗜痂可謂有癖矣……知己之恩,神交之善,非為多言也?!弊掷镄虚g,透露出歲月相知的深情厚意,也啟人遐思當時梅花草堂的盛景。

      瀏河還是“原子彈之母”“東方居里夫人”吳健雄的誕生地。吳健雄1912 年出生于瀏河,1997 年2 月在紐約病逝,與其夫袁家騮先生同葬于鎮(zhèn)上明德中學紫薇閣旁的“吳健雄墓園”。該墓園由東南大學建筑設計院設計,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審定。墓園西部,主體呈圓形,墓穴安置水池之中。墓穴外,圓柱體斜面,鐫刻著江才健先生題寫的中英文墓志銘,墓志銘東部為環(huán)形照壁,以“瀏河的童年”“柏克萊深造”“曼哈頓計劃”“對稱性革命”“核物理女王”“永恒的情懷”等畫面,展示了吳健雄一生重要的活動軌跡。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對于吳健雄來說,瀏河是她的出生之地,也是她身為海外游子最后的歸宿。

      猜你喜歡
      山園沙溪南園
      難忘的弁山園之游
      王世貞和弇山園
      繪畫篇
      大理文化(2022年8期)2022-09-27 13:37:56
      唐詩賞讀——南園之一
      唐詩賞讀——南園之三
      桂林師范大學與桂林王城、雁山園
      文史春秋(2017年10期)2017-11-29 01:31:40
      春游弇山園
      TRMM降水數(shù)據(jù)在沙溪流域的精度驗證
      詩夢江南,沙溪雅集
      ——中韓詩歌對話會
      揚子江詩刊(2015年4期)2015-01-06 05:38:32
      南園詞話三十七則(接上期)
      庆云县| 金湖县| 邛崃市| 榆社县| 黑龙江省| 甘南县| 扎兰屯市| 扶风县| 桂阳县| 新源县| 朝阳区| 丹寨县| 台湾省| 巴林右旗| 彝良县| 大足县| 定南县| 宁国市| 富宁县| 铜川市| 绥棱县| 漳州市| 闸北区| 汶上县| 邵阳县| 张家口市| 桑日县| 简阳市| 尼勒克县| 开封县| 嘉黎县| 雅安市| 柳河县| 普兰店市| 昌平区| 大安市| 裕民县| 包头市| 拜城县| 淮阳县| 杭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