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燕青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6;2.贛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內科,江西 贛州 341000)
高血壓(hypertension)為臨床常見的慢性復雜性疾病,隨著病情進展可引發(fā)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1]?,F階段,高血壓尚無特效治療方式,患者通常需接受長期藥物干預,以控制血壓水平[2]。西藥為高血壓首選治療方案,其起效快、短期效果顯著,但副作用明顯,局限性大[3]。對此,研究指出[4],中醫(yī)藥在平穩(wěn)降壓、減輕藥物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借助中醫(yī)降壓可獲得更為穩(wěn)定、安全的治療效果。中醫(yī)理論中,高血壓歸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其發(fā)病多與“肝陽上亢、陰陽失調”等有關[5,6]。因此,當以“健脾平肝、滋陰補陽”為該病治療原則,通過健脾平肝降壓湯與耳穴壓豆等方式控制血壓水平?;诖?,本研究結合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贛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4 例高血壓病例,分析健脾平肝降壓湯聯合耳穴壓豆治療高血壓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贛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74 例高血壓病例,依據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n=37)與觀察組(n=37)。對照組男20 例,女17 例;年齡37~65歲,平均年齡(52.64±4.72)歲;病程1~13 年,平均病程(6.75±1.59)年。觀察組男21 例,女16 例;年齡37~68 歲,平均年齡(52.71±4.80)歲;病程1~13 年,平均病程(6.82±1.60)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比。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7]診斷標準;②病歷資料完整;③無藥物禁忌。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異常者;②大血管炎等引起的繼發(fā)性高血壓者;③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④合并嚴重靶器官損傷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硝苯地平控釋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5,規(guī)格:30 mg/片)口服治療,30 mg/次,1 次/d,療程2 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健脾平肝降壓湯聯合耳穴壓豆治療,健脾平肝降壓湯組方:夏枯草15 g、石決明30 g、天麻10 g、滁菊花15 g、鉤藤12 g、山藥12 g、白術15 g、桑寄生15 g、牛膝9 g、杜仲12 g、甘草10 g,每日1 劑,分早晚2 次服用,療程2 個月。耳穴壓豆:主穴:降壓溝、降壓點、神門、內分泌、腦、耳尖,副穴:皮質下、枕、腎、肝、額等,消毒后,取王不留行籽耳貼(山東世紀通醫(yī)藥有限公司,湘岳械備20190015 號)貼于耳穴上,每次5~7個穴位,每穴壓1 粒,每日輕按1~2 min,每隔1 d更換1 次,療程2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4.1 降壓療效[8]顯效: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恢復正常,或SBP 下降超過20 mmHg、DBP 下降超過10 mmHg;有效:SBP、DBP 均有下降,SBP 下降不超過20 mmHg、DBP 下降不超過10 mmHg;無效:SBP、DBP 無明顯變化。降壓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中醫(yī)癥候積分 包括主癥(頭痛、眩暈、肢體困重,每項均以0、2、4、6 進行量化計分)、次癥(胸悶、惡心、痰白、口黏、大便溏爛等,每項均以0、1、2、4 進行量化計分)、舌脈(舌質、舌苔、舌底、脈象,每項均以0、1、2、4 進行量化計分),分值越高病情越嚴重。
1.4.3 血壓 兩組治療前后SBP、DBP 水平變化。
1.4.4 不良反應 肝腎功能異常、惡心干嘔、心慌、低血壓等。
1.4.5 預后 心血管并發(fā)癥(腦梗死、腦出血、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及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SF-36評分[9]:總分35~145 分,包括軀體功能、生理職能、總健康狀況、生命力、軀體狀況、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8 個方面,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 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降壓療效比較 觀察組降壓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降壓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主癥、次癥、舌脈)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SBP、DBP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mmHg)
表3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mmHg)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2.5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及心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n(%),]
表5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n(%),]
中醫(yī)認為,高血壓的發(fā)病機制無外乎“虛、實”兩端,“虛”者臟腑虧虛、清竅失養(yǎng),“實”者風、火、痰、瘀上擾[10]。其中,肝藏血,主動主升,乃風木之臟,若肝腎陰虧,則水不涵木、陰不維陽,以致陽亢于上而發(fā)病[11]。此外,脾氣虛衰,失于散精,可致津液輸布不暢,水液不化,聚而為痰,氣火上擾頭目以致病[12]。對此,當以“平肝、補虛、潛陽”之法施治,以控制疾病進展。健脾平肝降壓湯為中醫(yī)傳統方劑,方中夏枯草素有平肝降壓、清火散結之效[13]。而石決明、滁菊花等可疏散風熱、明目去翳。天麻主入肝經,具有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的作用[14]。鉤藤則可息風定驚、清熱平肝。以上均為“肝風內動、頭目眩暈”病癥之要藥,配伍使用可加強平肝熄風之用[15]。桑寄生、牛膝、杜仲等均具有補肝腎、降血壓的作用[16],配合山藥、白術等健脾生津之藥,最后經甘草調和,諸藥齊用共奏健脾補虛、平肝潛陽之效,達到降壓通絡的目的[17]。除此之外,中醫(yī)認為耳廓穴位可與人體臟腑經絡密切相通[18]。因此,通過相應穴位刺激,可發(fā)揮一定降壓作用。耳穴壓豆療法可通過按壓降壓溝、降壓點、神門、耳尖等穴位,達到一定的安神、止暈效果,同時借助按壓促進局部系統循環(huán),調節(jié)神經與體液平衡,有利于血壓水平的控制。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降壓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健脾平肝降壓湯聯合耳穴壓豆具有確切的降壓效果,其療效優(yōu)于單一的西藥治療,與趙小麟等[2]研究一致。同時,觀察組治療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主癥、次癥、舌脈)較對照組低(P<0.05),表明健脾平肝降壓湯聯合耳穴壓豆在高血壓治療中具有更好的癥狀緩解作用。分析認為,健脾平肝降壓湯可通過健脾清火、平肝熄風等機制發(fā)揮降壓作用,而耳穴壓豆則可按壓相關穴位,刺激迷走神經,將沖動發(fā)放至中樞端,促使整合反應,以緩解病癥[19]。二者聯合應用于高血壓治療中,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癥狀,促進其體征恢復。此外,觀察組治療后血壓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表明健脾平肝降壓湯聯合耳穴壓豆的降壓作用優(yōu)于單一西藥治療,其降壓療效更為穩(wěn)定。而在藥物安全性方面,觀察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提示健脾平肝降壓湯聯合耳穴壓豆可降低藥物毒副作用,減少患者不良反應,有效彌補了西藥治療弊端,二者聯用,可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血壓的長期調控,與既往研究[20]結果類似。高血壓作為發(fā)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現已被公認為多種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如何降低其心血管并發(fā)癥風險,預防終點事件的發(fā)生,是該病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心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而SF-36 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提示健脾平肝降壓湯聯合耳穴壓豆可降低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并發(fā)癥風險,同時改善其生活質量,這與該方案安全、穩(wěn)定的降壓療效存在直接關聯,有助于預后質量的改善。
綜上所述,健脾平肝降壓湯聯合耳穴壓豆在高血壓治療中具有確切的降壓效果,可緩解患者癥狀,減少不良反應,降低其心血管并發(fā)癥風險,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