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
(山東省運動康復研究中心護理部,山東濟南 250002)
膝關節(jié)韌帶是穩(wěn)定和保護膝關節(jié)的重要結構,一旦被不可耐受力牽拉則會導致韌帶損傷[1-2]。 如損傷程度較輕可經藥物治療,但損傷程度重,臨床多以手術治療為主。膝關節(jié)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速度快、視野清晰、并發(fā)癥少等特點,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加快其康復進程[3-4]。 但術后患者因肢體受限、疼痛程度等因素,易引發(fā)患者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不利于預后改善,影響療效。 因此,需給予患者相應心理護理,以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從而增強治療效果[5]。 同時早期康復訓練可增進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 故針對術后患者需加強功能訓練,提升患者的訓練積極性,提高治療效果[6]。聚焦心理護理注重患者的個體需求, 通過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可充分發(fā)揮患者潛力[7]。 基于有氧訓練干預的綜合鍛煉模式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指導,對膝關節(jié)局部血液循環(huán)具有促進作用,可提高膝周肌力,避免關節(jié)萎縮和囊腫發(fā)生,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8]。 基于此,本文選取2021 年4 月—2022 年10 月該院收治的84 例膝關節(jié)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患者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旨在分析基于有氧訓練干預的綜合鍛煉模式結合聚焦心理護理對其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4 例膝關節(jié)前后交叉韌帶損傷行重建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經關節(jié)鏡檢查確診為膝關節(jié)前后交叉韌帶損傷者;(2) 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3)符合重建術指征;(4)視聽、溝通能力正常。 排除標準:(1)存在藥物依賴者;(2)存在惡性腫瘤者;(3)存在肝臟、腎臟等器官功能嚴重障礙者;(4)伴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5)伴有嚴重精神障礙者;(6)伴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7) 伴有全身感染性疾病者;(8)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者;(9)依從性差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 例。 對照組:男30 例,女12 例;年齡19~28 歲,平均年齡(23.15±1.04) 歲; 體質指數(shù)18.2~27.9 kg/m2, 平均體質指數(shù)(22.72±1.35)kg/m2;致傷原因為工傷6 例,交通意外傷11 例,運動傷25 例。觀察組:男29 例,女13 例;年齡20~29 歲,平均年齡(23.22±1.02)歲;體質指數(shù)18.3~28.2 kg/m2,平均體質指數(shù)(22.84±1.29)kg/m2;致傷原因為工傷4 例,交通意外傷12 例,運動傷2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實施聚焦心理護理,具體為:(1)建立專業(yè)小組。組內成員包含責任護士、主治醫(yī)師,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膝關節(jié)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等相關知識的學習,通過數(shù)據(jù)庫對循證醫(yī)學的護理依據(jù)進行搜索。(2)描述問題。 護理人員與患者展開有效溝通,對患者現(xiàn)存的護理問題進行匯總,綜合評估其健康狀態(tài),充分了解疾病康復需實施的護理措施,予以患者充分鼓勵與肯定,幫助患者構建康復信心。 (3)探查例外、構建目標。由患者及家屬、護理人員共同制定護理目標,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 提升其心理彈性水平為主要目的。實施護理計劃過程中,患者出現(xiàn)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需及時予以心理疏導,引導其建立疾病康復信心。護理人員應充分了解患者康復期間的問題,向患者分享既往成功的護理案例,并引導患者思考如何有效避免例外情況出現(xiàn)。(4)反饋控制。實施護理計劃期間,護理人員需每3 d 對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進行評估,對其采取的努力給予充分肯定,并指出需改進的方向,幫助患者建立自我信心。(5)評估。護理人員通過刻度式提問方式了解其對目標值的滿意度,同時對患者的努力和配合給予再次肯定,增強患者治愈信心。 持續(xù)干預3 個月。
1.2.2 觀察組
于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有氧訓練干預的綜合鍛煉模式,具體為:術后前2 周,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開展直腿抬高運動,將其膝關節(jié)繃直并抬離床面15 cm左右,主要目的為改善下肢血液循環(huán),避免出現(xiàn)萎縮,每組10 次,訓練3 組/d。 術后3~6 周,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肌肉訓練干預,患者以足尖著地行走,主要目的為增強膝關節(jié)主動屈伸訓練,維持30 min/次,3次/d。 術后7~12 周,護理人員指導其進行強化性運動功能訓練,例如蹲起練習、弓箭步練習等,其中蹲起練習具體為:患者雙腳分開比肩略寬,腳尖與膝蓋保持處于同一方向的一條直線上,雙手叉腰,屈膝下蹲,臀部緩慢往后坐,直至大腿與地面平行。 注意重心不要過于前傾, 膝關節(jié)不要超過腳尖,10 次為1 組,完成3 組;弓箭步練習具體為:患者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保持平衡,左腳向左后方后撤一步,身體呈弓箭步姿勢。 隨后恢復站立姿勢,換右腳后撤做左弓箭步。注意軀干保持直立,重心落在身體正下方,腹部收緊, 眼睛平視前方。 待動作熟練后可自主完成前、后、 左、 右四個方向的弓箭步,10 次為1 組, 完成3組。 綜合鍛煉維持3 個月。
(1)膝關節(jié)功能:護理前后,應用膝關節(jié)功能Lysholm 量表評估,共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越好。 (2)韌帶功能指標:護理前后,應用等速肌力測試系統(tǒng)(Biodex 公司,國械注準20032210002,型號:System 4 PRO) 檢測兩組患者的肢體對稱性測定值、屈肌/伸肌峰力矩比值,比值越高表示患者韌帶功能越好。 (3)生活質量:護理前后,應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估,問卷包含情感、生理、生活等8個維度,均采取百分制,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計數(shù)資料以[n(%)]表達,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達,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Lysholm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較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jié)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患者Lysholm 評分對比[(±s),分]
組別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54.12±5.96 55.01±5.99 0.683 0.497 67.83±6.71 79.03±7.12 7.419 0.000 9.900 16.730 0.000 0.000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肢體對稱性測定值、屈肌/伸肌峰力矩比值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肢體對稱性測定值、屈肌/伸肌峰力矩比值均較護理前升高,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jié)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患者韌帶功能指標對比[(±s),%]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aP<0.05。
組別肢體對稱性測定值護理前護理后屈肌/伸肌峰力矩比值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59.77±7.21 60.14±7.15 0.236 0.814 72.69±8.41a 89.55±9.84a 8.441 0.000 55.06±6.22 55.12±6.31 0.044 0.965 74.29±6.79a 83.04±7.66a 5.540 0.000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SF-36 中各項維度評分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F-36 中各項維度評分均較護理前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膝關節(jié)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患者SF-36 評分對比[(±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aP<0.05。
組別情感職能護理前護理后機體疼痛護理前護理后社會功能護理前護理后生理職能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53.44±6.12 53.61±6.49 0.124 0.902 67.21±7.11a 76.80±8.26a 5.703 0.000 52.16±6.74 53.02±6.55 0.593 0.555 71.49±7.82a 80.55±9.16a 4.875 0.000 56.47±6.98 56.31±6.75 0.107 0.915 65.33±7.05a 80.25±9.14a 8.377 0.000 52.48±6.41 52.58±6.33 0.072 0.943 60.42±7.44a 72.52±8.93a 6.747 0.000組別生理功能護理前護理后精神狀態(tài)護理前護理后心理健康護理前護理后總體健康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68.71±6.11 68.28±6.45 0.314 0.755 76.11±7.82a 85.44±8.26a 5.316 0.000 63.11±6.52 63.24±6.37 0.092 0.927 72.86±7.06a 83.11±7.59a 6.408 0.000 54.16±5.97 54.28±6.03 0.092 0.927 64.11±6.12a 78.85±7.09a 10.199 0.000 52.18±6.47 52.07±6.55 0.077 0.939 62.19±7.48a 78.82±9.11a 9.143 0.000
膝關節(jié)前后交叉韌帶損傷屬于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9-10]?;颊咭滓蚴中g帶來的創(chuàng)傷、疼痛等因素影響而出現(xiàn)不安、焦慮等情緒,故需及時輔以心理疏導,以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增強治療效果。 同時,通過合理有效的康復訓練,可促進損傷的韌帶修復,增強關節(jié)穩(wěn)定性和肌力[11-12]。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護理3 個月后,觀察組的膝關節(jié)功能Lysholm 量表評分、 肢體對稱性測定值、屈肌/伸肌峰力矩比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SF-36 中各項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這提示在膝關節(jié)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患者中應用基于有氧訓練干預的綜合鍛煉模式結合聚焦心理護理療效確切,可有效增強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促進韌帶功能改善,加快康復進程,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為, 聚焦心理護理屬于強調患者個體需求,并為其制定有效、合理的解決方案,充分激發(fā)其自身潛能的護理模式。 聚焦心理護理實施過程中,積極鼓勵患者對目前治療與康復期間存有的疑慮和問題以及未來的期許展開主動描述,充分掌握患者的內心變化,引導患者、家屬共同制定護理目標以及方案,通過傾訴、贊賞、解決等方式增強患者康復信心與主觀能動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疾病康復中。 通過實施聚焦心理護理,能夠調動患者康復積極性,有利于增強其心理彈性水平, 促使患者主動參與到護理計劃中,加快預期目標實現(xiàn)進程,改善生活質量。研究顯示,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重建術患者術后若不加以訓練干預,易導致術后韌帶松弛或被拉長情況的發(fā)生,嚴重者甚至造成韌帶斷裂,引發(fā)一系列韌帶功能障礙,對手術效果產生不利影響[13-14]。 通過有氧運動鍛煉,可改善機體局部血液循環(huán),提高膝周肌力,避免膝關節(jié)出現(xiàn)囊關節(jié)萎縮或粘連,促進韌帶強度改善,進而實現(xiàn)早日康復。 有氧訓練旨在增強患者運動能力和心肺功能,實施系統(tǒng)性有氧訓練能夠使患者體內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及肌肉的新陳代謝能力得到持續(xù)、 有效的提升,進而改變肌肉組織和心肺功能的適應性[15-16]。 同時,基于有氧訓練干預的綜合鍛煉模式具有連續(xù)性、節(jié)奏性、持續(xù)性等優(yōu)勢,且強度適宜,患者術后維持低強度的有氧訓練能夠提升機體內線粒體多種氧化酶的活性以及血容量,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進一步增強機體對氧的利用效率與攝取效率。 訓練過程中,通過牽張訓練可緩解韌帶損傷程度,促進痙攣肌肉保持放松狀態(tài),改善血液流暢度,減輕患者疼痛程度。 除此之外,綜合鍛煉模式從多方向、多部位、多力量等角度實施運動干預,有助于患者韌帶功能、膝關節(jié)功能早日恢復,最大限度減輕患者運動功能損傷程度,進一步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基于有氧訓練干預的綜合鍛煉模式結合聚焦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提升膝關節(jié)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 改善韌帶功能指標,幫助患者早日實現(xiàn)康復目標,促進其生活質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