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極星爵士:“啟蒙運動”時期中、歐建筑與園林藝術交流的文化使者
      ——紀念威廉·錢伯斯300周年誕辰

      2023-12-21 01:19:10
      中國園林 2023年11期
      關鍵詞:錢伯斯造園園林

      陶 石 蘇 勇 陸 雄

      1 “黃金馬車”與“北極星爵士”

      1953年6月2日,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禮通過電視向全球轉播,那駕奢華的“黃金馬車”(Gold State Coach,圖1)也隨之進入大眾的視野。它最初為喬治三世(George III,George William Frederick,1738—1820)的加冕(1760年)而造。彼時的不列顛距“光榮革命”(1688年)已過去70多年;英格蘭、蘇格蘭并為“聯(lián)合王國”(1707年)也超過半個世紀,這個國家正跨出工業(yè)革命的步伐,貿(mào)易版圖亦隨殖民地的擴張而延展,一個日不落帝國正冉冉而升。一種無往不利的自信和不斷拓張的渴望蔓延于整個社會,這樣的心態(tài)也自然反映在“金色馬車”的建造之中。重達4t的馬車通體鎏金、裝飾奢華,其工藝之復雜以至于延期2年才得以完工。因豪華的形式和超難的駕馭,使得它僅在后來歷任英王的加冕禮上才會被使用。而這駕馬車的設計師,正是本文所要介紹的主角——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筑大師、18世紀五六十年代邱園(Kew Gardens)的建筑師及其大寶塔(Great Pagoda)的設計者,北極星爵士①威廉·錢伯斯(Sir William Chambers,Knight of the Polar Star,以下簡稱“錢伯斯”)。

      圖1 黃金馬車(陶石于2014年10月30日攝于倫敦王家馬廄)

      2 “中國園林”形象在歐洲的傳播及錢伯斯的南粵之旅

      1723年2月23日,錢伯斯作瑞典哥德堡一戶蘇格蘭家庭的長子接受洗禮。翌年9月,一艘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抵達倫敦戴爾港(Deal),搭乘此船的意籍傳教士馬國賢(Matteo Ripa,1692—1745)由此重新踏上闊別十余載的歐洲土地。這位在中國內(nèi)廷任職多年、輾轉而歸的富有見聞之士,受到了不列顛上流社會的廣泛接見。據(jù)信,以伯靈頓伯爵(3rdEarl of Burlington,1694—1753)為代表的,對中國建筑、園林藝術懷有強烈好奇之心人士,有幸一睹其帶回的《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1]。作為中國銅版畫制作第一人,馬國賢將受康熙之命所制的《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銅版畫帶回,實際上將中國園林藝術的一手圖像資料首現(xiàn)于歐洲。目前所知流傳海外的該銅版畫共計10套,其中3套被英國的博物館、私人所收藏[2]。

      1731年,取得瑞典王家特許之后,由幾位蘇格蘭商人發(fā)起的瑞典東印度公司在哥德堡正式開業(yè)。1739年,16歲的錢伯斯在英國約克郡接受了4年的教育之后,成為該公司的一名隨船職員,開始了長達近10年的海上貿(mào)易生涯。他曾3次出海,至少有2次到達廣州。錢伯斯在航海的間隙努力自學了建筑學的知識[3]11。他癡迷于對沿途風物、特別是各地的建筑物進行考察和記錄[4]366。2次泊于十三行碼頭外的幾個月時間里,考察了廣州的建筑與園林[3]11。這些經(jīng)歷,使他日后向歐洲介紹中國的相關藝術時,具有了同時代歐洲其他傳播者所缺乏的既是專業(yè)人士又為親歷者的綜合優(yōu)勢。身處中國時,他還只是個建筑學的業(yè)余愛好者,其考察的時間和空間范圍也非常有限。

      1749年第三次遠洋結束,錢伯斯開啟了奔赴歐洲的建筑師養(yǎng)成之旅。他先在巴黎進入了法國著名新古典主義建筑大師、《百科全書》建筑類詞條的撰寫者雅克-弗朗索瓦·布隆代爾(Jacques-Fran?ois Blondel,1705—1774)的學校,接受了1年的專業(yè)訓練。而后在意大利經(jīng)歷了長達5年之久的壯游(Grand Tour)②之旅,這一時期的耳濡目染使他從羅馬古典建筑遺存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與此同時,耶穌會士王致誠(Jean-Denis Attiret,1702—1768)詳細介紹乾隆皇帝圓明園的信件,以書信集的形式在巴黎出版。1752年,定名為《北京近郊中國園林的特別記錄》(A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 Emperor of China's Gardens near Pekin)的英譯單行本在倫敦發(fā)行[5]。第二年馬國賢帶回的銅版畫經(jīng)翻版亦在倫敦發(fā)行[6]8。英國的讀者已有機會從文字和圖像2個方面的一手資料來感受來自中國的園林藝術。之后的錢伯斯更是通過著述與實踐,把這種感受再提升了一個維度。

      3 錢伯斯在“邱園”的實踐與“國王工程審計總長”

      得益于過往的經(jīng)歷和見識,年輕的錢伯斯已是小有名氣的“中國通”。根據(jù)英國建筑史學者John Harris(1931—2022)的研究,錢伯斯應該是在赴巴黎之前于倫敦與當時的王儲威爾士親王弗雷德里克(Frederick Louis,1707—1751)圍繞中國風建筑有過交流。1751年親王病逝,身在意大利的錢伯斯為親王設計了陵墓。也因為這樣一層淵源,學成而來的錢伯斯于1757年接受委托成為王子遺孀及邱園的建筑師,同時也成為未來的英王喬治三世的建筑學導師[4]58。

      邱園在歐洲造園史中的地位不必贅述。園中以大寶塔為代表的中國建筑,更是成為18世紀后半葉風行歐洲各國的所謂“英-華園”(Jardin Anglo-Chinois)中標志性的符號。德國藝術史學者埃莉諾·馮·埃德伯格(Eleanor Von Erdberg,1907—2002)在她的《中國對歐洲園林建筑的影響》(Chinese Influence on European Garden Structure)中指出:“……錢伯斯的個人風格滲入了邱園。展現(xiàn)了錢伯斯風格的建筑成為從西班牙到俄羅斯的整個歐洲大陸上國家所贊嘆的典范。[7]122”邱園在錢伯斯的參與下開工建造的同時,在遙遠的東方,由王致誠、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蔣友仁(P.Benoist Michel,1715—1774)等傳教士參與設計的圓明園西洋樓工程也進入了尾聲。西洋樓(1759年)、大寶塔(1762年)幾乎在同一時刻,作為東、西園林藝術里極具異域風情的代表性建筑,開始遙相呼應起來。而它們后來的境遇,也似乎具有了一種各自文明發(fā)展劫難或歷程的象征性意味。

      在返回英國的翌年(1757年),錢伯斯幾乎同時在倫敦和巴黎出版了《中國的建筑、家具、服飾、機械及器皿之設計》(Design of Chinese Buildings,F(xiàn)urniture,Dresses,Machines and Utensils)一書。這本不算太厚的小冊子,是歐洲歷史上首次由一位專業(yè)人士用圖像與文字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中國相關事物情況的出版物。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以當時的歷史條件,在錢伯斯相對專業(yè)的介紹和實踐示范下,18世紀中后期在歐洲出現(xiàn)的中國風格建筑,擺脫了早期“異域風格”(the Exotic style)流于裝飾的局限和“怪誕風格”(the Grotesque style)的荒誕不經(jīng),進而歸入“模仿風格”(the Imitative style)的相對規(guī)范和令人可信[7]83-34。

      1759 年出版的《論民用建筑的裝飾》(A Treatise on the Decorative Part of Civil Architecture)展現(xiàn)了錢伯斯作為古典主義建筑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確立了其在英國建筑領域的學術地位。

      1760年喬治三世登基。作為受“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思想影響成長起來的一代新君,與同時代歐洲的年輕君主們相似:“開明專制”(Enlightened Despotism)是他們的政治理想,來自東方的“仁政德治”觀念被奉為圭臬。1768年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成立,錢伯斯成為首任財務總管。1769年,錢伯斯接替前任成為英國王家工程審計總長(Comptroller General of Works),總攬王家工程建設審計大權。一方面,作為國王的建筑師,錢伯斯的個人商業(yè)發(fā)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生的建筑作品數(shù)以百計,其中不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另一方面,隨著1772年《東方造園論》(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的出版,他卻陷入了一場輿論漩渦的中心。

      4 《東方造園論》引起的風波與“英-華園”范式的初成

      這一切的開始還要回溯到1757年的那本小冊子。針對中國建筑,錢伯斯在書中指出其形式并不適合于歐洲的氣候及功能的需求,但卻為歐洲的園林建筑提供了可用的素材。在書中他專門寫了一篇《論中國人的園林布局藝術》(Of the Art of Laying Out Gardens Among the Chinese)的文章,引用王致誠的觀點[4]4,介紹了中國園林藝術處理人工與自然關系的特點,以及自己親歷觀察的理解和請教中國藝術家而得到的教誨。

      中國園林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和方法,于英國自然風景園萌芽之初就被坦普爾爵士(Sir William Temple,1628—1699)在《論伊壁鳩魯③的花園》(1685年)中加以介紹。其后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以18世紀30年代肯特(William Kent,1685—1748)主持的斯陀園(Stowe Garden,圖5左)等一批園林為代表,開始步入成熟期。肯特在繼承了布里奇曼(Charles Bridgeman,1690—1738)以曲線打破規(guī)則構圖的基礎之上,秉持“自然痛恨直線”(Nature Abhors Straight Lines)的理念,進一步將自然布局引入造園。他被認為是伯林頓文人圈的一員[8],也極有可能是馬國賢銅版畫最早的英國觀眾之一[5]。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肯特作為英國風景園開創(chuàng)性的人物之一,其造園風格的形成很難說與中國園林形象在歐洲的傳播沒有發(fā)生過聯(lián)系④。

      上面提到的斯陀園的園主是英國政治家科巴姆子爵一世(Richard Temple,1stViscount Cobham,1675—1749),1733年他由于稅制改革失利被迫結束了政治生涯并隱退到白金漢郡的斯陀園。但他的政治影響并未消退,作為政治導師,他培養(yǎng)了多位后起之秀。斯陀園寄托和表達了園主的哲學思想和政治理念,這從園中哥特式的“英國名人廊”(Temple of British Worthies)、古典風格的“沉思亭”(Temple of Contemplation)、“自由之堂”(Temple of Liberty)、“古代美德廟”(Temple of Ancient Virtue)等眾多園林建筑的設置便可感受一二。當中還包括著名的“中國屋”(Chinese House)。英國全國名勝古跡托管協(xié)會(National Trust for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 or Natural Beauty)的官方網(wǎng)站里這樣解釋:“中國屋……似乎暗示著這些理想正由文明的異域大邦——中國向世人所昭示。科巴姆的政治同盟者威爾士王子弗雷德里克隨后在他的領地邱建了一座相同樣式的孔子屋。這位中國古代的圣人被看作是與英王阿爾弗雷德和哲學家洛克一樣杰出的人物。⑤”

      錢伯斯作為建筑師所服務的邱園,平面采用了自然的布局方式(圖2)。園林建筑方面,與斯陀園一樣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并對其進行了擴展:除了已出現(xiàn)過的古典、哥特式和中國風建筑之外,還據(jù)信首次在歐洲造園里呈現(xiàn)了土耳其清真寺[9]120的形象,并與另一穆斯林建筑摩爾宮[10]及中國風的大寶塔構成一個組群(圖3)。過去曾認為這一階段歐洲造園中的異域風情建筑是為了滿足上層社會文化獵奇的心理,但那些同時出現(xiàn)的數(shù)量占多的歐洲古典、哥特風格的建筑小品恐難亦做此解。但若將之放在當時啟蒙運動語境的視角下來審視,也許就能令當下的我們有另一番領悟:古典風格暗示著歐洲文明的希臘、羅馬淵源;哥特形象體現(xiàn)的是歐洲主流價值觀里對來自日耳曼傳統(tǒng)的自由精神的贊譽;伊斯蘭題材表達的是當時歐洲人對幾個世紀以來宿敵的尊重;那么中國風尚反映的則是啟蒙時代歐洲對視為榜樣的東方理想之國的推崇!正如埃德伯格指出的那樣:“建筑師們的想象力不受束縛地漫游在所有建筑的可能性之中,這種想象力吸納了所有的想法,擴大了18世紀歐洲人的世界觀。[7]52”由此,我們也許可以這樣理解:散落在邱園自然背景下的園林建筑群作為一個隱喻啟蒙運動時代歐洲視野中世界文化系統(tǒng)的完整體系(圖4),恰如“啟蒙運動”英文“Enlightenment”的原意“照亮”所表達出的意象,展現(xiàn)了開始具有國際意識的歐洲精英在啟蒙思想光芒的照射下“探知人類文明邊界的視野”,向歷史的深處和地理的遠方不斷拓展的努力。而由斯陀園展露端倪,邱園進一步完善的此種“英-華園”標準范式,在歐洲大陸逐步發(fā)展成為一種時尚,為那一代標榜“開明專制”的歐洲各國君主們所競相追捧和效仿。

      圖2 1763年邱園平面圖[4]60

      圖3 1763年邱園由摩爾宮大寶塔眺望清真寺[4]65

      圖4 18世紀60年代邱園各園林建筑立面[4]59

      肯特與科巴姆子爵先后于1748、1749年辭世,斯陀園在能干的布朗主持下逐步淡化了對政治理想的表達,而更多地展現(xiàn)出對英國圈地運動后牧場化的鄉(xiāng)村風景的推崇。以布朗為代表的這一造園風格與當時英國國內(nèi)逐步轉向內(nèi)斂的、推崇莊園式田園意趣的文藝氣息正相契合,并為其在當時贏得了大量的委托。布朗終其一生完成的莊園式造園作品多達200多項,而于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錢伯斯參與完成的造園作品僅有邱園這座王家園林一處。手法上,布朗在造園中對園林建筑的使用相當節(jié)制(圖5),而錢伯斯在邱園里大量的小品建筑反倒成為當時人們嘲諷的對象[11]258。

      圖5 “能干的布朗”紀念郵票(英國郵政2016年發(fā)行)

      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開始出現(xiàn)對中國園林的批評之聲。英國文學評論家沃波爾(Horace Walpole,1717—1797)在1763年就褒貶道:坦普爵士和王致誠所描述的中國園林具有“古怪的不規(guī)則性”,且“感覺不到其中有對自然的關注”。而英國自然風景園重新確立的對自然的尊重,一方面可溯源至古希臘;另一方面要歸功于“肯特的景觀設計技巧”[12]。

      18世紀70年代的英國,地主鄉(xiāng)紳政治集團逐步扭轉了過去60年在政壇的頹勢。他們更多地表現(xiàn)出關注國內(nèi)事務的保守傾向與追求田園生活的浪漫意趣。布朗推崇的生產(chǎn)與藝術結合的設計理念,也非常符合圈地運動后以畜牧業(yè)為主的、廣大英格蘭鄉(xiāng)村社會經(jīng)濟生產(chǎn)模式,以及地主鄉(xiāng)紳們推崇的生活格調。

      1772年在《東方造園論》里借著對中國園林的再次介紹,錢伯斯特別強調了他所理解的中國園林藝術中取得人工與自然平衡的重要性,并對布朗的造園手法提出了批評。他寫道:此時英國“普遍采用”的新造園方式使得“園林與普通田地相差無幾”,極度“缺乏構思才能與規(guī)劃藝術”,沒有能夠引起觀者好奇、興奮或注意的元素,不僅是“乏味和粗俗的”,而且人人均可設計;與之相比,為了創(chuàng)造各異之景,中國造園者不僅模仿自然,還需擁有“才能、經(jīng)驗和判斷力”,從而“與自然的瑕疵搏斗……創(chuàng)造出新奇、完美的作品”[12]。這樣的評論在英國國內(nèi)立刻激起了強烈的情緒反彈。沃波爾在1773年的《給威廉·錢伯斯爵士、國王工程總審計長、“東方造園論”的作者的一封英雄式的書信》(An Heroic Epistle to Sir William Chambers,Knight.Comptroller General of His Majesty's Works,And Author of a late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中,極盡嘲諷地形容錢伯斯對中國園林的傾慕可比桑丘之于堂·吉訶德[13]16。這些國內(nèi)輿論對錢伯斯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此時的自然風景園已然成為英國迥異于歐洲造園傳統(tǒng)的文化成就,而任何將此開創(chuàng)性功勞與中國園林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說辭,都無法被當時一些保守而驕傲的英國文藝精英們所接受。頗值得玩味的是,20年后得以游覽避暑山莊的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1737—1806)做出這樣的評論“……是原創(chuàng)或是模仿中國這一問題,我留給虛榮之輩去評斷、閑散之徒去談論……如果布朗和漢密爾頓(Charles Hamilton,1704—1786)⑥曾接觸過中國,那么我可以發(fā)誓他們必是從我今天有幸欣賞的豐富源泉中吸收了他們最好的靈感”[14]130;134。

      5 “英-華園”在歐洲的濫觴

      圖6 葉卡捷琳娜大帝在英國定制的韋奇伍德綠蛙瓷盤上的邱園“中國塔”形象(陶石于2015年7月29日攝于圣彼得堡冬宮博物館)

      如果把“英-華園”視作一種被廣泛實踐的造園范式,那么從英格蘭到俄羅斯,自法蘭西、西班牙至瑞典、芬蘭,以至于德意志、波蘭、捷克等地無不見其濫觴,其影響直至19世紀20年代才逐漸消弭。所有的這些實踐,似乎都可以這樣理解為:體現(xiàn)了以自然布局為基底,由至少各一個中國風、歐洲古典風格(發(fā)育充分者還會有哥特式和伊斯蘭,甚至是埃及風格的出現(xiàn))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建筑小品所構成的基本特征的王家園林。而倫敦邱園(Kew Gardens)、凡爾賽小特里亞農(nóng)宮英國花園(Petit Trianon,Le Jardin anglais)、阿蘭胡埃斯宮王子花園(Palacio Real de Aranjuez,Jardín del Príncipe)、波斯坦無憂宮花園(Park Sanssouci)、德紹-沃利茨園林王國(Gartenreich Dessau W?rlitz)、斯德哥爾摩王后島宮英國花園(Drottningholmsslott,Engelskaparken)、圣彼得堡皇村葉卡捷琳娜花園(Екатерининскийпарк)等具有上述范式特征的歐洲各王家花園,或本身,或作為一個組成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若如上文分析,或許正是“英-華園”的強烈象征意義,有意無意地集體打動了具有國際視野的一代“開明專制”君主們的內(nèi)心,最終得以展現(xiàn)出特定歷史時期歐洲王家園林所獨有的風貌特征,并影響至今。“‘英-華園’范式”作為一個概念,通過本文拋磚引玉首次提出,其內(nèi)涵和外延尚需學界論證、探究和打磨。但從上述無法用巧合來解釋的現(xiàn)象本身來看,反過來似乎亦可為世界園林史的研究打開一個新視角、增添一條新線索?

      6 對“英-華園”范式始作俑者的紀念

      錢伯斯最后的20多年,全部投入到了薩默塞特宮(Somerset House)的建造之中。1796年3月10日,他溘然長逝,榮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而就在此前不久的1794年9月6日,馬嘎爾尼使團返回倫敦。此后,中國形象在歐洲開始發(fā)生戲劇性的逆轉。46年之后,曾于承德被乾隆接見的小斯當東(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1781—1859)強力推動英國國會向清廷宣戰(zhàn)。就此,啟蒙運動思想的光輝黯然退向歷史的深處。其后的幾年,英國皇家植物園的各項設施在邱園內(nèi)大規(guī)模興建,由此改變了原有的自然式布局,代之的是筆直的軸線、林蔭大道與寬闊的綠茵草坪。

      錢伯斯的一生,作為英國最負盛名的新古典主義建筑大師,為英倫三島留下了大量的建筑作品;同時開創(chuàng)了中、歐建筑,園林藝術專業(yè)交流的先河,并通過實踐完善了邱園作為“英-華園”的標準范式,實際上成為后者在歐洲濫觴的始作俑者。作為一位在建筑、造園藝術領域為“啟蒙運動”偉大時代作出過特有貢獻的文化交流使者,他值得被后人所銘記,并與莎士比亞、牛頓、達爾文等在威斯敏斯特為伴。

      2023年5月7日,查爾斯三世的大典如期舉行。在這場被標榜為英倫史上最精簡的加冕禮中,“黃金馬車”再次出現(xiàn)于公眾的視野。它在典禮結束之時載著不列顛新君由威斯敏斯特駛回白金漢宮。這樣的安排也許可以看作是對北極星爵士威廉·錢伯斯300周年誕辰的一種特別的紀念。

      注釋:

      ①Knight of Polar Star是被授予瑞典皇家北極星勛章人士的尊號。該勛章是瑞典皇家騎士勛章的一種,由瑞典國王弗雷德里克一世(Fredrik I av Hessen-Kassel,1676—1751)于1748年設立,為獎勵國內(nèi)外為科學、自由及藝術領域有卓越貢獻之人。

      ②一種旅游形式,源自法語Le Grand Tour,是指自文藝復興時期以后,歐洲貴族子弟進行的一種前往意大利地區(qū)探索歐洲文化傳統(tǒng)的旅行,尤其盛行于18世紀的英國。

      ③伊壁鳩魯是古希臘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他的花園是古希臘時代“哲人園”最為世人所知的代表,因這座著名的花園,他也被稱為“花園哲學家”。

      ④彼時歐洲的風景畫(Landscape Painting)對英國“自然風景園”的產(chǎn)生有著重要的影響。Kent最初就是作為一名風景畫家在“壯游”時與伯林頓公爵相識,并得到其賞識,獲得推薦建筑、造園的實踐機會,最終成長為英國當時著名的帕拉迪奧主義建筑師和造園家[8]。作為姊妹藝術,“風景畫”對“風景園”的產(chǎn)生具有重要的啟發(fā)作用,但是從二維空間藝術向三維甚至是四維(加上時間維度)空間藝術的躍遷,本身是一個全新的創(chuàng)造過程。恰逢其時馬國賢將“中國園林”的圖畫形象傳入歐洲??梢韵胂?,這至少給了歐洲造園的這些探索者創(chuàng)造歐洲新型造園風格的信心。

      ⑤The Chinese House…as if to indicate that these ideals were being shared by the exotic and distinguished Chinese.Cobham's political ally,Frederick,Prince of Wales,built a similar pavilion at Kew,called the House of Confucius.The ancient Chinese pilosopher Confucius was given iconic status as a socio-political sage on a par with English luminaries such as King Alfred and Locke.https://nttreasurehunt.wordpress.com/2010/04/16/the-wandering-pavilion/.

      ⑥查爾斯·漢密爾頓(Charles Hamilton,1704—1786)是喬治時代英國著名風景式園林Painshill的所有人和締造者(1738—1773)。

      猜你喜歡
      錢伯斯造園園林
      清代園林初探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2
      壹 造園·納瑞集祥
      紫禁城(2020年3期)2020-04-26 05:19:52
      古代園林里的“美人”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2
      和千年園林的今世之約
      金橋(2018年6期)2018-09-22 02:18:50
      雪中園林的七個片段
      江南園林造園手法在新中式園林中的應用初探
      清漪園賅春園造園藝術及園林審美探析
      風景園林(2017年5期)2017-10-14 01:03:44
      古典皇家園林造園藝術特征辯證評價——以諧趣園為例
      風景園林(2017年2期)2017-06-05 09:36:18
      錢伯斯攜接班人羅卓克訪華思科詮釋鼎新布局蓄力轉型
      IT時代周刊(2015年7期)2015-11-11 05:49:44
      “思科”勇超“微軟”的利器
      海外星云 (2000年20期)2000-06-12 13:03:48
      徐汇区| 清远市| 萨迦县| 正定县| 军事| 汤阴县| 勐海县| 新绛县| 宁蒗| 隆回县| 宜兰市| 怀来县| 扶余县| 西华县| 巢湖市| 应用必备| 大理市| 贵州省| 静乐县| 山阳县| 玛沁县| 晴隆县| 昔阳县| 邯郸县| 青龙| 满洲里市| 宁武县| 西平县| 阿尔山市| 中西区| 香格里拉县| 龙江县| 苗栗市| 如东县| 华蓥市| 吴堡县| 静安区| 遵义县| 南宫市| 息烽县| 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