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 臻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chǎn)項目。在浙江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浙江廣電集團、浙江衛(wèi)視組建創(chuàng)作組,籌拍大型紀錄片《大運河》。
《大運河》是一個大選題。在構(gòu)思第六集《不朽的流傳》之初,我們就對“什么是好選題”進行了反復思考,力求找到創(chuàng)作的突破口。好選題的選擇必須具備“流傳”和“不朽”兩個屬性。
大運河“流傳的故事”不計其數(shù),但“不朽的故事”卻要沙里淘金。因此,我們經(jīng)歷了查閱歷史文檔資料、實地考察多方求證的過程。
這是一切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具體到《不朽的流傳》一集,它的主題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運河文化。我們想到了中國文脈中成果輝煌的唐詩。據(jù)查《全唐詩》2200 多位詩人,有450 位經(jīng)浙東運河游歷浙江,留下1000多首詩作。唐詩之路,浙東運河高度重合,這是何其壯觀的一個歷史片段。李白“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中國大運河南來北往,歷朝歷代不知有多少詩人留下佳作。
唐代皮日休寫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边@首詩從隋亡于大運河這種論調(diào)說起,接著批駁了修大運河是亡國之舉的傳統(tǒng)觀點,從歷史的角度對隋煬帝的是非功過進行了客觀評價。
最為百姓耳熟能詳?shù)氖翘拼娙藦埨^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作者通過對蘇州城外大運河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表達了自己的羈旅之思,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憂慮,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以及國家安危的擔憂之情。
北宋詩人蘇東坡寫過一首關(guān)于大運河的詩《自河北放舟歸江南》:“曉來銅雀東風起,春風凌亂漳河水。郎官驚起解歸舟,一日風帆可千里。侵晨鼓舵發(fā)臨清,薄暮乘流下濟寧。南宮先生先我去,花時想達瓜洲步。尋君何處典春衫,杏花煙雨大江南?!?/p>
毋庸置疑,大運河不僅是經(jīng)濟的河,政治的河,更是一條文化的河。我們選擇了運河詩詞這個選題,就是選擇了大運河的文化瑰寶。
唐代陸龜蒙曾在其詩作《秘色越器》中描寫:“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痹婎}中“秘色”曾經(jīng)是一個千古傳說的謎團。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后,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秘色瓷居然誕生于浙東運河之畔慈溪上林湖。這里曾經(jīng)是鼎盛一時的越窯青瓷中心產(chǎn)地,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航點之一。
秘色瓷指中國傳統(tǒng)制瓷工藝越窯青瓷的精品。秘色瓷也被廣泛認為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從晚唐到北宋初年(9世紀—10世紀)的近兩百年里,越窯燒造的秘色瓷一直都是專供皇家的珍寶。秘色瓷在五代時達到頂峰,通過浙東運河的流轉(zhuǎn),由西向北到達中原皇庭,向東出海又可以傳遍世界各地。
我們選擇從“秘色瓷”的懸念起篇。但我們的真正用意,是通過懸念介紹出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精湛的瓷器文化。
中國瓷器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征。秘色瓷流傳至今不僅是物質(zhì)上的“不朽”,更是中國先民創(chuàng)新精神的“不朽”,這兩個“不朽”應(yīng)該是本篇章的點睛之筆。秘色瓷經(jīng)歷了十幾個世紀的歲月滄桑,如今它們的碎片靜靜地躺在上林湖清澈的水底,作為“世界文明的碎片”它們的價值無與倫比。
創(chuàng)作者面對人文紀錄片或歷史紀錄片的拍攝時,大多會有找不到畫面的困惑。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當年的故事已很難恢復原貌。所以,我們在確定選題時,要考慮到攝影機記錄畫面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盡量避免無畫面可拍的狀況。但是,當我們在選題上繞不開具象畫面出現(xiàn)的時候,那就要采用影視藝術(shù)的手法來彌補缺陷。比如:“情景再現(xiàn)”。
我們把“情景再現(xiàn)”運用在有關(guān)文脈敘述的片段中。
明清時期,章回體小說出現(xiàn),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八拇竺钡某霈F(xiàn),是中國文學史的又一個高峰,與大運河也息息相關(guān)。
南宋時,杭州有了固定的娛樂場所,人們稱之為“勾欄瓦舍”。其實“勾欄瓦舍”是從北宋汴京跟隨宋王朝沿大運河南渡而來。“勾欄瓦舍”是中國戲劇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東京夢華錄》中稱:“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痹谶@樣的娛樂場所中,出現(xiàn)了“說書人”的身影,他們把大量的民間傳說故事通過自己的演繹,形成了一個個繪聲繪色的口頭故事。元朝大運河全線貫通后,南方的人口和財富迅速聚集,產(chǎn)生了新興的城鎮(zhèn),也引發(fā)了娛樂業(yè)的繁榮。著名小說家羅貫中就是在杭州的勾欄瓦舍里聽故事,搜集素材,潛心創(chuàng)作,終成《三國演義》。有關(guān)梁山起義軍的評書故事,也在勾欄瓦舍里反復被演繹,作者施耐庵薈萃了民間的各種流傳、話本后,創(chuàng)作成了著名的《水滸傳》。
可以想見,在這個篇章中,畫面必須出現(xiàn)古代大街小巷、車水馬龍的大場景,同時還有“勾欄瓦舍”的喧鬧,說書人、聽書人的各種神態(tài)。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情景再現(xiàn)”拍攝。需要說明的是,紀錄片“情景再現(xiàn)”和影視劇的拍攝有所不同,主要區(qū)分是:“情景再現(xiàn)”是模擬真實,影視劇是假戲真演。
圍繞大運河文化遺產(chǎn),我們發(fā)現(xiàn)從古至今,從南到北的園林建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一發(fā)現(xiàn)給我們增添了一個具象審美的好選題。
作為中華文明載體,園林建筑折射出中國人的審美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傳遞出對自然美好生活環(huán)境的向往與熱愛。
大運河兩岸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古典園林是:皇家園林、西湖園林、蘇州園林、揚州園林等等。
皇家園林,若從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建“靈囿”開始算,到清末頤和園的建造,已有3000多年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西湖園林是在真實山水湖景中建造而成,它承載了歷朝歷代各階層人士的各種審美需求,并在文化豐富、歷史悠久的人文背景中,擁有了精神棲居的功能;蘇州園林借助疊山理水,園內(nèi)配置亭臺樓閣,使用匾額、楹聯(lián)、書畫、雕刻、碑石等來反映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揚州園林傳承了南北園林的特色,有“南秀北雄”的美譽。皇家園林的典型代表是頤和園,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shè)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
大運河文化是中國漕運歷史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以上4個片段,它們都具備物質(zhì)的“流傳性”和精神的“不朽性”的雙重屬性,我們選擇它們作為《不朽的流傳》中的選題,或許是恰如其分的。
紀錄片《大運河》第六集“不朽的流傳”于2023年5 月8 日在浙江衛(wèi)視播出,觀眾好評如潮。我想這就是“好選題”的傳播效應(yīng)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