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李秀明
蒲松齡的《狼》是初中語文教材的經(jīng)典篇目。課文第三段如下: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教材對上述文段中“苫蔽成丘”的注解是:
[苫(shàn)蔽成丘]覆蓋成小山一樣。苫蔽,覆蓋、遮蓋。
這樣的解釋簡潔明了,但不夠準確。“苫”的音和義都值得商榷。注釋中“覆蓋成小山一樣”,用什么來覆蓋?覆蓋什么?“苫”是什么意思?“苫蔽”是一個詞還是一個短語?這些問題在課文的注釋中都無從得知。
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說法,“苫”作名詞使用時讀陰平,作動詞使用時讀去聲。此處教材把“苫蔽”當做一個動詞來理解了?;蛟S是因為“苫”這個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常用,教材才把“苫蔽”當做一個雙音詞來處理。但是“苫”在《爾雅》中就已經(jīng)被收錄,且使用頻率很高?!吧弧痹诠糯傅氖且环N重要的生活用品、禮儀器具、造紙工具。
《爾雅·釋器》中說:“白蓋謂之苫?!惫钡淖⒔馐牵骸鞍酌┥灰?。今江東呼之為蓋?!贝呵飸?zhàn)國時期,“苫”是一種很重要的生活用品,是以白茅編織成片,用來遮風避雨,既可當蓑衣,也可當瓦片蓋在屋頂上?!吧弧边€可以用作床墊,如古時的孝子賢孫在父母喪禮后要睡在茅草墊上以示懷念,因而會“寢苫三月”甚至“寢苫三年”。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苫”的解釋是“蓋也”。到了五代時期南唐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中的解釋更為清晰:“苫,編茅也。”已經(jīng)很清晰地指出“苫”是茅草的編織物。
蒲松齡是山東人,“苫”作為茅草的編織物,在山東方言中也很常見。在董紹克、張家芝主編《山東方言詞典》中收錄了 “苫子”“苫”:
苫子:(1)用谷草或麥稈等編的較寬較長的簾狀物,用于遮蓋和鋪墊;(2)指膠東農(nóng)村舊時結婚用的一種帶蓬牲口車。(義項1 見于山東威海、萊州、青島、壽光、曹縣、棗莊、臨沂、德州等地,義項2 見于威海。)
苫:用各種草或麥稈等編制的較寬較長的簾狀物,用于遮蓋和鋪墊。
“苫”在山東方言詞典中只有名詞用法,沒有收錄動詞用法。
從“苫”的古書用例和山東方言詞義來看,“苫蔽”不應該理解成一個復音詞,而應是一個詞組,“苫”是茅草編制的簾狀物,在句中是名詞充當狀語,應該解釋為“(場主把積薪)用編好的茅草遮蓋,堆成小山一樣”。
《狼》一文中“苫”是名詞作狀語,那么讀音也不應該讀成四聲,而應該讀作一聲。
“苫”這種茅草編制的簾狀物還是古代造紙的主要工具。《說文解字》中說:“紙,絮——苫也”。錢存訓的《書于竹帛》中對許慎這個定義的解釋是:
造紙的主要因素有二,即絮和苫,絮是原料,苫是工具。這和現(xiàn)代紙的定義,極為相合。雖然現(xiàn)代造紙的過程日趨復雜,但這兩種因素,即纖維體和簾模,至今仍是造紙的最基本原料。
文言文教學,講好文中的字詞是理解文章的基礎,有些字詞的講解,還能對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有很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