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諾
【摘要】屠格涅夫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但自幼厭惡農奴制度,所以他的作品大多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也因此受到廣泛關注。一部作品往往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的動態(tài)發(fā)展方向。在屠格涅夫的作品《父與子》中也是如此,實際上它所描寫的父輩與子輩沖突,不僅是兩代人的矛盾沖突,更主要的是貴族自由主義者同平民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沖突。通過對小說《父與子》創(chuàng)作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可以使讀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小說《父與子》。該部作品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代表作。父輩與子輩的沖突可以說是任何時代環(huán)境下必然存在的一個共同話題,而在小說中父輩與子輩的沖突有著鮮明的特點。父與子之間的沖突已經(jīng)并不依附血統(tǒng)關系,這種兩代人之間的沖突已經(jīng)超出了家庭的范疇,而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揭示這種沖突的本質,所以“父與子”的概念更加廣義。通過分析與研究,使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屠格涅夫的作品,從不同角度欣賞這部作品,同時也為今后《父與子》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沖突;諷刺性;父輩;子輩
【中圖分類號】I5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5-004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5.013
И·C·屠格涅夫是19世紀的俄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陡概c子》是他的小說之一,也是其代表作品。以此向他的精神導師,已故的別林斯基表示敬意。屠格涅夫的小說《父和子》長期以來在俄羅斯和國外享有廣泛贊譽,并得到一些學者的響應。作家的作品被多次翻譯和修訂,在世界不同國家出版,在不同國家享有很高的聲譽。該書多次再版,目前已成為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在對《父與子》這部小說的研究中,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對小說《父與子》更多的藝術特點和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進行分析,可以幫助讀者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小說,了解當時的史前史和當時俄國的社會秩序。
一、《父與子》概述
(一)寫作背景
屠格涅夫是19世紀俄國文學史上的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的小說敏銳地反映了俄國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仿佛是一部完整的藝術紀事。高爾基認為,屠格涅夫為俄羅斯文學留下了輝煌的遺產(chǎn)。
屠格涅夫在1860年開始構思《父與子》,小說寫于1861年6月,即農奴制廢除后。可以說,這部作品的構思與廢除農奴制的進程密切相關。當時俄國正處于農奴改革階段,革命民主運動正在興起,民間知識分子正在歷史舞臺上取代貴族中的先進分子,并成為將歷史從輿論轉向實際行動的重要力量。俄國正在積極思考和研究國家的未來命運。人們不反對迅速廢除農奴制,但兩派在使用暴力方面存在分歧。
到了19世紀中葉,屠格涅夫巧妙地發(fā)現(xiàn)俄國社會和政治改革的深化,而一個新的文化階層,即《父與子》中出現(xiàn)的公民知識分子正在崛起;他們是平民的后代,這使他們困難重重,意志堅定,勇于創(chuàng)新;平民階層的知識分子受到上層社會的壓迫和疏遠,是一種文化機構和權威。他們以自然的抵抗力崇拜自然和科學,因此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化階層,即平民階層,它介于貴族和農民文化之間。屠格涅夫對文化現(xiàn)象的敏銳觀察,在《父與子》中塑造了民間知識分子巴扎羅夫的形象。
(二)內容簡述
在小說中,屠格涅夫從啟蒙的角度,在更廣泛的社會背景下,展示了俄國貴族精英文化不可避免的逐漸崩潰,描述了1861年農奴改革前后,俄國貴族和平民民主知識分子之間一年的思想斗爭。
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畢業(yè)于基爾薩諾夫大學的貴族如何把他的朋友、醫(yī)學院的平民學生巴扎羅夫帶到他父親在格蘭德的住所的故事[1]。巴扎羅夫的民主觀點與基爾薩諾夫家族的貴族自由主義觀點形成鮮明對比,特別是他的叔叔阿爾卡迪·巴沙爾,巴扎羅夫在其中占了上風。有一天,巴扎羅夫和阿爾卡迪去參加外省的一個舞會,認識了一個貴族寡婦阿斯本,他愛上了她,但被拒絕了。最終,巴扎羅夫回到了父母身邊,被感染了,并在驗尸時死亡。
小說反映了農奴改革前夕民主派和自由派陣營之間尖銳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巴扎羅夫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性格堅強,有埋頭苦干的品質。在政治上,他反對奴隸制,批評貴族的自由主義,否定貴族生活的規(guī)范;在哲學上,他是一個重視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主張實用科學;但他也表現(xiàn)出一些庸俗的唯物主義觀點,如否定藝術等。
作者通過這部小說唱出了一個悲劇性的故事。屠格涅夫對貴族的歷史使命的結束唱出了一曲悲壯的挽歌。同時,俄國社會崛起的希望被寄托在以巴扎羅夫為代表的新一代思想家——民主人士身上。巴扎羅夫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屠格涅夫對俄國文學中的人物描寫體系做出了貢獻。
二、《父與子》中人物形象與藝術特點分析
(一)人物形象
1.主要人物形象
《父與子》的中心人物是民間知識分子巴扎羅夫。巴扎羅夫是民間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是一個“新人”[3]的寫照,他的性格特點是帶有強烈的革命色彩。他強烈地否定了現(xiàn)有的制度。消極性是巴扎羅夫性格的一個突出特點。巴扎羅夫的否定具有歷史的合理性。首先是歷史進步的需要,其次是革命者的意識和過度興奮。作者雖然不欣賞巴扎羅夫的精神品質,但還是作了現(xiàn)實的描述。
他鄙視貴族。這是公民覺醒的一個重要標志。巴扎羅夫堅信,真理在他手中,他是時代的英雄,有權利鄙視貴族階層。他總是同情右派的憤怒挑戰(zhàn),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在糾紛中,在決斗中,他是高貴的勝利者。最后,鮑爾也不得不接受他的名聲已成為過去的事實。
巴扎羅夫,作為一個平民而自豪,與人民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巴扎羅夫已經(jīng)與巴斯托瓦爾不同,他不再是優(yōu)秀鄉(xiāng)紳的追隨者,他意識到平民比貴族更優(yōu)越。這是平民力量崛起的又一重要標志。同時,屠格涅夫還展示了巴扎羅夫的知識分子生活方式使他與自己的人民成為隔膜的情況。農民對巴扎羅夫的評價是:“他肯定是個年輕人,他能知道什么呢?”[5]這個描述也很深刻,它揭示了巴扎羅夫凌駕于普通農民之上,與人民分離,這也是當時民間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現(xiàn)象。這也是日后民粹主義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巴扎羅夫自信、精力充沛、精明強干。他從不屈服于權威、自主個性和評價標準,反映了年輕人對獨立思考的新人類態(tài)度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戰(zhàn)斗精神,當然也會受到年輕人在不成熟的過渡時期可能出現(xiàn)的偏見和極端的影響。盡管如此,他還是以無可置疑的精神優(yōu)勢打敗了對手。巴扎羅夫還是一個行動的巨人,他從小事做起,批評了萬惡的貴族。他有實踐能力,專注于自然科學。
屠格涅夫對巴扎羅夫所代表的公民知識分子有著無盡的興趣,欣賞他們的個人品質和犧牲精神,但不贊成他們的社會政治信念。這位溫和的自由主義貴族作家懼怕暴力革命,不希望他們成功。他認為他們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導致他們成為悲劇人物,所以他精心策劃了巴扎羅夫的分手、悲觀和最后的死亡。巴扎羅夫性格上的分歧充分反映了作家對民主派的矛盾態(tài)度。
2.次要人物形象
基爾薩諾夫兄弟是貴族階層的代表,是《父與子》中的“父輩”。他們堅定地站在貴族的立場上,保留著貴族的特權。他們還主張“自由”和“改良”,但實際上這些只是貴族和平民要履行的“義務”。除了維護貴族的尊嚴和特權外,與巴扎羅夫否認文化的消極性相反,基爾山諾特兄弟特別贊成社會科學和人際關系。巴維爾經(jīng)常討論哲學、邏輯和藝術,而尼古拉對文學,特別是普希金的詩歌更感興趣。也就是說,這兩兄弟也很感性,特別是對愛情,各自都有一個傳奇的浪漫愛情故事。巴維爾一生都在為愛而活,雖然現(xiàn)在年事已高,但仍與他的完美愛人單身,而尼古拉在妻子去世后,把美麗的奴隸費內奇卡作為自己的情婦?;鶢査_諾夫兄弟整天沉溺于他們的貴族文化,鄙視巴扎羅夫全心全意崇拜的“科學”和“自然”。因為這些科學論述所展示的“平等”概念與他們的貴族文化是不相容的。正因為如此,他們對改革農業(yè)事務無能為力。他們不知道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也不知道如何利用科學技術來改進農具和科學種田,面對日益凋零的農場,他們所做的只是嘆息。
(二)小說《父與子》的藝術特點
屠格涅夫在他的小說《父與子》中使用了各種藝術手法:肖像畫、諷刺、對立面和風景素描。所有這些都有助于更全面地揭示人物形象。
在小說中,諷刺不僅發(fā)生在作者的言論和描述中,而且作品中還有一個人物,他自己也相當諷刺地看待他周圍的人,評估環(huán)境。這個主人公當然就是巴扎羅夫。即使面對死亡,巴扎羅夫也試圖對自己進行諷刺:“我自己的形體已經(jīng)腐爛了”,或者“蟲子被壓扁了一半,但仍然在推擠”。主人公即使在最可怕的時刻也能自嘲(小說中只有巴扎羅夫有這種品質),這證明了他不尋常的性格、他的意志力和他不尋常的個性。屠格涅夫的諷刺很有感染力(例如在決斗的場景中),但他很難說是一個諷刺作家。諷刺的形象并不適合他的作品。他更像是一位抒情詩人,所以悲傷或快樂的嘲弄、幽默和嘲諷在他的作品中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諷刺被作者用作表達作者對這個或那個人物的態(tài)度的手段,這有助于更廣泛、更大量地反映其人格的多面性。
作者廣泛使用了對立的手法。小說開篇就向讀者介紹了阿爾卡迪和巴扎羅夫,兩人是朋友關系。巴扎羅夫和基爾薩諾夫從一開始就相互對立。阿爾卡迪與虛無主義思想格格不入,特別是他熱愛音樂,對自然界有一種美好的感覺,而巴扎羅夫則認為,自然界不是一座廟宇,而是一個車間,人是其中的工人。
巴扎羅夫也與他的父親形成了對比。他們有著相同的命運,都是醫(yī)生,都被迫與環(huán)境抗爭以求得生存,靠自己的力量闖蕩。但在這里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明顯的對立的例子:年長的巴扎羅夫因職業(yè)而成為醫(yī)生;他顯然是一個浪漫主義者,欣賞他周圍世界的美。他的兒子則是相反的。葉甫蓋尼不承認醫(yī)學,盡管他自己是個醫(yī)生。所以,小說《父與子》中對立面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首先,它起著重要的情節(jié)構成作用,因為小說是建立在巴扎羅夫與幾乎整個世界的沖突之上。反義詞還有助于作者更深入地揭示人物形象,強調他們的積極和消極品質。
三、《父與子》主要思想
(一) 父輩與子輩的主要矛盾
“新人”的主要代表是巴扎羅夫。他不承認藝術,對他來說,重要的是一個人應該對社會有用和實用。巴扎羅夫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于為社會的利益不斷工作。這是一種良好的品質。阿爾卡迪對虛無主義感興趣,他欽佩巴扎羅夫,但自己永遠不會成為虛無主義者。年輕的基爾薩諾夫是一個浪漫、感性和溫和的人,他對最新學說的迷戀只是表面的。因此,他可以被稱為“父輩”的代表。
巴維爾·彼得羅維奇不斷與巴扎羅夫爭論,試圖讓他陷入沖突。他對自己如何在沒有原則的情況下生活,否認愛情、感情、繪畫感到震驚。這兩代人甚至在巴維爾和葉甫蓋尼的外表上都形成了對比,揭示了父輩和子輩所看到的生活的不同側面。
矛盾還表現(xiàn)在巴扎羅夫來到他父母身邊的時候。對老人來說,他們的兒子仍然是那個小孩子,他們熱切地愛著他,但又害怕用他們的愛、關懷和感情嚇跑孩子。葉甫蓋尼自己也無動于衷,在阿卡迪面前隱藏自己的感情。
父輩和子輩的問題在今天仍有意義。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所有人:如果上一代人對新的變化和想法比較寬容,他們會接受并試圖理解它們。而年輕人,同時也會尊重舊的傳統(tǒng)。雖然孩子和父母有不同的意見,但當父母離開歷史舞臺時,孩子最終會接過繼承人類文明的接力棒,最重要的是繼承作為民族發(fā)展基礎的精神財富。
(二)小說中社會斗爭的反映
小說中矛盾發(fā)展的主要形式,以及揭示人物的方式,是不同社會運動和世代代表之間的爭端。當時最重要的問題,如人民和貴族在社會中的作用以及對藝術的態(tài)度,都成為爭論的主題。
屠格涅夫在他的小說中展示了60年代的社會斗爭。雖然他沒有以任何特定的方式站隊,譴責巴扎羅夫和基爾薩諾夫對彼此的不容忍,并描述了兩者的消極方面,但作者同情巴扎羅夫,因為屠格涅夫認為,俄國需要轉型和變革。他相信,只有積極的、活潑的、有目標的人才能改造俄國。但為了避免將巴扎羅夫理想化,屠格涅夫夸大了他對藝術的拒絕和他的觀點的實際一面。
四、結語
本文分析了小說《父與子》的創(chuàng)作背景、人物形象、藝術特點和思想意義。根據(jù)屠格涅夫的說法,巴扎羅夫經(jīng)常與自己做斗爭,他所推崇的思想往往與他的本性相悖。有時他覺得自己是個小人物,最終是個充滿死亡的悲觀主義者,因此他懷疑是否有必要為人民的福祉而戰(zhàn)。在當時和社會環(huán)境下,巴扎羅夫具有矛盾的個性和沖突的行為。總之,巴扎羅夫有強烈的愿望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并積極為實現(xiàn)它而努力,但卻死于意外。這個結局反映了作家們社會觀的矛盾。同時,巴扎羅夫是一個不完美的民主人士。他對封建農奴的批評,對貴族腐敗、空虛的精神生活的揭露,以及俄國社會的覺醒,對社會制度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事實上,父子之間的沖突不僅是兩代人之間的沖突,也是貴族自由主義者和公民知識分子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沖突。本文通過對《父與子》的研究和分析,使讀者對屠格涅夫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不同角度對作品進行評價,并為今后研究《父與子》提供一些思路。
參考文獻:
[1]屠格涅夫.父與子[A]//屠格涅夫全集(三)[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3.
[2]Батюто А. И.Тургенев-романист[M].Л.:ЛГУ,1990:C.3-4.
[3]石玲玲.試論《父與子》中巴扎羅夫的“新人”雛形形象[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12,9(06).
[4]屠格涅夫.父與子[M].巴金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4.
[5]魏玲.屠格涅夫筆下的“新人”——巴扎洛夫[J].國外文學,1988,(1):5.
[6]屠格涅夫.《父與子》 [M].張冰,李毓榛譯.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6:7.
[7]И.С.Тургенев.Отцы и дети[M].М.,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79:C.9.
[8]米爾斯基.俄國文學史(上卷)[M].劉文飛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9]Тургенев И. С.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тридцати томах[C].том 4. М.: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СССР, 1982:C.14.
[10]雷成德.《父與子》中的中心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系[J].外國文學研究,1978,(02).
[11]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6.
[12]И.С.Тургенев.Отцы и дети[M].М.,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литература,1979:C.16.
[13]Тургенев И.С.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в 12 т. Т.3:Накануне Отцы и дети[M].M.: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53:C.17.
[14]張中鋒.從《父與子》看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義[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