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摘要】陳宮身為寒門出身的謀士,人生可劃分為效命曹操、叛曹投呂、與呂布同敗于曹操這三個主要階段。陳宮在每個階段做出的重要選擇,都體現(xiàn)出具有強烈時代特色與個人特色的心態(tài),如不受出身及名教拘泥、忠于個人理想、積極進取、不畏死亡等。雖然陳宮最終未能實現(xiàn)縱橫天下的人生理想,但他慷慨壯烈的氣概在后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關(guān)鍵詞】陳宮;寒門;謀士;曹操;呂布
【中圖分類號】K2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5-008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5.026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的黃巾起義,使本就不堪重負的東漢王朝受到致命的一擊。隨著世事顛覆,神州大地陷入了長時間、大范圍的戰(zhàn)亂之中。戰(zhàn)爭造成了“天下饑荒,人民相食”[1]748的慘烈后果。而且不僅是廣大平民,在饑荒、瘟疫、天災(zāi)、戰(zhàn)火的陰影下,包括士人階層乃至部分貴族在內(nèi),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由此,許多士人的心態(tài)自然而然地發(fā)生了改變,他們迅速拋棄了名教對君子言行的束縛,開始憑借著智力和武力爭取更多的生存資源。這部分士人如果無法成為一方勢力的主君,那么通常會選擇投靠一名主君,成為其旗下謀士。
這段時期誠然禮崩樂壞。但物質(zhì)世界社會秩序的改變,并不會完全同步地摧毀每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即使這些謀士說出了“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1]126之言,也并不意味著他們完全拋棄了舊有信念與原則。他們與只認報酬的雇傭兵不同,大多數(shù)謀士所渴望的是在亂世中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三國時期世家出身的謀士很多,如潁川荀氏、瑯琊諸葛氏等。因為研究資料更為豐富,后人對他們的研究也更多。但其實出身于世家以外的人也不少,如兗州東郡的陳宮、程昱,武威的賈詡等,而對于他們的關(guān)注則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將以陳宮為例,分析三國時期的寒門謀士的典型心態(tài),以探求他們是如何在那個混亂不堪的時期堅守屬于自己的信念的。
一、不被家世出身束縛,積極進取
首先要厘清一個問題:陳宮究竟屬于哪個階級?
陳宮生平據(jù)《三國志》引《典略》記載如下:
“陳宮字公臺,東郡人也。剛直烈壯,少與海內(nèi)知名之士皆相連結(jié)。及天下亂,始隨太祖,后自疑,乃從呂布,為布畫策,布每不從其計。下邳敗……宮曰:‘請出就戮,以明軍法。’遂趨出,不可止?!盵1]229
有學者認為陳宮屬于“地方名士”這一集團,并認為他與世家大族的利益相綁定,“能夠借助世家大族的力量,在兗州翻云覆雨”。[2]21-24但是,從陳宮于天下動亂伊始就選擇了曹操,而非四世三公的二袁等人可以看出,陳宮更看重主君的才能,而非家世身份。因此,把陳宮視作“中原地方大姓豪族的代言人”,似乎有待商榷。另外,史書上并沒有關(guān)于陳宮家世的更多記載。其祖曾為何官,其父有何功績,祖上有何名人,一概不見記錄,僅憑“少與海內(nèi)知名之士皆相連結(jié)”,讓人很難推測陳宮的家庭與地方豪族的關(guān)系究竟有多么緊密。因此陳宮既不是純粹的平民,也不完全是豪族的代言人。一定要分類的話,或許可以說他兼具“寒門謀士”與“地方名士”兩種身份。
在社會風氣普遍重視出身甚于個人才能的時代,陳宮絲毫不曾自棄。在加入曹操麾下后,他很快就獻出良計,立下大功:
“岱既死,陳宮謂太祖曰:‘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明府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yè)也?!瘜m說別駕、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無主;曹東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1]10
陳宮及時把握時局變化,準確地判斷了曹操當時的處境,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收服兗州的建議,之后,更是親自前去游說。結(jié)果“(曹操)受降卒三十馀萬,男女百余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1]9-10不僅得到了地盤,重要的是讓曹操收獲了在戰(zhàn)亂中極為寶貴的兵力資源與人口資源。正是陳宮的收兗州之計與勸說之功,為曹操日后的大業(yè)打下了最初的基礎(chǔ)。而且陳宮與曹操同樣不屬于世家名門出身,他們在這方面很可能也有共鳴。所以這段時期的曹、陳可謂君臣相得,“昔曹氏待公臺如赤子”[1]228,根據(jù)呂布妻子日后的回憶,在這段時期,曹操對待陳宮就像對待嬰兒一樣關(guān)心照顧,足可見陳宮所受主君的愛重之深。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階段的陳宮完全沒有受到出身的影響,他銳意進取,對未來充滿了積極的規(guī)劃。
二、不受名教傳統(tǒng)拘泥,忠于個人理想
(一)叛曹投呂
收服兗州發(fā)生在初平三年(192年)。僅在兩年后的興平元年(194年),陳宮突然背叛曹操,投效呂布:
“宮說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眾,當四戰(zhàn)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zhàn)無前,若權(quán)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銖闹??!盵1]221
陳宮這么說,或許是因為“凡說之務(wù),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3]89,是為了給張邈一個更有說服力的理由,使其堅定叛曹的決心。因為讓陳宮決心在此時舍棄之前取得的所有成果,另擇主君從頭干起的原因,一定不是他覺得呂布比曹操更有可能日后問鼎中原。細究陳宮勸張邈共同叛曹投呂的說辭,陳宮稱呂布為“壯士”,與他以前稱曹操為“命世之才”相比,這個評價實在不高。所以從一開始,陳宮就沒有把呂布當作值得托付終身的明君去投效,更不用說在他身上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
陳宮選擇在此時叛離曹操的真正原因,經(jīng)過歷代學者的研究,主要總結(jié)出以下三點:
其一,張邈得罪了袁紹,擔心曹操會為了袁紹而殺自己。張邈及其弟張超等人,心中均已有叛離之意[1]221。
其二,前九江太守陳留邊讓因譏諷曹操而為之所殺,其妻其子也被曹操一并殺死,“兗州士大夫皆恐懼”。[4]1951
其三,當時曹操出征討伐陶謙,不在營中。[5]101
第一點和第三點是次要原因,第二點是主要原因。陳宮正是從邊讓引言獲罪于曹操,甚至禍及妻子之事中,看出了曹操性格中多疑及記仇的一面,他也許會開始懷疑自己當初是否選錯了主君。
另外,如上文所引,陳宮的性格“剛直烈壯”。曹操為曹嵩報仇而攻打陶謙時,“所過多所殘戮”[1]11。陳宮對曹操此舉有何看法,史書中未見記載。但《三國演義》中講到此處時,安排了陳宮向曹操說情,被曹操拒絕后,陳宮感嘆“吾亦無面目見陶謙也!”[6]85小說家出于對故事情節(jié)的設(shè)計,早就安排陳宮因呂伯奢之事離開了曹操,這段曹、陳會面乃是舊主與舊謀士的久別重逢。而真實的歷史上,此時陳宮還在曹營,當然不可能像小說中寫的那樣,以陶謙說客的身份登門拜訪曹操。但考慮到陳宮的性格及交游情況,如果他以部下及謀士的身份,反對曹操攻打陶謙,或至少反對殘戮當?shù)匕傩?,似乎亦有一定的合理性。而無論是在小說還是在歷史中,曹操都沒有改變這個殘酷的決定。這件事有可能給君臣二人之間原本就有些不穩(wěn)定的關(guān)系帶來了重重的一擊。無論是什么原因,總之陳宮終于下定決心,要在此時背棄舊主。他再次發(fā)揮出謀士的本領(lǐng),制定了嚴密的計劃,并選擇了絕佳的時機發(fā)動叛變。首先,曹操此時正出征攻打陶謙,營內(nèi)兵力空虛;其次,曹操大肆攻打當?shù)匕傩?,眾城軍民皆深受其害,對于反曹行動,響?yīng)者甚多;第三,其他武將同有叛逃之心,比單人作戰(zhàn)更有保障;最后,呂布英武善戰(zhàn)之名在外,且此時正缺乏陳宮這樣的謀士,有很大可能會收留陳宮??芍^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
陳宮準備充分,行動果決,結(jié)果自然是順利叛逃,而且還給予舊主狠狠一擊:“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據(jù)濮陽??たh皆應(yīng)?!盵1]221-222這次行動差點讓曹操失去后方大本營。
(二)嘗試叛呂
陳宮投效呂布后,主臣之間雖然表面上算是能互相尊重,但根據(jù)史書記載,二人的相處也有尷尬之處。
興平元年(194年),陳宮投效呂布。
興平元年(194年)至興平二年(195年),曹操與呂布進行了兗州之戰(zhàn)。戰(zhàn)爭初期,陳宮領(lǐng)兵欲取東阿,但為荀彧、程昱設(shè)計所阻。同時,程昱對陳宮的選擇進行了這樣的評價:
“今天下大亂,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亂者,此智者所詳擇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陳宮叛迎呂布而百城皆應(yīng),似能有為,然以君觀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親,剛而無禮,匹夫之雄耳。宮等以勢假合,不能相君也。兵雖眾,終必無成。”[1]426
值得注意的是,程昱并未覺得陳宮作為謀士注定事敗,而是覺得呂布即使此時得到陳宮輔佐,也最終會失敗,因為陳宮等人對他是“以勢假合”。
之后,曹操與呂布相持于濮陽,“是時歲旱、蟲蝗、少谷,百姓相食,布東屯山陽。二年間,太祖乃盡復(fù)收諸城,擊破布于鉅野?!盵1]222關(guān)于在此期間,陳宮為何沒有率軍前來支援呂布,學者們有這樣的猜想:
其一,陳宮、張邈原本就是只想借呂布之勢保存自身,作戰(zhàn)時自然不會全力為之殺敵。[7]12-17
其二,當時袁紹可能已經(jīng)開始集結(jié)兵力,準備進攻東武陽,陳宮所部受到袁紹牽制,無法分兵增援。[8]20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能看出陳宮在輔佐呂布時,出于主客觀各種原因,無法全心全意地為呂布考慮與付出,一直有意識地保存著自己的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呂布部下郝萌受袁術(shù)鼓動,進行了反叛。叛亂被平鎮(zhèn)后,呂布詢問半途反戈的郝萌部下曹性還有誰參與了謀反,“‘性言‘陳宮同謀’時宮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覺之。布以宮大將,不問也?!盵1]224
陳宮雖然也參與到了郝萌反叛一事之中,但這次背叛的力度遠不如背叛曹操時那么強。首先,沒有陳宮在這次反叛中具體貢獻的記載,然后,在被檢舉參與謀反時,陳宮未流露出驚懼之色,而只是“面赤”的程度。從這一點反推,陳宮應(yīng)該是沒有對呂布實質(zhì)造成太大傷害,所以自覺不會被嚴肅處理,心中自然也就只有窘迫尷尬,而無生死之間的恐懼。陳宮為何要在此時嘗試背叛呂布?或許還是像上文所說的那樣,他投靠呂布原本就是離開曹操后的權(quán)宜之計,陳宮一直只是把呂布作為跳板,而非能效忠一生的主君。陳宮在呂布麾下既有軍隊,又有威望,地位比在曹操身邊時更高,離開時能帶走的資源也就越多。
當下一次脫離呂布的時機出現(xiàn)時,想必陳宮一定會再次離開,繼續(xù)尋找心中的明主,以實現(xiàn)他的個人理想。但還未能等到這個時期出現(xiàn),陳宮的人生就走到了終局。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親征討伐呂布。本場戰(zhàn)役中,陳宮作為謀士頗為盡責,不斷為呂布獻計,如提議呂布出城迎戰(zhàn),自己領(lǐng)兵堅守全城等。然而,正如陳宮之前對呂布的判斷一樣,呂布作為一個主君頗為平庸,很多時候雖然暫時聽取了陳宮的進言,但之后往往又猶豫不決,乃至最終貽誤了戰(zhàn)機。
另一方面,曹操采取荀攸的建議圍困下邳,之后又引沂、泗之水灌城。呂布與曹操相比,實力和眼界均不可同日而語。最終,下邳城破,呂布、陳宮皆被生擒。[1]226-228
三、重性情輕死生
呂布對戰(zhàn)失利,一度想要投降,但陳宮在白門樓上說出了這樣的話:
“逆賊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豈可得全也!”[1]227
這番話直接斷絕了呂布降曹的可能,也堅決地表明了陳宮自己絕不會重投舊主的意志。
陳宮從被擒到被處死的經(jīng)過,據(jù)《三國志》引《典略》記載如下:
“下邳敗,軍士執(zhí)布及宮,太祖皆見之,與語平生,故布有求活之言。太祖謂宮曰:‘公臺,卿平常自謂智計有馀,今竟何如?’宮顧指布曰:‘但坐此人不從宮言,以至于此。若其見從,亦未必為禽也?!嫘υ唬骸袢罩庐斣坪??’宮曰:‘為臣不忠,為子不孝,死自分也?!嬖唬骸淙缡牵吻淅夏负??’宮曰:‘宮聞將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宮曰:‘宮聞將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嫖磸?fù)言。宮曰:‘請出就戮,以明軍法。’遂趨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宮不還顧。宮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如初。”[1]229
陳宮在臨刑前的這段話,充分體現(xiàn)了三國時期一名寒門出身的謀士的節(jié)氣與風骨。
當陳宮被生擒至曹操面前時,曹操似乎還沒決定如何處置他,甚至從“與語平生”的行為來看,曹操對陳宮不無顧念舊情之心。考慮到曹操惜才愛才的性格,如果此時陳宮能夠認錯求饒,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何況陳宮一直心懷“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縱橫之一時”的人生理想,陳宮為了這個理想,兩度背叛,主動擇君,可見他并非拘泥名教的惜名之輩,此時的舉動自然也不是為了博得好名聲。而陳宮被擒時距離首次作為謀士立功才過去六年,此時就戮,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都令人惋惜。那么是什么阻礙了陳宮在臨死之際向曹操乞活呢?關(guān)鍵點在于要弄清史家對陳宮性格的評語,即“剛直烈壯”一詞的含義。“剛直”是說此人性格堅強正直。而“烈壯”一詞,雖然可以解釋為忠貞壯烈,但必須辨明,忠貞的對象是什么?很顯然,對陳宮而言,值得用生命維護的并不是名望權(quán)勢這樣的外物,也不是某個具體的主君,而是作為一個士人的內(nèi)心的理想?!靶裸逭弑貜椆?,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9]2486在追逐現(xiàn)世的人生理想,與維護精神人格的純潔性之間,陳宮毅然選擇了后者。不僅如此,陳宮赴死前甚至未曾回頭最后再看一眼曹操,顯然對曹操未來可能取得的雄圖霸業(yè)已無半分興趣,也對這個曾被自己評價為“命世之才”的雄主沒有任何興趣了。這種只有在漢末至魏晉的大亂世才能生成的,重性情輕死生的慷慨氣概,不僅令曹操落淚,也使千百年后的讀者至此掩卷嘆息。另外,陳宮在赴死之前,最后展露了一次身為謀士的智慧。當曹操先后用母親、妻子與孩子威脅他時,陳宮明知道曹操有殺名士邊讓,并禍及邊讓妻兒的前科,卻絕口不提此事,依然不卑不亢地用“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將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來回復(fù)。其中既暗含了對曹操能力的肯定——只有曹操將來成為能夠發(fā)號施令治理天下的君主,此刻才會談及他施政綱領(lǐng)中的“仁孝”;又利用曹操希望獲得好的名聲及得到更多人支持的愿望,逼迫他不能將對邊讓做過的事重演于陳宮,可謂深得法家、縱橫家之話術(shù)精髓,頗有戰(zhàn)國策士之風采。
人生即將迎來終結(jié)時依然能夠保持冷靜機智,陳宮至死仍展現(xiàn)出了三國時期寒門謀士令人心折的風范。
參考文獻:
[1]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M].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1.
[2]張寅瀟.漢末中原豪族對地方政權(quán)控制的削弱——兗州之戰(zhàn)呂布失利原因新探[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6(06).
[3]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
[4]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5]趙旭.陳宮形象芻議[J].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2017,(01).
[6]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7]楊懿,王舒彥.論漢末呂布[J].襄樊學院學報,2012,(1).
[8]張寅瀟.漢末中原豪族對地方政權(quán)控制的削弱——兗州之戰(zhàn)呂布失利原因新探[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6(06).
[9]司馬遷撰.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