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學(xué)評點是一種與文學(xué)作品緊密結(jié)合的批評方式,受經(jīng)學(xué)、史學(xué)等多種學(xué)術(shù)因素的影響。作為一種自覺的批評方式,評點到了宋代才真正形成,明清時發(fā)展至頂峰,主要表現(xiàn)為評點作品日益增多,評點對象從詩詞逐步擴展至散文、小說、戲曲等文體,評點家規(guī)模日益壯大,出現(xiàn)了劉辰翁、金圣嘆等評點大師,評點家也開始用文學(xué)的眼光、評點的手法重新解讀儒家經(jīng)典,《詩經(jīng)》《孟子》等都在其列。《孟子文評》是一部兼顧義理和辭章雙重視野,從文章技法、語言修辭等角度剖析《孟子》的評點著作。此書角度新穎,內(nèi)容豐富,頗有聲譽,但目前學(xué)術(shù)界還未出現(xiàn)專門的研究成果。方法:文章通過查閱資料文獻,簡單介紹作者趙承謨的基本信息及《孟子文評》的版本情況。結(jié)果:文章以乾隆三十五年貽燕堂印本為研究底本,分析其評點體例及內(nèi)容,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探究《孟子文評》的評點特色。結(jié)論:趙氏采用隨文批評的方式,逐章、逐句評點《孟子》,其評點內(nèi)容細致全面,常常帶有濃厚的個人情感,且多使用形象化的比喻進行評點,大大提升了文學(xué)性和可讀性。
關(guān)鍵詞:趙承謨;? 《孟子文評》;文學(xué)評點
中圖分類號:I206.2;B2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3-00-03
自明《蘇批孟子》問世以后,不斷有評點家受其啟發(fā),從寫作技巧、藝術(shù)風(fēng)格等方面逐章、逐句解讀《孟子》,涌現(xiàn)出了一批仿《蘇批孟子》大旨評點《孟子》的作品,趙承謨的《孟子文評》就是其中之一。
1 趙承謨與《孟子文評》概述
1.1 趙承謨生平與著述
趙承謨,字襄周,號念齋,直隸安州人,清乾隆時期舉人,曾任陜西莊浪縣知縣,《保定府志(光緒)》記載:“在邑環(huán)高山,每大雷雨必有雹傷,承謨申請上官開倉借籽,不使民播種失時。邑中有六大刁頭如無名腫毒等久為民害,悉置于法,良善始安……在任勸課農(nóng)桑,創(chuàng)立義學(xué),未幾告歸?!壁w承謨在任期間,重視農(nóng)業(yè),懲奸除惡,創(chuàng)辦義學(xué),政績卓著,始終以百姓為本,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頗有官聲。由于其執(zhí)法嚴明,因此百姓贊頌其德,稱其為“白面包公”。趙承謨生平十分仰慕孟子,對其人、其書都頗為贊賞,曾于《序》中談道,“余讀孟子書,慨然想見其為人”,又于《跋》中強調(diào),“蓋心悅誠服,私淑久矣。嗚呼!吾舍孟子其安從哉?”。趙承謨極為敬慕孟子的學(xué)問人品,想借析《孟子》之文法,昌明其義理,因而沉思細研,著《孟子文評》,除此書外,趙承謨還有一本《地理源流》流傳于世。
1.2 《孟子文評》的成書年代及版本
趙承謨的《孟子文評》大約成書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最早于乾隆三十五年開始刊行,今存版本目前所見共4種:一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刻本,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南開大學(xué)圖書館以及嘉興市圖書館;二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貽燕堂印本,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三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蓉城刻本,現(xiàn)藏于重慶圖書館;四是民國五年(1916年)上海晉益書局石印本,現(xiàn)藏于南京圖書館、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以及上海圖書館。
筆者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貽燕堂印本為研究底本,此本為線裝,封面頁印有書名,扉頁為左、中、右三欄結(jié)構(gòu),中刻大字書名《孟子文評》,右上方刻有“太史楊掄升先生鑒定”字樣,左下方刻有“貽燕堂藏板”字樣。版式為白口,左右雙邊,半頁9行20字,正文有小字,上欄有眉批,斷句處皆刻有句讀,版心有單黑魚尾,魚尾上方刻有書名《孟子文評》,魚尾下方刻有頁碼。
1.3 《孟子文評》的評點體例及內(nèi)容
《孟子文評》正文前是3篇序言,除趙承謨所撰自序外,還附有陳風(fēng)、冉謹二人為是書所撰之序,正文后是趙承謨所撰的《跋》。此書的篇章排列次序沿襲了朱熹的《孟子集注》的排列方式,自《梁惠王章句上》始,于《盡心章句下》終,與朱熹的《孟子集注》完全吻合。每章正文前先標明章序,如“公孫丑下之十二”,第一章除外,第一章標總章數(shù)如“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此書屬于評點著作,其體例與明清小說的評點類似,隨文批點,既有批語,又有批點符號。評點是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學(xué)批評樣式,其主要特征是在正文邊或天頭上有評語或點圈[1]。評點涉及評語和圈點符號這兩方面的內(nèi)容?!睹献游脑u》所用圈點符號主要有重圈、頓點、密頓點、單圈、連圈,其作用是標出文中精彩的部分,提示重點,以引起讀者注意。在文中這些圈點符號會配合批語一起使用,有時也存在只有圈點符號無批語的情況。批語按照所處位置劃分有眉批、旁批、夾批、尾批等多種形式。趙承謨則采用了旁批、眉批、尾批相結(jié)合的方式對《孟子》進行評點。
旁批,這種形式遍布在《孟子文評》中,幾乎每章皆有,其批語位于正文文字旁邊,由于行與行之間的空間比較狹小,因而旁批內(nèi)容往往比較精練、簡短,短則兩三字甚至是一個字,長則十幾二十個字。其評點內(nèi)容往往針對具體的文句,并且常用圈點符號將所評文字標示出來,如《孟子·梁惠王上》“人皆謂我毀明堂”章,在“夫明堂者王者之堂”句“王者”二字旁使用了兩個重圈“◎”,并旁批“特提王者”。在《孟子文評》中,旁批的內(nèi)容主要是揭示文章的起承轉(zhuǎn)合、行文節(jié)奏、伏應(yīng)斷續(xù)。
眉批,批語位于正文上方書眉處,相較于旁批來說,并不受空間限制,批語長短相對較為靈活,字數(shù)可多可少,多則幾十上百字,少則兩三字。其評點范圍比較廣,既可針對整章內(nèi)容評點,又可單就文中相關(guān)字句進行評點。其評點內(nèi)容也比較自由,文章的謀篇布局、詳略繁簡、筆法、篇章要旨、句意串講等都有談?wù)摚纭睹献印とf章上》“舜不告而娶”章的眉批,“此段問詳而答略,下段問略而答詳,任意錯綜,悉歸自然”。眉批內(nèi)容比較分散,更像是“隨筆”,筆觸跟隨作者的目光思緒,想到什么便記下什么。
尾批,位于章句末尾,因而其字數(shù)不受限制,篇幅較長,其內(nèi)容是針對整章作品的評論,逐句評點,有時還會重復(fù)旁批、眉批的內(nèi)容,對其進行詳細解析。此處可以分析關(guān)鍵、疏通文義、分析文法與文風(fēng)、發(fā)表議論等,所評內(nèi)容與眉批的范圍高度重合,但相較于眉批,尾批內(nèi)容往往比較集中,更具條理性。如《孟子·梁惠王上》“齊桓晉文之事”的尾批:
一片大文洋洋灑灑,累千余言,而實敘正文處,只老吾老三句,前面保民而王,是心足王與后面發(fā)政施仁,制民恒產(chǎn)俱歸結(jié)在此。直言之,本數(shù)語可了,文偏千百言不放之了,前不遽入,后不遽收,作多少盤旋擊宕縱橫跳躍之筆,其放之也,有萬斛之重,其攬之也,有千斤之力。忽縱忽擒,忽斷忽續(xù),忽離忽合,忽而細雨輕風(fēng),忽而翻江倒海,令讀者幾目眩耳聾,而作者實氣靜神安,其中提線藏針埋伏照應(yīng),俱極細膩,而且枝連葉接,脈聚筋凝,句句精嚴,字字不茍,真文章之雄也,后來善學(xué)孟子者,惟一老泉,然就其文,細細讀之,尚有可增減處,惟孟子一字不可更移,是知學(xué)孟子者,終不如孟子也。
此段文字對《孟子》文章寫作技法之妙極盡溢美之詞。趙承謨先分析出此章主旨在“老吾老”三句,認為前后文皆照應(yīng)此句,然后分析行文脈絡(luò)及文章技法,文章大意本三言兩語可以說完,卻極盡錯綜變化之妙,鋪排的同時處處照應(yīng),“脈聚筋凝,句句精嚴,字字不茍”,銜接自然,最后發(fā)表議論,贊嘆孟子寫作技法的高超。
2 《孟子文評》的評點特色
2.1 細讀文本,重點突出
趙承謨評點《孟子》極為細膩全面,往往采用隨文評點的方式,逐字、逐句、逐段、逐篇進行分析,于關(guān)鍵處還能不厭其煩地重復(fù),讓讀此書之人,往往能很快把握住重點。他一方面講析其義,一方面講析其法,他寫道,“往日讀孟子明其句讀不知其義理,后來講究義理而不曉其文法,文法者義理之所以昌明也,不曉文法并其義理而亦茫然矣……因文法而求義理,文法愈新,而義理愈著”。顯而易見,趙承謨認為分析文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旨趣。但他并非每篇都疏解文意、分析章法,對于那些文意易于理解而結(jié)構(gòu)復(fù)雜的文章,他就專講文章技法;而對于那些難以理解的文章,他便注重分析章旨、闡明道義;當(dāng)然,對于義理與文法都非常精彩的文章,他便二者兼重??傊?,他所評析的內(nèi)容是有選擇性、有針對性的,會精講重點部分[2]。有時他甚至?xí)谖闹兄更c讀者閱讀方法,諸如“特舉重讀”“連述輕讀”“熟讀自見”之語,指導(dǎo)讀者,怕讀者不能掌握關(guān)鍵。如《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章的尾批:
將求富貴利達者情狀,借齊人行乞描寫出來,又從齊人生出妻妾問答,渲染委屈周至,觀之者無不欲笑欲哭欲殺欲割而不自知,其平昔異時,昏夜乞哀,驕人白日,其態(tài)其情更什佰于此者,其為人所欲笑欲哭欲殺欲割更當(dāng)何如也,讀斯文必須深自警醒,勿作傳奇略過,乃不負吾孟子憫時嫉俗,轉(zhuǎn)貪為良之苦心。
齊人行乞度日,卻向妻妾吹噓夸耀,孟子借此寓言諷刺了那些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的無恥之徒。趙承謨讀此章,提醒讀者不要僅當(dāng)傳奇故事一笑而過,而要理解孟子的深意,并要以此警醒自己,不要辜負孟子的良苦用心。趙承謨讀至深有感悟處,也不免會發(fā)出“吾愿與天下深思之”“愿與天下有志者共勉之”之嘆,時時提醒讀者把握孟子之文的精髓,深思領(lǐng)會其中的深意。
2.2 濃厚的評點情感
趙承謨讀《孟子》常置身其中,并且往往有感而發(fā),寫出了不少流露真情的句子,其評點之語具有濃厚的個人情感,如《孟子·離婁上》“求也為季氏宰”章,此章孟子揭露了戰(zhàn)國時代那些不行“仁政”的諸侯為了爭奪土地、聚斂財富而犯下的滔天罪行。孟子言辭激烈,極為憤慨,認為這些人處以死刑都不足以贖罪。趙承謨讀至此章,見此“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之情形,深深代入自我,在此句旁連評“慘極”“慘語,不堪卒讀”,又有眉批“先以富國引出強兵,敘強兵處,慘目傷心,真堪墮淚”。由此可見,趙承謨情感充沛,并且毫不吝嗇表達,讀至傷心處,往往不忍灑淚。如此還不夠,又于尾評寫道:“唐詩云:‘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又云‘可憐無限河邊骨,盡是深閨夢里人,千古傷心未必如戰(zhàn)國之尤痛也。”
又如《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為世子”章,此章圍繞滕文公向孟子請教展開,孟子趁機向他灌輸“仁政”思想。趙承謨評此章時,有眉批曰:“文公為世子,有此舉自是戰(zhàn)國第一君,得承孟子教,幸有時勢可乘,何難致王,獨無奈其國小而無能為也,惜哉!”趙承謨讀此章,認為滕文公作為世子能主動向孟子請教,說明他能理解尊重孟子,再加之他能受孟子指點,滕若是大國,則滕文公實現(xiàn)“王道”并非難事,但無奈滕乃小國,國力衰微,現(xiàn)實條件難以支持,因而不免為此惋惜。又有尾批:“孟子挺亞圣之才,遇文公愿治之主,往復(fù)開導(dǎo),急欲見之行事,而為國勢所屈,不能大展其業(yè),孟子亦預(yù)知滕之無能為也。故常諄諄于齊梁之間于滕不甚介意,而滕卒以就亡,孟子亦自此老矣,豈其天之終未欲平治天下乎?讀至此不禁廢書三嘆!”惋惜更添一層。
2.3 形象化的評點語言
縱觀全書,趙承謨的評語都極富文采,為了易于讀者理解,常常使用形象化的表達暢論《孟子》純熟的語言技巧及巧妙的行文構(gòu)思。試舉幾例:
例1:前兩段文字極力縱跌,正喻夾發(fā),奇辟生新,可謂雷雨大作矣,后忽余波蕩漾,轉(zhuǎn)而為清風(fēng)淡月,文章異境真有倏忽變換之奇。(滕文公下之四)
例2:文字從正面多疲勞,旁襯易醒,說了旁面再及正面,借染可以生新,如此文前段是也。其寒萌等字,離形顧影極移花接木之奇,更有略去正意,只說旁面即旁面暗醒正意,如月印波心,竹搖窗影,在不即不離間,令人意會而神明者,此文后段是也,而鴻鵠一喻竟似夢中解夢,戲上演戲尤有奇趣可玩,收語藏鋒猶如飛鳥依人,情致婉別,淡極妙極。(告子上之九)
例3:中間忽起出一堆奇峰怪嶺斷而后續(xù)具有天崩地塌之狀,雖事景之變態(tài)都成文字奇觀。(萬章下之九)
這種形象化的表達常出現(xiàn)在趙承謨點評文法所呈現(xiàn)的表達效果中,極富文學(xué)性??傮w看來,趙承謨多用比喻,并且常常使用自然景觀、自然現(xiàn)象來比喻。其所用比喻“有古柏高松挺然孤立之狀”“如操利刃一割兩斷”之類,都是為人所熟知的自然景觀、自然現(xiàn)象,一方面這類比喻使文辭優(yōu)美雋永,意境更加朦朧深遠,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讀來令人回味無窮;另一方面這類比喻又比較日?;⑸罨?,讀者不會覺得晦澀難懂。總而言之,這種比喻式的評點極為傳神,在給予讀者想象空間的同時,拉近了讀者與評者之間的距離,使他們能感同身受,加深了讀者對《孟子》散文藝術(shù)的理解,提升了趙承謨評語的可讀性[3]。
3 結(jié)語
《孟子文評》主要是以文學(xué)和經(jīng)學(xué)的眼光看待《孟子》的著作,其體例嚴整、內(nèi)蘊充實而精彩,疏解文意、分析章法、申發(fā)義理三者兼之,既對《孟子》的行文脈絡(luò)、行文節(jié)奏、修辭藝術(shù)作出了全面而詳盡的分析,又深入挖掘了《孟子》的文意章旨,兼顧了《孟子》文學(xué)性和思想性的研究,并且趙承謨的評點語言形象生動、情感充沛,大大提升了此書的可讀性。此文研究還具有片面性,《孟子文評》中尚有諸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其價值頗大,對其的研究遠不止于此。
參考文獻:
[1] 黃霖.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的評點(下)[J].古典文學(xué)知識,2016(6):59-66.
[2] 王建軍,劉瑾輝.牛運震《孟子論文》探析[J].揚州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4,18(3):73-81.
[3] 殷陸陸.清代《孟子》評本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2021.
作者簡介:馬俊梅(1998—),女,四川巴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獻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