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巧
“在黎明和夜晚之間有一個深淵”,或許是在某個靜謐無聲的夜,博爾赫斯凝望內心的深淵,看見了屬于夜晚的痛苦、光明與憂懼。塵世的奔碌與紛擾中,夜晚是相對私人的時間,終于得以休憩的時候,人們在黑暗里蜷縮起來,身體的疲倦在夜晚解放,而所有在白日里被壓抑的情緒,也將在夜晚得到釋放。當孤獨的靈魂在夜色里飄蕩,新生與死亡在黑暗中上演,安寧也在凝望這個情緒的深淵,以文字留存這些隱匿的內心風景。
《夜色遼闊》由四個片段組成,它們分屬四個夜晚、四個不同的場景。在喧嘩尚未落幕的城市之夜,“我”與朋友重逢,在一頓飯中傾聽遙遠漫長的生命,也在一杯酒里消融過往的傷痕與負累。母親節(jié)的晚餐上,被母親投下陰影的兩顆心相互傾訴,展示內心的褶皺并嘗試撫平。風雨之夜,有人為花園中最樸素的場景停留,讓細微的事物充盈生命。而在冰涼的醫(yī)院,“我”在漆黑的夜色里承受生產的痛苦,黑暗中,人間生死匆匆。
這些夜晚的述說關乎人與人的距離,關乎親緣的缺失和家庭的傷痕,同時也容納了人間的寂靜,蘊藏著愛與光明將至的一絲希望。而所有的這些講述,其實均指向了一個渴求:尋找靈魂的共振。餐廳里的白蘭地與甜蝦、酒吧中搖晃的音樂……城市很輕易地把人與遙遠的事物、與他人放置到一起,然而城市的便利并沒有消除人和人之間的距離,甚至加劇了這種隔閡。越是如此,尋求靈魂共振的愿望越顯珍貴。內心深處渴求不得時,便剩一顆寂寞的心在夜色里感受這人間的寂靜,體驗漫漫人生里獨自前行的過程。
當代生活按部就班的日常悄悄鈍化人的感受力,而安寧守衛(wèi)了這種能力,她能夠捕捉細微、感受寂靜,在此,她的文字是其感知世界的延伸。內心的跳躍掙扎與夜色同樣深沉,若非有一顆細膩之心,是難以接納這些生命感受的。她在熱鬧里看見散場后的寂靜,在喧囂浮華中看見永恒的沉默,而又在這沉默中凝結生命的意義。
在《夜色遼闊》里,安寧向我們展示了一種講述寂靜的方式。在此文中,“我”最大程度地調動了視覺和聽覺等感官能力,感受一些無聲的,或一閃而過的,或司空見慣的,總之是常被人們的感官所忽略的事物?!皼]有人會為這樣的瞬間停留”,而安寧的散文為這些瞬間停留,并讓這些瞬間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正是這一部分,幫助“我”接納過往的重重負累,為安寧的文字融入了淡淡的孤獨與幽寂氣質。無言、無生命乃至無形之物,在她筆下均成為這情感氣質的投射。具體到此文的語言上,對目之所及的顏色、形態(tài),心之所感的情緒,安寧則使用了大量精細的形容詞,自此,夜晚的“痛苦、光明與憂懼”皆顯出幾分實在的清晰。
在作品的最后一部分,“我”經歷黑夜中的痛苦生下女兒,并第一眼“就愛上了她”。人們在暗夜里等待天亮,并仿佛在新生中獲得了一點相信生命的力量。而當豐富的感知力和情感的發(fā)散力在安寧的文字中盡情蕩漾,在人們所熟悉的日常之中,安寧顯然早已獲得了更多的東西——許多個空蕩蕩的夜晚,她掀開生活的表面,擁抱寂靜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