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qū)黃臺崗鎮(zhèn)尤橋中心小學 毛金勝
教育高質量發(fā)展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德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價值觀念、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等。小學生的人格形成和價值觀念的樹立都處于關鍵期,加強小學生德育培養(yǎng)尤為重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德育的主陣地,在價值方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載體方面,能夠提供教材、師資與實踐活動等多方面支持。本文以德育培養(yǎng)為核心,探討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以推動學生德育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共同進步。
教師應挖掘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過實際案例、多樣教具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
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普遍處于直觀反映階段,易于接受直接且形象的信息。對此,借助實際案例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實例素材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道德與法治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是非意識和道德判斷能力。在選擇實際案例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首先,案例的選擇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有限,教師應該選擇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相符、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案例。其次,案例的選擇應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和啟示意義。教師應選擇那些能夠引導學生認識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和法治觀念的案例。這些案例可以是成功的典范,也可以是失敗的教訓,目的是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示。再次,案例的選擇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適性。教師應選擇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普適性的案例,讓學生能夠從中看到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這些案例可以是歷史事件,也可以是社會熱點問題。最后,案例的選擇應遵循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和教育倫理,旨在保護學生的權利和利益。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不亂扔》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高空拋物”事例,用深入淺出的話語告訴學生高空拋物已經(jīng)被列為違法行為,而違法行為一定是不道德的行為。現(xiàn)實中的案例往往影響深刻,有利于真正實現(xiàn)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品德和法治觀念的公民。
教具是一類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是一定的物質基礎,具有象征意義和補充作用。在進行德育時,教師可以開發(fā)以下幾種類型的教具:
首先,實物教具。教師可以利用模型等實物教具,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原則和規(guī)則。其次,圖文。教師可以使用圖書、圖片、漫畫等圖文教具,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受和閱讀來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內(nèi)涵、意義和作用,做到內(nèi)化于心。最后,音視頻。多媒體是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類教學資源,教師可以使用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教具,讓學生通過聽、看、思考,切實感受到與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正能量事件和人物的感染力與號召力,從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
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愛整潔》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日常生活用品的整理方法,如整理書桌、打掃教室等。具體而言,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些衣服、書本、鉛筆等,讓學生在學習整理技巧后動手操作??傊處煈撛诘掠凶⒅亟虒W資源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讓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優(yōu)化德育方法是提高學生德育素養(yǎng)的關鍵。游戲教學和角色扮演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然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游戲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首先,游戲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相關知識。其次,游戲教學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游戲教學法通常會設置一些獎勵機制,如游戲得分、排名等,這些機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競爭心理和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尋找答案和解決問題。再次,游戲教學法可以促進學生的合作與交流。在游戲中,學生需要相互協(xié)作,交流意見,共同完成任務。這種合作與交流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提升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最后,游戲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記憶程度和知識應用能力。游戲通常會采用一些生動形象的場景和角色,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記憶和理解相關知識。
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大家一起來》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解手鏈”游戲,即游戲小組內(nèi)所有成員都手拉手組成一張錯綜復雜的“網(wǎng)”,然后在不松開手的情況下,想辦法把這張“網(wǎng)”解開。在游戲過程中,學生需要彼此溝通,相互配合。可見,“解手鏈”游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集體意識。
角色扮演是一種非常適用于學生的教學方法。角色扮演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按照劇本或故事情節(jié)扮演其中的角色,模擬情境,體驗不同的角色感受。以角色扮演形式開展的德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會道德與法治的內(nèi)涵,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相關的知識和理念。具體來看,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道德觀念和法律觀念,如公正、平等、尊重等。在角色扮演中,學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了解角色的特點和優(yōu)勢,也需要與其他學生合作完成任務,從而培養(yǎng)自我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在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選擇合適的情境和角色扮演劇本。情境和劇本不僅需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還需要與道德與法治教育內(nèi)容相關。其次,需要明確角色扮演的目的和要求,讓學生清楚自己需要達到的目標。再次,需要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最后,需要及時總結和反思角色扮演的過程和結果,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
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全記心上》教學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平安出行”為主題,選擇闖紅燈、逆行等場景進行角色扮演。這樣的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德育體驗感,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
適切的評價標準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強化德育評價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德育發(fā)展。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同時不斷完善評價標準和方法,以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既要重視教學的開展,也要重視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在組織教學評價時,教師要格外注重評價標準的適切性。
首先,德育導向是評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標準之一。德育導向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因此,在評價學生的德育發(fā)展時,教師需要考慮學生是否具備了正確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如學生是否具備誠實、守信、尊重他人、關心社會等基本的道德品質,以及是否樹立了正確的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
其次,具體可量化是評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另一個重要標準。具體可量化指的是將德育發(fā)展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表現(xiàn)和數(shù)據(jù)指標,通過量化的方式評價學生的德育發(fā)展。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評價其德育發(fā)展,如是否遵守課堂紀律、是否守時、是否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等。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得更加客觀的評價數(shù)據(jù),從而更加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德育發(fā)展。
最后,評價標準分層化。分層化指的是將學生按照不同的德育發(fā)展階段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階段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德育發(fā)展階段通??梢苑譃槌跫夒A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此時,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發(fā)展階段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基本道德品質和行為表現(xiàn);對于高級階段的學生,則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發(fā)展。通過這些標準,教師可以更加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德育發(fā)展,從而使評價更加適應學生的發(fā)展。同時,教師還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不斷完善評價標準和方法,以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在評價時,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確保結果的全面性與準確性。
首先,觀察評估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觀察評估包括課堂表現(xiàn)、任務完成情況、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等。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其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掌握情況;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情況,從而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其次,問卷調查評估。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態(tài)度和看法,以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再次,口頭詢問。這種評估方式比較靈活,指的是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話,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方向、深度和知識理解情況。最后,自我報告。這是一種常用的評價方式。學生可以通過自我報告的方式反思自己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的情況,并提出學習建議和改進方案。
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說說我們的學?!方虒W時,教師應觀察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xiàn)、課后活動情況,以此了解學生對教師教學方式、內(nèi)容等的看法。對一些不易于觀察的現(xiàn)象,教師可以直接詢問學生,或者要求學生寫“匿名信”,以此了解學生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多種評估方式可以相互補充,幫助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落實德育應用需注重實踐與成果雙管齊下。展示學生德育表現(xiàn)、總結班級德育經(jīng)驗及探索德育模式等措施,可以提高德育的體系化、規(guī)范化與示范化。同時,融入日常實踐尤為關鍵,可以通過手工實踐、調研實踐、服務實踐等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培養(yǎng)其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傳統(tǒ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普遍關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三方面,但對教學應用的關注度不高。教學應用旨在推動德育的體系化、規(guī)范化、示范化發(fā)展,提高教學影響力和擴大影響范圍。推動德育應用實踐,很重要的一點是進行德育成果的孵化,具體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展示學生德育表現(xiàn)。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展示學生在德育方面的表現(xiàn)和成果,如學生德育表現(xiàn)展、德育作品展等。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和自豪感,還可以讓其他學生受到啟發(fā)和激勵,增強他們的德育意識。其次,總結班級德育經(jīng)驗。教師可以定期組織班級德育總結會,讓學生和家長參與其中,共同總結和評價班級德育的成效和不足,并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這不僅可以提高班級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可以提高學生和家長的參與度和認同感。最后,探索小學德育模式。教師可以基于本班級特點和學生需求,借鑒其他學校和地區(qū)的德育經(jīng)驗和模式,探索更適合學情的德育模式。
教師可以采用德育網(wǎng)絡社區(qū)、德育主題月、德育小組、德育活動日等方式創(chuàng)新和拓展德育的形式和內(nèi)容,使之更加生動、有趣和實用。只有在這些方面做好了工作,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德育發(fā)展和成長,提高班級德育影響力和效果。
加強德育的應用,除了孵化可見的、結構化的德育成果之外,將德育要求融入學生的日常實踐中也是一條可行的路徑。結合學生整體喜歡操作類學習、開放型課堂、集體性活動等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以下幾種實踐活動:
首先,手工實踐。在手工實踐中,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制作,獲得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這種方式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耐心、細心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精神。其次,調研實踐。在調研實踐中,學生需要走出教室,走進社會,了解社會現(xiàn)實,探究問題的本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區(qū)調研、家庭調查等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的各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意識。最后,服務實踐。服務實踐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實踐方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如義賣、捐款、植樹等,或引導學生參與社區(qū)服務、志愿者活動等,為他人提供幫助,表達自己的愛心和關懷,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愛心的傳遞者》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與當?shù)氐纳鐣諜C構或公益組織聯(lián)系,鼓勵學生捐獻自己閑置的書籍、玩具或衣服,通過公益組織傳遞給有需要的人;帶領學生參觀慈善機構,讓他們了解慈善機構的工作和服務對象,以及他們的生活情況。在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回顧整個活動過程、反思捐贈行為帶來的積極影響以及應該如何繼續(xù)傳遞愛心,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愛心捐贈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應該以德育為核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教師應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認識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此外,教師還應該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讓學生在情感交流中感受到道德和法律的溫度,從而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為其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