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富紅 佘舒婷
苗疆走廊是我國歷史上中原聯系西南邊陲的重要交通命脈,元朝初見雛形。明洪武年間,因云南梁王叛變,朱元璋“調北征南”,派遣大量漢族官兵從中原沿此線至云南平叛。后為鞏固西南邊陲,保護此交通命脈,遂沿線推行衛(wèi)所制度,令軍就地屯守,三分守城、七分屯種。此線路均有史籍可考,如?貴州通志?載:“貴州四面皆夷,中路一線1001ba1001ba”①?貴州通志?卷2,貴州文史館點校,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521-522 頁。,王仕性?黔志?載:“只借一線路入滇南,兩岸皆苗1001ba1001ba其開設初,只有衛(wèi)所1001ba1001ba”②轉引溫春來:?從“異域”到“舊疆”——宋至清貴州西北部地區(qū)的制度、開發(fā)與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年,第330 頁。自此后,一條防御體系完整、民族文化性多樣、歷史遺跡豐富的文化線路逐漸形成。2012 年,楊志強等學者經考證后首次將此線路命名為“苗疆走廊”③楊志強、趙旭東、曹端波:?重返“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區(qū)、民族研究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新視閾?,?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2 年第2 期,第1-13 頁。,其“苗”并非指現代狹義之苗族,而是古代中原對南方非漢族群的總稱。如上?廣志驛?載“其在黔中者,自沅陵至普安兩千里,總稱曰‘苗’”①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第334 頁。。苗疆走廊源于湖南常德,經貴州境內現玉屏、施秉、黃平、凱里、貴陽、安順、普定、晴隆、普安進入云南富源、曲靖等地直到昆明,史稱“一線路”“普安東路”“東路”等②曹瑞波:?國家、族群與民族走廊——“古苗疆走廊”的形成及其影響?,?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第5期,第76-85 頁。。今走廊上仍活態(tài)遺存著大量歷史文化遺產,然長期以來因大家對苗疆走廊認知不足,其整體價值未能充分發(fā)掘。
文化基因是近年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全新視閾,從概念界定和研究進展上看,“文化基因”一詞源于英文“Meme”。1976 年,牛津大學著名動物學家及行為生態(tài)學家查理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與“Gene”相類比創(chuàng)造了“Meme”③道金斯著,盧允中等譯:?自私的基因?,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年,第217 頁。一詞。道金斯認為,“Meme”是與“Gene”相類似的另一種復制因子,通過模仿的方式在人類之間傳播。牛津英語辭典對“Meme”的解釋是“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means,esp.imitation.”④轉引烏再榮:?基于“文化基因”視角的蘇州古代城市空間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9 年,第1 頁。(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遞)。中國學者提出“文化基因”的內涵是“對民族的文化和歷史產生過深遠影響的心理底層結構和思維方式”⑤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透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年,第1 頁?!笆亲罡?、最具生命力的傳統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fā)展具有支撐性意義”⑥張彥杰、胡海波:?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報?2021 年第3 期,第173-179 頁?!笆侵腥A民族歷史根基記憶的凝聚”⑦李寧陽:?歷史根基記憶與中華文化基因——西南少數民族史詩與神話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湖北民族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 年第2 期,第155-168 頁。等。從概念內涵上看,西方的“Meme”與中國“文化基因”內涵是一致的,均為文化的傳播單位。所不同的是,“Meme”學主要聚焦于“Meme”進化機制的研究,是與生物進化論相對應的文化進化論,屬于社會生物學的范疇。而“文化基因”的研究,主要借用生物基因的隱喻,關注點放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上,屬于哲學社會學的范疇。
近年來“文化基因”開始被引入城鄉(xiāng)空間形態(tài)研究領域,“空間文化基因”⑧牛雄、田長豐、孫志濤,等:?中國城市空間文化基因探索?,?城市規(guī)劃?2020 年第10 期,第81-92 頁。一詞被提出,用以表達在文化基因支配下,空間營建和演變過程中穩(wěn)定存在的空間組合特征。此為推動城鄉(xiāng)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視閾。此處所提之“空間”特指基于城鄉(xiāng)規(guī)劃及建筑學視角下的城鄉(xiāng)空間,是城市與鄉(xiāng)村地域所直接涉及的人類主要的聚居場所。⑨韓挺、徐娉、丁禹元:?城鄉(xiāng)空間視角下的生態(tài)規(guī)劃發(fā)展研究——概念演化、特征與趨勢?,?城市住宅?2021 年第9期,第127-129 頁。
屯堡聚落群是苗疆走廊上活態(tài)遺存的軍事空間產物1000ca100049100052,主要分布于貴州安順地區(qū),具有整體完好性、全國唯一性和地域典型性特點。說它典型,是因為屯堡作為明朝走廊上整體軍事空間布防的一部分,歷經六百多年的歷史變遷,在其它地方都基本消失殆盡的情況下,由于安順地區(qū)喀斯特地貌的阻隔以及屯堡人對祖先文化的固守意識,此地仍有大量屯堡活態(tài)遺存下來,其聚落空間形態(tài)、民俗民風仍保持著明朝的典型特征,成為走廊乃至全國的一個罕見文化現象,是研究傳統文化的基因庫和活化石。
從苗疆走廊及屯堡空間形態(tài)的相關研究上看,既往以聚落散點狀的研究數量居多,而以線路整體視角切入的研究數量較少。典型的有如李效梅關于走廊古驛道、文廟、會館等建筑及走廊申遺范式研究①李效梅、楊志強、杜佳:?“文化貴州”視域中的“古苗疆走廊”解讀及其研究范式建構?,?民族論壇?2018 年第1期,第95-100 頁。,杜佳關于安順屯堡聚落空間形態(tài)研究②杜佳:?貴州喀斯特山區(qū)的民族傳統鄉(xiāng)村聚落空間形態(tài)?,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8 年。,周政旭關于屯堡防御體系的研究③周政旭、王念、封基鋮,等:?明代黔中衛(wèi)所屯堡聚落體系研究——兼與長城和海防沿線衛(wèi)所比較?,?現代城市研究?2020 年第12 期,第89-96 頁。等。這些研究均屬于傳統空間形態(tài)研究范式,以文化基因底層邏輯視角切入的空間形態(tài)研究尚屬空白。鑒于此,本文試以屯堡聚落作為苗疆走廊的代表性樣本,對其空間文化基因展開研究,揭示其空間形態(tài)背后的本質規(guī)律,以期為苗疆走廊全域空間文化基因的研究及整體保護作先行示范探索。
苗疆走廊的軍事屯防體系成“衛(wèi)—所—屯/堡/鋪/哨/關”等級分明的網絡狀分布,屯堡屬于底層防御單元。下面將分別從基因提取技術方法建構、基因識別與提取、漢文化屬性辨析三個方面對其屯堡空間文化基因展開研究,揭示其基因現象與內生邏輯。
研究以文化基因系統理論為基礎,采用田野調查法、歷史文獻研究法和形態(tài)類型學等方法對屯堡的空間文化基因展開研究。文化基因系統論綜合了劉長林的“系統思維控制論”和梁鶴年的“‘基因—文明’演進論”。劉長林以中華文明為例,通過對中國文化基因的溯源,提出“系統思維”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并推演了“文化基因—民族文化觀—文化現象—不同學科典型特征”之間的內生邏輯與控制機制④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透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年。(圖1),此理論為研究在文化基因控制下的聚落空間文化基因提供了范式。梁鶴年以西方文明為例,提出西方文化基因是“唯一真”和“人”,并建構了以文化基因為不變量,歷史背景、時代心態(tài)、民族性格和歷史契機為變量的文明演進模型。⑤梁鶴年:?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年。此理論為研究空間文化基因的傳承與在地性轉化提供了范式(圖2、表1)。選擇此兩理論為研究基礎的理由在于,在既往文化基因的相關研究中,此兩理論對文化基因的溯源、傳承和變異機制的推演,均較為系統和完整,能對探索城鄉(xiāng)規(guī)劃科學的基因特征以及分析其背后的深層文化動因提供較為系統的指導。
表1 西方“文化基因—文明”演進分析
圖1 “文化基因—學科特征”控制機制
圖2 “文化基因—文明”生成機制
以文化基因兩論為基礎,結合對研究對象空間形態(tài)特征的初步考察,構建了屯堡空間文化基因識別與保護技術路線(圖3)。技術路線從空間形態(tài)之形和文化觀之意兩個緯度展開形意同構關系研究??臻g形態(tài)因子方面,以聚落空間形態(tài)類型學為基礎,充分考慮屯堡聚落的軍事功能特點,設定為環(huán)境關系、方位關系、聚落結構和安全格局。與其相同構的文化觀分別為環(huán)境觀、方位觀、信仰觀和安全觀。首先通過對樣本四個空間形態(tài)因子進行考察,找出其中共同存在的形態(tài)特征,分析影響其共性特征背后的文化觀念及同構邏輯,識別出在文化內因驅動下,空間穩(wěn)定存在的組合習慣,即空間文化基因。在傳承方面,提出了兼顧基因共性特征與在地性特征的傳承思路,以保護多元一體的空間文化基因特質??臻g文化基因的溯源、傳播與在地性轉化過程的推演,均需結合自然環(huán)境、歷史背景、時代心態(tài)、民族性格和歷史契機五個外部作用效應。
圖3 苗疆走廊空間文化基因識別與傳承技術路線
基于以上技術方法,對屯堡聚落進行深入考察,從四個空間形態(tài)因子入手,分別提取其形態(tài)特征并總結其共性規(guī)律,如表2 所示。
表2 屯堡空間文化基因識別表(部分展示)
首先,從環(huán)境選址上看,絕大部分屯堡均選址于群山之中的壩地,呈現山環(huán)水繞、背山面水的環(huán)境空間格局,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從環(huán)境空間方位上看,與中國傳統風水觀相一致,絕大多數樣本呈現出負陰抱陽,坐北朝南,“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良好方位關系,體現了與天宮四象相一致的方位追求。此兩種特征均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觀的空間展現,識別為天人合一空間文化基因。
第二,從聚落內部空間格局上看,絕大多數樣本聚落均有中軸線,且公共建筑布置在中軸線之上,體現了中國傳統“中”的禮制秩序觀,識別為中軸線空間文化基因。
第三,從軍事安全上看,除屯堡與衛(wèi)所等形成了整體網絡狀防御體系之外,屯堡聚落自身也具有“山水屏障—寨門寨墻—類里坊制街巷管理單元—防御型民居”的層級分明的防御結構體系,體現古代聚落層級防御的安全管理思想,識別為層級防御空間文化基因。
研究結果顯示屯堡的三種基因均是漢空間文化基因在屯堡的傳承,是以漢空間文化基因為不變量,以自然環(huán)境、歷史背景、歷史契機、民族心態(tài)、民族性格為變量的在地性轉化。
與周圍少數民族聚落自下而上自由生長的模式不同,屯堡三個空間文化基因特征均體現了聚落至上而下的規(guī)劃特點及強烈的營建文化觀念,它們與中原漢空間文化基因一脈相承,內生動力均源于中國哲學思想之宇宙系統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為了進一步說明基因的這一漢文化屬性,下面將對其一一展開辨析,以方便從文化原型視角理解后文中提到的屯堡空間文化基因在地性特征。
天人合一空間文化基因:漢族傳統聚落選址常追求“以山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fā),以煙云為神采”的氣、形及景觀美學相統一的理想風水境界,將聚落選址與周邊山體、水系、田壩等環(huán)境相結合,實現人與自然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源于對宇宙的崇拜,先人通過觀測天象,認為宇宙由陰陽五行之法產生,“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雹冱S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第519 頁。“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后生?!雹趶埵懒痢㈢娬伫i:?春秋繁露?順命篇?,周桂鈿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第457 頁。“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1001ba1001ba以類合之,天人一也。”③張世亮、鐘肇鵬:?春秋繁露?陰陽義第篇?,周桂鈿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第445 頁?!疤斓刂畾?合而為一,分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雹軓埵懒?、鐘肇鵬:?春秋繁露?五行相生篇?,周桂鈿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第445 頁。古人將“天—地—人”當成一個整體,將天人合一思想滲透于生活之中,尤其在營建活動中更為凸顯,常以堪輿術的形式呈現,如伍子胥筑吳大城“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⑤趙曄:?吳越春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31 頁。等對堪輿的記載不勝枚舉。“堪,天道;輿,地道”(?說文解字?)①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685 頁。,即研究天道天象、四時四序、以法地形??拜浶g對星象的堪度為古人營建之事提供了象天法地的范式,營城擇地時需先“覓龍、察砂、點穴、觀水、立向”,尋找山環(huán)水繞、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坐北朝南、“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吉祥之地,以和天宮“四象”相對應,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一風水生態(tài)觀成為中原聚落營城擇地、處理宅居與山水關系的普遍性法則。
中軸線空間文化基因:先人長期觀察宇宙發(fā)現,北極星是天宮之心,北斗七星以它為中心,循環(huán)往復做有規(guī)律的旋轉運動,于是借其方位辯認時季,“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鶡冠子?環(huán)流篇?)②黃懷信:??鶡冠子匯校集注?卷上?環(huán)流??,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第76 頁。。因北斗星在天象上具有重要的位置,人們開始將天體神格化,“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xiāng),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紀,皆系於斗”(?史記?天宮書?)③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七?天宮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第1291 頁。;“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徒一辰,復返其所”(?淮南子?天文訓?)④轉引自張鴻:?宇宙與意象研究及中國古代宇宙詩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14 年,第131 頁。;“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甘石星經?)⑤轉引自趙繼寧:??史記?天官書?考釋?,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0 年,第75 頁。。將北斗星視為天帝之車輿,巡游四方,掌控宇宙事務,尊為宇宙之中?!氨倍菲咝?主天子壽命,也主宰相福祿之位”(?星經?)⑥轉引自趙繼寧:??史記?天官書?考釋?,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0 年,第76 頁。;“眾星列布,體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錯峙,各有所屬,在野象物,在朝象宮,在人象事”(?史記?天宮書?)⑦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七?天宮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第1289 頁.。觀天象法人事,將帝王將相與天神相對應,進行人神化,以強調順應天命。在都城營建中,君王把自己視為地之心,居中以威震四方?!拔┩踅▏?辯方正位,體國經野”(?周禮?天宮?)⑧楊天宇:?周禮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第494 頁。;“古代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慎勢?)⑨轉引自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透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年,第125 頁。;“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舍、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中”(?周禮?考工記?)1000ca100049100052 等,均將方位與禮制相聯系,象天法地,以居中為尊,以中軸線為標尺,辯方以正位。這種“中”的思想滲透于中國傳統營建文化之中,以中軸線的形式呈現,除了在都城中能強烈感受之外,中原普通城市和鄉(xiāng)村聚落也普受影響,成為主導空間形態(tài)形成與演變的隱形因子,是漢文化的空間映射。
層級防御空間文化基因:聚落出現之初,防御便是首要功能。“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勿近漢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1001ba1001ba”(?管子?乘馬?)1000ca100049100053,其中體現了借高山以庇護,借水系以防守的選址智慧,形成第一道外部的山水自然屏障。中國古代早期的城廓之制便是一種完備的城市防御模式,其產生的原因與軍事防御、政治統治緊密相連。?釋名?云“城,廓也,廓落在城外也”,?吳越春秋?云“筑城以衛(wèi)軍,造廓以守民”1000ca100049100054 等均提到城廓之安全防御功能。“城”為內城墻,“廓”為外城墻,一內一外城墻,結合城門等軍事要素形成第二道邊界安全防守體系。上述?周禮?考工記?中“方九里,旁三門1001ba1001ba”所提之形制,便為中國古代城市的里坊制,里坊制是為了方便對居民進行編戶管理和防御安全管理而生成的古代城市空間形制。從空間形態(tài)上看,如考工記所載,里坊內部由方格網道路劃分,每個方格為一“里”,里四周有墻垣,中央有一條主街,主街兩端有里門與里外道路相通,主街兩側有與之垂直的巷道將整個里坊劃分成均等的幾個居住單元,宅院則沿支巷排列布置,坊設坊門。從社會管理制度上看,里中有一定的編戶和管理機構,里門由專人把守,門制甚嚴,夜晚執(zhí)行宵禁制度。如?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十軌為里,里有司”①轉引自張玉坤、宋昆:?山西平遙的“堡”與里坊制度的探析?,?建筑學報?1996 年第4 期,第50-54 頁。的記載。朱璐?防守集成?中“每家給一腰牌,開寫年貌、籍貫,官給印驗,必有牌出入,城門方準放行”②轉引自李嚴、張玉坤、李哲:?軍堡中的里坊制——一項建筑社會學的比較研究?,?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年第4 期,第27-30 頁。的記載。因此可以認為里坊空間形態(tài)是城市社會管理形態(tài)的映射。據相關學者研究觀點,宇宙系統觀亦對社會管理學產生影響,因古人認為天地生于陰陽五行之法,維系系統穩(wěn)定的是內部分層控制的等級結構秩序,而社會管理學中的統籌、等級管理特征便是源于宇宙系統層級結構秩序觀。③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透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0 年,第204 頁。綜上,“外部山水屏障—邊界城廓—內部里坊制街巷空間安全防御單元”構成漢族聚落的層級防御空間文化基因。
如前文所述,屯堡空間文化基因隸屬于漢空間文化基因譜系,與中原漢族聚落擁有相同的空間共性特征和內生文化動力。然在安順傳播的過程中,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歷史契機,喀斯特破碎地形和多山少田的自然環(huán)境、與周邊少數民族在對抗中交融共生的時代心態(tài)、中華民族兼容并包相互交融學習借鑒的民族性格等,均對漢族空間文化基因的在地性轉化提供了作用力,從而形成既兼具漢文化共性又具有地域特色,既與周圍少數民族聚落相異,但又具有某些相通之處的特殊屯堡空間基因類型。
與周圍少數民族村落自發(fā)形成不同,屯堡與中原聚落營建一致,是至上而下規(guī)劃的產物,其環(huán)境關系、方位布局等均呈現出天人合一的基因特征(圖4)。
圖4 屯堡的選址特點
從聚落選址和方位布局上看,屯堡風水尤為講究,多選址于沃土良田、發(fā)達水系及山體屏障的峰林或峰叢盆地中,背山面田,與案山遙遙相對,形成“山體—聚落—田壩—水系—山體(案山)”的環(huán)境序列結構。呈現出田壩圍繞、臨水而居、近山而筑的聚落整體空間格局,例如吉昌屯東面“鷂子鉆天”的屯軍山、南倚“臥牛穴”的后頭箐,與團山、尖山、老柴山、大圓山連接共稱為“五星拱月”,北朝“猛虎下山”的門前山;九溪村坐落于詹家坡、王汪坡、毛栗坡三丘環(huán)抱的平壩之間,并面朝遠處的姨媽坡、老青山,且寬百米的九溪河鄰村落東部流淌而過;羅大寨村位于金銀山南麓,背靠南斗山,村寨前方為南山、茅焦坡,左臨小溪,前臨石龍河。小呈堡村選址于關口地、對門坡、老虎坡、尖山、七姊妹山、望哨坡、屯上群山環(huán)繞處,中部地勢相對平坦。鮑家屯則面朝大青山、小青山及古水利工程黔中小都江堰(馬樹河),背靠后園坡。這些均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背山面水、負陰抱陽之中國傳統風水生態(tài)觀的在地性特征。
天人合一思想不僅體現在環(huán)境選址和方位確定上,也滲透到聚落的其它方面。從建筑營建上看,選址于山坡之上的屯堡,建筑的營建依山就勢、蜿蜒盤旋,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如云山屯、蔡官屯、陳旗堡。選址于田壩之上的屯堡,其建筑營建也充分結合周圍的山水形成天然屏障,與周圍山水渾然一體,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如鮑家屯、吉昌屯、本寨、天龍屯堡等。從建筑取材方面來看,充分與地域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極盡石料、木材之妙用。例如,亂石鋪就的街巷,大塊石墻砌筑的屯墻、屯門,塊石、墩子砌筑的民居外墻,喀斯特頁巖片石搭砌的屋面,石頭雕鑿、搭砌而成的碾、磨、缽、飼槽、水井、水渠等生活用具及石柱礎、石屋基等石雕裝飾,穿斗式或抬梁穿斗式的民居木結構,精巧細膩的木雕垂花門樓、隔扇門窗、腰門板門等。由于喀斯特山多地少、地形破碎,優(yōu)勢土地資源珍貴有限,加之經濟實力與母源地江南的懸殊,建筑空間尺度呈現出小型收斂、經濟集約的特點。
從聚落的空間結構上看,屯堡具有典型的主街中軸式空間格局。例如鮑家屯,其演練場壩、炮臺、汪公殿、大佛殿、關圣殿、鮑氏祠堂等公共建筑依照封建社會禮制秩序的傳統思想序列分布在聚落的中央主街上,民居則行列整齊的分布在中央主街兩側。吉昌屯、雷屯也類似,均以中央主街為軸線,形態(tài)近乎矩形,次要巷道與中央主街垂直相交,居住單元則均勻致密,行列分布于次要巷道兩側。其中,其屯墻、屯門、角樓、水井多分布在中軸主街開端位置,戲臺、寺廟等標志性建筑則布置于主街盡端處,并形成了開闊的場壩空間??臻g結構以核心組團式為主的九溪,由大堡、小堡、后街三個彼此獨立、各成體系的組團構成,呈品字形平面結構,各組團內的空間格局均圍繞其核心的公共空間進行營建,如大堡的民居多圍繞汪公廟及其場壩空間進行布置;小堡則以入口處場壩空間為核心分布住房并順延至其東側邊緣位置的青龍寺;后街與大堡一致,多圍繞其核心位置的龍泉寺及其場壩營造聚落內部的整體空間格局,均呈現出中軸線或近似中軸線的規(guī)劃思想。
不僅如此,中軸線空間基因還滲透到民居形制上。屯堡繼承了中原的合院式特點,合院空間結構亦為中軸對稱布置的形式,以正房及庭院居中,廂房分設正房兩側,倒座正對正房的主體建筑空間序列結構,中軸對稱亦明顯。同時,為適應喀斯特地形地貌及當地氣候,屯堡人常對院落空間采取轉折、偏移、封閉、收縮的處理方式。如院落空間中朝門的設置不似江南民居一般位于院落空間的中軸線位置,它在借鑒漢族朝門布局要點的同時,還依據風水及防御的要求適當調整其朝向、方位與形態(tài),多形成不正對主體建筑的特殊形式,以此來扭轉家門運勢、抵御外敵。
由于特殊的功能需求,屯堡具備平時屯田耕種、戰(zhàn)時守城防御的雙重使用功能,加之作為客民,與周圍的土著民族形成并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敵視之態(tài),因而防御功能成為屯堡區(qū)別于當地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最為重要的功能。通過研究發(fā)現,屯堡層級防御空間文化基因特征為“山水屏障—山/水/洞坉—寨墻寨門—類里坊制街巷—碉樓、戶堡”的地域性特點。
在外部空間上,屯堡常利用山水要素形成第一道天然屏障,另還巧妙利用喀斯特環(huán)境要素形成山坉、水坉、洞坉。在邊界空間上,以堡寨墻,寨門形成第二道邊界防衛(wèi),有些屯堡充分利用山體與寨墻寨門圍合形成邊界防衛(wèi)。在內部空間上,其內部街巷空間具有類里坊制街巷特征,朱元璋為便于直接快速地集結軍隊和管理,要求屯堡聚落的營建需依據“每十間為連,間廣一丈二尺、縱一丈五尺”的標準,并按照官兵級別和編制序列整齊地排列居住營房。①羅建平:?從“營房”到“民房”——安順屯堡區(qū)民居發(fā)展考釋?,?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2 年第1 期,第222-225 頁。屯堡聚落類里坊制特征較為明顯,如鮑家屯作為明初軍隊最早一批屯駐于安順的聚落,南北向中軸主街正對屯門,中央軸線兩側分設火牛陣、玄武陣、鹿角陣、金魚陣、雄獅陣、長蛇陣、白虎陣、青龍陣八條較窄的次級巷道,入口處設有柵門,并與中軸主街垂直相接,大致平行等距。巷道間為各戶家庭宅院,即早期的軍士營房,呈行列式布局,規(guī)整有序,呈現出強烈的軍事管理屬性;吉昌屯也屬于明初最早建立的一批屯堡,同樣保存了十分典型的軍營特征的空間格局。如東西向主街貫穿于聚落中心位置,主街兩側分布有若干條垂直于主街的狹窄巷道,并設置若干柵門。為方便管理,民間還依據區(qū)段將其中軸主街劃分為“擂鼓街”“戰(zhàn)馬街”“點卯街”“打面街”四段,并縱向形成了四個街坊空間,其街坊空間內的建筑均遵循類軍營式的布局手法,行列平行分布于巷道兩側;雷屯的雷屯門、迎星門兩屯門與屯墻結合,主街串聯雷屯門與北側盡端場壩形成聚落主街,并在主街的上中下三個重要支巷即小門樓、小巷子、永興門的巷口處均設立了箭樓和瞭望哨,用于狙擊敵人,其它支巷則在中間分岔口位置根據需要設置了若干柵門。其中,各戶庭院空間同樣行列秩序分布于主街兩側。從院落層面上看,戶自為堡,墻上布滿射擊孔,有些院落還結合碉樓布置,形成了最后一道防御。除以上所舉案例之外,九溪屯、小呈堡屯、周官屯、詹官屯、大屯、天龍屯等均具備相同的特征。
綜上,屯堡空間文化基因是自明以來中原漢空間文化基因在苗疆走廊上的傳承與在地性轉化。屯堡人帶來的先進營建文化對當地少數民族的聚落營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反過來,當地少數民族對地域自然條件的利用智慧也啟發(fā)了屯堡民眾。在屯堡聚落的相關保護發(fā)展規(guī)劃中,既要傳承空間文化基因的漢文化共性特征,也要展現基因的地域性特色,以實現基因多元一體特征的整體性保護。屯堡作為一個縮影,體現了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苗疆走廊上漢族移民與西南少數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形成的以漢文化為底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間文化特征。作者對苗疆走廊空間文化基因的研究才剛起步,未來擬以屯堡聚落為起點,東西向以狹義走廊空間為脈絡,研究整條線路的空間文化基因特征。繼而再以廣義的苗疆走廊為脈絡,研究與走廊垂直的南北向空間文化基因特征。最后完成苗疆走廊全域的空間文化基因譜系及在地性特征識別,以期在城鄉(xiāng)規(guī)劃領域,為推進苗疆走廊申報世界文化線路遺產添磚加瓦。同時,苗疆走廊作為多民族和諧共生的全國優(yōu)秀范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總結貴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經驗提供空間維度的數據支撐。
(致謝:本文的寫作得到了貴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杜佳教授的指導,特表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