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為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 北京 100024)
在當今的播音主持訓練中,往往會通過字詞、合口呼、撮口呼、成語、繞口令等方法來進行語音發(fā)聲的訓練,從中使氣息、共鳴、發(fā)聲位置等得到鍛煉,此外,由于播音主持大多運用的是口腔共鳴,因此口腔的控制在訓練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诓坎倏梢允箍谇粌炔康拈_合、唇舌地力量以及下巴、顴肌等部位都得到很好的鍛煉,能快速的調動口腔共鳴,更好地進入播報狀態(tài),是必不可少的訓練方式。除此之外,古詩詞、散文、現(xiàn)代詩等內容的訓練可以帶動鼻腔共鳴、頭腔共鳴,讓高音也得到訓練。
在訓練過程中,老師往往要求采用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而許多初學者則會將這一概念與“氣沉丹田”有所混淆。兩者之間的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不完全一致,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的發(fā)力集中在橫膈肌,而丹田的位置則是在肚臍下方。由于呼吸方式的概念無法正確的掌握,這也使得許多學生對于發(fā)聲著力點的找尋存在偏差,認為只要時刻保持小腹緊收就是在用氣,但正確的發(fā)力應是兩肋向外擴開,帶動腹部的彈動,同時要有向后舒展,找背部發(fā)力的感覺。除此之外,發(fā)聲方法在調值的變化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并非擴大音量,提高嗓門就是調值提高,同理,音量變小,聲音變虛,也不意味著調值降低。調值的變化,不僅是簡單的音高上去了,而跟發(fā)聲方法的改變息息相關。當播讀慷慨激昂、令人振奮的稿件時,則需要發(fā)聲位置的提高,氣息做好有力的支持;當內容沉重,或是壓抑時,則需要共鳴位置落在胸腔,氣息依然保持,不能泄勁。
無疑,內容的準確傳遞是播音主持一項重要的工作,而基本功的訓練,決定著傳播的質量密,扎實的基本功,能讓內容得到更好的呈現(xiàn),播音主持的吐字發(fā)音接近于日常生活的說話,但又不像平時說話那樣的隨意,松散,更是以一種經(jīng)過訓練的積蓄,始終統(tǒng)一集中的發(fā)聲狀態(tài)去呈現(xiàn)內容,達到松弛自然,貼近生活的效果。因此,扎實的文字功底不可或缺,要通過各種語言手段將文字吃透。在基本功訓練中,往往會使用“內三外四”的技巧。內部技巧——情景再現(xiàn)、對象感、內在語,外部技巧——語氣、重音、停連、節(jié)奏,反復的練習可讓我們的聲線音色得到明顯的改善,而掌握正確的用聲技巧,則可以使效果更好,通過掌握正確的語言處理方法,可以更好地調動情感,領悟文稿主旨內涵,從而進行有效傳播。
傳播過程中,麥克風使用必不可少,讓聲音通過電波的傳送更好地進行傳遞,是一個重要的訓練目標,需要主持人通過不斷的磨合從而適應,通過話筒電流傳播的聲音,要求音質純度高,穩(wěn)定性強,當振幅在電波平穩(wěn)輸送時,聽眾接收到的也是穩(wěn)定、高質量的聲音;而靈活運用好發(fā)聲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既要“聲掛前顎”,明亮靠前,也要保持口腔的立度,扎實寬厚。只有將情、聲、氣配合統(tǒng)一,以氣息貫之,才能讓聲音上下通透,音色集中統(tǒng)一[1]。
民族聲樂與播音主持一樣,都采用了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這也都符合了科學的發(fā)聲方法要求。氣息是聲音的載體,要盡量擺脫喉嚨的力量,只有源源不斷的氣息支持才能讓聲音有所依靠。氣息也是共鳴、發(fā)聲位置、吐字等的依托和來源,因此,許多老師會以“先出氣,再出聲”來要求學生,足見氣息的重要程度。
氣息的儲備是無止境的,堅實的氣息就像蓋樓的地基,將基礎打得越扎實,歌唱的生命才能越長,面對各種風格類型的作品時,才能游刃有余,輕松應對。在練聲之初的氣息基本訓練,往往會通過打嘟的方式幫助歌者很好的放松全身,按摩聲帶,也能為更好地進入歌唱狀態(tài)做準備。打嘟是通過上下嘴唇的顫動,將唱歌發(fā)聲部位口腔、嘴唇進行放松,同時,還可以將音高帶入,通過音階的訓練感受送氣的過程和氣息不斷的流動。
氣息的訓練不僅需要拓寬氣息的長度,連貫性,還要練習氣息的彈跳性,顆粒感,因此,跳音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跳音的訓練既體現(xiàn)出了氣息功底的深厚,還能看出氣息與聲帶的配合是否準確協(xié)調,每一聲的送出是否明確、集中,在練聲中將跳音訓練打扎實,十分有利于花腔技巧的熟練掌握,當作品中出現(xiàn)一串串連續(xù)的跳音旋律時,就需要歌者的音色既能通透飽滿,也能輕盈明亮。
呼吸方式也體現(xiàn)著良好的氣息。民族聲樂通常使用“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四種方式,這也使得在面對不同風格作品時,有所區(qū)別使用。當演唱節(jié)奏快速、歡快的民歌時,往往會用到“快吸快呼”的方法,在密集的樂句中能夠快速的完成呼吸;而如果演唱如蒙古長調一類的作品時,則需要采用“慢吸慢呼”的方式,使演唱保持綿延不斷而又舒緩的特點;此外,在當代創(chuàng)作的許多作品中,由于旋律的變化與情感的轉變,在一部作品中會使用到多種呼吸方式,在舒緩平穩(wěn)的旋律中用“慢吸慢呼”,而在樂句連接緊湊,旋律穩(wěn)步進行時使用“快吸慢呼”,當節(jié)奏變得緊湊有力時,就需改成“快吸快呼”的方式。綜上來看,只有把氣息在平時的訓練中基礎打扎實了,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更好的去面對不同的作品。
在訓練中,許多學習者通過觀看視頻資料等方式去模仿歌唱家的聲線、音色,并在自己的訓練中,通過使自己的音色更靠近大家的明亮、尖、細的聲音特征而使自己的訓練出現(xiàn)問題。追求表象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好的音色的基礎來源于松弛自然的狀態(tài)和流動活泛的氣息,因此,在學習中更應注意去感受身體協(xié)調的狀態(tài),用耳朵去感受音準音高,切勿主次不分。
共鳴位置直接決定了音色,民族聲樂在音色上的追求是明亮集中靠前的,因此發(fā)聲位置往往是使用頭腔共鳴,想象聲音是從眉心中央穿過,共鳴的集中點像銀針一樣的細,而聲音線條就相當于穿針而過的線一般,這種“穿針引線”的比喻正是形象地體現(xiàn)了民族聲樂對于頭腔共鳴的要求,以及發(fā)聲中極為精確的集中點,若稍有不慎,發(fā)聲位置靠后,則會失掉頭腔共鳴,聲音會掉到口腔,音色也會變暗,使聲音在演唱中變得憋且擠,與追求集中統(tǒng)一的科學發(fā)聲方法背道而馳。
頭腔共鳴的訓練中,通常采用哼鳴的訓練方式,通過氣息的支持,高位置的保持,發(fā)出明亮集中的聲音,可以想象身體此時像一個橡皮筋,聲音仿佛將橡皮筋從上下兩頭同時撐開,即不斷向下找尋氣息的依托,同時也要牢牢抓住上面的高位置。在哼鳴訓練中,并不強調音量的大小,而是追求上下通透,聲音集中明亮,正所謂“哼在哪兒,唱在哪兒”,將哼鳴的位置形成肌肉記憶后,就可以將保持的高位置帶到作品演唱當中,讓聲音具有穿透力,達到演唱輕松自然,又能讓聽眾感受悅耳動聽歌聲的效果。
氣息與吐字是相輔相成的,吐字清晰也是方法正確的體現(xiàn),著力點都在牙齒上。民族聲樂的咬字有時會為了旋律的完整連貫而藝術化地處理咬字,通常會將字腹演唱得飽滿來保持聲音位置的統(tǒng)一,防止字頭的阻力破壞整體腔體。有時為了樂句整體的連貫性,聲音在腔體里,會強調字腹,而輕輕帶過字頭和字尾[2]。
同時,在訓練中也會將吐字與聲音分開練習,聲音主要靠氣息、共鳴、發(fā)聲位置等支持與協(xié)調,而咬字則需要靠唇齒的力量,以前牙著力,讓字在舌尖送出。帶著高位置朗讀歌詞有助于讓樂句線條流暢,聲音自然松弛,明亮集中,同時咬字又符合中國漢字發(fā)聲的特點,這也是民族聲樂有別于美聲唱法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吐字發(fā)音中,民族聲樂為了更好地貼近作品,會采用方言進行演唱。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qū)都有屬于自己的方言,正所謂十里不同音,因此,學習者需要不斷了解各個地區(qū)的方言,貼近生活,從百姓的煙火氣中汲取養(yǎng)分。
播音主持與民族聲樂在發(fā)聲原理上有許多共性之處,例如都要求保持積極的發(fā)聲狀態(tài),有源源不斷的氣息作為支持,但由于性質的不同,在聲音表現(xiàn)與具體操作中還存在著不同之處,也因此體現(xiàn)了二者獨具特色的個性之處。
在氣息的使用上,播音主持與民族聲樂一樣都是要求扎實穩(wěn)定的氣息作為支持。但氣息的用量上,卻存在一定差別。在民族聲樂中,一首歌曲或一部歌劇的呈現(xiàn)會存在音樂線條、節(jié)奏等明顯的變化,乃至強烈的戲劇性沖突,因此,演唱者需具備更充足的氣息儲備來應對作品。而播音主持中,通常一期節(jié)目或一場晚會的主持,更需要氣息的穩(wěn)定性、持久性,并不需要高強度的氣息,只有在鮮少的朗誦或播讀中需要氣息的爆發(fā)力和強勁的輸出,從而可以看出,氣息的存儲與用量,由于受眾、工作環(huán)境,以及本身專業(yè)性質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在共鳴使用上,由于播音主持的內容和受眾以面向日常生活為主,因此播報狀態(tài)接近于日常說話,在共鳴的使用上則大部分是以口腔共鳴為主,同時依靠胸腔共鳴,在處理高音和進行朗誦等藝術化呈現(xiàn)時,也會調動鼻腔、頭腔更多的共鳴腔體;總體而言,播音主持尤為強調口腔共鳴的使用控制,這也使得播音的音色具有寬厚沉穩(wěn)的特點。民族聲樂由于演唱時音區(qū)跨度較大,因此在練習過程中,會將胸腔、口腔、鼻腔、頭腔共鳴都訓練到,讓整個身體都作為樂器被調動起來,也更加強調頭腔共鳴的使用。倘若播音主持的共鳴使用上偏向于頭腔共鳴,則會使聲音變得尖銳明亮,失了與觀眾的交流感、親切感,相反,當民族聲樂以口腔共鳴為主后,音色則會暗淡,位置也會變散,當遇到高音或是大跨度音高的時候,則會出現(xiàn)音高上不去,聲音擠、僵。
共鳴使用與音色的使用也密切相關。在音色使用中,播音主持以真聲為主,民族聲樂基本以混聲為主,音區(qū)較低的地方,真聲比例更多,而隨著音高進行到越高的音區(qū),假聲的比例就會更大,這其實也是在調整聲帶振動的面積,音高越高震動面積越小,聲帶越接近邊緣震動,也需要更多的氣息作為支持。
吐字歸韻方面,民族聲樂往往會為了音樂的整體呈現(xiàn)而強調突出部分聲母或韻母,以達到音韻美的呈現(xiàn)效果,因此更加側重于音樂的表達,而播音主持則對于普通話的聲母、韻母、聲調都有全面的要求:要防止由輔音組成的聲母“吃字”;由韻頭、韻腹、韻尾構成的韻母也應按照發(fā)音特點進行練習;影響音調高低升降的陰陽上去應根據(jù)不同的條件有針對性訓練。綜上來看,播音主持相較民族聲樂而言,對語音吐字的訓練更為全面,更加類似日常說話交流方式,強調語言的流暢性、整體性,重在強調內容的傳遞。
此外,在技巧使用上,播音主持和民族聲樂往往為了作品更好的呈現(xiàn)會采用不同的技巧,播音主持會使用停連,重音的技巧,民族聲樂更強調樂句的連貫性。播音中強調“提起顴肌、打開牙關、挺起軟腭、放松下巴”,即“提”“打”“挺”“松”,這與民族聲樂中要求抬笑肌、“聲掛前顎”的演唱方式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二者都是要求喉嚨充分地打開,減少口腔對于聲音的阻力,同時“微笑”的良好表情管理,既有助于狀態(tài)更為積極的呈現(xiàn),正確方法的形成,也有助于外觀形象上的美觀得體。微笑的狀態(tài)下更有助于聲音從眉心出去,從而擺脫喉嚨的力量,以唱得舒服為原則,而不是讓聲音充斥空間。應符合自己目前的能力,不能超出自己能力去唱響唱亮。
播音主持的傳播通常是通過麥克風進行傳遞,而民族聲樂則是在音樂廳中,不采用任何擴音設備,將聲音原原本本地帶給觀眾。而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無論是播音主持還是民族聲樂都免不了需要在網(wǎng)絡進行傳播,各大短視頻網(wǎng)站的興起,使得這種傳播變得極為便捷,一方面,更有利于使專業(yè)知識、作品內容廣泛的傳播給大眾,而另一方面,由于所謂的快節(jié)奏需求,也使專業(yè)藝術在傳播過程中不得已的“博人眼球”,而對其深度的挖掘就變得越來越少。因此,如何既有利于大眾了解專業(yè)領域,又能夠保持對知識深度的探究,是當今播音主持與民族聲樂存在的共同值得思考的地方。
同時,二者在傳播情感的方式和表達上也有所區(qū)別。民族聲樂作為舞臺藝術,在呈現(xiàn)中會和觀眾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感,因而采用更加夸張、自由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將情感進行呈現(xiàn),而播音主持更多是在電視、廣播或新媒體平臺中,更符合日常,貼近觀眾,更具有親切感,因此在情感表達中以交流和對話的方式傳遞。
民族聲樂對播音主持的影響可以說是在方方面面的“潤物細無聲”。在基本功訓練中,“以氣傳聲”是播音主持與民族聲樂的共同要求,足以可見氣息在這兩個專業(yè)中的共通和重要性。由于民族聲樂的氣息用量更大,且呼吸方法和原理與播音主持都采用共同的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因此當播音主持的學習者學習民族聲樂后,可以為自己更好的積蓄氣息的能量,讓能力有所長進,也能通過高強度的氣息訓練后,可以更加輕松自如地面對不同的稿件播讀。在實操中,播音主持的學生可以通過“聞花香”“狗喘氣”“吹蠟燭”等方法鍛煉自己的氣息,從小處著手,積蓄力量。
實踐出真知??梢栽诓ヒ糁鞒值膶I(yè)課程中,增設聲樂方面的學習,課程的設置可以更偏向于聲音的基礎訓練,用唱歌的方式打開播音主持學生對于發(fā)聲原理的另一個角度探究,讓學生在親身感知聲樂的過程中,增進對發(fā)聲的理解。此外,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走進劇院、音樂廳,到現(xiàn)場去聽民族聲樂的音樂會,通過對民族聲樂作品的欣賞,逐步熏陶對于民族聲樂的感悟和理解。通過學習、了解民族聲樂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國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同時,演唱不同地域的作品,也能在播讀針對地方或是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稿件的時候,更有代入感、對象感,更好地做到情景再現(xiàn)。
以情帶聲是播音主持與民族聲樂一項共通的要點,只有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注入到作品中,將一個個漢字、一串串音符變成與觀眾心與心的情感對話后,作品的價值才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這也是二度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的體現(xiàn)。情感的體現(xiàn)往往需要大量素材的積累,準備作品的過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和挖掘有關這一作品的許多資料,不論是作者的介紹、創(chuàng)作的背景,還是內容中的名詞解釋、創(chuàng)作手法的分析,都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無論是主持人還是歌者,其實都是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者,技巧、基本功的訓練說到底都是為了作品的呈現(xiàn),因此,需明確以作品傳遞情感,服務大眾是藝術的核心,而技巧、音色等則是錦上添花,切勿一味的為了炫技而丟失忘卻最核心最主要的實質[3]。
因此,在處理作品情感中,要注意民族性、多元性、時代性。
民族性體現(xiàn)在播音主持是中國獨有的一門專業(yè)學科,民族聲樂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歌唱藝術,二者都深深根植于華夏大地之上,要以講好中國故事為核心,將五十六個民族華夏兒女源自血液里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貫穿于一個個作品的處理和表達之中,立足于作品本身,下功夫吃透蘊含在內容背后的文化內涵。
多元性。播音主持不僅僅是語言的藝術,其涵蓋面涉及到了廣播電視、新聞傳播、人文、媒介等多個學科;而民族聲樂亦是如此,它集國粹戲曲、民歌小調、曲藝等多種藝術門類于一身,又兼收并蓄西方美聲唱法的發(fā)聲原理和樂理知識;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二者都是在廣泛吸收各個門類之長中蓬勃發(fā)展的,因此,我們需要在處理作品情感中,要善于融合多種藝術形式,豐富情感的表達,體現(xiàn)出多元化這一特征。
時代性。播音主持作為黨的喉舌,新聞媒介的重要傳遞窗口,需要反映中國精神,弘揚社會正義,傳遞出人民需要的聲音;民族聲樂更是隨著新中國萌芽、壯大、蓬勃發(fā)展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許多作品都有著時代的烙印,是從集體創(chuàng)作而來,又回饋于集體的。在情感表達中,要以時代性為出發(fā)點,將作品情感扎根人民,反映人民現(xiàn)實生活,要注意觀察生活,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開始積累,同時注意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牢記以服務人民為創(chuàng)作的第一要務,傳遞出人們心中的共有情感,引起大眾的共鳴。
在當今,交叉學科和跨專業(yè)學習越來越符合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向相關專業(yè)進行借鑒既有利于自身專業(yè)的發(fā)展,也符合人才長期的培養(yǎng)。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兩種專業(yè)往往是不分家的。許多主持人都會在節(jié)目或晚會中獻歌一首,而民族聲樂演員也經(jīng)常會在音樂會、專業(yè)匯報中擔任主持人,因此,只有增進兩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互聯(lián)互通,才有益于在今后工作道路上,應對多種情況。
在播音主持的實踐中,可以通過主持與音樂相關的節(jié)目,增進對民族聲樂的了解,通過備稿時對相關資料的查閱,化知識的學習于日常教學訓練之中。同時,還可以增進與民族聲樂專業(yè)老師和學生的深入探討,加強對民族聲樂多層面的認識,從而為今后主持制作相關節(jié)目時能夠擴充節(jié)目內容,變換節(jié)目樣式。當今許多廣播和電視中有關于民族聲樂的節(jié)目往往采用名家訪談,介紹經(jīng)典作品,欣賞著名歌唱家演唱等環(huán)節(jié),但這種固定的節(jié)目樣式,無法很好地引起人們的共鳴,但如果將學習者學習一首或一類作品的心得體悟分享給大眾,也能打開一個新的角度帶領觀眾走進音樂,將教學課堂搬進節(jié)目中,既有助于民族聲樂的學生增長本領,也能夠引領觀眾在聆聽時更能夠走進音樂,理解音樂家的處理,在如今的許多音樂會中,不乏有這樣的“導賞”,可以參照類似的形式,活學活用在主持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