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亂中有序是一種境界
很多人難以抗拒井井有條的“誘惑”,因為這通常意味著一切盡在掌控。不過,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亂中求勝也是比較常見的,關鍵在于能做到亂中有序,看似紊亂,實則有條理。
在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分別布置了整潔的和雜亂的兩種辦公桌。他們招募了100名大學生,在辦公桌上完成“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實際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結果,在整潔辦公桌上工作的人平均堅持了1117秒,而坐在雜亂辦公桌旁的人到第669秒就不耐煩了。由此可見,雜亂無章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tài),令其煩躁不安,易感疲倦。
在另一項實驗中,受試者分別進入兩個房間生活較長的時間,其中一個房間布置得井井有條,另一個則雜亂無章。受試者從雜亂的房間出來以后,注意力分散,自律能力差,較易沖動,甚至養(yǎng)成暴飲暴食的不良生活習慣。
心理學家總結,行事雜亂無序的人有兩個特點:一是沒有計劃,“人被事情追著跑”,表面上很忙,但效率不高;二是有一定的拖延癥,因手頭事情太多又沒有規(guī)劃,所以經常不知道該先做哪一件,沒有輕重緩急的意識,總是把事情拖到最后關頭才開始做。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凱瑟琳·沃斯,致力于研究環(huán)境對人們行為的影響。她在一項實驗中把一批熱心慈善事業(yè)的受試者分到整潔的或雜亂的房間中,然后請他們向慈善機構捐款,并選擇吃巧克力糖果或蘋果。測試結果顯示,待在整潔房間里的人捐贈得更多,顯得更加慷慨;他們更有可能選擇蘋果而不是糖果,從而體現(xiàn)出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沃斯指出:“或許在很多人看來,房間比較亂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對人造成的影響并不小?!?h3>“非正式的整齊”?
需要指出的是,把房間和辦公室布置得井井有條,是個人習慣,不能以此評判其是否事業(yè)成功或生活幸福。亂中求勝是比較常見的——關鍵在于做到亂中有序,看似紊亂實則有條理,亂是表象,有序是本質。另外,雜亂無章和臟亂邋遢是兩回事,后者是一無是處的。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的工作室往往是一團糟的,而且他不允許別人亂碰;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桌面上總是堆著凌亂的手稿,紙張七零八落;日本現(xiàn)代藝術家奈良美智的房間墻壁上貼滿了漫畫作品,凌亂無序;愛因斯坦的桌子很亂,而且從來不讓別人清理,他還喜歡“埋”在書堆里面閱讀。
上班族壓力大,有時候為了趕公交車或地鐵匆匆出門,甚至來不及吃早飯。結束一天繁忙的工作后,他們幾乎耗盡精力,恨不得回家就倒在床上,更別提收拾一下房間了。于是,他們往往隨性而為。
亂中有序是一種“非正式的整齊”,指無論思想或生活,都允許自己忙中有亂,又能及時規(guī)整有序。只要在合理的范圍內,由著自己的心性就好。偉大的想法可能誕生于一瞬間,等到執(zhí)行階段,再以嚴謹和專注的態(tài)度行事。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心理學家在一項實驗中,把48名大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在整潔的實驗室中,另一組在亂糟糟的房間中。他們的任務相同:經過“頭腦風暴”,寫出乒乓球的其他10種用法。測試結果顯示,在凌亂房間里的大學生提出的創(chuàng)意分數(shù)更高,其思維也更有創(chuàng)造性。
房間在某種意義上屬于個人空間,是個體的自我延伸。整潔房間中的人更喜歡傳統(tǒng)產品,而雜亂房間中的人更青睞新穎產品。房間凌亂的人往往能勇敢打破生活中的各種常規(guī),獲得更多的靈感,簡化任務,做一些體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習慣在凌亂的辦公桌上工作的人,更善于打破偏見,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思考,產生許多新穎的想法和見解。蘋果公司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前首席執(zhí)行官喬布斯曾經說過:“我的個人魅力是從凌亂的桌面開始形成的?!?/p>
如果房間內的陳設沒有規(guī)則,會從視覺和心理上給人一種暗示:規(guī)則是可以被打破的。人們潛意識的認知會轉化為實際的行為。生活需要規(guī)則,但是過度嚴苛的規(guī)則會導致人們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突破、創(chuàng)新的能力,思想和行為會變得更加保守,固守陳規(guī)。在雜亂的環(huán)境里,人們會感受到自由和放松,從而不斷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在《混亂》一書中提到,那些熱衷于把很多時間花在整理分類上的人,保存的無用文檔比較多。整理這些資料的過程擠占了干正事的時間,消耗了大量精力。他們不僅無法從這些工作中得到實際好處,還會給自己造成心理負擔。
凌亂還是整齊,各有各的優(yōu)點。我們大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生活狀態(tài),隨時調整房間和桌面。如果想要轉換思維,可以讓環(huán)境先變化起來。在需要創(chuàng)造力時,不妨隨意一點,擺脫整潔的工作環(huán)境,廣泛嘗試一些未知的事物,找到工作的激情。不必列出完美的清單和準確的時間表,而是發(fā)散思維,繪制一些草圖或思維導圖。掌控一成不變、擺放整齊的桌面并沒有什么成就感,因為這不需要動腦筋。如果面對動態(tài)變化的環(huán)境還能游刃有余,往來自在,方能顯出智慧和能力。
居里夫人說:“我認定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技術人員,也是小孩子,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如同迷醉于神話故事一般。這種魅力,就是使我能夠終生在實驗室里埋頭工作的主要原因。”
與成人的理性思維不同,孩子是通過身體的神經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來理解客觀世界的。他們有著非常強烈的內在表達需要,從而促使創(chuàng)造力爆發(fā),充分發(fā)揮潛能。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唱歌、跳舞……各種表達方式都為他們所用。父母不必刻意教孩子如何創(chuàng)作,只要欣賞、聆聽、鼓勵和陪伴。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5—10歲的孩子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非常豐富的。若能接觸到更多事物,對其智力開發(fā)大有好處。如果家里的房間比較凌亂,孩子的探索欲望就會比較強烈,會思考自己所觸碰的物品的形狀和大小,比如毛絨玩具是軟的,小汽車是硬的,等等。其大腦由此產生記憶,對更多的事物有了深刻印象。如果父母強制要求他們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得井井有條,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天性的發(fā)揮。
孩子的性格受到家庭環(huán)境及自身的影響,平時可能不會過多地表露出來。在自己的房間里,空間是相對封閉的,他們會表現(xiàn)出內心真實的想法??赡苡捎诒容^活潑,孩子常常將房間搞得很凌亂。如果父母對孩子亂丟玩具持寬容態(tài)度,那么他們玩玩具的頻率就會提高,家里就像是有趣的樂園,讓孩子們玩得更加盡興。另外,父母對孩子拆解玩具表現(xiàn)出正面的暗示,會對他們的探索、鉆研、思考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形成積極引導,玩具也更能物盡其用。
孩子在凌亂的房間里往往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玩具的價值有時是被喜歡收拾房間的父母破壞的。倘若每天都把玩具整理得像“展覽館中的陳列品”,那么在心理暗示下,孩子玩玩具的熱情就會大幅降低。更糟糕的是,有些家長勒令孩子整理玩具,并對他們表現(xiàn)出不耐煩等負面情緒。這無異于給玩具涂上“毒液”,令孩子心生抗拒。亂七八糟的游戲間能為童年增輝添色,有序到刻板的游戲間將使童年索然無味。
需要指出的是,房間亂不等于不講衛(wèi)生,玩具亂擺放不等于任由細菌滋生,涂鴉滿墻也不等于滿屋粉塵亂飄。有心理學家建議,給孩子劃出特定的游戲區(qū)域,或是騰出玩具房,讓孩子“胡作非為”。那里的物品如何擺放,都由孩子自己做主。即便是玩具偶爾“越界”,父母也不必產生負面情緒。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