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鐵門關之“慶獻龍宮”匾額與古代海神信仰

      2023-12-29 15:33:55王瑞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3年20期
      關鍵詞:龍王廟匾額戲臺

      王瑞

      摘 要:匾額是我國古代建筑的獨特裝飾之一,是古建筑藝術作品的畫龍點睛之筆。它集古代書法文學、思想信仰、木雕篆刻、藝術裝潢于一身,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文章通過對明清時期鐵門關龍王廟“慶獻龍宮”牌額的介紹,引出鐵門關的歷史文化和商業(yè)民俗,再現了鐵門雄關盛世繁華的精彩場景。從鐵門關當地的海河文化背景和特點入手,結合歷史上自然災害的相關記載,探究我國渤海沿岸居民海神文化信仰的發(fā)展歷程,分析其形成原因。

      關鍵詞:匾額;鐵門關;戲臺;龍王廟;龍王信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0.036

      1 匾額簡介,戲曲傳承

      “慶獻龍宮”匾額(圖1)原懸于鐵門關龍王廟前戲樓之上,書于明代,現保存于利津縣博物館?!皯c獻龍宮”四字意為供奉獻祭龍王、祈福保佑。

      此件橫額整體呈長方形,尺寸碩大,長196厘米,寬75厘米,厚3厘米,重16千克,木質微黃,匾心通體以黑漆為地。中央鐫刻“慶獻龍宮”四字行楷,書法雄渾大氣,蒼勁有力,氣勢磅礴。右下角書“丁巳八月”。

      古代匾額通常懸掛在門戶或廳堂正上方,并刻有少量文字,起到標識建筑物或表意抒情等作用。匾額產生的確切年代目前尚無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不晚于漢代,至宋代,匾額的制作已趨于成熟,廣泛應用于宮殿、寺廟、商鋪、園林、衙署、民居等地。明清時期,匾額最為盛行,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匾額贈受都十分頻繁,目前留存下來的匾額實物也大多是這一時期的。這一時期匾額的功能進一步拓展,已經不再滿足于標識名稱的作用,而是更多地賦予其文化內涵,當時的政府常用頒發(fā)匾額的方式來表彰那些積極踐行儒家倫理道德的忠臣義士、孝子節(jié)婦,樹立民眾效仿之榜樣,從而達到美化風俗、教化民眾的目的。利津鐵門關這塊“慶獻龍宮”匾額便是制作于這一時期的,意在昭示天下此地供奉龍王排位,號召來往客商漁民參拜祭祀、焚香禱告,以保平安。

      明清時期災害頻發(fā),佛教道教盛行,南北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區(qū)修建寺廟之風盛行,其中大多數寺廟前都搭配戲臺。利津鐵門關的三廟一戲樓始建于明代,延續(xù)至清末光緒年間,其間經多次修繕。三廟位于鐵門關城內西北部,背靠城墻,坐北朝南,依次為關帝廟、龍王廟、財神廟,戲樓修建于龍王廟前,分上下兩層,蔚為壯觀。

      據記載,明成化年間,利津有一位名叫朱莊的富商提議在三廟之前修建一座戲樓,舉辦祭祀儀式,吸引來往顧客。在他的感召下,各商號、地主、民眾踴躍捐資,費盡周折從膠東運來建筑所需木材、石材,燒制磚瓦,購買顏料、布料,招募百名工匠,歷時一年,建起了一座高大的雙層戲樓。據傳,戲樓占地近200平方米,最高處距離地面不少于13米,南北長20多米,東西寬9米多,整體呈長方形。戲臺上層由厚實的松木板鋪設而成,四周由數十根金漆圓柱支撐,結構堅固;下層設有南北走向通道,參拜民眾可穿過拱形門經戲臺下方直入三廟;戲臺墻壁畫有彩繪,千姿百態(tài),活靈活現;戲樓地基堅實,砌有石塊基礎。整座戲樓坐北朝南,上懸“慶獻龍宮”四字金匾,意為供奉龍王、祈求風調雨順。

      鐵門關戲樓的宏偉壯觀在當時周邊方圓百里內無出其右,彩繪紋飾之精美更是讓人贊嘆稱奇,吸引許多過客前來,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許多戲班都以來此演出為榮,因此,鐵門關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舉辦廟會,固定時間進行祭祀海神龍王的活動和演出,一般都有廟會戲、安神戲、酬神戲、祝壽戲等,鼎盛時每年演出不下200天,一時風光無限。古戲樓為戲曲提供了演出的場所,極大地豐富了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使戲曲文化在悄無聲息中不斷繁衍,各種民俗也隨著戲曲的繁榮而層層出新、世代相傳。時至今日,在利津當地如遇到蓋樓竣工、婚喪嫁娶、生日考學等依然有請戲班進行戲曲演出的傳統(tǒng)。

      2 神龍傳說,盛世繁華

      相傳,明宣德年間永阜鹽場鹽產量大增,鐵門關鹽稅商稅收入劇增,為鐵門關城市建設提供了經濟基礎。隨著城內關帝廟、龍王廟和財神廟的落成,附近漁民、過往船員及客商無不進城到廟內供奉參拜,祈求神明庇佑。相傳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支來自南方的船隊在海上遭遇臺風,尋求避風港,但大海茫茫辨不清方向,生死攸關之際,忽然船員發(fā)現有盞紅燈懸于西南方,船隊隨即奮力駛向紅燈。終于船隊進了避風港,轉危為安,但此時抬頭一看,那盞引路紅燈卻已消失不見。雨過天晴之后,鐵門關顯現在所有船員面前,脫險的船員們認為昨晚神燈指路是龍王顯靈保護了他們,于是急忙進廟燒香、參拜禱告,為首的船商為表達敬畏之心,立誓重修龍王廟?!拌F門神關”之說不脛而走,民眾紛紛不遠千里前來進香禱告。關內人口聚集得愈來愈多,港內停泊的各類船只也與日俱增,隨著貨物量的劇增,為便于交通運輸,朝廷增設了通往內陸的官道。此時大清河水深槽寬,河道穩(wěn)定,四通八達,是魯北地區(qū)河運主要航道之一,每天從鐵門關停發(fā)的漁、鹽商船數以百計,數十萬包食鹽從這里發(fā)船運往內地。鐵門關內有民區(qū)外設官防,茶坊藥鋪、戲樓廟宇、當鋪商鋪、官署兵營、客棧酒店應有盡有,十字大街交叉向城外不同方向延伸,城內建筑沿道路整齊排列,民居村落沿道路及河道拓展,順河之路已逾千戶,城內有“和益”“天成”“仁泰”等二十幾家知名老字號店鋪,往來富商隔三岔五就在戲樓招班邀戲演出,十分熱鬧。每年三月三和六月六是固定趕廟會的日子,周邊百里的人們天微亮就趕到這里搶占攤位,鐵門關設的數里長棚之下擠滿了雜貨、飲食攤檔,各式各樣的貨物陳列其上,各種小吃美食琳瑯滿目,令人眼花繚亂、流連忘返。十字大街上人潮涌動,叫賣之聲更是此起彼伏,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然時過境遷,斗轉星移,鐵門關的繁華早已不及當年,取而代之的是麥浪棉田的田園風光,唯有這塊匾額字跡清晰如初、世代傳續(xù)、歷久彌堅,仿佛在訴說當年。

      3 鐵門雄關,揚帆遠航

      鐵門關的記載最早見于《齊乘》:“大營城·濱州西二十五里金人屯兵所筑故丁河口,金號鐵門關?!爆F位于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汀羅鎮(zhèn)前關村(圖2),因大門門扇由鐵板包裹并密布蘑菇鐵釘而得名。城東西長約700米,南北長280~360米,面積20多萬平方米。由于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該區(qū)域被河水淹沒,掩埋于地下,目前地上建筑文物無存。

      初時,因大清河水清槽深,來往貨船暢通無阻,入??谔幮纬商烊缓峡晒┐欢惚茱L浪,人口漸漸聚集,后因周邊地區(qū)盛產食鹽,來往商船在此裝鹽卸貨,經貿往來逐漸頻繁,成為當地小有名氣貨運碼頭。

      宋金時期,國家內憂外患嚴重,大清河口碼頭的經濟軍事價值凸顯:進可通過水路向內地運輸物資,退可通過海路撤往遼東半島。為控制這一海河要沖,朝廷筑起土城,屯兵駐守于此。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正式升永利鎮(zhèn)為利津縣,同時將原招安縣的永阜鎮(zhèn)、渤海縣的豐國鎮(zhèn)與寧海鎮(zhèn)也劃歸利津縣,隸屬山東東路濱州刺史郡。

      明代初期,鐵門關設千戶所,官府為增加稅收加強對鹽業(yè)產銷的管控,因此增強了武備。此時的利津,內有寧海、豐國、永阜三大鹽場,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鹽業(yè)基地;外有鐵門關掌控大清河連接內地通往渤海灣的水路,極具戰(zhàn)略價值,是兵家必爭之地。

      清順治七年(1650),黃河水決溢至大清河入渤海,之后的200年間,黃河水決22次,并且越來越集中于從張秋進大清河,利津北部屢遭水患,鐵門關也履修履廢。咸豐五年(1855)黃河再次決口,徹底改道奪大清河入渤海,三大鹽場被淹毀過半,損失慘重,鐵門關城市內外亦遭洪水沖擊,損毀嚴重。狹窄的大清河水道并不足以承受黃河的水量,且河水攜帶的大量泥沙抬高了河床,導致初期的下游河道并不穩(wěn)定,總是來回搖擺,民眾苦不堪言。自清咸豐至光緒短短的四十年間,規(guī)模較大的水患鐵門關前后共遭遇8次,地上建筑被盡數沖毀,漸漸掩埋于黃沙之下,百姓流離失所,水上交通亦受影響,直至斷絕。昔日的各大鹽場失去往日的生機,不再盛產食鹽,而是因黃河泛濫覆蓋上厚厚一層黃土,在后來的日子里逐漸改造為農田。鐵門關居民或陸續(xù)遷走,或轉商為農。河道運輸功能逐漸喪失,一代雄關就此隕落。

      鐵門關是我國北部重要關防,管控魯北地區(qū)最大的水旱碼頭,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鐵門關見證了我國古代官方和民間對外聯絡和經濟貿易發(fā)展,見證了中國古代海運史和海運工具演變,見證了古代中國沿海軍事關防建設變化。因此,鐵門關遺址的存在和保護至關重要,對于研究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及海岸線變遷、中國的河海文化、制鹽業(yè)發(fā)展、外交及海上絲綢之路、海河船運史、明清海防設施、古代關防城市的發(fā)展與演變都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4 民生多艱,龍王信仰

      祭祀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先民就產生了原始的宗教信仰,這些信仰在生產生活中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并一直延續(xù)至近代。古語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由此可見,祭禮之重。龍王廟舊時專供奉四海龍王、日月星君、雷公電母、風神雨伯諸神。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狂風巨浪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祭祀,燒香祈愿,祈求龍王治水、保佑家人。

      龍是我國最早神靈之一,也是華夏人的精神圖騰,它不是自然界中之物,卻活躍于三界之間。龍對于中國人有著特殊的意義,中國人對龍也有著非同一般的情感。先民對龍的崇拜自古有之,“龍”以字的形式最早出現在商代甲骨文中。起初我國只有四大神龍的傳說,但唐代玄奘將佛教大量教義帶入中土,其中將印度水神那咖譯為“龍王”,唐代佛教的流行使龍王信仰迅速傳播,玄寶年間又冊封四海龍王,四大龍王坐鎮(zhèn)龍宮,監(jiān)管四海,統(tǒng)率蝦兵蟹將,興風布雨。其實回到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龍王的崇拜可能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和畏懼。龍王信仰的形成與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密切相關。

      4.1 自然環(huán)境惡劣,百姓生活困苦

      利津地處渤海岸邊,地廣人稀,草木不旺,靠天吃飯,依海曬鹽捕撈,有成片的鹽堿地和灘涂,沿海人民在忍受饑餓和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的同時,還時常遭受蝗災、瘟疫、赤潮等多重天災地害的侵害,自古就有“苦海鹽邊”之稱。

      4.2 苛捐雜稅不止,官員貪污腐敗

      民眾對龍王的崇拜和依賴不僅僅是出于對天災海難、極端氣象的恐懼,也與地方封建地主官僚的壓迫和朝廷繁重的苛捐雜稅有關。政府的腐朽統(tǒng)治壓得民眾喘不過氣來,民眾不得不尋求另外的精神慰藉。

      “奉憲永禁”碑(圖3)碑文內容為雍正七年(1729)十月新任利津知縣奉河南山東總督憲令,明令革除利津官吏向鹽商、當鋪、商船、漁船等“私派橫斂”的九項“規(guī)禮”陋習的布告。因山東某縣官吏貪腐被查,總督田文鏡發(fā)文各縣衙署,警告官吏們不要做不自量力的“蒼蠅”“天社”(一種害蟲)。利津知縣遂頒告各界,明列利津縣陋規(guī)并勒石立碑宣布革除。這塊碑顯示出雍正年間整飾吏治、打擊貪腐、禁革陋習的決心。布告標題是“嚴禁東省之私派橫斂以甦民困”?!皷|省”即指濟東地區(qū);“甦”通“蘇”,意為緩解、解除之意;以甦民困,意為采取措施來解除民生困頓的局面。

      利津當地很久以來就有在二月二祭祀海神龍王的傳統(tǒng)風俗。龍王廟的祭典體現了人們對自身命運的深切期待和尊崇萬物四時的自然規(guī)律,同時也體現了對懲惡揚善、公正秩序的期待和認同。

      4.3 各種災害頻發(fā),海上貿易受阻

      龍王廟的修建在時間上呈現出的特點是明代中期之前較少,中期之后開始發(fā)展,至清代發(fā)展至頂峰,這一特點在很大程度上與冰期因素影響導致的水旱災害頻發(fā)有關。有學者統(tǒng)計,有明一代,黃河決口301次,漫溢138次,遷徙15次,而清代267年期間,有161年潰決,清末同光宣49年間黃河更是有43年潰決,災害頻率遠遠高于前代?!独蚩h志補》載,乾隆三十三年(1768)夏,“海水泛濫,溺死者百余人”。時隔不足兩年,遭遇臺風,海水倒溢,人畜死傷無數。自然災害的頻發(fā)使許多地方官員、士紳、百姓甚至朝廷都致力于祠廟的修建。雍正五年(1727),皇帝詔令全國各地均要修建龍神廟后,將龍神信仰推向了又一個高峰,自此,各州縣均建有龍王廟,龍王信仰得以影響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同時,海洋災害也深刻影響著沿海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宋元時期海洋貿易發(fā)達,明代更是有鄭和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海運作為我國古代最便捷的運輸方式逐步興起,海上運輸雖然利潤豐厚,亦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唐代詩人黃滔有云:“大舟有深利,滄海無淺波。利深波也深,君意竟如何。鯨魷齒上路,何如少經過?!钡矫髑鍟r期,海洋運輸仍困難重重,險象環(huán)生。僅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登州船難就導致文登和靖海衛(wèi)損失70余只航船,幾百人喪生。

      古時,人們靠海吃海、依河靠河。河流和海洋為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天然的生活物資,這是大自然的饋贈。但它喜怒無常、變幻莫測、無法預料和掌控,平靜如斯的外表下實則暗流涌動,不時掀起滔天巨浪。由于科學技術和知識水平有限,當面對超出自身認知的自然災害,古人常常無從解釋,束手無策,無能為力,只能聽天由命。在宗教信仰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民眾將洪水、颶風、海嘯等自然現象歸咎于虛無縹緲未曾謀面的龍王。龍王的威嚴神圣不可侵犯,一旦侵犯,定會遭到龍王的報應。龍王的威嚴與威力因此確立,于是人們開始向龍王獻祭,尋求心靈慰藉,寄希望于神龍保佑,祈求消災避難、風調雨順、家人平安。

      猜你喜歡
      龍王廟匾額戲臺
      雍和宮戲臺及其獻戲活動考略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38
      明鏡自高懸,一塊匾額的多重解讀
      戲臺送到家門口
      心聲歌刊(2021年2期)2021-07-16 07:05:54
      貍貓戲臺
      趣味(語文)(2021年10期)2021-03-09 03:16:08
      乃瓊寺舊藏匾額“靈口遠徼”考釋
      山西文明守望工程掠影
      文物季刊(2020年5期)2020-10-15 10:58:44
      璿題云榜 景以名傳 清代避暑山莊里的匾額與楹聯
      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 09:01:28
      匾額下的刺猬
      奇怪森林
      川西南龍王廟組油氣成藏控制因素
      邵阳市| 汝城县| 上栗县| 晋江市| 镇原县| 仙居县| 巧家县| 喀喇沁旗| 昌平区| 岳西县| 南川市| 祁连县| 通化市| 福州市| 边坝县| 通山县| 汉源县| 崇信县| 宁国市| 乐昌市| 会理县| 河西区| 东丰县| 长阳| 平凉市| 长沙市| 蓬莱市| 卫辉市| 滕州市| 寿宁县| 平度市| 无为县| 杭州市| 启东市| 依兰县| 常熟市| 阿尔山市| 峨边| 贵州省| 镇平县| 沙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