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尋路蜀道:穿越時空的漫漫險途

      2023-12-29 02:09:03鄧苗苗
      廉政瞭望 2023年12期
      關(guān)鍵詞:蜀地蜀道棧道

      在劍門關(guān)懸空玻璃觀景平臺上可以鳥瞰劍門關(guān)全景。(曾志強/攝)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先生的這句名言,講出了“道路”的本質(zhì)——道路的產(chǎn)生與存續(xù),核心在人。

      在自然地理上,身處群山環(huán)繞之中的四川盆地,“其地四塞,山川重阻”,“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如果沒有道路,與一座孤島無異,正是因為人的需要、人的行走,有了路,這才有了四川盆地跨越千山、通達四方的歷史。

      所謂“蜀道”,廣義上是指所有的入川道路,比如峽江古道、川滇古道、川黔古道、川藏古道等都屬于廣義上的蜀道。狹義上是指秦蜀、隴蜀古道,即古代關(guān)中平原與四川盆地之間道路的總稱,以及從甘肅天水出發(fā),翻越祁山,經(jīng)隴南市禮縣、西和縣、成縣、徽縣,到達漢中市略陽縣的祁山古道。如今,我們談起作為文化、生態(tài)走廊的蜀道,則通常指秦蜀古道。秦蜀古道一般分為兩段,關(guān)中穿越秦嶺至陜西漢中段,從西至東主要有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漢中穿越大巴山至四川段,從西至東主要有陰平道、金牛道、米倉道、洋巴道。在“北四道”“南三道”等道路的連接下,被秦嶺、大巴山阻隔的秦蜀兩地從此緊緊相牽。

      “棧道千里通于蜀漢”

      在四川廣元劍門關(guān)景區(qū)內(nèi),有一座醒目的雕像,五名壯漢或手持工具,或憑借軀體,開山辟路,勇猛無比。這一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描繪的正是“五丁開山”的傳說。

      相傳在戰(zhàn)國時期,秦惠文王意欲伐蜀,苦于道路艱難,于是他令人鑿刻出五頭石牛,置金其后,謊稱石牛能便金,并提出愿意送給蜀王。蜀王心動不已,但秦地與蜀地之間橫亙著秦嶺和大巴山兩大山脈,為了將石牛運送回蜀地,蜀王不惜派出五個壯士開山辟路,“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

      當(dāng)蜀國人通過這條道路拉回所謂的“金?!?,發(fā)現(xiàn)它們不過是普通的石牛,方知上當(dāng)受騙。蜀王后來托人指責(zé)秦惠文王言而無信,并下令把這些石牛運回秦國。這么一來一回,秦惠文王得知天然屏障已破,通向蜀國的道路“金牛道”已經(jīng)打通,于是在公元前316年派出大軍從金牛道進攻蜀國,也就是李白所寫的“蜀道通而蜀國亡”——蜀國為了貪欲,為自己修筑了一條滅國之路。

      五丁開山的傳說版本不一、細節(jié)各異,賦予金牛道這條古道神秘的色彩。有不少學(xué)者指出,這個故事可能正是秦人杜撰,為攻蜀“制造輿論”。盡管金牛道是最早見于史書記載的一條蜀道,但秦、蜀兩地之間的交流應(yīng)當(dāng)遠遠早于五丁開山的時間。根據(jù)《史記·秦本紀(jì)》記載,厲共公二年(公元前475年),“蜀人來賂”,這說明至少在此時,蜀地就有通向秦地的道路了,兩地之間并非互不往來,只是這條路不一定適宜大規(guī)模行軍。為了攻蜀,秦惠文王應(yīng)當(dāng)大規(guī)模整修過道路。

      交通對秦國開疆拓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滅蜀之后,秦國在交通上大下功夫,為了加強對蜀地的控制,對金牛道等道路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繕,最后,“棧道千里通于蜀漢,使天下皆畏秦”。蜀國因金牛道而亡,蜀地則因金牛道而通達開放。金牛道見證了古代蜀地與中原之間的交通發(fā)展,它穿越崇山峻嶺,如同一條蒼龍蜿蜒盤旋。如今我們在這條古老的道路上行走,仿佛還能聽到歷史的回音,感知先人的足跡。

      在以后歲月里,蜀道見證了歷史最磅礴的巨變:楚漢相爭,劉邦以關(guān)中、漢中和四川盆地為大后方,終滅項羽,建立漢朝;三國鼎立,諸葛亮北伐,鄧艾奇出陰平道,相奪巴蜀;隋末的李淵、五代十國后期的北宋王朝,均先取四川,再一統(tǒng)天下……不管亂世還是治世,蜀道在歷代軍事、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鶴鳴山的道教石刻造像、七曲山大廟的文昌帝信仰……蜀道將沿線的建筑、文學(xué)、宗教等文化形式融會貫通,終于成就了古代的交通奇跡與文化交流的大走廊。

      明珠鑲嵌的“蜀道之冠”

      沿渭水支流斜水與漢水支流褒水的兩條河谷間,有一條古道,因其北入口在眉縣境內(nèi)的斜谷口,其南出口在漢中境內(nèi)的褒谷,故稱褒斜道。據(jù)《史記》:“周貞王之十八年,秦厲公城南鄭。此谷道之通久矣?!笨梢?,褒斜道的開辟時間很早。

      “惟坤靈定位,川澤股躬。澤有所注,川有所通。余(斜)谷之川,其澤南隆。八方所達,益域為充。”東漢建和二年(148年),漢中太守王升撰寫了一篇頌文《石門頌》,由書佐王戒刻寫在漢中城西北褒斜道上的一處石門中。

      這篇頌文是為表彰楊孟文等人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而作。王升記載說,東漢初年,漢中太守鄐君曾用四年時間開鑿褒斜道石門,后來因戰(zhàn)亂,褒斜道被毀,人們只能選擇相對難走的子午道。子午道懸崖險峻,水流湍急,山谷陰暗,百姓行走在這條路上,“臨危槍碭,履尾心寒”,“愁苦之難,焉可具言”,苦不堪言。后來,司隸校尉楊孟文數(shù)次奏請開通褒斜道石門,終于在據(jù)理力爭之下,使石門暢通?!肮︼啝栆?,敞而晏平。清涼調(diào)和,烝烝艾寧”,石門要沖開鑿后,此處變得寬敞平坦,安定太平。

      褒斜道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最早、規(guī)模最大、沿用時間也最長的古蜀道,號稱“蜀道之冠”。(鄧苗苗/攝)

      所謂“石門”,在古代有石洞、通道的意思,一些地方即因境內(nèi)有天然的石洞而得名“石門”,如湖南石門縣,“有石洞開,廣數(shù)十丈”。而褒斜道上的石門則不是天然的,據(jù)陜西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主編、漢中市博物館原館長馮歲平介紹,“石門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可用于通車,兩輛車并行。它的開通,在當(dāng)時解決了南北往來的一大障礙?!?/p>

      石門內(nèi)巖石裸露,但表面平順,無斧鑿痕跡。有一種說法是,這是因為采用了原始的“火燒水激”法,即用烈火煅燒巖石,再用冷水快速降溫,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讓石頭爆裂。盡管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證實石門究竟是用何種方法開鑿,但在當(dāng)時的技藝條件下,石門無疑展現(xiàn)了古人與自然抗?fàn)幍闹腔邸?/p>

      石門的開鑿,令褒斜道再次暢通。隨后,太守王升憂慮褒斜道通行仍然艱險,又分別整修六處道路和橋梁。到了北魏時期,永平二年(509年)的《石門銘》再次記載了石門通車的盛況:“穹隆高閣,有車轔轔。咸夷石道,駟牧其骃。千載絕軌,百輛更新?!?/p>

      石門作為要沖,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承載了重要的交通功能。此處地勢險要,開通石門的惠世利民之功,激發(fā)了后世人們題刻的情懷,日積月累下形成了總數(shù)達178種的摩崖石刻大觀。如今,石門遺址已被淹沒在水庫之中,行走在復(fù)原的石門棧道上,進入石門觸摸石壁,依稀還能感受到當(dāng)初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而漢中博物館珍藏的石門十三品,更是以無聲的形式,展現(xiàn)漢魏時期的時代脈搏。

      石門無疑是褒斜道上的一顆明珠,為褒斜道“蜀道之冠”的贊譽增彩不少。至于為什么稱褒斜道為“蜀道之冠”,馮歲平認為,褒斜道是穿越秦嶺大動脈,“無論是皇帝下發(fā)詔書,還是物資運送,都需要通過褒斜道。褒斜道是蜀道體系中持續(xù)時間最長、最好走、最平緩也是最安全的一條道路?!?/p>

      清朝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jì)要》中寫道:“褒斜之道,夏禹發(fā)之,漢始成之。南褒北斜,兩嶺高峻,中為褒水所經(jīng)。春秋開鑿,秦時已有棧道?!边@條歷史悠久、厚重深沉的古道,既見證了戰(zhàn)爭的烽火,也見證了經(jīng)濟的繁榮,既見證了人們的往來,也見證了文化的交融。

      古蜀道示意圖。

      與《石門頌》并稱為“漢三頌”的還有《郙閣頌》《西狹頌》。《郙閣頌》也稱《析里橋郙閣頌》,是東漢靈帝劉宏建寧五年(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是為紀(jì)念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閣棧道而書刻的,現(xiàn)存于陜西略陽縣靈巖寺。郙閣棧道是達秦入蜀、“路當(dāng)二州”(即東漢涼州、益州)的官驛大道,也是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中陳倉道的一部分。東漢建寧年間,此路段艱難險峻,士民商旅,往還苦之。東漢建寧三年(170年),武都太守李翕到任后,想到二十多年前褒斜道石門開通的“元功不朽”,乃命“衡官掾下辨仇審”修建“析里大橋”,以解危殆。

      《西狹頌》摩崖石刻位于今甘肅成縣西13公里處,天井山下魚竅峽中。這方由東漢小吏仇靖撰刻并書丹的摩崖石刻,主要記載了李翕率眾開西狹道的故事。在廣義上,西狹道位于蜀道體系之中。此時的武都四路通衢,東北可至關(guān)中,東南可至巴蜀,西北可至隴西,西南可至川北,是重要的戰(zhàn)略之地。然而此處“兩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測之溪”。太守李翕赴任后,很快發(fā)現(xiàn)西狹道路艱險,意識到“今不圖之,為患無已”,并迅即部署整修,終使西狹道“堅固廣大,可以夜涉”?!段鳘M頌》不僅記錄了西狹道開通的故事,還集中反映了儒家治國理政的思想和理念,彰顯了太守李翕勤政為民的風(fēng)范。

      “漢三頌”不僅是古代書法藝術(shù)的瑰寶,堪稱“漢隸傳奇”,它們書寫的共同主題,還真實地記錄了蜀道發(fā)展的珍貴片段?!芭褪療o轉(zhuǎn)移”,石刻歷經(jīng)滄桑,或完整、或部分地保留下來,讓今人得以一窺道路史的曲折艱難與人心的堅韌無畏。

      王朝“生命線”

      唐代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倉皇逃離長安,經(jīng)陳倉道、金牛道入蜀避難?!靶袑m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碑?dāng)他夜宿金牛道上的七曲山,聽到如泣如訴的風(fēng)鈴聲在風(fēng)雨之中回蕩,不由得悲從中來。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涇原兵變發(fā)生,唐德宗先是逃至奉天(今陜西乾縣),后又經(jīng)儻駱道“下奔梁州(今陜西漢中)”,這一路“駱谷道隘,儲糧不豫,從官乏食”,因為路險,唐德宗與有“內(nèi)相”之稱的陸贄甚至一度走失,“經(jīng)夕不至,上(唐德宗)警憂涕泣”。

      近百年后,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黃巢破潼關(guān),唐僖宗逃離京師,“奔馳晝夜不息”,經(jīng)儻駱道、金牛道入蜀。此時,江淮運道完全斷絕,唐僖宗只能控制秦嶺南北的數(shù)十道,全靠蜀道以通往來,茍延殘喘。在蜀地休整四年后,唐僖宗于光啟元年(885年)正月自蜀中啟程返回長安。

      “每當(dāng)政權(quán)危機之時,蜀地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一個個喪魂落魄的唐朝皇帝?!标兾骼砉ご髮W(xué)教授梁中效曾寫過這么一句話。這三名皇帝或在蜀地等待時機,或“倚劍蜀為根本”,可以說,在數(shù)個危難時刻,蜀地的資源與財富經(jīng)由蜀道,支撐起了李唐國祚。明朝人于慎行曾說:“唐都長安,每有寇盜,輒為出奔之舉,恃有蜀也??梢栽俦荚俦倍粗镣鰢嘈矣惺褚??!?/p>

      能倚仗蜀地而絕地求生,有賴于唐朝統(tǒng)治者對蜀道的一貫重視。唐朝定都長安后,歷代皇帝都意識到了蜀地的重要性,并重視對蜀道的開辟和修繕。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開斜谷道水路,運米以至京師”;唐憲宗元和年間,“復(fù)置斜谷路館驛”;唐宣宗大中年間,“新開文川道”……除了對道路本身加強控制,唐朝統(tǒng)治者還慎選蜀道沿線官吏,劍南道、山南道一帶的劍南三川之地培養(yǎng)了大量高級官員。安史之亂以前雖有宰相遙領(lǐng)節(jié)度使的情況,但幾乎不會親自赴鎮(zhèn)。安史之亂后,宰相出鎮(zhèn)地方大藩始成為一個顯著現(xiàn)象,正是由于蜀道得到修繕,不少高級官員從政治中心長安來到蜀中,?章仇兼瓊、高適、嚴(yán)武、杜鴻漸、李德裕等入蜀后留下一地清廉與擔(dān)當(dāng)?shù)募言?,而韋皋更是受到蜀人的敬仰。司馬光因而在《資治通鑒》中說,中晚唐時期劍南西川是“宰相回翔之地”。

      這條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保證國家穩(wěn)定的“生命線”,不僅溝通了蜀地與關(guān)中平原,使蜀地成為堅固的大后方,穩(wěn)穩(wěn)地支撐唐王朝,還極大地促進了蜀地與其他地方的文化交流。正是在唐朝,無數(shù)詩人往來于蜀道,步履之間留下一道璀璨的文學(xué)星河。

      蜀道的變與不變

      在石門棧道下段的一處山壁上,依稀可見“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的字樣。在陜西略陽縣城附近的靈巖寺內(nèi),有一通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刻制的石碑,上面也刻著這12個字,被稱作“儀制令”。

      馮歲平介紹,“儀制令”是朝廷通令各州縣立于縣城通衢要道的石碑,相當(dāng)于如今的交通規(guī)則。隨著蜀道的不斷完善,在蜀道上人們南來北往,車馬交匯,自然也要遵守儀制令的交通規(guī)范。盡管“賤避貴”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將人區(qū)分尊卑的糟粕色彩,但也體現(xiàn)出尊敬長者、為他人著想的理念。

      古代“儀制令”往往被刻在石碑或木板上,立于大街要道,以提醒行人和車輛遵守規(guī)則。(鄧苗苗/攝)

      明清時期,朝廷對西南地區(qū)的控制更為加強,蜀道作為中原通往西南的交通干道,地位再次提升。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進京趕考、赴任,或是從京師貶往西南,從各地游歷至四川者眾多。此時,褒斜道的作用不再如之前那樣顯著,取而代之成為官道的是連云棧道。有學(xué)者認為,連云棧即是褒斜道,顧祖禹就曾說:“連云棧,即入蜀之道路,古曰褒斜道?!钡?jīng)近現(xiàn)代學(xué)者考證,連云棧道更可能是唐宋褒斜道改道后逐漸形成的。

      清嘉慶三年(1798年)二月,四川學(xué)者張問陶第六次踏上連云棧道,這也是他最后一次行走在這條路上。面對王朝的千瘡百孔,他情緒深沉地寫下《戊午二月九日出棧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天如有意屠邊徼,我忍無情哭故鄉(xiāng)”“戰(zhàn)斗心疲千帳冷,驚呼聲亂一城秋”等句,表達出無盡憂思。在詩句中,張問陶除了對國勢衰頹發(fā)出感慨,也記載了蜀道體系的繁盛。在《戊午二月九日出棧宿寶雞縣題壁》其十二中,張問陶寫道:“商于何止關(guān)秦楚,隴蜀河潼路萬條。”

      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明清時期的木棧道多被改為石碥路,極大地提高了道路的承載能力和通行效率。明代王士性就曾說,“自古稱棧道險,今殊不然。屢年修砌,可并行二轎四馬”。

      不過,囿于地勢限制,蜀道上難免有險路、狹路,但其熱鬧喧囂,仍被不少文人記錄。雍正年間的進士彭端淑是四川丹棱人,他曾在北京、廣東等地為官,致仕后歸蜀,講授于成都錦江學(xué)院。他不止一次在劍門蜀道上往返,曾寫有《觀音碥》一詩,其中“往來通鈴鐸,逼仄礙車輦”的詩句,描繪了車馬在蜀道上行走,需要用搖鈴警示來車,并順利“錯車”的生動景象。這說明當(dāng)時的蜀道仍在發(fā)揮著交通功能。

      石門是褒斜道上的重要建筑,修建石門水庫后被淹沒。圖為石門棧道上的復(fù)原石門。(鄧苗苗/攝)

      清朝后期,長江上游與中下游的聯(lián)系加強,四川對外交通亦從以秦蜀古道為主轉(zhuǎn)移到以長江為主干的峽路交通上來,伴隨著近現(xiàn)代交通工具的使用與普及,古道逐漸荒蕪在草木之中。

      民國以來,隨著火車、輪船、汽車的傳入,古蜀道交通逐漸衰落。然而,古蜀道并沒有徹底消失。連接川陜兩省近現(xiàn)代建設(shè)的公路、鐵路、高速路,都是在古蜀道的線路上延展而來的。如民國時修建的川陜公路(今108國道路段),便取線于唐宋褒斜道(元明清連云棧)和金牛道;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寶成鐵路,有的部分取線于金牛道。

      如今的蜀道,是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富集地,古代山地道路工程技術(shù)、軍事遺產(chǎn)、行旅文學(xué)、書法史、移民史、生態(tài)變遷史……在新的時代,蜀道正煥發(fā)出新的活力與價值。

      蜀道不僅穿越了秦嶺、大巴山的重重關(guān)山,也因一代又一代的開路者、行路者而穿越了千年時空。有些故事也許還能通過石刻、碑文留下完整框架,有些故事也許只能通過只言片語捕捉些許細節(jié),但這些關(guān)于路、關(guān)于人的往事,無疑引發(fā)了如今人們對蜀道的種種追思與想象,進而聯(lián)通古今、指向未來。

      猜你喜歡
      蜀地蜀道棧道
      棧道暮色
      蜀道行
      奇妙博物館(2023年6期)2023-06-29 10:27:09
      蜀道向天開
      心聲歌刊(2022年2期)2022-06-06 05:14:26
      寶墩遺址:蜀地城市之源
      玻璃棧道,玩的就是心跳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8
      蜀道除艱險天府盡歡顏
      中國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49
      蜀道雄魂
      棧道
      文藝論壇(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8
      地靈人杰 蜀地少年
      追尋小平足跡:紀(jì)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地靈人杰蜀地少年
      兰溪市| 高安市| 会同县| 祁连县| 鲁甸县| 康平县| 福建省| 华坪县| 万山特区| 建德市| 乐山市| 武强县| 小金县| 宿州市| 新化县| 射洪县| 吉木乃县| 顺平县| 巴林右旗| 宜良县| 甘德县| 大厂| 融水| 昂仁县| 蓝田县| 灵武市| 师宗县| 广南县| 中宁县| 凤翔县| 九龙坡区| 泸溪县| 光泽县| 通河县| 重庆市| 云龙县| 始兴县| 故城县| 佛山市| 瑞丽市|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