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許多哲學家都表示要回答這個問題是根本不可能的。
既然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不可能,我們可以考慮以迂回的方式接近答案,那就是問自己另外一個問題:我不是誰?
當你回答這個問題時,就等于把包裹自己的外殼一層層地剝下來,最后剩下的就是你真正的自己。
你不是你的思想,因為它們來了又走。
你不是你的身體,因為你身體的細胞一直在新陳代謝。
你不是你的名字、不是你的工作、不是你的公民身份,也不是你的宗教信仰,因為這些就像貼在你身上的標簽一樣,是可以改變的。若你認為這些標簽就是你自己,那顯然會貽笑大方。所有這些標簽都只是你的表面屬性,是暫時性的,而且不可避免地容易腐爛。
不要自詡“我是一個成功的人”,那沒有任何意義。你認為成功是你的屬性,但成功來了又走。當成功消失時,你是誰?當你說“我很快樂”或“我很沮喪”時,并不代表你是快樂,也不代表你是沮喪,只能說你“此時感到快樂”或“當前感到沮喪”。
不過,承認你不是你的思想或感覺,并不意味著你應該被動地生活,無視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一切,無視你擁有的一切或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不再被這些標簽束縛的意義在于,你可以充分享受每一次體驗。你可以行動,而不是反應。你可以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腦子里在想什么,從而做出更好的選擇,繼而采取更好的行動,最終產生更好的結果。
當你感到世界正在與你作對時,其實是你的想法在你心中作怪。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改變你自己。當你改變了自己,其他的一切也會隨之改變。
(彭輝薦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