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瑩,雍桂軍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體育教學部,廣西桂林 541199)
400 米欄項目集速度、耐力、力量、柔韌、靈敏于一體[1],是田徑運動中技能最復雜的綜合性競技體育項目之一。研究這一典型性項目具有示范性意義。作為普通高校田徑運動隊主教練,在過去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本文運用課程式訓練法,分析了普通高校大學生初級運動員在400米欄訓練過程中的變量因素,以期為探索適合基層業(yè)余運動員的訓練方法提供借鑒。
一輪完整的課程教學實踐由自變量、因變量、中間變量、干擾變量、調節(jié)變量等五種變量構成[2],其中,因變量是最終結果,自變量是促進因變量形成的主導變革因素,中間變量、干擾變量和調節(jié)變量是影響因變量實現(xiàn)的因素。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緊密的關系(見圖1)。
圖1 變量因素關系
自變量是變革因素。教學設計是教練通過精心創(chuàng)設課堂環(huán)境,幫助學生運動員實現(xiàn)教學目標,設計的宗旨是達到設定的因變量[3]。運用課程式訓練法,制定一個從開始學習400米欄技術到完成一個省級學生運動會比賽為一個訓練周期的教學計劃,作為本研究的自變量。
400 米欄項目是由起跑、過欄、欄間跑、最后沖刺等四部分組成。本自變量的課程設計分為五個訓練模塊[4],每個模塊為期四周,每周安排一次新技能教學訓練課,每次訓練課都要設定課程任務以及相應的練習方法(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400米欄訓練課程模塊劃分、課程任務及練習方法
中間變量是將自變量轉化為因變量的中介,是執(zhí)行自變量的策略和方法。在實施自變量過程中,也就是在400米欄訓練中,要提高大學生初級運動員的實訓質量,促使自變量、調節(jié)變量對因變量產生影響,加快因變量形成。
1.發(fā)揮課程式教學的優(yōu)勢
高校教練運用課程式教學法對大學生初級運動員展開教學有三大優(yōu)勢:一是大學生初級運動員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對運動技術有較強的理解能力;二是課程式訓練目標清晰明確,每次課都要為每個大學生初級運動員設定目標;三是在每次課之間要留相對充裕的時間空間,讓大學生初級運動員充分地消化理解新知識,有利于他們牢固地掌握新技術。
2.選擇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
400 米欄技術比較復雜,尤其是欄間技術的把控最難、也最為關鍵,對于沒有經歷系統(tǒng)性訓練的大學生初級運動員來講,要了解欄技術→過欄技術→起跑過第一欄技術→把控欄間技術的動作要領,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每次課的學習任務。
3.加強關鍵技術的實訓
400米欄的欄間距為33米,節(jié)奏把控較難,為順利跨好第一欄,提高欄間跑的控制力,使步幅步頻趨于最佳契合,教練要安排充足的時間開展教學實訓。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中間變量為:一是在起跨點做記號,下欄積極加速,距離欄10 米左右,眼睛盯著記號調整節(jié)奏,準確適宜地踏上起跨點;二是為了更好地把控欄間節(jié)奏,特別是身高比較矮的女隊員,要制定運用左右兩腿攻欄的對策;三是平時要加強體能訓練,增強速度耐力,提高欄間跑節(jié)奏能力;四是做反復間歇性欄間跑練習,加強欄間節(jié)奏的記憶,形成動力定型。
4.堅持以運動員為主體、教練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教練每周應安排1 次實訓課,中間安排1次回課復習和3~4次作業(yè)式互學討論課,要及時改進實訓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練要重視每個運動員的個體特性,并根據(jù)實訓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5],例如,當個別運動員身體狀況不佳時,教練應降低訓練難度。教練要運用積極自主、合作探討等教學方法,提高運動員的學習效率,實現(xiàn)教學訓練目標,促進因變量形成。每次訓練結束后,教練要及時總結分析,加強與運動員溝通,了解他們的身心狀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執(zhí)行力。
調節(jié)變量又稱次自變量。400 米欄是綜合性較強的項目,對大學生初級運動員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韌性、靈敏度等要素有較高的要求[6]。同時,這些要素也是400 米欄課程式訓練的調節(jié)變量,在實訓中應通過調節(jié)變量提高自變量的方式,促進因變量的形成。
1.速度、耐力素質訓練
運動員可通過連續(xù)過三個欄、半程欄、模擬全程欄、全程欄等間歇性訓練的方式,提高速度和耐力素質,比如每周安排1 次800 米×2次變速跑、1 次400 米×6 次定時間歇跑練習和定時間歇跑訓練等。
2.力量素質練習
力量素質練習的方法為每次訓練安排1組、每周安排1 次。這樣的訓練方式有助于發(fā)展運動員的下肢力量、核心力量。運動員如要參賽,可在賽前十天安排1次超量恢復訓練。
3.柔韌性素質練習
運動員在每次訓練的準備活動和放松運動前都要做熱身運動,在練習提拉過欄和做原地過欄過程中,可以提高髖關節(jié)的柔韌性。
干擾變量是指在教學訓練中產生的干擾因素。干擾變量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分為正干擾和負干擾。在訓練過程中,教練要根據(jù)大學生初級運動員實訓的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策略,發(fā)揮正干擾的作用,削弱、降低負干擾的影響。
1.選材條件干擾
依據(jù)400米欄項目特點,在選材時,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機能素質、心理能力等要素有一定要求。如男子400 米欄標準高度為0.914米、女子為0.762 米,這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提出了較高要求,身材高有利于跨越固定高度的欄架,減少欄間跑的步數(shù)。
2.營養(yǎng)體能干擾
營養(yǎng)體能恢復是可持續(xù)訓練的保障。運動員應采取每天多吃一碗飯、多加一杯牛奶、天氣炎熱時適量補充淡鹽水等措施,促進體能及時恢復,確保訓練的可持續(xù)性。
3.傷病干擾
運動員受傷或生病會直接影響實訓課程的進度,教練必須做好運動員的傷病防控工作。在訓練前,運動員要做準備活動和放松運動,教練要根據(jù)運動員的實時狀況調控訓練內容。在生活方面,教練要常常提醒運動員不洗冷水澡、不吃生冷食品、注意休息、保證足夠睡眠等生活事項,盡量避免傷病干擾。
4.學業(yè)干擾
大學生初級運動員以學業(yè)為主,訓練時間和精力有限。教練要采取關愛運動員、注意觀察運動員的心理動向、經常溝通等措施及方法,充分調動運動員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訓練專注度。
5.天氣干擾
400 米欄是室外項目,容易受雨天和烈日的影響。教練應適時調整訓練場地和訓練時間,避開天氣因素的干擾,如遇雨天,可開展體能和基礎技術的訓練;如遇烈日,可將訓練時間調整到清晨或傍晚。
因變量又叫反應變量,就是訓練成果。經過實施以上自變量、中間變量、調節(jié)變量和干擾變量,獲得因變量400 米欄大學生初級運動員的實訓成果。下面分析3名大學生初級運動員在第十一屆廣西學生運動會中的表現(xiàn)。
案例一:虞女生成績提升非常顯著(見表2),400 米欄的比賽成績?yōu)?′13″64,變差為-12″49,獲得第三名;訓練自變量、調節(jié)變量完成90%,中間變量實訓執(zhí)行力95%。虞女生沉著勇敢,意志力堅定,過欄動作流暢,左右腿攻欄,欄間節(jié)奏把控好。干擾變量:在第四模塊后期訓練時受外界因素干擾產生恐欄心理,經過調整訓練2周后克服恐欄心理。
表2 400米欄、400米項目成績及變差
案例二:勞男生成績提升最顯著(見表2),400 米欄的比賽成績?yōu)?9″38,變差為-18″92,成績達到二級運動員水平;400 米比賽成績53″64,變差為-05″74;訓練自變量、調節(jié)變量完成95%,中間變量實訓執(zhí)行力98%。勞男生自信沉穩(wěn),意志力堅強,專注力強,控制力強,體能儲備充分,攻欄、提拉、跨跑快捷,欄間節(jié)奏順暢,速度分布合理。干擾變量:勞男生身體清瘦,初訓時腿部經常抽筋,通過采取補充營養(yǎng)的措施,一個月后克服;柔韌性稍差,在第四模塊后期訓練時受外界因素干擾,經過調整訓練一周后回歸正常。
案例三:貝男生成績有提升但不明顯(見表2),400 米欄賽前最好成績?yōu)?′07″18,變差為-11″32;比賽成績1′06″56,變差為-11″94。貝男生在前四個模塊自變量完成95%,受校外見習影響,第五模塊自變量完成65%,調節(jié)變量完成80%。干擾變量:第四模塊后期,貝男生受外界因素干擾產生恐欄心理;受校外見習影響,在第五模塊訓練時,貝男生的體能、心態(tài)沒有調整到較好狀態(tài),過欄動作不夠快捷,欄間節(jié)奏不夠順暢。
以上案例中的3名大學生初級運動員之前從未受過系統(tǒng)訓練,無跨欄基礎。在經過五個模塊的課程式訓練后,他們的總體成績提升顯著,均變差達14″45;初起成績?yōu)榈谒哪K第15次新授課成績,成績提升也明顯,均變差達-06″24 。勞男生在訓練中完成的質和量最高,執(zhí)行力、專注度和抗干擾能力也最強,成績提升最高,變差達-18″92。兩位男學生身高均為1.76米,在前三模塊的訓練中各方面表現(xiàn)相近,后半期貝男生受學業(yè)和外界干擾,專注度、執(zhí)行力下降。由此可見,成績提升與完成自變量、調節(jié)變量、中間變量的質和量成正比。
本研究設置課程式實訓自變量,系統(tǒng)性、計劃性強,目標明確;堅持以運動員為主體、教練員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重視運動員的個體特性。從實訓案例的結果看,基本實現(xiàn)了提升訓練水平的目標。課程式訓練非常契合普通高校初級運動員的知識結構和認知、運動能力水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推廣。在運用課程式實訓時,必須厘清教練員、運動員和訓練內容(自變量)三個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和關系(見圖2)。
圖2 訓練內容自變量實施過程的關系
教練員是訓練內容的設計者,訓練實施的組織者、指導者。教練員要了解運動員,編制適合運動員的訓練內容(自變量)。針對運動員實時反饋的問題,教練員要調節(jié)訓練內容,然后再實施,如此不斷反復[7]。運動員是教學的主體,也是訓練效果的體現(xiàn)者。訓練內容(自變量)是教練員和運動員之間的中介,教練員和運動員要加強訓練內容(自變量)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