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薇
摘要:解讀集體情感在教材實用類文本中的體現,探尋集體情感在實用文閱讀中的發(fā)揮方式,應對實用文學習程式化、表達感受趨同、個體知覺鈍化等問題;借助集體情感觀照實用文寫作,探討真實語境中評價性寫作的可行路徑,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鍵詞:集體情感 實用類文本 評價性寫作
新課標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安排在必修課程中,分散在選擇性必修課程中,實用類文本日益受到重視。但在學習和考查過程中,實用文難以觸動寫作個體,評價性寫作情境中的“情感性”體驗仍然缺位,本文借助“集體情感”觀照實用文寫作,探討評價性寫作的可行路徑。
一、集體情感在教材實用文本中的體現
集體情感源于主體在社會實踐性活動中產生的感知體驗,是文藝作品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推動力量。無論是哪一種文學作品,其蘊含的群體性的內容要素都反映了某一群體的內在訴求,在這種“集體情感”的引導和鼓勵下,“個體調節(jié)內在心理和調整具體行為,實現本能自我到社會自我的轉變,進而在社會活動中更好聯(lián)合起來,堅定勇敢地改造眼前的現實世界”[1],此即“集體情感”在文學作品中產生的功用。
統(tǒng)編教材實用文選編符合集體情感的作用路徑。根據新課標,實用文本的具體學習內容有社會交往類的,如會談、談判、討論及其紀要,活動策劃書、計劃、制度等常見文書,面試應對,公眾演講、陳述和致辭;有新聞傳媒類的,如新聞、通訊、調查、訪談、述評、主持、電視演講與討論,網絡新文體;有知識性讀物類的,如復雜的說明文、科普讀物、社會科學類通俗讀物等。[2]作為閱讀載體,選文產生于科學探索、革命實踐、經濟生活等社會性活動,有助于學生了解各領域信息;作為學習對象,相較當下網絡非連續(xù)性新文體,選文具有篇幅長、表達精煉、文字優(yōu)美、邏輯完整的優(yōu)勢,有助于學生建立語言表達體系;作為情感載體,在課文與社會現實之間互動的背后是探索、創(chuàng)造、奉獻、主人翁式參與等集體情感,這些集體情感又反作用于學生參與的閱讀理解、表達交流活動,增強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二、以集體情感應對實用文閱讀情感趨同
數字信息時代各種非文字式的圖象景觀對學生各個生活維度的入侵、架構,阻滯了學生的生活體驗由單一向復雜深刻生成的渠道。大量新奇映象與瞬間的情緒碎片容易消散,學生通常在即時性情緒的滿足后中止深度閱讀,所以行動體驗被數據測算取代,情感深度被數字平面削平,課本知識與個性體驗的聯(lián)結渠道被切斷,導致實用文學習程式化、表達感受趨同、個體知覺鈍化等問題。
(一)完善知識體驗:開放探索
日常緊張的教學過程中,實用文教學的走馬觀花帶來學生實用文閱讀程式化的問題。實用文解讀的流程一般為概括內容,賞析語言,體會精神,情境表達,等等。有時會因為教學緊張,每個環(huán)節(jié)展開不充分,學生蜻蜓點水式地記錄考點,并未將其作為自己完整的知識體驗過程。借實用文集體情感為橋梁,可以聯(lián)結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和為未來運用而設置的學習情境,使學習個體達到整一的知識體驗。
實用文是學生了解當代面貌、歷史規(guī)律、科學發(fā)展的窗口,集體情感能夠助力高中生豐富生活經歷、開放學術視野、探索專業(yè)興趣。實用文內容廣闊,包含各大基礎學科,如物理學、醫(yī)學、農學、植物學、天文學、生物學、建筑學、哲學等。由新課標可知,實用文學習內容有豐富的外延,能拓展學生專業(yè)認知的邊界,可助力解決高中生學習與專業(yè)規(guī)劃脫離的難題。學好實用文,以其中體現的時代共性訴求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社會、自我,參與實踐,規(guī)劃人生,加強語文課程與學生成長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養(yǎng)成現代社會所需的精神面貌和思維方式。
(二)克服均質困境:多樣有序
“經驗的均質化是數字時代個體共同的生存困境。”[3]高中生以在校學習為主要生活構成,以手機、iPad、電視等屏幕設備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數字信息的處理計算將資源搜尋的空格填充,個體求知欲望讓渡于龐雜的信息流或者迅捷呈現的知識結果,個體反思通道堵塞,因此缺乏思考與體悟的表達變成千篇一律的模板化寫作。
實用文集體情感以其表現主體的多元、呈現方式的有序,喚醒學生對當下的深刻感受。情感根植于實踐活動與體驗,以及長久的生活經歷,并在內部融合后輸出為對外界的穩(wěn)定理解,即價值觀念。敏銳的感知觸角誕生于足夠的情感體驗,實用文的情感挖掘過程恰是銳化學生感覺能力的過程。文字的品讀即知識實踐與情感體驗有機統(tǒng)一的過程,過程中的情感流動讓學生與文章產生對話,而實用文產生于時代的物質經濟實踐,實用文即現實的文字表征,與實用文對話即與現實對話。實用文中既有普通的勞動者,又有享譽世界的科學家,多元而個性的主體,擁有深刻而相似的精神力量。通過文字實現情感對話的深層邏輯,是將信息世界轉化為系統(tǒng)性的完整文字表達,激發(fā)學生自主的求知欲、行動欲,以此豐富個體貧乏的情感體驗。
打破均質困境,需要學生基于自我的生命體驗、欲望想象以及對外界的情感期待去感受生活,因此要通過多樣的文本語境去觸摸真實世界,這也是發(fā)展學生個性化的語文特長,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三、以深度理解集體情感進行評價性寫作
本文所指的寫作主要指評價性寫作,評價性寫作在統(tǒng)編教材中主要包括文學短評、時評、書評等形式。在評價性寫作中,對集體情感的深度理解可以有以下運用:
(一)評價構思的發(fā)散點
集體情感可以作為文學短評取材思路的發(fā)散起點。文學短評的寫作取材面廣,正因如此,寫作反而無從下手。集體情感,通過主體活動、時代需求、群體影響、受眾行動等體現出來。移之于文學短評,由情感,可以發(fā)散到抒情言志之法、情感與作品各元素的關系、對比作品情感與作者情感、情感與現實的關聯(lián)、情感的流變與綿延等。情感共鳴本身是一個小切口,又具有極強的延展性,例如詩歌中,可和行為、意象、手法結合,又與時代背景與個人際遇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觀念又是實用文現世價值的基礎。如《短歌行》之“憂”,“憂”之于用典,“憂”之于曹操的歷史形象與文學形象,“憂”之于曹操的人生經歷,“憂”之起因于當今價值觀的影響意義等。可見集體情感作為邏輯鏈條可以激發(fā)文學短評構思的活躍性,有序立足文本,合理發(fā)散評價內容。
集體情感可以規(guī)避小我情感局限,避免混淆文學短評與讀后感。朱自清先生《詩言志辯·教詩明志》:“‘以意逆志是以己意己志推作詩之志;而所謂‘志是陳志的‘志,是全篇的意義,不是斷章的意義?!盵4]文學短評要以局部切入,整合全篇,深處是縱向共鳴的歷史聲音,橫向同頻的時代生活,不宜落入個人讀后感的情思窠臼。
(二)評價話題的突破口
集體情感產生的實踐情境,可以作為時評寫作話題的突破口。時評的核心話題選擇尤為影響評論效果。矛盾即思考的突破口,社會熱點來源于矛盾,矛盾源自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人與自我,或是情情矛盾,或是情理矛盾。還原真實的情境,返歸話語發(fā)生的復雜的日常語境,可以更全面地感知文章主體的精神高度。如我國的糧食難題之于袁隆平、中西醫(yī)的國際話語權對比之于屠呦呦等。在復雜困難的大環(huán)境之前,求真求實、探索創(chuàng)新、恒久堅韌、奉獻熱愛的品質和萬眾一心的精神才顯得尤為可貴。課本實用文的集體情感告訴我們,寫作不要囿于自我情緒、小眾生活,應當看到急劇轉型的時代,將評論對象融入無限變動的大格局之中,方能觸動社會人心。
時評需要找到情感的共鳴點,也需要找到情感痛點。解讀實用文集體情感需要同時考量社會實踐與群體訴求,由此將目光投入廣闊的社會生活,打破思維的惰性。情感是復雜的,既要認識人之高貴,又不能忽視人之常情的復雜,方能打破普遍與庸常,找到重重輿論下的根本?!肚噍锼亍芬晃闹小拔液粲醮罅訌妵H合作,推動中醫(yī)以及其他傳統(tǒng)醫(yī)學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類”的獲獎感言鼓舞人心,科學家的大愛情懷令人欽佩。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后,輿論卻以此掀起對演員黃曉明的批判,認為演員貢獻不大,收入天價;而如屠呦呦這樣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卻缺少關注,待遇平平。時評家曹林點明了人們群起而攻之背后的情緒化判斷:“對‘戲子的貶低更暴露著價值觀的扭曲。以尊重科學的名義貶低財富和其他職業(yè),這是反科學的論調。在自以為是的道德優(yōu)越感背后,是心理的丑陋和思維的陰暗?!盵5]以清晰的思考看到被大眾忽略的事實,保持情感認知的理性與敏感,是時評寫作所需的智識。
(三)評價路徑的互通碼
真實情境的評價寫作練習是為參與日常復雜的活動做準備的。不同的活動對應不同的文字表達方式,要明確寫作根據哪一種形式路徑去走。而不同實用文的寫作體式的基本知識來源于教材,以實用文為基點,橫向串聯(lián)教材其他文本,融會貫通,增強評價性寫作的表達水平。例如學習演講詞,不僅可以將《在〈人民報〉創(chuàng)刊紀念會上的演說》作為例篇,還可以串聯(lián)《答司馬諫議書》《諫太宗十思疏》,公眾演講有格式的要求,但其中語言的智慧、說理的能力、說服的技巧等,可以貫通;學習談判,既要學習公眾演講表達中的禮貌用語技巧,又要能抓住對話中的重點以及時作出回應,如《齊桓晉文之事》《燭之武退秦師》便是重要的學習篇目;學習新聞通訊,《喜看稻菽千重浪》提供了經典的融敘事、議論、說明于一體的人物通訊寫作范例,《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提供了評價社會熱點的邏輯結構與精煉語言。
集體情感是各類文本互通的密碼。電視、網絡等影音圖象媒介的實用性語言的外延在當今是最為常見的,篇幅長如紀錄片、電視節(jié)目,短如朋友圈、微博等,形式各異,但吸引人的關鍵之一都在于評價性語言的表達。例如學習電視網絡新媒體文字,需要跨媒介,結合音畫和文字,還要兼顧觀眾的接受度,因此語言必須簡明、生動、具有親和力,深入淺出。研究《宇宙的邊疆》,會發(fā)現“我們”這一人稱的運用在調節(jié)解說節(jié)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中有重要作用;讀課文解說詞最后部分的文字,“我們有人類百萬年來用巨大的代價積累起來的豐富知識。我們這個世界人才濟濟,人們勤學好問。我們的時代以知識為榮。我們是很幸運的”,抓住歷史的沉淀、文化的杰出、時代的同頻、群體的反思等基點,讓積極的評價得到普遍性的認同,這種集體情感可以豐盈人們的心靈,引導人們熱愛生活、奮發(fā)向上。
參考文獻:
[1]劉濤,王潔群.集體情感:考德威爾文藝思想的關鍵詞[J].文藝評論,2022(04):2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0.
[3]王大橋,劉晨.數字化時代個體的感覺新變與意義共振[J].南京社會科學,2022(03):122.
[4]朱自清.詩言志辯[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曹林.時評寫作十六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