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雪
(川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四川 廣元 628000)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精髓,與我國的民族精神息息相關。想要傳承茶道精神,需要利用各種文化資源進行宣傳,在各國語言的翻譯文學作品中,茶文化翻譯成英語作品最為多見。英語語言學的專家將中國傳統(tǒng)茶道精神翻譯成通俗易懂的文字,進而向西方國家滲透中國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有效傳播,也是中國文化建設日益強大的一種表現(xiàn)。本文通過對茶道精神與英語語言學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探索,分析了二者結(jié)合的優(yōu)勢,以求為今后英語語言學的發(fā)展提供參考方向。
當前,茶道精神表現(xiàn)為中國精神的核心內(nèi)容,突出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良好風俗。中國向西方國家輸出文化時,往往需要借助英語語言學這個工具。如何將意味深遠的茶道精神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英語句子,是翻譯家一直追求的語言學目標。從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民對于“和”的向往由古至今從未改變[1]。茶道精神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同樣追崇“和”的精神。英語語言學將茶道精神奉為中國精神的代表,翻譯者用英語的形式解讀了“和”的本質(zhì)內(nèi)涵,為世界語言學的融合貫通提供了理論基礎。
語言是人類文明形成的基礎,沒有語言就沒有文明的記載。英語語言學是世界通用的文字工具,人們通過英語交流實現(xiàn)文化共享。我們可以利用英語語言學來向西方國家展現(xiàn)中國特色文化,也可以學習國外先進思想,利用語言工具共商共建文明社會,推動世界文化繁榮發(fā)展。在英語語言學的實際使用中,對茶道精神的探索讓中國文化輸出出現(xiàn)了更多形式:茶文化詩歌、茶文化水墨畫、茶文化書法等。翻譯者對茶道精神的解讀會讓中華文化在西方國家留下希望的種子,經(jīng)過持之以恒的努力,終有一天茶道精神將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為世界提供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源泉。
在翻譯家對茶道精神進行翻譯時,往往會查閱相關歷史資料,并將專業(yè)名詞進行標注,這種詳盡的翻譯內(nèi)容將會讓翻譯作品更加符合讀者的需求,從而增加閱讀深度,搜索更多關于茶文化的知識。英語語言學是兩種語言的交流工具,母語為不同語種的人可以通過英語翻譯作品進行靈魂交流,不同文化地域的國家可以通過英語實現(xiàn)無障礙溝通,這是英語語言學的重要作用[2]。當前,各種語言學專家對茶道精神都有解讀,但其中最為全面、最為詳細的還是英語語言學專家的翻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需要橋梁,茶道精神提供了交流的切入點。各國專家在進行文化溝通時,通過分析茶道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發(fā)揮的不同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精神的精髓,譜寫有助于文化發(fā)展的藍圖。
眾所周知,《茶經(jīng)》是茶圣陸羽所寫的一部茶學著作,其中詳細記載了茶葉的分類、煮茶的步驟、品茶的細則以及茶道精神的宣揚。在《茶經(jīng)》的英語翻譯中,翻譯者對茶道精神的詮釋是本書的靈魂所在。茶道精神對自由、和平的追求是古代文人志士的高雅情操的延續(xù),古人在品茶時所展現(xiàn)出來的茶道精神,需要翻譯者結(jié)合不同語境進行翻譯,這十分考驗英語語言學學者的基本功力。例如,《茶經(jīng)》開頭指出“茶之為用,味之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這既表明了作者對品茶者品性的贊揚,又體現(xiàn)出茶道精神對人性的要求。在這段文字的翻譯中,不能只體現(xiàn)茶文化的內(nèi)涵,同樣要對人性有所描寫,這樣才能從更加深入的角度解讀《茶經(jīng)》,詮釋底蘊豐富的茶道精神。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利用多種英語語言學技巧,將茶道精神娓娓道來,在文字中表現(xiàn)出茶道精神的強大力量,在翻譯中盡顯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茶文化中的詩歌對茶道精神有著深遠影響,詩歌中含有豐富的人生哲理以及優(yōu)美的韻律,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濃縮精華。隨著茶文化在國際上的盛行,茶詩歌的翻譯也成為了文化的重要記錄。自唐代以來,茶文化中“和”的思想在中國古代盛行,從宮中貴族到平民百姓都將“和”作為生活本質(zhì),以“和”待客、以“和”處事,這就為茶道精神的傳承奠定了基礎。作為茶道精神的文化載體,茶文化詩歌的翻譯需要嚴格遵循茶道精神的實質(zhì),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對照翻譯,也不能故弄玄虛偏離核心思想。只有充分發(fā)揮英語語言學的文學功底,在反復修正、不斷對照原文的情況下,翻譯出的茶文化詩歌才能最大程度還原茶道精神內(nèi)涵,完成茶道精神的文化傳播[3]。
在茶道精神的傳承過程中,茶文化涉及的詞語翻譯對中華精神的宣揚有正面作用。近些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品在海外受到更多國際友人的喜愛,翻譯家將許多富含濃重古典文學色彩的作品搬上國際舞臺。這時,茶文化詞語的翻譯顯得尤為重要,茶文化的每一個步驟、每一種器具都有著特殊的含義,將茶文化詞語翻譯成適宜的英語能夠讓茶道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從英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茶文化詞語的很多文字組合并不符合英語邏輯,因此,如何在英語與漢語間找到文字的共通之處,并且能涵蓋兩種語言的含義,是茶道精神的翻譯難點,也是英語語言學的需要攻克的難關之一。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自唐宋時期流行以來,茶道精神一直為人們所推崇。在古代茶文化經(jīng)典之作《茶經(jīng)》中,陸羽詳細描寫了茶文化中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將勤儉、求和等茶道精神表現(xiàn)在品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針對典籍中對茶道精神的描寫,國內(nèi)外翻譯家專門設立茶文化研討小組,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現(xiàn)存譯本將茶道精神娓娓道來,向西方國家介紹了中國茶道精神中所富含的中國精神。除了向西方國家展現(xiàn)了中國獨有的茶道精神外,《茶經(jīng)》一書還為中國學者提供了更多鉆研茶文化的機會。從英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茶經(jīng)》,書中鮮為人知的茶文化細節(jié)得到了詳細解釋,人們在閱讀典籍的同時可以擴展課外知識,了解更多茶道精神的延續(xù)過程,這對培養(yǎng)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有極大幫助。隨著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各國學者通過英語語言學的精準翻譯,將《茶經(jīng)》譯為多國語言版本,讓更多語言學家學習并了解中國文化,這是中國文化的成功宣傳,也是茶道精神的現(xiàn)代推廣[4]。
近來,我國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領域投入了大量教育資源,無論是中小學生或者是成年工作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文化教育的影響。茶文化的科普讓更多人了解到茶藝的整體過程:從洗茶、泡茶再到分茶,每一步都代表了主人對茶藝的重視以及對客人的尊敬。茶道精神就是在茶藝的過程中得以延續(xù),這也是現(xiàn)代茶道精神傳承的最佳途徑。通過親身感受泡茶到品茶的整個過程,主客雙方都能得到平靜的內(nèi)心,對茶道精神的思考也會更加深刻。正如《茶經(jīng)》中記載的一般,茶文化的制茶過程只占有一半篇幅,更多的是對品茶后的回味、對茶道精神的反思。經(jīng)過英語語言學的加工,《茶經(jīng)》已經(jīng)具有文學著作的雛形,那么對茶道精神的探索就需要閱讀者親自參與到茶藝過程中,用自己的體驗來補全對茶道精神的解讀。
詩歌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習俗,吟詩作樂在茶文化中代表了詩人的高潔情操。無論是流觴曲水的閑情雅致,或者是出口成章的品茶聚會,都象征著茶文化的崇高地位。從漢語的寫作來看,茶詩通音律、壓平仄,是朗朗上口的詩詞。從英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英語體系出現(xiàn)僅有幾百年,很多語法都尚不完整,想要將茶詩直接翻譯成英文詩歌難度較大。直譯的茶詩缺少音律之美,翻譯的內(nèi)容空泛乏味,讓人不能沉醉其中體會茶道精神。想要真正從茶詩中體味人生百態(tài),就需要設身處地的去思考作者所處的時代,想詩人所想,憶詩人所憶。這樣才能在相似的心境下翻譯出合適的詞句,讓茶道精神永存[5]。
在學習英語語言學時,學者應該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簡單的分類總結(jié)。本土化的英語語言學離不開茶文化的翻譯、解讀,只有將茶道精神銘記于腦海中、刻畫在詞句中,才能讓茶道精神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總結(jié)茶道精神的內(nèi)容時,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第一,在譯本中出現(xiàn)的茶文化標注應該基于大部分人的文化認知水平,既不能晦澀難懂,也不能缺少主題。茶道精神的翻譯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來說,會有些平淡無趣,如何將枯燥的歷史知識轉(zhuǎn)換為趣味故事,需要譯者進行鉆研。在翻譯前對人們期望了解的內(nèi)容有所調(diào)研,可以緩和知識的無趣,提高閱讀者的完讀率。第二,增加茶道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案例,可以大幅度提高人們的學習欲望。在現(xiàn)代浮躁的社會風氣中,人們總是渴望從以前的故事中找到支撐現(xiàn)實的力量,而茶道精神恰好能為迷茫的內(nèi)心指點一二。在分析英語語言學中的文化內(nèi)涵時,人們總是希望從中受益,而茶道精神正是能為人類解惑的一種精神力量。在解讀具體茶文化內(nèi)容時,應該將茶道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一并解讀。茶道精神教會人們學好禮義廉恥,對待他人要尊卑有序;茶道精神還教會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中的變故,無論身處在什么樣的境地,都要以平穩(wěn)的心態(tài)去處理問題。求和是茶道精神的最終追求,也是中國精神的象征。只有在現(xiàn)實中牢牢抓住茶道精神的精髓,在總結(jié)茶道精神的同時,遵循以上兩種原則,才能夠?qū)Σ璧谰裼懈鎸嵉母杏|,為英語語言學的學習提供思維導向。
英語語言學在語言學中處于核心地位,通過對語言的系統(tǒng)分析,學習國家的風土人情,進而將一國文化轉(zhuǎn)換為英語內(nèi)容,以供世界學習,這是英語語言學的作用機制。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家文化會出現(xiàn)文化偏差,茶文化的形成主要在幾百年前,想要挖掘茶道精神的層次,就不能用現(xiàn)代思維分析研究。從多個層次解讀茶道精神,找到茶道精神的真諦,需要翻譯家在工作時秉承科學的態(tài)度,以百分百的努力去挖掘茶道精神的內(nèi)涵,成為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具體來講,學者應該對以下幾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首先,在學習茶文化的歷史知識時,要做到廣而精,針對茶文化的背景有廣泛的了解,對茶文化的各個部分有系統(tǒng)的分析;針對涉及茶道精神的細節(jié)內(nèi)容,要做到精讀,從不同緯度去思考茶道精神的內(nèi)涵,從而對茶道精神有更全面的概括。其次,在分析茶道精神的不同版本中,難免會出現(xiàn)意見向左的情況,這時學者們應該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彼此的思考方式,以此來反思自己的解讀是否正確。適度的交流能提高英語語言學的學術水平,讓讀者看到更加全面的中國文化。再次,無論是怎樣的理論都離不開實踐的檢驗,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出茶道精神的真知。在體會茶道精神的時候,可以進行茶藝欣賞、茶文化體驗活動,通過實踐來體會古人得出茶道精神的過程,從而為今后的實踐打下基礎[6]。最后,對比錯誤翻譯也是學習英語語言學的重點內(nèi)容。在中國文化尚未傳播至全世界時,翻譯者對茶道精神一知半解,進行翻譯時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支撐,留下了很多錯誤信息。學者可以通過指出錯誤、修訂文案的方式來深化對茶道精神的記憶,在錯誤中找到易犯錯處,在修正中定位易混淆點,才能實現(xiàn)對茶道精神的多層次挖掘,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參考方向。
現(xiàn)在我們正處于新媒體融合發(fā)展時代,各種媒體平臺的誕生為文化宣傳提供了捷徑。人們不再需要從繁雜的書籍中獲得相關知識,科普類賬號會助力查找資料的過程,為觀眾提供直接結(jié)果。這使得英語語言學的學習方法有所改變,除了借助典籍、音樂、繪畫、書法等文化載體外,人們可以通過新媒體直接獲取有關茶文化的知識,并從中選取自己所需的內(nèi)容。新媒體平臺提供了快捷的信息搜索引擎,也提高了學習系統(tǒng)知識的效率。但是,網(wǎng)絡上紛繁復雜的數(shù)據(jù)也存在錯誤的信息,因此,如何在龐大的數(shù)據(jù)抽取正確有用的信息成為學習茶道精神的關鍵。例如,在學習茶文化之初,學者應該先閱讀相關書籍,將其中不理解的詞匯查明,形成對茶文化的系統(tǒng)觀念。然后,在分析茶道精神時,觀看相關影片、欣賞相關樂曲,從藝術作品中凝練出茶道精神的內(nèi)涵,由表及里,深入分析作品表達的信息。最后,在茶藝活動中完善細節(jié)描述。英語語言學是一門不斷補充、不停更新的學問,學者需要根據(jù)現(xiàn)有信息來填補歷史的空白,讓作品翻譯盡善盡美。
無論是對英語語言學的研究,還是在西方國家傳播茶道精神,都離不開精通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人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存在文化壁壘,想要打破中間的屏障,需要培養(yǎng)精通兩國語言的人才。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同時學習英語語言學專業(yè)內(nèi)容,向西方國家輸入中國茶道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國精神的優(yōu)良基因。除了在本土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外,還可以利用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進行文化傳播??鬃訉W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成功輸出案例,在孔子學院的課程中加入茶道精神的宣講內(nèi)容,利用孔子學院的人氣來吸引更多外國人關注茶文化,成為茶道精神的傳播者。想要證明茶文化的優(yōu)越性,就需要在活動中證實其具有現(xiàn)實意義。開展茶文化相關講座、進行茶藝表演,都可以吸引更多關注目光,人們在欣賞的同時能夠思考茶道精神的核心內(nèi)容,在心中加深對茶道精神的見解。如今,出國留學的學生人數(shù)逐年遞增,華夏子女遍布全球,科學地利用這個契機,能夠讓茶文化的輸出更加得當,讓茶道精神的宣揚更加科學。國內(nèi)留學生在出國時,可以攜帶茶葉、茶具等,向外國友人展示茶藝,在寓教于樂中展現(xiàn)茶道精神。國外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時,高??梢栽谟⒄Z語言學課堂上進行茶文化講座,為留學生解答疑惑、提供史料,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以上是擴大文化輸出的幾種途徑,也是茶道精神走出國門的必然途徑。
綜上所述,中國是茶道精神的發(fā)源地,只有將茶道精神完整、詳細地翻譯成英語版本,才能讓中國精神得以傳播。英語語言學作為一門輔助工具,能夠讓中國文化中的文字轉(zhuǎn)換為文化建設橋梁,在世界各地傳播中國精神。只有將英語語言學與茶道精神融合在一起,才能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宣傳,成為世界文化融合的粘合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