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夏 傅若喬 (北京市海淀民族小學 100088)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提出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以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為原則,以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為綜合表現(xiàn)的六大素養(yǎng)為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人文底蘊是文明人的基本標識,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人文底蘊作為六大素養(yǎng)之先,是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起到鋪墊教育底色的作用。
長久以來,書法作為語言文字系統(tǒng)中極為重要的構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媒介,為歷代教育者所重視。周王朝“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禮,二曰樂,三曰射,四曰御,五曰書,六曰數(shù)”?!皶北涣腥胫芡豕賹W的六大技藝,到孔子興辦私學,東漢靈帝設立鴻都門學,書法教育一直延續(xù)至今,作為傳統(tǒng)“蒙學之始”,承載著傳承文脈的使命。在新時代教育觀的大力推動下,書法教育更是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成為每一位中小學生的必修。2013 年1月發(fā)布《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確立了書寫能力、書法審美與書法文化教育三個層面的總體內容與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相契合。
2021年7月,“雙減”政策全面壓減作業(yè)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意在減緩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業(yè)壓力、成績壓力,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廣義的教學策略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學的策略。書法教育的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書法通過對漢字的書寫,以其特有的、合乎美學規(guī)律的造型形象和筆墨韻味,融入了華夏民族對自然、社會和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xiàn)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審美意識。學生從點畫到造型,從形式到內容,從筆法到墨法,從情感到神采,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窺見書法美的博大與精深,易于提升教育的“質”。審視書法教育的外延,又涉及中國歷史、文學、文字學、美學等多個領域,同語文、歷史、美術等學科聯(lián)系緊密,例如,人美版《義務教育三至六年級書法練習指導》四年級下冊第十六課集字練習“上善若水”語出先秦諸子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六年級上冊第三課集字練習“學然后知不足”語出儒家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禮記》,書法教育具有廣闊的跨學科空間,便于增強教育的“效”。書法教育要處理好“減與質”“輕與效”的關系,教育者對“提質增效”教學策略的探索則尤為必然。(圖1)
圖1 校園書法作品墻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不能簡單地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該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主動建構新的知識經驗。
任務驅動(Task-Driven)作為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策略,從有意義的學習出發(fā),學生通過完成有意義的任務,達到學習知識與解決問題技能的目標。書法教學的任務可以是一個筆法相近的點畫,可以是碑帖風格的對比,可以是一則書法家的逸事,都可以作為共生課堂的起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資料搜集、參觀體驗、問卷采訪、課程學習、技法訓練、自我探究等多種學習方法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
例如,人美版《義務教育三至六年級書法練習指導》六年級上冊第八課,是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徵”字為范本,學習歐體左中右結構的特征及運用。由于魏徵是《九成宮醴泉銘碑》碑文的作者,學生將會在課前收到任務單:“大家都知道,《九成宮醴泉銘碑》出自大書法家歐陽詢之手,那《九成宮醴泉銘》這篇文章是否同樣由歐陽詢所作?請你以小組為單位,為碑文的作者建立人物小傳?!庇膳f知到新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講臺變成學生小組任務驅動成果的交流平臺,學生將本小組的研究成果在投影下向大家展示,其余小組亦可以對他們展示的成果進行補充,以促成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圖2)
圖2 《左中右結構》課堂導入流程圖
在“匾額的題寫”單元主題下,筆者和美術老師一起將校園景觀微縮化展陳在課堂,以匾額題寫的主題任務固化學習效果,講臺變成任務驅動小組的成果展示平臺,使課堂成效更加可視,激發(fā)了學生的書寫興趣,提高了課堂參與,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兼顧不同程度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的內心需求。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能夠體會到完成任務帶來的自豪,同時收獲的是對傳統(tǒng)書法實用性的認同與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圖3)
圖3 習思堂匾額
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談及書法時提到:“譬如中國人講究書法,我們看某人的書法第一次就可以認識得其意味、或精神;甚難以語人;然自己閉目沉想,固躍然也;此即直覺的作用。此時感覺所認識的只一橫一畫之墨色。初不能體會及此意味,而比量當此第一次看時,絕無從施其綜簡作用,使無直覺則認識此意味者誰乎? 我們平常觀覽名人書法或繪畫時,實非單靠感覺只認識許多黑的筆畫和許多不同的顏色,而在憑直覺以得到這些藝術品的美妙或氣象恢宏的意味。這種意味,既不同乎呆靜之感覺,且亦異乎固定之概念,實一種活形勢也?!睆娬{了實地獲取的真情實感是特定的時空、環(huán)境與感受和情緒構成的某種審美契機,從而觸發(fā)了情思對書法意境感知的重要性。無論從認知維度還是情感維度,學生與情境之間產生交流能夠大大提高書法課堂教學效率。
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校園內有大量古建遺存,古色古香、雕梁畫棟,古雅的文耘亭,賞心悅目的觀魚池,靜謐的四合院,宏偉的崇和館,點綴其間的是隸書、行書集字的楹聯(lián)匾額、古碑石刻;石階上雕刻著的是楷書集字的名言警句、詩詞歌賦。學生置身于其中,感受到的是濃濃的傳統(tǒng)文化的味道。這樣的熏陶是思想行為通過長期接觸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響,就像澆水一樣,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谶@樣的環(huán)境氛圍,校本課程《校園文化五體書法集字字帖叢書》集字字帖的研發(fā)及情境創(chuàng)設課程的探索,能夠有效地在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與判斷能力,煥發(fā)傳統(tǒng)書法的活力,激發(fā)學生綜合思維的育成。
知識是聯(lián)系個體與社會及物理情境的本質,也是二者互動產生的結果。例如,筆者供職的學校,每當季春三月和風春煦、海棠花開,一年一度的“海棠雅集”筆會就會如期而至。來訪的書家們用富有魅力的書法作品,瀟灑詮釋著中國書法文化的精氣神。學生在活動現(xiàn)場,或輕聲細語地交流著對書法的感受,或駐足觀賞,細細品味書家的一筆一劃,感受著書家的氣質,接受文化的熏陶。每位師生都有機會伴隨海棠花香,提筆揮毫,參與到這場書法盛會。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是聯(lián)系個體與社會及物理情境的本質,也是二者互動產生的結果。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激發(fā)整體的學習積極性,依托于校本課程《四合院書法藝術》,教師將書法課搬出教室,搬到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開設在天地草木之間的的書法課使學生舒散懷抱,游心翰墨。開闊思維,比類合誼。學習者和情境緊密聯(lián)結,一起融入浸潤式教學氛圍,接受著自然與文化的陶冶。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基于“提質增效”的教學目標,教師通過征引校園本土文化的語料,打破書法創(chuàng)作與日常生活的邊界,讓學習融入生活,讓書寫在身邊真切發(fā)生。我校書法教育借鑒高校書法外出寫生教學的經驗,將學生分成研究性學習小組,就章法、書體、書家、結構、用筆等不同范疇,引導學生采取單鉤、雙鉤、現(xiàn)場臨摹、筆記記錄等學習方法開展書法寫生學習。學生在書跡實地搜集素材、開闊思維,成為學生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習得技藝的重要方式。
學生還可將文房四寶帶到書跡實地,進行現(xiàn)場臨寫。囿于場地的限制,同學們不得不采取左手把持書寫用紙,右手控制毛筆的方式進行書寫。而這種寫字方式恰恰是對傳統(tǒng)筆法“持紙書”的復現(xiàn)與實踐,并且學生們也通過親身的體會簡單直接地感知到了中國書法傳統(tǒng)書寫順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合理性。更有趣的是,即使在室外種種不便的條件下,學生們書寫的表現(xiàn)并沒有像預想的一樣大打折扣,反而有出乎意料的學習效果。綜合情境下多元的教學體驗使得課堂的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提高了,單位時間的學習質量也隨之提升。
書法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加強書法教育,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增強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碧拼鷷伊珯嘤小靶恼P正”之說,強調了書法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亦提到:“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睂W書如學做人,書法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道德情操大有裨益。1962 年8 月,郭沫若先生在《人民教育》雜志上關于培養(yǎng)中小學生寫好字進行題詞中談到“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guī)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yǎng)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確立了“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當下的青少年成長在多元文化中,書法因其展示文本信息的學科特性,對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增加講述顏真卿、柳公權、黃道周、傅山等書家巨擘愛國主義事跡的比重,以及帶領學生書寫諸如文天祥《正氣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作品,抒發(fā)愛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圖4)
圖4 學生作品
在注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今天,基于“雙減”的政策背景,對書法教育途徑的探索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具有積極意義。根植于人文底蘊展開的任務驅動、創(chuàng)設情境、價值引領的小學書法課堂深度學習的探索,是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積極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