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婷 (天津市塘沽育才學校 300454)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 年8月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yè)課程和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體育、藝術等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fā)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其他課程都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并駕齊驅,教學與育人相統(tǒng)一。積極挖掘生物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從更為積極主動角度進行隱性教育的構建,也是對生物教師、生物教學活動的更高要求和期待。課程思政的實質是一種課程觀,是一種“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充分挖掘專業(yè)課程中蘊含的育人資源,強化育人理念,促使教學活動肩負起立德樹人的職能,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和育人合力,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職能的全課程覆蓋,形成了“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從而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品德、文化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fā)展理念,就是要在經濟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精細化平衡中,盡最大可能,依靠當代先進生產力,走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之路,為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不斷奮斗。這些理念與現(xiàn)階段的課標,與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多樣性等主題中對學生的要求都十分契合。教材相關內容除了第一單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外,第三單元第三章“綠色植物參與了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和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等內容都有所涉及。在課堂中適時介紹國家的相關政策以及實施效果,能夠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政治認同感。
生物教師可通過思政專題研討、網絡培訓、專家講座等多元的教研活動形式,更新理念,全面了解課程思政的內在價值,清楚地意識到,優(yōu)質的課程思政能夠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知識和技能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升學習效果。同時,強化教師課程思政自主性,筑牢課程思政理念,夯實課程思政信念。
2021年9月24日,由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yè)生物技術研究所實驗室發(fā)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的重磅學術成果:實現(xiàn)了國際上首次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這項研究成果很可能對下一代生物制造和農業(yè)發(fā)展產生巨大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學中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為可以被消費者利用的有機物,從而使地球生機勃勃。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會教授“植物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產者”,還會專門講授“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梢酝ㄟ^對比人工合成淀粉和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異同點,分析各自的優(yōu)缺點,深刻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更能引導學生體會生物科學技術進步為國家、為全人類做出的貢獻。
課程思政涉及所有學科,內容廣泛,目前還沒有相對成熟的經驗。這需要教學管理部門建立相應機制,鼓勵教師“科研思政”,更需要教師大膽實踐,調研學生關心的社會問題,介紹最新的科學科技成果,打開課程思政與生物教材對接的空間,使學生感受坐在課堂,胸懷天下的氣度,進而將教學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學生在熱點中能夠切實感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業(yè)績,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與生物有關的科學史包括前言部分4處、正文3處、課后閱讀專欄6處,共計13處。關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第五章第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教參建議教師自己查找教學資源,在“光合作用科學史”(表1)中運用“想一想,議一議”的材料進行完善和整合。尋著科學家的足跡,嘗試換位體驗科學家思考問題的思路,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光合作用的重難點,得出相應結論。
表1 光合作用科學史
經過兩個世紀的漫長求索,科學家們的每一項新發(fā)現(xiàn)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不斷深化,逐步取得突破,才有了如今的驕人成績,而更深層次的光合作用探索還在繼續(xù)。將這段科學史引入教學中,不僅豐富學生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興趣,更能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實踐需要漫長的等待以及幾代人的辛勞付出,更深刻體會到科學成果的來之不易。
在學習“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第三單元第六章時,教材中涉及的法律法規(guī)有1984年頒布的《森林法》、1985年頒布的《草原法》、2003年頒布的《退耕還林條例》等。教師介紹法律法規(guī)主要內容,并介紹法律法規(guī)出臺前后的森林、草原的狀況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法律的力度與制訂法律的意義,還可以選擇某企業(yè)為了經濟利益,破壞森林、草原,違背法律,在課堂上發(fā)揮作用等具有典型意義的司法案件,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知法、學法、懂法、守法、用法。除了教材直接提到法律外,也可向學生延伸教材背后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第十四條規(guī)定的每五年清查一次森林資源,在“調查周邊環(huán)境的生物”一節(jié)中就有所體現(xiàn)。
學習“細胞核是控制中心”,了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謎后,教師提出能否克隆生物,讓學生廣泛討論。大部分學生都認識到生命倫理是生命觀教育的道德準則,能說出“如果克隆生物來到世上,他便是具有生命的科學實驗品”,能引起大部分學生的共情,也可以引申到最近寵物市場上特別流行的“克隆寵物”項目,學生可以表達“生命是唯一的,是不可復制的,對其他生命應該尊重,對生命應該更加珍惜”。
為實現(xiàn)生物學科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基本理念、原則和方法,挖掘專業(yè)知識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從而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效果。另外,不同學科、專業(yè)的教師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探討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自的專業(yè)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