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對我們的影響極為深遠。儒家思想體系中的仁、義、禮、智、信,一直被我們當作完善自身的基本信條。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傳承儒家文化思想為主,向學生弘揚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使初中語文課更具中國味道,課程內容更具中國思想內涵,進而實現(xiàn)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想。教師要尊重學生個人成長的愿望,用獨立閱讀探究的方式推動學生個人精神養(yǎng)成,還要為學生提供個人品位展現(xiàn)的平臺。另外,成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學生構建精神場域的過程中,教師要聯(lián)合家長一起守護學生心靈的土壤。
列夫·托爾斯泰說:“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本癯砷L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每個人的義務。作為教師要適當退出學生視線,給予他們獨立自主的閱讀空間,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中開辟自己的精神領地,綻放獨特的精神魅力。或許有些教師認為傳承儒家思想文化是應該親力親為的事情,不應將這一重大的任務交給學生完成。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首先,文化具有開放性特點,每個人都能夠從自身角度出發(fā),獲得對儒家思想文化的理解。其次,只有將自我融入文化理解中,文化才能對人們身心起到熏陶作用。因此,教師要啟發(fā)學生獨立探究,基于文本閱讀及自身的認知,概括出對儒家思想文化的理解,從而塑造學生品位,推動他們個人精神養(yǎng)成。
以莫懷戚《散步》為例,這篇散文描寫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瑣事,內容淺顯易懂,但仔細品讀又覺得妙意深遠,從中流淌出來儒家文化思想,久久叩擊讀者心靈,這正是優(yōu)秀作品的特點。所以,作為讀者的學生更不能回避,而應深入文本獨立探究,順應個人情感對儒家思想文化進行個性化解讀。學生往往缺乏主動性,教師可通過啟發(fā)學生,將他們帶到解讀的入口。
例如,在初讀課文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閱讀任務:“讀完課文后,說說哪部分最打動自己,為什么?”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會做出怎樣的回答,完全取決于學生的興趣和對課文的理解情況。例如有學生被文中的一句“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所觸動,該同學闡述自己的理解:“人類在延續(xù),人類的角色、人類的精神情感、任務職責也在不斷傳承?!边€有學生在讀“一切都取決于我”時受到震撼,認為“作者用一句話勾勒出一個責任傍身的中年男子形象。那種重擔在身的自豪感和沉重感,可以喚起讀者的情感,讓人以為書中的‘我正是自己,正在為選擇哪條路而遲疑”。還有學生反其道而行之,向教師發(fā)出疑問:“為什么最后‘我聽從母親的建議,滿足兒子走小路?”這是不錯的問題,教師可啟發(fā)學生討論探究答案。例如,學生討論后給出的答案是:“孔子強調對父母的孝要以敬為基礎,母親心疼孫子,想滿足孫子的要求,那么作為兒子也要尊重母親的想法,盡量滿足母親的要求,于是‘我背起母親,妻子背起兒子,一起走在美麗的小路上?!睂W生從文中總結出責任和孝敬,而這正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對學生有長遠影響的思想力量。
傳承儒家文化思想,向學生弘揚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將學生塑造成有中國特點的學生,其初衷是能夠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社會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讓學生理解一切行為背后的文化底蘊,一切精神文化所能造就的行為結果。所以,教師還要以組織班級文化活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將精神付諸實踐的平臺,為其品位塑造制定一個驗收機制。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預期效果,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才能開枝散葉。
初讀《散步》后,學生大致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為了引導他們將這種情感融入內心,真正成為自己未來生活的情感力量,教師可讓學生圍繞這篇散文寫一篇讀后感或演講稿,說說自己對責任和孝道的理解,談談如何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踐行中國儒家思想的精髓。例如,有學生在演講稿中這樣闡述:“孝道文化是普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弘揚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美德。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很多人對孝道有了不同理解,他們認為孝不僅要孝順尊敬父母,還要珍惜父母給的生命,讓父母安心。即愛父母,愛父母所愛。”還有學生從孝順尊敬父母角度深刻闡述何為新時代的“順”,何為新時代的“敬”。通過寫作,幾乎每個學生都以文章為基礎進行情感的延伸。接下來,教師可開展話劇表演活動,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編寫簡短的劇本,驗證自己理解的合理性。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檢驗自己認知及行動的不足,為塑造學生“品位”奠定基礎。
文化和精神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就如同愛默生所說:“有如語言之于批評家,望遠鏡之于天文學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給精神以力量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具備精神的力量,就是因為內心有知識文化的儲備。但對于初中生而言,在他們沒有將知識文化轉化為精神力量之前,教師一定要聯(lián)合學生家長共同守護學生心靈的土壤,用溫暖如同和煦春風的目光見證精神的種子從土壤里萌發(fā)。那么如何聯(lián)合家長呢?教師可以布置家庭助推任務,讓每個家長認識到學生發(fā)展中可能面臨的精神矛盾,并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打敗負面情緒對自身的影響。
《散步》這篇文章可以被當作“以小見大”的優(yōu)秀范文看待,作者通過“散步”這一小事,為我們刻畫了互敬互愛、和睦相處、感情深厚的一家人,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很多學生在讀過文章后陷入沉思,腦海中浮現(xiàn)出自己父母的行為畫面,有些學生甚至以文章作為標準對父母的道德水準進行評估。為了守護學生心靈的土壤,讓學生堅定人格信念,教師可布置家庭助推任務,分別將學生的演講稿或讀后感發(fā)給學生家長,讓家長寫下自己的評語或感想,完成作為父母、兒女雙重身份的情感反饋。然后,教師再統(tǒng)一發(fā)給學生,將父母對孝道的理解分享給他們。教師作為情感傳遞的中介,幫助學生和家長完成情感接力。學生也能夠看到平時默默付出的父母,其內心對傳統(tǒng)美德的堅守。
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的土壤,無論我們承不承認這一點,傳統(tǒng)文化都是一個人行為表現(xiàn)的根源,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的“基因”。有時,傳統(tǒng)文化悄無聲息地滲透在生活方方面面,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它的蹤跡,所以會將大部分的行為看作是個人自愿的結果。這樣一來,我們就無法確定用什么力量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而任憑自己如浮萍隨水流飄動。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很有必要,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規(guī)范行為的文化依據(jù),提升學生內在精神品質,堅定他們的文化信念。
[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十三·五課題“文化傳承視域下初中生‘品位塑造的研究”(編號DY202001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郊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