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申利娜 圖_王 丹
落葉紛紛,秋風寂寥,所以人們常說“悲秋”。經(jīng)歷一場“無邊落木蕭蕭下”,感嘆一聲“天涼好個秋”,還沒回過神,初冬就帶著寒意猛然襲來,讓人感覺急需一場慰藉,無論情感還是感官上。這時候,一碗飽含家鄉(xiāng)味道的美食冒著熱氣闖入眼簾,足以驅(qū)散所有陰郁和寒意,讓人全身放松下來,滿足地說一聲“得勁”。
說起家鄉(xiāng)美食,我的老家獨具特色。地處豫北平原,除了大地遼闊、土地肥沃之外,這個小縣城沒有其他拿得出手的特產(chǎn),只有這個當?shù)靥赜械拿朗场肮嗄c”,一說出來大家必然一臉驚訝,外加一句“有機會一定嘗嘗”。
灌腸,顧名思義就是把豬血灌入豬大腸,煮熟后即可或煎或拌,大快朵頤。
從記事起,我印象中就有煎灌腸的身影。相較于糖果、花生瓜子等零食,煎灌腸更能吸引孩子們的目光,一聞到那獨特的香味,不吃上一碗絕對邁不開腳步。
但是,在我年少時,煎灌腸并不是隨處可見的,只有趕廟會或者去鎮(zhèn)上,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才能尋覓到灌腸攤,這無疑更助長了孩子們對煎灌腸的渴望。
兒時的我性格古怪,每每隨父母趕廟會時,都會因為買不到想要的東西獨自生氣,然后故意離開父母的視線,悶頭往人群里鉆。那時民風異常淳樸,十里八鄉(xiāng)都是鄉(xiāng)親,也不擔心孩子有什么意外,而且父母知我甚深,知道既然來了廟會,不吃上一碗煎灌腸我絕對走不了,所以只管買完了東西再去尋找街頭的灌腸攤,指定能看見等在旁邊一臉傲嬌的我。
灌腸攤一般都擺在廟會的邊緣,一口一米見方的平底鐵鍋,一個一米見方蓋著白布的木頭盒子,就是全部家當。賣煎灌腸的生意人拿著鋒利的小刀,從木盤子里切下一截灌腸,然后動作麻利地把灌腸切成手指厚度的薄片,整齊擺放在平底鍋里,頓時白煙攜帶著濃郁的香氣升騰而上,引得客人直流口水。
印象里煎灌腸一碗兩三毛錢,可是那時候我們家一年收入只有三百塊錢,所以每次吃灌腸都只有我和妹妹合吃一碗。父親幫我們端著煎灌腸的碗,我和妹妹被煎灌腸燙得直呼氣,母親則在一旁微笑看著我們,這個場景在許多年后也一直留在我的腦海里,溫暖著我的人生旅途。
慢慢地,我長大離開了家鄉(xiāng),煎灌腸常常出現(xiàn)在我的思念里。父親知道我的心思,每次知道我要返鄉(xiāng),總是提前買好了灌腸在家煎給我吃。
歲月悠長,年紀漸長,如今再看這碗煎灌腸,只覺人間至味,莫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