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禎禎
孔明望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委員、湖北省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北省中醫(yī)藥學會老年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武漢市中醫(yī)藥學會老年病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臨床擅長: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內分泌失調、失眠多夢、抑郁焦慮、記憶力減退、疲勞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黃褐斑、高血脂、高血壓、腸胃病、中風先兆及后遺癥等診治。
門診時間:武漢市中醫(yī)醫(yī)院漢陽院區(qū)名醫(yī)堂(周日上午)、武漢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中醫(yī)部(周日下午)。
《傷寒論》云: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許多人一到冬天就四肢不溫,即使沒有處于寒冷的環(huán)境中也會出現(xiàn)手腳冰涼的現(xiàn)象。中醫(yī)學稱之為“厥逆證”,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就是四肢不溫、手腳冰涼。那么,厥逆證是怎么形成的?中醫(yī)又是怎么治療的?
厥逆證的病機其實只有一條,就是《傷寒論》中說的“陰陽氣不相順接”。中醫(yī)將經絡分為陰經和陽經,手和腳上也分布著這些經絡,經絡中的氣血就是“陰陽氣”,換個思維理解“陰陽氣”,可以視為動脈血和靜脈血。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動脈血從心臟出發(fā),輸送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到四肢末梢,物質交換后,變成靜脈血再回到心臟進行肺循環(huán)。這個動脈血在四肢末梢進行物質交換變成靜脈血的機制,可以將其理解為“陰陽氣順接”,輸送來的養(yǎng)氣和營養(yǎng)物質在四肢產生熱量溫暖手腳。血管越往四肢末梢越細,血液通行越困難,當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氣血供應不到四肢末梢,陽與陰的銜接就斷開了,沒有足夠物質產生足夠熱量,手和腳就會缺少溫煦,感覺到寒冷。手腳冰涼都是由外圍向中心進展,先從手指頭開始,嚴重了可以過腕到肘,血液缺得越厲害,寒冷感越往上。
病機雖然只有一條,但是引起“陰陽氣不相順接”的病因就比較多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長期處于壓抑、緊張狀態(tài),或突然受到強烈的精神刺激,如驚嚇、恐懼、暴怒等,這些情緒因素均可導致肝氣郁結,氣機逆亂。中醫(yī)認為“肝主疏泄”,調控全身氣的運動,血在氣的推動下向各個部位運行,肝氣郁結則疏泄失職,影響全身氣血的運行,當氣機逆亂到一定程度時,氣血不能正常運行至應到的部位,就會引起四肢厥冷、暈厥、抽搐等癥狀,形成厥逆證,中醫(yī)將其歸納為“氣(郁)厥”。
飲食不規(guī)律,或偏嗜生冷、油膩的食物,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脾氣(陽)虛無力運化氣血。中醫(yī)認為“脾主四肢”“脾散精”,具有將氣血等精微物質輸布到四肢末梢的作用,從而溫暖四肢并發(fā)揮四肢功能。脾胃受損則運化、輸布功能失職,到達四肢末梢的氣血減少,手腳處“陰陽氣”不得順接。暴飲暴食也會造成脾胃氣虛,同時過量飲食阻礙了脾胃氣血輸布,也會引起四肢厥冷等癥狀。
風、寒、暑、濕、燥、火邪氣從體表侵入人體,沿經絡向人體內部進展,經絡同時也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邪氣會痹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寒邪和濕邪引起的厥逆證比較常見,寒主收引、濕邪凝滯,兩者皆會阻礙氣血運行,造成四肢末梢血流量減少或減緩。寒和濕還會損傷人體本來的陽氣,導致陽氣不足,不能揮發(fā)溫煦、推動等作用,加劇氣血運行受阻,四肢厥冷癥狀更嚴重。“寒厥”之外亦有“熱厥”,暑熱邪氣傷津耗氣,氣血流動乏力如人在溫暖環(huán)境中的懶散狀態(tài),容易造成四肢或重要器官缺血,因此氣候溫暖時反而出現(xiàn)手腳冰涼等癥狀時更需注意。
痰由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水液停滯凝聚而來,痰為濕邪,在經絡、臟腑中阻礙氣的運動,困阻脾陽使之不能散布,血液流動得不到氣的推動,運行受阻,陽氣不能溫煦四肢,就會出現(xiàn)手腳冰涼等厥逆癥狀,中醫(yī)稱為“痰厥”。痰濁內阻還易與氣機郁結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huán),加重厥逆證的癥狀。
瘀血是經絡(血管)內停滯不前的血液,它們凝聚成塊,占據(jù)了血液流動的通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同時可流動的血液量相對減少,能夠到達四肢末梢的血液不足,從而引起四肢冰涼等癥狀。此外,瘀血內停還易與痰濁相互作用,造成痰瘀互結,更加阻礙氣血運行,進一步加重厥逆證的癥狀。
老年人或長期受疾病困擾的患者,隨著身體各項功能下降,氣血漸漸不足,距離人體中心較遠的四肢末梢得不到氣血的滋養(yǎng),常年出現(xiàn)手腳冰涼等癥狀。中醫(yī)認為年老或久病人群通常伴隨心和腎的陽虛,甚至陰陽兩虛。心是血液運行的起點,心陽虛則血液蘊含陽氣不足,運行乏力,即使血液流到了四肢末梢,也無力起到較好的溫煦作用;心陰為血,心血虛則血容量不足,沒有充足血液運行到四肢末梢進行物質交換,產生厥逆;腎陽為全身陽氣的本源,陽虛則寒,腎陽不足則全身失去溫煦,不僅僅是手腳冰涼,同時也伴隨全身怕冷等畏寒癥狀。
除了上述病因,還有一些因素也可能導致厥逆證,如過度勞累、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損傷人體陽氣,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某些慢性疾病如貧血、糖尿病等也可能導致氣血不足或陰陽失衡,從而引起四肢厥冷等癥狀;長期處于寒冷、潮濕的環(huán)境中也可能導致寒濕之邪侵襲,從四肢開始,造成厥逆證。
中醫(yī)的治療原則是辨證論治,《傷寒論》中論述了八種厥逆證型的治療,時移世易,結合當下臨床常見的厥逆證型,來看看中醫(yī)如何破除手和腳上的“寒冰”。
氣厥證是陽氣郁結于里,不能通達四肢,所以出現(xiàn)手足逆冷,沒有怕冷、脈微細、缺乏精神、嗜睡等陽虛里寒證的表現(xiàn)。這一證型在臨床上較為符合青年人群出現(xiàn)手腳冰涼的情況,他們既沒有臟腑功能虛弱,也沒有氣血不足,一般只是由于缺乏運動以及生活、工作壓力等因素,導致氣的運動不暢,氣血不能通達四肢?!夺t(yī)宗金鑒》提出:“四逆而無諸寒熱證,是既無可溫之寒,又無可下之熱,惟宜疏暢其陽,故用四逆散主之。”因此,手腳冰涼氣厥證患者,不能總覺得要溫陽補益,使用疏肝方法,使全身氣的運動暢通,調整生活習慣和心態(tài),就可以有效緩解手腳冰涼等癥狀。
寒厥證關乎心腎,是少陰(手少陰心、足少陰腎)陰寒內盛,陽氣虛衰不能布達四肢,故手足厥逆。這種證型就是手足冰涼患者最常擔心的“我是不是陽虛???”寒厥輕證可見于年老或久病人群,而典型和嚴重的寒厥證多見于急、慢性疾病的危重階段,年輕人的手足冰涼一般不以陽虛論。依據(jù)陰寒之輕重、陽虛之微盛不同,臨床上寒厥證又有手足寒冷、手足厥冷、手足厥逆等程度上的差異,一般而言,寒厥證的臨床特點是:手腳冰涼,手指皮膚青紫,手足心冷,怕冷,無發(fā)熱,可能會有倦怠、上吐下瀉、出汗癥狀,口不渴,舌淡苔白而潤,脈沉微細,需要用大辛大熱的溫陽方,宜四逆湯主治。四逆湯是回陽救逆的首選方,《醫(yī)宗金鑒》說:“甘草之甘溫,溫養(yǎng)陽氣,姜附之辛溫,助陽勝寒,甘草、姜、附,鼓腎陽,溫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甘草,通關節(jié),走四肢,有逐陰回陽之功;腎陽鼓,寒陰消,則陽氣外達,而脈自升,手足自溫?!焙蔬€可用灸法,助陽消陰,常用穴為關元穴、氣海穴,與干姜、附子的溫性相得益彰。
臟厥證是指內臟真陽極虛而引起的四肢厥逆??赡艹霈F(xiàn)真陽極虛的臟腑一是肝寒及胃,表現(xiàn)為手足逆冷,多有干嘔、吐涎沫等胃氣上逆的癥狀,雖手腳冰涼,但范圍局限不至于冷過肘膝,患者表現(xiàn)出的煩躁多因癥狀苦楚而感到不安,只需溫肝散寒即可,可用吳茱萸湯溫肝散寒而止厥。另一則是腎虛陽衰,表現(xiàn)為手足逆冷,多有上吐下瀉、出汗多(特別是鼻尖上出現(xiàn)汗珠)等心腎陽衰癥狀,手腳冰涼的范圍多超過肘膝,應使用大劑量溫性藥物守護住臟腑最后的真陽。
因水致厥,是水邪停滯在人體內,主要是心下,困遏胸中陽氣使之不能輸布,出現(xiàn)手腳冰涼。水厥證的特征為手腳冰涼伴明顯心悸,可能出現(xiàn)頭暈、怕冷等癥狀??捎密蜍吒什轀?,以桂枝、甘草溫通心陽,茯苓甘淡利水,生姜味辛可以散水,水液散去,心中氣血與胸中陽氣得以輸布至四肢,可緩解手腳冰涼。痰厥證與水厥證較為相似,是有形痰邪壅塞在胸膈,郁閉住了陽氣,不能外達到四肢,治療可根據(jù)病情使用吐法或用溫性藥物化痰。
血厥證是在血虛的基礎上,復感外寒之邪,寒邪凝滯本就不足的氣血,血行不暢而導致手腳冰涼。這類患者的脈象特征表現(xiàn)為細,細為血少,由于血虛寒滯,四肢失于氣血的溫養(yǎng),所以手足逆冷,臨床常見凍瘡、脫疽、痛經等。治療應當在溫陽散寒的同時增加補血的藥物,使用當歸四逆湯散寒行滯,溫通血脈。
艾葉的性溫,歸肝、脾、腎經,肝藏血、脾主四肢、腎為陽氣之根,艾灸利用艾絨燃燒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傳導,溫暖血液,將熱量輸布四肢,并提升人體陽氣,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從而緩解手腳冰涼癥狀。將點燃的艾條懸于手腳冰涼部位一定高度進行熏烤,一般距離皮膚約3厘米,每次灸10—15分鐘,使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度。也可購買艾灸盒,在艾灸盒四壁插上適量艾柱,點燃,將手腳置于盒中,由于盒中熱度高,溫通血脈效果更好(注意避免灼傷)。
在寒冷的冬季泡腳是許多人都有的習慣,手腳冰涼患者同樣可以使用這種方法,溫暖局部組織。每天將手腳浸入在40℃左右(感覺適宜,不能過高,避免燙傷)溫水中浸泡約20分鐘,期間可添續(xù)熱水保持水溫。為了更好的治療效果,可將水換成藥液,采用具有活血通絡、溫陽散寒的中藥,如當歸、紅花、艾葉、桂枝、威靈仙等,煎煮后冷卻至合適溫度浸泡手腳(藥渣不用傾倒),藥性可通過皮膚進入經脈中,發(fā)揮溫通經脈的作用,治療手腳冰涼。
飲食方面,手腳冰涼人群首先應該少吃或不吃寒涼的食物,多攝入溫熱的飲食,補充人體熱量。其次,食物有五味和寒熱偏性,手腳冰涼人群可根據(jù)個人體質選擇適當?shù)氖巢倪M行調理。氣郁導致手腳冰涼的患者可以多食用辛味食物,如蒜、韭菜、蔥等,辛味能散能行,可以促進經脈之氣的運動;氣血不足導致手腳冰涼的患者可以多食用具有補血作用的食物,如大棗、桂圓等;陽虛導致手腳冰涼的患者可以多食用溫性的食物,如生姜、羊肉等。
防寒保暖、適當鍛煉、調節(jié)情志、勞逸結合等,也是日常改善手腳冰涼的有效方法。
(編輯? ?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