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漢簡《儀禮》于一九五九年出自武威磨嘴子六號漢墓。此地東北距武威市十五公里,西北距出土武威醫(yī)藥簡的旱灘坡亦十五公里。準確坐標在北緯37°47′5.76″,東經(jīng)102°38′53.85″。地處祁連山東麓,往東三十公里范圍田疇沃野,正是走廊的綠洲地帶。再往東往北,即為騰格里沙漠。
從一九五九年到一九七二年,甘肅文博部門先后在此清理過七十二座漢墓,說明這里是兩漢時期人類生活聚居的理想之地。六號漢墓出土的《儀禮》簡從簡牘形制看,有甲、乙、丙三種。甲、乙兩種為木簡,丙為竹簡。甲種本有《儀禮》七篇,簡長約56c m,寬0.75c m,厚0.28c m。七篇分別是《士相見之禮》第三、《服傳》第八、《特牲》第十、《少牢》第十一、《有司》第十二、《燕禮》第十三、《泰射》第十四,共三百九十八簡。乙本三十七簡,只有《服傳》一篇,且與甲本《服傳》是相同的抄本。只是木簡狹而短,存字小而密。簡長約50.5c m,寬約0.5c m。丙本為竹簡,三十四簡,《喪服》經(jīng)一篇??偣菜陌倭藕?,兩萬七千多字。較《熹平石經(jīng)》所存八千多字,多出近兩萬字。
關(guān)于《儀禮》簡的抄寫時代,陳夢家先生根據(jù)同墓出土的《日忌雜占簡》有“河平□年四月四日,諸文學(xué)弟子出谷五千余斛”,以及墓中所出王莽“大泉五十”的錢幣推斷,墓主人可能卒于王莽時期,“木簡甲、乙本是屬于西漢晚期的抄本,約當成帝前后。其所依據(jù)之原本,約在昭宣之世。丙種竹簡早于木簡。乙本或者稍早于甲本”?!澳怪魅艘浴秲x禮》九篇隨葬,或系教授《儀禮》的經(jīng)師。此所殉者,應(yīng)即墓主生平教授的專經(jīng)”。(均見《武威漢簡·敘論》)關(guān)于抄經(jīng)的時代,陳邦懷認為,武威《儀禮》簡中的序數(shù)字“四”“七”都作“亖”“桼”,這是王莽時期的用字習(xí)慣,因而斷定《儀禮》簡的抄寫時間在王莽時期,而非成帝時代(《讀〈武威漢簡〉》,《文物》一九六五年第十一期)。筆者贊同后一種觀點。
關(guān)于《儀禮》簡的版本,陳夢家認為,可能屬于大戴本、小戴本之外的慶氏本,同今本《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儀禮》本,屬于不同的家法系統(tǒng)。而沈文倬認為《儀禮》十七篇,均屬于高堂生所傳齊、魯古《禮》,而非慶氏《禮》(《菿闇文存》商務(wù)印書館二〇〇六年版)。王關(guān)仕亦認為武威《儀禮》簡為古文本,而非慶氏本(《儀禮漢簡本考證》臺灣學(xué)生書局一九七五年版)。
武威《儀禮》簡的書法,同一九七三年在河北定縣八角廊四十號漢墓出土的儒家典籍的書法,具有相同的特點,都以典型的八分隸書寫成。而后者的年代在漢宣帝時期(前七十三—前四十九)。說明早在西漢中后期,八分隸書已經(jīng)逐步成熟,這在西北漢簡中都有很多例證。
武威《儀禮》簡是當時流行的儒家經(jīng)典,全部以成熟的八分隸書通貫而成。用筆方圓兼?zhèn)?,橫畫逆入平出。有些橫畫,收筆時不回鋒,空勢收筆,是楷隸相間的雜糅。出鋒收筆,撇、鉤、捺等筆畫類似于后世的楷書。字形扁平,字距加大,左斂右舒,重心偏重于左側(cè),在章法上照顧到長簡和典籍的特點,疏闊有致,典雅端莊,容字多,篇幅大,為兩漢書法史上罕見的珍品。(張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