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關(guān)鍵詞:文徵明 華時禎 華云 張孺人
《明待選國子生華君時禎配張孺人墓志銘》,志主為明代無錫華時禎夫人張氏,墓志銘由榮祿大夫、太子太保、刑部尚書致仕、莆田林俊撰文,翰林院待詔、將仕佐郎、長洲文徵明書丹并篆蓋,吳郡章簡甫刻石。
明清江南多望族,而華氏家族為無錫望族之最,尤以延綿數(shù)百年未曾間斷的書畫遞藏而為世人矚目。圍繞于斯,無錫華氏與以文徵明為代表的江南文人之間交游的研究為當(dāng)今學(xué)界所重,研究成果頗豐。該墓志志主張氏,為華時禎之妻,華云之母,該墓志的發(fā)現(xiàn)為華云家族與文徵明交游的相關(guān)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同時也是研究文徵明楷書的新材料。
墓志為青石質(zhì),長方形。志石長80c m,寬66c m。墓志未見上蓋,下志完整,陰刻楷書二十五行,滿行三十二字。該志文同時被收錄于撰文者林俊的文集《見素集》[1]。志文與文集收錄之文略有不同。另,該墓志也被收錄于《文徵明書畫簡表》及《文徵明年譜》,未有拓片公布。
墓志相關(guān)人物考略
張氏葬地位于華氏九里涇先塋,據(jù)相關(guān)資料介紹,該地為華云及其父親、祖父之墳塋。始建于明正德年間,占地八十三畝,具體地處九里涇揚名阡,俗稱大松墳。一九五三年平整土地時,在華時禎夫妻合葬墓中出土石槨兩具,內(nèi)置棺木。[3]推測張氏墓志應(yīng)于此時流散于世,歷經(jīng)六十余載后,方為國家庋藏。
該志文所涉人物眾多,在此所論述的人物關(guān)系僅以墓志為中心進行簡要梳理。張氏生于天順甲申年(一四六四),卒于嘉靖癸未年(一五二三),享年六十歲。據(jù)墓志所述,其人賢良淑德,持家有類,教子有方。其父張時敏,據(jù)邵寶《福州知府張公傳》[4]可知時敏為其字,遜為其名。張遜自號鈍軒,二十四歲中舉人,后太學(xué)卒業(yè),歷官福建同安知縣,福寧知州,福州知府,頗有政聲。張遜正室邵氏,繼室王氏,即志主之母,贈封宜人。墓志中提及王宜人之喪對張氏打擊頗大,重以致殞。張氏有弟二人:張珤,張琇。珤配陳氏。張氏子一人即華云,有女四人。
文徵明撰寫的《有明華都事碑》[5]所記其世系、生平甚為詳盡。華時禎名麟祥,字時禎,號海月居士,晚稱海翁。其父華棟,號坦庵,與張遜自幼交好。華棟卒后,華時禎請文徵明撰寫碑文,名為《梅里華氏九里涇新阡之碑》[6]。祖父華本盛,高祖華荃。華時禎少時援例升貢太學(xué),以太學(xué)生注選,待次于家,所以墓志題銘中稱其為『待選國子生』。從墓志可知,少時因張遜在外為官,母老無托,而入贅于張家。華時禎生于天順甲申年,卒于嘉靖壬寅年(一五四二),享年七十九歲,次年葬于九里涇揚名阡,比張氏晚二十年。志主張氏為其正妻,墓志中提及有副室,側(cè)出子一人為華露。
張氏與華時禎有一子為華云。華云作為無錫華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因其作為江南地區(qū)著名的鑒藏家,且與吳地以文徵明為代表的文人畫家群體的緊密聯(lián)系而備受世人關(guān)注。沈德符評之:『吾郡項太學(xué)(項元汴)、錫山安太學(xué)(安國),華戶部(華云)輩,不吝重貲收購,名播江南。』[7]沈德符將其與項元汴等人并列,無論有沒有過譽的情況,都可見其書畫收藏頗豐。從王慎中撰文的《南京刑部郎中補庵華君云壙志》[8]記,華云字從龍,自號補庵。因其父與邵寶交好,所以華云少從邵寶學(xué)。邵寶,即為墓志中所見之邵尚書泉翁。邵寶,字國賢,又稱『二泉先生』,乃無錫顯宦。成化二十年進士,正德間拜禮部尚書,謚號文莊,《明史》有傳。[9]除邵寶外,王守仁也是華云之師。華云自嘉靖十年(一五三一)舉進士,官拜南京刑部郎中,生平與金賁亨、應(yīng)大猷、馬森等人為至交。
據(jù)墓志所述,張氏卒后,華時禎曾向邵寶求銘,邵寶以為守母守孝為由婉拒,于是華云持狀來請林俊撰文。林俊,字待用,號見素,成化十四年進士,官拜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職,嘉靖元年加太子太保,《明史》有傳。[10]待林文完成后,華云仍向其師邵寶求壙志,邵寶以華云為其門生,且知其家世而應(yīng)其作壙志,即是《華碩人張氏壙志銘》。
文徵明書丹楷書略論
文徵明與華云之間的密切交往長達半個世紀(jì)之久,兩人之間以書畫鑒藏為紐帶進行交游,學(xué)者們已有深入的研究,在此不再贅述。按上文所述,華時禎曾請文徵明撰并書《梅里華氏九里涇新阡之碑》。文徵明與其子華云為至交,且以書名聞達天下,是為張氏墓志書丹的最佳人選。要能盡力不失原意地體現(xiàn)文氏筆法,對刻工的要求無疑是苛刻的。文徵明一生,從事的書碑應(yīng)酬諸事甚多,章簡甫(章文)便是頗受文徵明信任并長期合作的刻工之一。
文徵明早期小楷作品由于受明代『臺閣體』和唐代歐陽詢書風(fēng)的影響,法度十分嚴(yán)謹(jǐn),但用筆多尖利外露,有較多的圭角,署名常常為『文壁』『文壁徵明甫』。文徵明的中期小楷開始逐漸擺脫臺閣書風(fēng)的影響,開始從王羲之、王獻之的小楷中汲取養(yǎng)分,兼及個人風(fēng)貌,署款多寫『長洲文徵明』。文徵明的晚期小楷已經(jīng)爐火純青,達到化境,形成了法度謹(jǐn)嚴(yán)、筆鋒勁秀、體態(tài)端莊、清秀俊雅的個人風(fēng)格,署名也多為『徵明』二字。
張氏卒于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八月二十一日,葬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春三月初一日。文徵明書丹之期,當(dāng)在這段時間內(nèi)。在落款前冠有『翰林院待詔』的職銜,經(jīng)考,翰林院中設(shè)『待詔六人(從九品不常設(shè))』,關(guān)于職掌也有明顯分工,《明史·職官志》有明確記載:『侍讀、侍講掌講讀經(jīng)史……侍書掌以六書供侍,待詔掌應(yīng)對?!籟12]文徵明屢試不第,后經(jīng)刑部尚書林俊、工部尚書李充嗣、吏部尚書喬宇推薦,于嘉靖二年閏四月初六日被授『翰林院待詔』。對于這來之不易的待詔一職,文徵明給予了充分的敬重。所以在其之后要表達沉重肅穆之意的墓志銘中多見有此職官的前綴。即使在請辭該職后,在一些重要的跋文、墓志撰文中仍冠以『前翰林院待詔』。該墓志銘,是目前可見的文徵明被授待詔后的最早的書法作品。這篇楷書,字小如蠅,寫于文徵明五十余歲時,正值精力充沛,所以通篇一氣貫之,行云流水。其小楷逐漸擺脫早期的刻板尖露,向『二王』書風(fēng)靠攏。所以此篇墓志是文徵明小楷書法風(fēng)格開始轉(zhuǎn)變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對研究文徵明小楷的發(fā)展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將文徵明于正德五年(一五一〇)書寫的《故中書舍人徐君墓志銘》[13]、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書寫的《盤谷敘》[14]與此篇嘉靖二至三年間書寫的《華時楨妻張孺人墓志銘》中的文字進行對比,可以清楚地看見文徵明中、晚期小楷作品由拘謹(jǐn)?shù)綖⒚摰陌l(fā)展過程。
筆畫由粗細(xì)均勻趨向?qū)Ρ葟娏?/p>
在《徐君墓志銘》中,文徵明小楷每個字的筆畫基本都是粗細(xì)一致的,而在《盤谷敘》中,筆畫粗細(xì)有了很明顯的對比。如:『曲』『曰』『中』這些筆畫較少的字,其豎筆都明顯地比其他字的筆畫要粗。在一個字里,也有筆畫粗細(xì)的變化,如『廓』『其』字的豎筆,『盤』字的橫折。筆畫粗細(xì)對比鮮明,非常醒目。而反觀《張孺人墓志銘》,可以發(fā)現(xiàn),其通篇文字筆畫和《徐君墓志銘》一樣,粗細(xì)幾乎沒有變化,這證明注重筆畫粗細(xì)的對比是文徵明小楷晚期的一個重要突破。楷書筆畫粗細(xì)對比,在傳世的曹魏鍾繇小楷《宣示表》中就已存在,而在唐人《靈飛經(jīng)》和宋人張即之楷書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反而東晉『二王』的楷書中筆畫粗細(xì)對比不是非常強烈。說明文徵明在晚年研習(xí)東晉『二王』小楷時,是有取舍的學(xué)習(xí)。
結(jié)體由緊密趨向疏朗
文徵明早期小楷由于受唐代歐陽詢影響很大,字的結(jié)體是非常緊密的。在《徐君墓志銘》中,『諭』『教』『塍』『獻』等字筆畫與筆畫之間、偏旁與主體之間幾乎緊挨在一起,到了密不插針的地步,雖然均勻精致,但給人一種壓抑之感。在《盤谷敘》中,『藂』『深』『廓』『鮮』『間』等字結(jié)體也已不那么緊密,而是稍稍留有間隙,顯得輕松疏朗、游刃有余了。《張孺人墓志銘》中,『孺』『歸』『毀』『靳』等諸多字,結(jié)體仍然和《徐君墓志銘》相差不大,但『從』『致』等字的結(jié)體已經(jīng)寫得不那么緊密,這說明五十歲以后的文徵明已經(jīng)意識到以前寫的小楷結(jié)體過于緊密,逐漸開始調(diào)整了。
風(fēng)格由單一趨向多變
在《徐君墓志銘》中,很多字的取勢是左高右低,尤其是『之』『造』『及』『獻』『復(fù)』『教』等字的捺筆和『成』『?』等字的斜戈,角度都是45°出鋒,顯得高挑險峻、劍拔弩張,給人一種銳不可當(dāng)?shù)母杏X。在《盤谷敘》中,『之』『故』『復(fù)』字的捺筆不再那么直立欹斜,變得平和溫煦了,而『或』『民』兩字的斜戈,由于出筆角度不再過于欹斜,而和字的豎畫趨近,也不再那么讓人感到刺眼了。《張孺人墓志》中,『教』『人』『大』『天』等字的捺筆,和《盤古敘》中的捺筆接近,特別是《張孺人墓志銘》中的『事』『子』兩字豎勾,其出鋒收筆時,不是和《徐君墓志銘》中的『子』『學(xué)』『李』等字的豎勾一樣彈筆出鋒,而是和《盤谷敘》中『子』『爭』兩字的豎勾一樣推筆出鋒了。
《華時禎妻張孺人墓志》補正了傳世文獻中林俊《見素集》收錄的志文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且與邵寶撰寫的《華碩人張氏壙志銘》互相補充,各有側(cè)重,對研究華云家族的相關(guān)問題有所裨益。此墓志也為研究文徵明楷書書法風(fēng)格的變遷提供了新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