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永不生銹的信仰

      2024-01-16 09:02:28余同友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馬克思母親

      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檔案館內珍藏著一尊馬克思銀像,它來自遙遠的莫斯科。

      1921年,共產(chǎn)國際在莫斯科成立東方勞動者共產(chǎn)主義大學,中國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如劉少奇、任弼時、蕭勁光等人前去學習。在學習時,中國學員提出請求,希望學校制作一些馬克思的畫像、徽章、雕像,讓大家?guī)Щ貒宰骷o念。共產(chǎn)國際很快做出回應,塑造了10尊馬克思半身銀像,中國學員得到了一尊?;貒鴷r,蕭勁光將馬克思銀像帶了回來。于是,這尊銀像就成了出現(xiàn)在中國的第一尊馬克思塑像。

      1924年秋,蕭勁光帶著馬克思銀像,輾轉來到中國共產(chǎn)黨最初開展工人運動的中心區(qū)域之一——江西安源路礦,將它交給了黨組織。受組織指派,路礦工人俱樂部秘書梅大棟成為馬克思銀像的保管人。

      梅大棟1901年出生于旌德縣三都梅村(今版書鎮(zhèn)龍川村)。他一方面接受了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一方面得到現(xiàn)代思想啟蒙,浸潤了民主與科學的基因。特別是受“五四”運動影響,梅大棟和一批青年學生經(jīng)常舉行集會、組建社團,開展各項活動。在安徽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學習期間,他受到時任該校教員、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惲代英、蕭楚女等人的教誨,積極投入到革命活動中。

      1923年,梅大棟應同學之邀,來到安源路礦工會工人學校任教員。不久,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任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秘書,在劉少奇身邊工作。在安源路礦這個工人運動的大本營,梅大棟受到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人的教誨,政治上、思想上、業(yè)務上都突飛猛進。1925年9月,安源黨組織遭到破壞,人員被迫疏散。梅大棟離開安源之前,組織鄭重地囑咐他把馬克思銀像帶回安徽,繼續(xù)開展革命活動。

      一個多月后,梅大棟機智地躲過重重盤查,回到旌德,帶回了馬克思銀像。這是馬克思銀像首次來到安徽。

      回到家鄉(xiāng)后,梅大棟和弟弟梅大樑等人,以教書、開辦書店等為掩護,傳播進步書刊,宣傳革命思想,開展革命活動。他在三都梅村創(chuàng)辦農(nóng)民補習學校,很快團結了一批進步青年。

      1925年11月,梅大樑等7位青年站在馬克思銀像前莊嚴宣誓,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中共旌德三都農(nóng)民補習學校支部正式成立。這是皖南第一個中國共產(chǎn)黨支部,直屬中共中央局領導。

      1928年,梅大棟與梅大樑等人被捕入獄,被判處死刑。12月初,梅大棟經(jīng)營救越獄。梅大樑被當局殺害,年僅19歲。當局查封了梅家,開墻破壁、挖地三尺,搜尋馬克思銀像。

      梅大棟的母親宋坤榮平時受兒子影響,深知馬克思銀像的重要性。她先是將銀像藏在孩子的破棉衣里,躲過了搜查。后來,她又讓梅大棟的妹妹梅竹娥、外甥女汪蘭英用紙將銀像包裹好,外面裹上幾層破布,深埋在柴棚內的破瓦礫之下,上面堆放了破木板和稻草。反動勢力幾次抄家,都沒有發(fā)現(xiàn),這座銀像才得以保存下來。

      1987年,梅大棟的兒子梅本華將銀像交給了旌德縣人民政府。歷經(jīng)梅家三代人的守護,馬克思銀像終于重見光明。

      一尊神秘銀像,一種永不褪色的信仰;一個中國故事,一段塵封已久的傳奇。安徽作家余同友歷時3年,通過深入采訪和細致的案頭工作,貼近人物內心,創(chuàng)作出長篇紀實文學《永不生銹的信仰—— 一尊馬克思銀像的中國故事》。本刊節(jié)選其中部分章節(jié),以饗讀者。

      白雪紅梅圖

      農(nóng)歷辛未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本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美好日子,可是朱少白與梅大棟卻又一次面臨著分別。

      前一天,朱少白接到丈夫梅大棟的獄中來信,說他已經(jīng)轉到溫操浜地方法院,被判了3年有期徒刑。這消息讓朱少白稍稍放下心來,這說明丈夫的共產(chǎn)黨員身份還沒有暴露,應該沒有生命危險,至于3年刑期,自加入共產(chǎn)黨的那一天起,她就做好了思想準備,革命哪有不流血犧牲的呢?

      元宵節(jié)這天,朱少白帶了衣服和食物去法院見梅大棟,還努力擠出一些錢帶上。

      鐵窗前見面,已有身孕即將生產(chǎn)的朱少白行動有些遲緩,梅大棟隔窗對朱少白說:“你快要生產(chǎn)了,念在你我夫妻的情分上,你還是回旌德去吧,無論生男生女,都要好好撫養(yǎng)成人。上海不是好地方,你孤身一人在這里,若有萬一,如何對得起年輕時就寡居的母親呢?”

      說到這里,夫婦二人都淚如泉涌。

      都說革命流血不流淚,其實怎么可能不流淚呢?革命者的血中有淚,革命者的淚中有血,革命者的血與淚,原本便是不可分割的啊。

      天色已經(jīng)黑透,朱少白挺著大肚子艱難地回到了三三里的住處,燈是亮著的,她知道,那是同志們在開會,雖然一大批黨員被捕、被殺,但革命活動一直沒有停止。她在門前靜立了片刻,又轉身看看里弄里的人家,黃包車響著鈴鐺駛過,不知誰家的小囡用稚嫩的嗓音唱著蘇北歌謠,她的眼淚又莫名地流了下來。

      推門進屋,朱少白按照梅大棟的囑咐,向組織請了長假。李主任見她產(chǎn)期在即,同意她離開上?;仂旱?。

      第二天,朱少白找朱劍農(nóng)、王昌沐、呂文龍等人商量,最后決定由馮竹莊送她回家。

      收拾行李時,朱少白思慮再三,還是將那尊馬克思銀像從行李箱里取了出來,像梅大棟以前一樣,把銀像緊緊地綁扎在身上,她覺得這樣才能保證它的安全。

      梅大棟與朱少白在上海的經(jīng)歷,特別是被捕過程,他們夫妻二人在解放后分別都留下了文字記錄,但他們二人回憶的細節(jié)卻有多處明顯對不上,難道是記憶誤差?抑或是有某種難言之隱,故意露出破綻?可他們的行文語氣卻是言之鑿鑿啊!

      比如,梅大棟在1956年8月22日的“自述”中寫道:

      “……自元月5日至16日,前后有37人被捕,當時只有我和老丁兩人在內,敵人搜查后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文件;我說明房子是我自己的,故僅我一人被捕,老丁未被捕。我在巡捕房被關押了3天,送往上海公安局,第二天被押往龍華衛(wèi)戍司令部看守?!?/p>

      梅大棟的這段回憶,根本沒有出現(xiàn)妻子朱少白,這與朱少白本人的回憶有出入。這是為什么?

      這是一個歷史的謎團,在寫作時,我百思不得其解,好在經(jīng)過不斷地采訪與追問,這個謎團解開了。

      2022年6月,我采訪了梅大棟的孫子梅詠春,出生于1966年的他,如今是安徽省宿州市醫(yī)學檢驗中心主任。他拿出了一份其父即梅大棟之子梅本華的手稿《馬克思銀像由來的真相》,手稿的落款是:

      宿縣地區(qū)醫(yī)學檢驗中心? 梅本華

      宿州師專外語系(梅大棟之孫)梅竹君整理

      一九八七年六月三日于宿州

      梅本華從小就聽母親朱少白講述過她的經(jīng)歷,因此,這份記錄應該是比較可信的。通過這份記錄,很多難以解釋的問題找到了答案,而這份手稿里,還有一個讓人感動的情節(jié),原來,“朱少白”不叫“朱少白”!她本名叫“朱瑞娣”,“朱瑞娣”又是怎樣成為“朱少白”的呢?我們從梅本華的一份手稿中摘錄了部分內容:

      一九二九年家父通過上海地下黨員(母親本家侄子)朱旺村的朱劍農(nóng)轉一信到朱旺村的外婆家,囑讓家母速去上海。母親得知后立即啟程。當時她只帶了很小的行李,而是把馬克思胸像用衣服包好,秘密地帶到了上海。當時上海地下黨組織在上海四馬路(即今淮海路)哈通(音)弄租了一套房子作為黨的地下機關,我的父母就住在機關里,父親經(jīng)常外出進行革命活動,母親以家庭婦女的身份在家看機關。當時經(jīng)常有地下黨同志以打麻將等娛樂形式為掩護來開會或接頭。父母在上海地下黨的領導人是一位叫老鐵的同志,一九三〇年端午節(jié),母親就是在老鐵同志的主持下在馬克思胸像前立誓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對于這位老鐵同志,媽媽只是見過幾次面,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解放后,媽媽看到一些中央領導同志的照片,她認為老鐵很像是總理。(一九)三〇年底,父親帶一個同志回到家里,要母親把馬克思胸像拿出來看看,當那位同志看到胸像后十分激動地說,總算找到了,謝謝你,同志。我代表黨感謝你!以后母親更加精心地保管胸像,她把這認為是黨對她的信任,認為是一個黨員應盡的職責。(一九)三〇年下半年,地下黨組織突然遭到破壞,父親得到消息后立即處理文件,并要母親離開,母親卻堅持要和父親一起走。當他們剛把文件燒光,國民黨特務已經(jīng)開始敲門了。母親趕快將馬克思胸像藏在亭子間的煤堆中,并用雙手抵住門,讓丈夫趕快從后門逃走??墒且呀?jīng)來不及了,特務們一下將門撞開,母親的大拇指被折斷,鮮血直流,但她想到馬克思像已藏好,文件也已銷毀,便放下心來。她迎著特務們的槍口,毫不畏懼地說:我叫朱少白,這位是鄰居陳先生,你們有何貴干?從此母親就一直用朱少白這個名字。其實朱少白是父親當時的化名,他知道母親是為了掩護他,因此就說他是來向朱嫂借東西的。特務們不由分說,把兩人都抓走了。在看守所里特務們不能從母親嘴里得到任何東西,見她是一婦女,又懷孕在身,不久就把她放了。母親回到家后在煤堆里找出了馬克思胸像,但一連好幾天都找不到地下黨的同志。更打聽不到父親的下落,只得變賣衣物度日。一個月后,朱劍農(nóng)突然找來,他對母親說:“黨組織在設法營救被捕的同志,大棟的事你放心,眼下你懷孕在身,一個女人在上海極不安全,組織決定派你回旌德。”因此媽媽在(一九)三〇年底,帶了簡單的行李和馬克思胸像回到了朱旺村娘家,不久又回到了梅村婆家。這樣馬克思胸像再次來到梅村。(一九)三一年農(nóng)歷三月,我母親生了我姐姐梅甦華。

      梅本華的這份手稿是用20乘15的方格稿紙寫的,原諒我照原文抄錄下來,除了個別明顯的錯別字,其他包括標點符號均一字未動。

      通過梅本華的講述,一些歷史的細節(jié)才漸漸呈現(xiàn),但為什么后來梅大棟與朱少白二人的講述會出現(xiàn)那么大的偏差?這個問題我們后面還要解釋,現(xiàn)在,讓我們再次回到當年的歷史風云中吧。

      1930年底,這尊馬克思銀像穿越大半個中國,又回到了皖南山村,但不久之后,銀像又去往了杭州。這段歷史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曉了,感謝梅本華的記錄,為我們還原了那段被遮蔽的歷史。

      梅甦華出生后,朱少白一面撫育著女兒,一面打聽和等待著丈夫梅大棟的消息。她天天站在老屋前的大樹下,抱著女兒,望著村口的方向。

      這樣的場景,在旌德很多個地方上演,很多革命家屬都和朱少白一樣,她們的親人有的失去了消息,有的偶有信來,卻又神秘地消失在時間深處,沒有人知道他們去了哪里,到底是死是活。村口的大樹上葉子綠了又黃,樹下的女人們引頸四望,她們渴望春天的紫燕和秋天的大雁帶來遠方親人的消息,而無意間一只烏鴉的啼叫也會讓她們一連幾天心驚肉跳。

      朱少白是幸運的,她的等待有了著落。1934年初,她接到了梅大棟從杭州寄來的信,信中梅大棟讓她即刻去杭州。

      此時,女兒剛剛3歲,朱少白考慮到帶孩子與丈夫一起進行地下工作不方便,就忍痛將孩子交給了婆婆梅坤榮,只身帶著馬克思銀像來到了杭州。

      梅大棟出獄后,就去找了以前蕪湖團地委的一位負責人,這位負責人當時住在杭州近郊的茅家埠,梅大棟算是與黨組織又聯(lián)系上了。此后,他便在茅家埠小學教書,以開展民眾教育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那時的茅家埠被稱為“民眾教育試驗區(qū)”。與梅大棟會合后,朱少白一面在小學幼稚班教書,一面協(xié)助梅大棟進行地下活動。他們的家又成為黨組織的活動場所,一旦開會或接頭,朱少白就在門口望風放哨。

      那段時光對朱少白來說,應該是非常幸福的。梅本華記錄了母親的回憶:“就是在杭州的這段時間,媽媽對馬列主義有了更多的學習和了解,從而更加堅定了她的革命信念。當時有許多同志在馬克思的銀像前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一些同志在馬克思銀像前立誓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為了掩護同志,保護銀像,朱少白多次機智地支走了特務,多次秘密地將馬克思銀像轉移,她的機智和勇敢,使得同志們對這位個子嬌小的女黨員肅然起敬。然而,1935年秋,梅大棟和其他幾位同志又一次被捕了。那時,朱少白正懷著梅本華,為了保護馬克思銀像的安全,她再次悄悄帶著銀像回到了旌德梅村。

      直到此時,馬克思銀像才長期留藏在旌德。

      銀像先是藏于梅家老宅中(砌在墻縫中,外面糊上石灰。梅家老宅是雙層磚墻,里面有夾層,可以收藏很多東西,比如后來發(fā)現(xiàn)的暴動指揮槍、手榴彈等都藏于夾墻中),后轉移到朱旺村,藏于朱少白娘家老宅中(也同樣砌在墻縫中)。

      在此后白色恐怖長期籠罩的險惡境地中,梅坤榮與女兒梅竹娥、兒媳朱少白、外孫女梅蘭英、孫女梅淑華三代5位堅強的女性,用生命守護著銀像的安全。

      在探詢梅大棟與朱少白的革命生涯時,我的眼前常常出現(xiàn)一幅畫面:紅梅白雪圖。這畫面恰好暗含了這對革命夫婦的姓名。這樣一幅畫面,充滿著生機,充滿著熱情,充滿著希望。

      但,也充滿著悲壯。他們此后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

      他們與馬克思銀像的故事還在繼續(xù)。

      朱少白的遺憾

      1935年農(nóng)歷三月,梅本華出生,他是在杭州出生的,所以梅大棟當時給兒子取名“梅吉杭”。但很快,隨著梅大棟被捕,梅本華就和母親朱少白一起回到了旌德梅村。直到1937年,梅大棟出獄后回到了旌德梅村,父子才得以相見。然而,這一次,梅大棟只在家住了月余,再次離家外出,參加抗日救亡工作。而這一別竟是永年,此后,直至去世,梅大棟也沒有回過梅村。

      村口的大樹下,又常常出現(xiàn)朱少白抱著孩子的身影,在漫長的歲月中,那場景就像一幅黑白的木刻版畫,深深地印在梅村人的記憶里。

      1937年后,中共旌涇太中心縣委書記胡明來到梅村開展地下工作,朱少白作為一名有經(jīng)驗的黨員,積極參加黨組織活動,幫助胡明爭取群眾支持,擴大革命力量。

      抗戰(zhàn)期間,朱少白成為敵后政權的婦女干部,當時皖南一帶新四軍游擊隊領導人葉維章等經(jīng)常帶領一些同志來梅村活動,梅家自然成了活動聚集地。朱少白曾在幾次談話中與葉維章提及馬克思銀像之事,葉維章就將馬克思銀像借去,向廣大游擊隊干部和戰(zhàn)士進行馬列主義思想教育。藏在墻壁中的銀像再一次被取出來,在皖南的大地上閃耀著信仰的光芒。

      1949年旌德解放,朱少白帶領本村婦女進城宣傳,在城郊張家坦向群眾宣講革命道理,慶祝全縣解放。不久,朱少白經(jīng)朱明亮同志之手,再次將馬克思銀像借給葉維章,兩年后,葉維章將銀像歸還給朱少白。

      這樣一來,旌德乃至皖南很多人都知道了馬克思銀像以及朱少白一家的境遇。然而,這時發(fā)生的一件事,讓1930年入黨的朱少白陷入了極度痛苦之中。

      解放后,進行黨員登記時,有關方面認為朱少白入黨時的介紹人及證明人均找不到,因而不能予以登記。朱少白對此很有意見,她認為自己自1930年入黨后,一直努力地為黨工作,在白色恐怖時期,也從未停止過革命,自己還曾介紹過許多同志入黨,解放了,反而自己的黨員身份不被承認了。朱少白想不通,很多次,她要拿著馬克思銀像去北京找總理、找劉少奇同志?!八麄儜撚浀梦疫@個黨員!”她激動而委屈地說。

      每次母親動了去北京的念頭,兒子梅本華就勸說她:“時間相隔了這么久,這些領導人是否還記得你?再說他們也不是隨便可以見到的,他們的工作都很忙,不要去麻煩他們了。另外,到北京路途遙遠,去一趟要花許多錢,也不一定能找到人。你放心,總有一天,這個問題會澄清的?!?/p>

      捧著銀像,朱少白站在村口,遙望著北方。眼前的北方被群山阻攔,北京,是那樣遙遠,遠得超出了她的想象。聽著兒子的話,她默默地抱緊了馬克思銀像,忍不住肩頭聳動,無聲地哭泣起來。去北京的念頭就這樣一次次涌起,又一次次被打消。

      北京去不成,朱少白的情緒很是低落,但她始終認為,只要將馬克思銀像保存好,有朝一日找到中央領導人,他們一定會證明自己是黨員的。本著這樣的信念,朱少白對馬克思銀像更是視如生命。

      雖然自己的黨員身份不被承認,但朱少白還是像一名黨員那樣嚴格要求自己。出生于大戶人家的她,本來是做不慣農(nóng)活的,但她積極地參加生產(chǎn)勞動。當時,皖南一帶山村,收入主要來自養(yǎng)蠶,朱少白放下架子,拼命地采桑喂蠶,成了勞動能手。據(jù)梅春平回憶,他曾在朱少白的房間里看到一本小冊子,是社員證,還有一張勞動積極分子獎狀。

      1958年,梅本華成為蚌埠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的一名醫(yī)生,朱少白帶著馬克思銀像來到蚌埠,和梅本華一起生活。

      梅本華后來回憶,朱少白從老家?guī)У桨霾旱?,還有一只梅大棟用過的皮箱,箱子里有三張明信片,其上的字都是繁體字,內容他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但其中一張明信片上寫信人的落款為“虎嘯”?;[是誰呢?朱少白說,梅大棟曾告訴過她,這位虎嘯是黨的一位高級領導干部??上?,在“文革”時,這些明信片全都被銷毀了。

      離開皖南三都梅村,來到皖北淮河岸邊的蚌埠,孤單的朱少白常常捧著馬克思銀像和那幾張明信片,向梅本華和他的妻子講述以往的革命經(jīng)歷。她一再叮囑他們:“以后,我不在了,一定要把這些特別是銀像保存好啊。”

      在此期間,旌德、宣城等地有關部門曾多次派人來蚌埠了解有關馬克思銀像的事,但均遭到朱少白的拒絕,并且絲毫沒有商量的余地。這個倔強的老太太常對兒子說:“一有可能,你就送我去北京,我要親手將銀像交給黨中央?!?/p>

      朱少白一輩子都沒有去成北京,1964年,她突然患病,抱憾而逝。彌留之際,她還緊緊握著兒子梅本華的手,喃喃地說:“銀像、銀像……”

      梅本華流著淚應著母親:“媽,我知道。你放心吧,我會保護好銀像的?!?/p>

      銀像“失”而復出

      梅本華答應過母親,要保管好馬克思銀像,但這尊銀像卻曾經(jīng)離開了他的視線,不知下落。

      1959年,國慶10周年。時為旌德縣政協(xié)委員的梅樹基向上級報告,說三都有一尊馬克思銀像。然后,縣里數(shù)次派人到三都,向梅大棟的母親梅坤榮借用銀像。但當時銀像已不在三都。后來,有關方面又幾次到蚌埠與朱少白商量借用銀像,均遭到了拒絕。

      1967年7月16日,這個日期梅本華記得非常清楚,這天,中共旌德縣委的同志來到蚌埠,向梅本華借用馬克思銀像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這是一件好事,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的梅本華,雖心有顧慮,但想到之前母親也曾將銀像借出,便從臥室拿出銀像,交給了前來商借的同志。

      看著旌德來的人帶著銀像走遠,直到看不見人影了,梅本華還靠在門框上使勁張望著。此時,他心中突然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梅本華讀的是巢湖衛(wèi)校,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淮河水利委員會醫(yī)院當醫(yī)生。當時很多上海的醫(yī)學專家響應國家號召,到淮河水利工地上擔任醫(yī)生,梅本華抓住這個機遇,請教這些專家,在專業(yè)上刻苦鉆研,業(yè)務能力很快得到大幅提升。幾年后,淮河治理初見成效,國家決定以淮委醫(yī)院這批專家為基礎,成立蚌埠醫(yī)學院,因為業(yè)務突出,梅本華成為醫(yī)學院的教師,從事醫(yī)學檢驗工作。

      從小聽著母親講述上一代人的革命經(jīng)歷,梅本華也非??释蔀橐幻伯a(chǎn)黨員。一進醫(yī)學院,他就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然而,他的申請一直沒有通過。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有一次梅本華與一位要好的同事閑聊時,說自己的父親曾經(jīng)與劉少奇有過聯(lián)系。他說過就忘了,沒想到,這位同事卻記在了心里,當?shù)弥繁救A要求入黨時,他就向黨組織舉報了梅本華家庭歷史不清的問題。

      此后,梅本華一次次遞交入黨申請書,又一次次以相同的原因未被批準。

      1969年,蚌埠醫(yī)學院被撤銷,全體醫(yī)務工作者被下放到鄉(xiāng)村,梅本華一家人到了安徽宿縣欄桿公社,那里當時是安徽北方最偏遠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又被稱為“安徽的西伯利亞”。

      從當時安徽最繁華的城市蚌埠一下子下放到最貧寒的鄉(xiāng)村,梅本華沒有氣餒,他就在醫(yī)療隊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用自己所學為老百姓看病。

      畢竟是城里來的大醫(yī)生,梅本華的醫(yī)術很快就在當?shù)貍鏖_了,他不僅看病看得準,還想辦法為病人減輕經(jīng)濟負擔,經(jīng)常到田間地頭尋草藥,熬制好后無償送給病人服用。在當?shù)?,現(xiàn)在還有一些老人傳頌著梅本華治病的故事,如有一位病人,雙手腐爛發(fā)黑,到了縣醫(yī)院治了好久也不見好。有一天,梅本華見到他,細細詢問了一番后,給他開了一點藥,藥費不過幾角錢。幾天后的一個清晨,梅本華起床開門,看見一個人拎著一只老母雞坐在門檻上,正是那位病人。病人連連稱謝,說梅醫(yī)生的藥太神奇了,吃了幾天病就見好了,他說著,伸出十指晃著——不爛了,長肉了。病人硬要將那只肥碩的老母雞送給梅本華以示感謝,梅本華笑著說:“不用,不用,你那是維生素B2缺乏癥,以后啊,還是要注意,有問題來找我!”

      梅本華和家人在欄桿公社住了8年,1977年,“文革”結束,他才被調回到宿縣地區(qū)醫(yī)院。在這8年里,他每年都雷打不動地向當?shù)攸h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

      離開欄桿公社時,梅本華的入黨申請終于被批準了。

      到了宿縣地區(qū)醫(yī)院后,梅本華還是負責醫(yī)學檢驗工作,他鉆研業(yè)務,很快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醫(yī)學檢驗方面的權威人士。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醫(yī)院要推薦知識分子進入行政管理機關,梅本華被列為地區(qū)衛(wèi)生局副局長人選。然而,正當組織上對他進行考察時,以前的那位同事又寫來了舉報信。

      梅本華最終沒有成為地區(qū)衛(wèi)生局的領導,對此,他不以為意。此時,他除了本職工作,最牽掛的還是那尊馬克思銀像。

      自馬克思銀像被借走后,梅本華就為其下落而擔憂,但在“文革”期間,他根本無能力去追尋。粉碎“四人幫”后,梅本華多次去函去人到旌德尋找馬克思銀像,但一直查不到線索,沒有人知道銀像到底去了哪里。

      梅本華非常痛心,覺得自己沒有保護好銀像,對不起母親臨終的囑托。他一度以為,那一尊與他家?guī)状税l(fā)生命運勾連的馬克思銀像從此消失了。

      然而,1987年3月,一則關于馬克思銀像的新聞報道讓梅本華眼前一亮,他立即趕到了旌德。

      經(jīng)過多方調查了解,梅本華弄清了消失近20年的馬克思銀像的軌跡。原來,馬克思銀像保存于旌德縣檔案館。1986年下半年,安徽省舉辦安徽革命斗爭史展覽,徽州地區(qū)(當時旌德縣歸屬于徽州地區(qū)管轄)黨史辦將馬克思銀像的照片提供給展覽籌備小組。該小組成員認為這尊銀像十分有價值,便按圖索驥,找到了銀像,并按原樣大小復制了一件用于展覽。同時,文物專家對原件進行了技術鑒定,認定該像系純銀鑄造。

      正是在這次展覽中,這尊馬克思銀像引起了新聞界、文物界、黨史界的極大興趣,產(chǎn)生了極大轟動,也便有了相關媒體的公開報道。

      時隔20年,梅本華和家人又見到了銀像,當看到飽經(jīng)滄桑、重見光明的馬克思銀像的那一瞬,梅本華淚流滿面。

      這是梅家?guī)状擞蒙亲o的無價之寶啊。

      這是信仰,這是使命,這是擔當。

      一家人開了個小會,決定條件成熟時,將馬克思銀像捐贈給黨和國家,為便于保管,暫由旌德縣檔案館代為保存。他們知道,這尊銀像雖然是梅家人珍藏的,但它屬于黨和人民,更屬于全世界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踐行者。

      1987年5月30日,時任旌德縣人民政府縣長歐陽季光,代表政府與梅家的代表梅本華簽下了《關于馬克思銀像的協(xié)議書》。

      簽下那紙協(xié)議時,不知梅本華內心深處掀起了怎樣的波瀾,他是否想起了祖母、父親、母親、小叔、姑姑那一張張保護了銀像的梅家人的面孔,想起了背簍、老屋、柴棚、夾墻那些保存銀像的地方?

      我們只知道,那天簽完字后,梅本華兩眼含淚,無法言語。

      ……

      自1987年梅本華與旌德縣政府簽訂了《關于馬克思銀像的協(xié)議書》后,馬克思銀像便一直在旌德縣檔案館保存著。人們只知道它的珍貴,但它究竟具有什么樣的文物價值,并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2010年7月6日,安徽省文物局組織文物鑒定專家組專程赴旌德縣鑒定文物。這尊馬克思銀質半身胸像經(jīng)研究館員李廣寧,副研究館員周京京、傅慧娟、王剛共同鑒定,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7月7日,專家組出具了《安徽省館藏文物鑒定意見書》,其藏品編號為78-4,這是全國唯一的一尊馬克思銀質胸像。

      而據(jù)目前所掌握的信息,當初10尊同批次馬克思銀像中,這是唯一一尊已知存世的。

      這尊曾經(jīng)被藏在破衣物中、瓦礫堆下、稻草間、夾墻里的第6號馬克思銀像,輾轉萬里,歷經(jīng)近百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它,見證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見證了革命先烈為追求真理而進行的頑強斗爭。

      而近百年來,馬克思銀像如同馬克思主義一般,熠熠生輝,照耀著一代又一代共產(chǎn)黨人。

      猜你喜歡
      馬克思母親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母親的債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在馬克思故鄉(xiāng)探討環(huán)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給母親的信
      英語學習(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xiàn)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母親
      小說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4:08
      悲慘世界
      汉源县| 武夷山市| 自治县| 湘西| 肇东市| 建水县| 奈曼旗| 保山市| 七台河市| 三河市| 商都县| 湘阴县| 临沧市| 九龙县| 揭东县| 天峨县| 茂名市| 天柱县| 肇源县| 铜山县| 新沂市| 晋城| 瑞安市| 清水县| 体育| 大英县| 昭平县| 依兰县| 象州县| 嘉定区| 南丹县| 阳高县| 崇州市| 新乡市| 南溪县| 七台河市| 沅陵县| 奉节县| 贵州省| 特克斯县| 两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