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強
(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湖北 武漢 430014)
長江是一條天然的黃金水道,更是一條蘊涵豐厚歷史與文化積淀的大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長江橫貫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 在流域廣袤的土地上,孕育了影響深遠的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和青藏文化。 長江開埠,五口通商,使長江又成為中西文化融合衍生的舞臺。 各種文化通過長江航運相互激蕩交流,極大地豐厚了長江航運文化發(fā)育的土埌,滋潤了長江航運文化的成長,形成了歷史底蘊豐厚、時代特征明顯、行業(yè)特色鮮明的長江航運文化。 充分認識長江航運文化的地位作用,深入研究長江航運文化的內涵特質,開發(fā)利用好長江航運文化資源,對于深化行業(yè)文化建設。 促進長江航運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江航運推動了長江流域的勃興與繁榮。 長江橫貫中華大地,源遠流長,水量充沛,沿岸資源豐富,物產眾多,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內河水上交通運輸的大動脈,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自古以來,長江航運基本上承載著長江流域絕大部分的客貨運輸和流通,比如茶葉、瓷器、漕運、礦場、物資、客商、商旅等,都是通過長江航運來實現和完成的。 即便在水陸空聯運交通體系形成的現在,據統計,長江航運以其運量大、成本低、運程長的優(yōu)勢,依然承擔了沿江市縣60%~80%的貨物運輸。 長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通航河流。
長江航運通江達海,塑造了中華長江文化廣納百川、開放包容的精神氣質。 長江水系豐富,湖泊眾多。 長江流域西以瀾滄江水系為界,北與黃、淮水系相接,東臨東海,南與珠江、閩浙諸水系相鄰,通江達海。 長江不擇細流、廣納百川、因博而興,形成了漢、藏、苗、白、傣、土家、哈尼等30 多個民族,孕育了青藏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多民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 長江航運帶動客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的交流互動,使多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包容互鑒,形成長江文化多元一體的精神氣質。
長江航運促進了沿江城市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 長江流域有著3000 年建城史。 依水而居、引水灌溉,加上交通和運輸的便利,長江航運促進了沿江城市的興起和繁榮。 長江干支流沿岸分布有昆明、成都、重慶、貴陽、長沙、武漢、南昌、合肥、南京、上海、杭州等多個全國著名大、中城市,各支流還網絡著貴州、浙江、甘肅、陜西、河南、廣西等各省(自治區(qū))的廣闊經濟腹地。 長江航運帶動了干支流沿岸無數的港口、船舶、航道、碼頭、水利設施建設,引領和推進了長江流域的城市文明和現代化發(fā)展。
源遠流長的長江航運,經歷了古代、近代和現代各具特點的發(fā)展歷史時期,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1]。
古代長江航運自新石器時代至鴉片戰(zhàn)爭前夕,經歷了萌發(fā)、興起和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 7000多年前獨木舟問世,至東漢木帆船廣泛航行于長江之中,到唐代,長江成為中國通航里程最長、貨運量最大的河流[1]。 “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生動地再現了當時長江水運的興盛景象。 “風雨同舟”“同舟共濟”是長江航運人在實踐中悟出的深刻哲理;而纖夫們負重前行喊出的號子,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長江航運人堅強的意志和奮進的精神[2]。 享受長江水運之利的人們,不乏“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逆風上水萬斛重,齊聲騰踏千船歌”的愉悅感[3]。
近代長江航運見證了貧弱中國的不屈抗爭。19 世紀40 年代至60 年代初,西方殖民主義者憑借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長江門戶大開,沿線城市上海、鎮(zhèn)江、南京、九江、漢口等相繼面向外國船只開埠通商,長江航權逐步落入西方列強之手。 外國商船接踵而至,設立輪船公司,成立洋行,壟斷長江航運業(yè)務,傾銷西方舶來品,長江航道成為西方侵略掠奪我國財富的通道和工具。
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近代維新自強思想逐漸形成,洋務運動興起。 洋務派成立福州船政局,興辦輪船招商局,從事輪船制造、購買和營運,我國長江輪船運輸業(yè)由此從無到有,打破了外國輪船獨霸長江的局面,造船事業(yè)開啟了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zhàn)敗,洋務運動破滅,日、英、法、德、美等帝國主義國家的商輪兵艦紛紛侵入長江。 在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催動下,中國民營航運業(yè)在長江干支流各線應運而生。 民營航運公司的產生和長足發(fā)展,增添了與外國輪船公司抗衡的力量,同時推進了我國輪運業(yè)的近代化進程。 近代長江航運發(fā)展也帶動了各沿江口岸碼頭建設及行會、商會等組織發(fā)展,開啟和推動了整個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現代長江航運為中國的復興進程作出了積極貢獻。 經歷了鴉片戰(zhàn)爭、甲午海戰(zhàn)后對西方列強肆意入侵不屈抗爭的長江航運,在八年抗戰(zhàn)時期,全力投入抗日戰(zhàn)爭,沉船封江,運送兵員,開展了可歌可泣的斗爭。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標志著舊中國戰(zhàn)亂局面的徹底結束。 新中國成立后,長江航運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成立了長江航運管理機構長江區(qū)航務局,整頓建立新中國航運經濟新秩序,實施港口整治與統一管理,開展航道維護與治理,長江航運業(yè)開啟了獨立自主、繁榮發(fā)展的新篇章。
近現代長江航運發(fā)展伴隨著近代中國貧弱抗爭史、中國近代化演進史、新中國現代化奮進史,是中國從近代貧弱走向現代富強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 近代長江航運史是長江文明、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不可忽略的、濃墨重彩的組成部分。
面向未來的長江航運文化將成為中國內河航運文化、世界大河航運文化發(fā)展的引領者、推動者。 從國際上來看,長江航運運量規(guī)模巨大,在世界大河航運中是遙遙領先者。 目前長江航運的運量是美國密西西比河運量的3 倍以上,是歐洲萊茵河的5 倍以上。 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長江航運文化,在中華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與中華文明的興衰、繁榮、交流互鑒、融匯發(fā)展等眾多方面密切相關。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長江航運文化必將成為中國內河航運文化的引領者,也必將對世界大河航運文化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和引導作用。
總之,長江航運文化是中華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航運文化史就是一部承載和展現中華文明融匯交流、發(fā)展進化的歷史。 研究、傳承、弘揚長江航運文化,創(chuàng)新長江航運文化的傳播,對于豐富長江文化內涵,構建長江文化體系支撐,完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長江航運文化作為長江文化和交通運輸文化的一個類別,是長江航運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長江航運人逐步積累起深厚的文化底蘊,凝練出豐富的文化內涵。 依水而生、以通為本、以江為魂、因博而興的文化特質,極大地張揚著長江航運文化的個性,為中華長江文化添光加彩。
長江航運文化是長江航運人從事生產運輸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發(fā)展的成果。長江航運文化的實踐者、創(chuàng)造者、弘揚者是特定的人,是按照行業(yè)習慣、行為準則和制度安排組織起來,各有分工,而又相互合作的長江航運人。 長江航運人具有與眾不同的行業(yè)價值觀念體系,包括與行業(yè)特點密切相關的思想意識、行業(yè)規(guī)范、行為方式、價值取向和人際關系等[4]。 長江航運文化的實踐對象和載體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長江。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化成長的搖籃,在這條長河中誕生的文化通常被稱為“長江文化”。 長江文化必然賦予長江航運文化內在的氣質和品格,這是由長江航運文化所特有的自然稟賦所決定的[4]。 長江航運文化的內在要素是長江航運人、長江和航運工具的有機統一及在文化層面上的功能整合。 這就決定了長江航運文化必然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時代特征、中華氣質、長江品格和航運特色。
長江航運文化依水而生。 長江航運借水之利,泛舟江海。 長江航運人與水為伴,視水為友。固有的行業(yè)特點使長江航運文化天然透射著水的音韻,水的品格,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水文化”。上善若水,長江航運人歷來崇尚以誠為本,取信于人,寬容大度,惠濟百姓。 滴水穿石,流水爭先,長江航運人素有豪爽豁達的品質,自強不息的精神,一以貫之的作風,堅韌不拔的毅力。 智者樂水,長江航運人得水之便,在長期與水和諧相處的過程中,秉水之性,以水為鏡,陶冶情操,蕩滌心靈,從水的動與靜、漲與落、清與濁的不斷變化中,領悟出許多人生哲理,形成了長江航運人特有的觀念、信仰、情感和操守,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產品,夯實了長江航運文化的深厚底蘊[1]。
長江航運文化以通為本。 長江航運是歷史悠久的傳統交通運輸方式,也是不斷進步發(fā)展具有巨大潛力的現代交通運輸方式。 長江航運人以通立命,以通為本,視航運暢通為天職,深深融匯在長江航運文化的血脈之中,使長江航運盡顯“通文化”的特色[5]。 長江航運橫貫東西,溝通南北,擔當著人便于行、貨暢其流的重任。 長江航運人長年累月不畏艱難,斗灘戰(zhàn)險,整治疏通長江航道,肩負著發(fā)展航運事業(yè)的使命。 長江航運通江達海,從古到今都是通商的口岸、開放的先鋒,是融通中西經濟文化的橋梁和紐帶。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年流淌的江水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長江航運文化貫通于中華文明的歷史,延續(xù)著中華文明的脈絡[1]。
長江航運文化以江為魂。 長江航運是長江的驕子,長江航運文化深深地鐫刻著長江基因。 長江,心懷坦蕩,納百川為一流,形成強大合力,浩浩蕩蕩,勢不可擋,這種“團結”的品質,已為長江航運人所秉承;長江,從雪山走來,不畏艱險,百折不回,這種“奮進”的氣概,成為長江航運人崛起、拼搏、開拓、創(chuàng)新的力量源泉;長江,發(fā)端高原冰山,置身蒼茫大地,匯入遼闊東海,踏踏實實,萬里留痕,這種“務實”的精神,一直在長江航運人中發(fā)揚光大;長江,以恢弘磅礴的氣勢,不知疲倦的激情,流水爭先[1],一日千里,這種“高效”的風格正是長江航運人的作風。
長江航運文化因博而興。 長江流域面積達180 萬平方公里,這片廣袤的土地孕育了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巴渝文化、滇藏文化等,也是中西文化相互激蕩、融合衍生的舞臺。 長江航運文化在這片土壤發(fā)育成長,得以博釆眾家之長,廣納古今中外文化之精華。 同時,現代長江航運又是一個分工明細、要素眾多、環(huán)節(jié)復雜的開放性系統,長江航運文化又是由行業(yè)內部不同的部門、單位的組織文化集合而成,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文化。 長江航運文化具有緊密聯動的行業(yè)特征、依托流域的區(qū)域特征、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1],它兼收并蓄,銳意創(chuàng)新,開放而包容,博大而精深。
長江航運文化內涵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 長江航運物質文化是長江航運文化發(fā)展進步的客觀條件和堅實基礎,是長江航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存在的前提,是長江航運行為文化實現的客觀依據。 長江航運精神文化是長江航運文化的核心和樞紐,是長江航運文化中最有生機和最富于激勵性的內容,也是長江航運文化建設和創(chuàng)新的重點。 長江航運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中介和表達形式。 長江航運行為文化是長江航運理念系統的動態(tài)性和過程性展示。 它們在整個文化系統內有機地聚合在一起,相互支撐[4]。
長江航運文化還可分為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兩大部分。 長江航運文化的顯性部分,包括長江航運人的工作方式、行為方式、勞動評價和各類航運設施以及利益性的人際關系等。 長江航運文化的隱性部分,是指蘊藏在長江航運人內心深處的社會信仰、人生目標、價值觀念、工作和生活觀念、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態(tài)等。 文化的隱性部分是顯性部分的根基,沒有這種深厚的精神層面的支撐,它要外化為顯性的東西就不可能。 文化的顯性部分是對隱性的文化內容的展示和張揚,是將文化的潛質具象化,沒有這種具體形象的物化層面的體現,豐富的精神內涵就會成為虛無縹緲的東西[4],很難得到現實的認可和社會評價。
長江航運文化按構成要素來劃分,則可分為長江運輸文化(以船舶運輸經營為主要內容和特點)、長江港口文化(以貨物裝卸、物流管理為主要內容和特點)、長江航道文化(以長江航道維護、整治、管理和保暢通為主要內容和特點)、長江行政執(zhí)法管理文化(以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維護水上治安和溝通船岸聯絡為主要內容和特點)、長江經營文化(以面向市場、從事生產經營并實現企業(yè)利益最大化為主要內容和特點)、長江安全文化(以維護長江航運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為主要內容和特點)、長江廉政文化(以督促和保證長江航運管理者廉潔自律、勤政親民、高效務實為主要內容和特點)等。 這些文化要素在長江航運文化體系內,不是對立排他的關系,而是兼容協同,共同實現著長江航運文化的功能整合[4]。
總之,長江航運文化體系博大精深,是一個高度關聯、內在協調的有機體,物質文化是基礎和載體,精神文化是靈魂和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和動力,行為文化是體現和張力。
長江航運文化潤物無聲,兼容整合,凝心聚力,激勵向上,有著育人成事的強勁功能。
長江航運文化潤物無聲,體現在對長江航運人思想、行為和價值取向的引導作用上。 長江航運文化集中反映了長江航運人的共同理想、共同價值觀、共同行為規(guī)范,因而長江航運文化對每個行為個體都有著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能夠激活每個成員的創(chuàng)造熱情,把個人的智慧和力量引導到既定的發(fā)展目標上來。 研究、倡導、宣傳長江航運文化,就是要通過長江航運文化建設與創(chuàng)新,引導長江航運人構建內在和外在的良性互動關系,充分實現長江航運人的事業(yè)感、成功感和幸福感[4],促進長江航運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黨旗高揚,青春遠航,服務流域,圓夢大江。
長江航運文化兼容整合,體現在對長江航運主流文化的維護與堅守,對消極文化的抵制與批判,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光大和對域外文化的借鑒吸收。 現實社會紛繁復雜,既有積極健康、務實向上的社會主流文化滋養(yǎng),也有迷信守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文化危害。 充分發(fā)揮長江航運文化兼容整合功能,就能使長江航運人始終走在康莊大道上,海納百川,不忘初心,堅守理想,破浪前行。
長江航運文化凝心聚力,集中地體現在長江航運人的文化自覺上。 隨著干部職工對文化建設重要性認識的深化,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日益高漲,普遍形成了把文化建設與改革發(fā)展有機結合起來的良好局面,長江航運人自覺自愿地把文化實踐融入管理、服務之中,精心編制和認真實施文化建設規(guī)劃,建立健全文化建設與創(chuàng)新機制。 文化自覺性的空前高漲,極大發(fā)揮了長江航運文化凝心聚力的功能。 長江航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新時代的長江航運發(fā)展中放飛理想、舒展豪情、同舟共濟、務實創(chuàng)新。
長江航運文化激勵向上,集中體現在長江航運人的人性提升上。 從正面激勵或從反面警醒,起到弘揚新風正氣、抵制歪風邪氣的作用,從而矯正人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使干部職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在長江航運事業(yè)的發(fā)展目標和整體利益上,積極進取,敢為人先,追求卓越,一路陽光。
長江航運發(fā)展進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含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與承載著一定文化意義的活動、物件、事件,乃至與長江航運相關的著名人物、著名船舶、著名號子等,都是一定形式的文化資源。
長江航運史上曾經發(fā)生過許多重大事件,這些重大事件承載著重大的文化意義。 古代的赤壁之戰(zhàn),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軍事戰(zhàn)例,表現了自然的長江從不乏人文傳奇;1873 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正統文化第一次對商業(yè)的接納,中國開始了從農業(yè)社會向工商業(yè)社會演進的初步嘗試;1925 年以實業(yè)救國為宗旨而成立的民生公司,其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史,實際上是一部救國史和愛國史。
從長江航運的歷史和文化視角來看,與長江航運相關的名人、名船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著名人物如盧作孚(民生公司創(chuàng)始人)、莫家瑞(長江第一代船長)、石若儀(毛澤東主席接見的長江第一位女船長)、鄢國培(工人作家,《漩流三部曲》作者)、黃聲笑(碼頭詩人)、劉必喜(1984年長江清灘滑坡報險第一人)、谷秀全(十六大女工人代表)、鄭啟湘(全國勞模,航標燈王)、姚澤炎(全國勞模,長江金牌引航員)等。 著名船舶如“江峽”輪、“韶山”號(毛澤東主席到長江多次乘坐)、“昆侖”號、“神州”號、“長江62006”輪(連續(xù)安全航行30 年,達到150 萬公里,創(chuàng)造了同類型船舶安全、生產、效益三項歷史最好紀錄)、“民武”輪(民生公司集裝箱貨輪,長江安全誠信船舶)等,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
長江航運文化資源內涵豐富而深刻,梳理和盤點長江航運文化資源,做到心中有數,是保護和利用好長江航運文化資源的前提。
進一步開發(fā)無形文化資源。 自強不息的“招商文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生精神”、展現頑強拼搏、百折不撓進取精神的“川江號子”、體現任勞任怨、默默奉獻精神的“無名英雄”稱號等精神遺產以及“長航”“長江黃金水道”等無形知名品牌等,需要進一步開發(fā),讓其體現時代價值。
傳承長江航運文化精華。 長江航運的人文精神是長江航運的品牌標志。 可發(fā)動航運職工和有關專家共同遴選長江航運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遺存、重要歷史文物、重要歷史人物,組織專家評審確定后,作為長江航運文化的名片,以此提升和彰顯長江航運歷史文化內涵,傳承長江航運人文精神中的精華。
從含有豐富人文精神的物質載體中提煉長江航運人文精神,是開發(fā)利用長江航運文化資源的有效途徑。 如船舶、鐵錨、風帆、碼頭,信號臺和航標燈等。 近些年來全國交通系統開展的“金錨獎”、“金帆獎”評選活動的標識,均來源于航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物化形態(tài)又包含豐富人文精神的物質載體。 蕪湖港的港徽標志為太陽、地球、巨輪和水波,寓意港口各項業(yè)務蒸蒸日上,欣欣向榮。昂揚向上的尖角猶如風帆,象征著蕪湖港人蓬勃向上、勇往直前、開創(chuàng)未來的企業(yè)精神。 長江海事局提煉的“人和、憂樂、堅韌”海事精神,其“憂樂”二字,即責重如山的憂樂意識,源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宜昌港也是從扎根水底、扎實務實的鐵錨和代表順利順暢、和諧高效的風帆中,提煉出了宜昌港“做人如錨,做事如帆”的人文精神。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苯涍^廣泛征集,反復提煉,長江航運人確定“同舟共濟,揚帆奮進”的長江航運精神。 這些具有鮮明行業(yè)特點的人文精神,也是從含有豐富人文內涵的物質載體中抽象出來的。
弘揚長江航運文化理念。 在長江航運文化的精神層面,具有豐富的文化理念系統。 比如長江航運愿景:中國黃金水道,世界內河一流。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 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悠久的航運歷史,廣袤的經濟腹地和豐富的人文精神,長江當之無愧享譽黃金水道盛名,領軍中國內河航運。 新的歷史起點,長江航運將更優(yōu)更強。 長江航運人立志不懈奮斗,使航道更暢通,航行更安全,水域更清潔,管理更高效,服務更文明,發(fā)展更科學,以長江航運現代化示范中國內河航運的發(fā)展方向。長江航運融入國際經濟大潮,世界內河矚目長江航運。 航道成為世界內河一流高等級數字化內河航道;港口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術先進,成為現代物流樞紐;船舶船型標準化、系列化、專業(yè)化和大型化,技術裝備和運輸效率世界領先;運輸市場規(guī)范,安全監(jiān)管高效,信息暢通,法規(guī)健全,隊伍精良,行業(yè)核心競爭力和管理水平走在世界內河前列[1]。
長江航運精神:同舟共濟,揚帆奮進。 長江綿延萬里,千回百轉,滔滔東去。 長江航運事業(yè)如同航船,把長江航運人匯集成堅強集體,同憂樂,共命運,情相融,精誠團結親如一家,危急關頭眾志成城,堅韌不拔,共圖航運大業(yè);百折不撓,服務經濟社會。 求發(fā)展不畏千山萬水,創(chuàng)和諧不惜千言萬語,勤服務不怕千辛萬苦。 心齊力量大,人和行業(yè)興。 長江航運人穩(wěn)操巨輪向彼岸,不負江河萬古流。 長江橫貫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 長江航運人有膽識、有智慧、有豪情。 揚帆,就是放眼世界,志成高遠,善于學習,勤于思考,勇于實踐,關鍵時刻敢于亮劍。 奮進,就是銳意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力求謀略高人一籌,措施先人一招,行動快人一步。 鼓征帆,揮豪情,展宏圖,長江航運人乘風破浪,克難制勝,追求卓越,拼搏奉獻創(chuàng)一流,直掛云帆濟滄海[6]。
長江航運宗旨:面向全長江,服務全社會;長江航運使命:合力建設黃金水道,服務長江經濟發(fā)展[7];長江航運核心價值觀:竭誠服務;等等。 這些文化理念從長江航運中來,又回到行業(yè)中去,不斷弘揚光大。
保護長江航運文化資源。 長江航運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行業(yè)。 在其漫長建設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豐富文化資源往往缺乏整理和提煉,特別是一些有形的含有豐富人文精神的物質載體,缺乏收集和保護。 隨著時間的流逝,長江航運的有形文化資源還可能流失。 因此,對長江航運文化資源加以保護和利用顯得十分緊迫。
不同歷史時期的船舶、碼頭、航標燈、職業(yè)服裝、生產工具,見證了長江航運發(fā)展過程,它們的變化折射出長江航運的變遷。 可在廣泛收集的基礎上,將分散的有限的物質載體包括歷史照片按照長江航運的基本要素,分門別類進行整理,或有意識地保留遺存、遺址,或建立長江船舶、航道、港口陳列館(博物館)。 對船文化、碼頭文化、航標燈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文化特色進行研究,不斷豐富和完善長江航運獨具特色的個性文化,這種文化會產生巨大的感召力、滲透力、凝聚力和對外輻射力,這也是長江航運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長江航運文化資源是我們行業(yè)共同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也是全社會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對其充分開發(fā)和利用,能使我們在長江航運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培育出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的長江航運人文精神,并在這種崇高精神的凝聚、感召和鼓舞下,實現長江航運的高質量發(fā)展,為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盛世興文,以文興航,使命在肩。 長江航運人正以團結拼搏,爭創(chuàng)一流的精神和氣概,尋找新思路,采取新對策,扎實推進長江航運文化的全面建設,再創(chuàng)當代長江航運文化的新輝煌。 穩(wěn)步推進文化工作,不斷進行文化提煉。 切實加強文化造勢,精心組織文化維護。 高度重視文化保障,嚴格實施文化考評。 持久推動文化交流,深入拓展文化研究。 努力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積極促進文化發(fā)展。 深入研究長江航運文化內涵,依托以湖北武漢為核心、長江中游豐富的航運遺跡遺存,打造長江航運文博中心,保護和傳承它在建構長江文化中的歷史價值,增進它在當代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傳播中的核心價值,創(chuàng)新它在未來大河文明交流互鑒中的載體功能,對于弘揚中華長江文化,意義重大。 讓我們攜手前行,同舟共濟,揚帆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