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馬克·雅各布 張計云
2019 年通過的《與佛蘭德非遺清單相關的倫理原則聲明》(被列入非遺清單的所有候選項目都必須贊同此聲明)第 6 項和第 7 項提出:
6.佛蘭德非遺清單可以包含那些有可能會受到不同實踐和愿景的影響,或者可能會成為社會爭議的非遺項目。
7.出于對非遺多樣性和相關人員的尊重,并尊重那些對該類遺產缺乏經(jīng)驗或持反對態(tài)度的人員,所有非遺,包括現(xiàn)已認定的有爭議的遺產,都應在相互尊重和對話的氛圍中應對和解決。①Departement Cultuur, Jeugd & Media,“Verklaring Ethische Principes verbondenaan de Inventaris Vlaanderen van het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Brussels, p. 1. https://www.vlaanderen.be/cjm/sites/default/files/2019-10/ICE_Verklaring_van_ethische_principes. pdf(佛蘭德文化、青年和媒體部:《與佛蘭德非遺清單相關的倫理原則聲明》),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比利時和荷蘭的一些文化活動往往伴隨著社會爭議:歷年圣尼古拉斯節(jié)慶?;顒又械摹昂诒说谩雹谠诜鹛m德和荷蘭,“黑彼得”(荷蘭語為Zwarte Piet)是圣尼古拉斯節(jié)傳統(tǒng)中的重要角色之一,通常由白人扮演,或涉及漫畫式的呈現(xiàn),往往會引起爭議。A. Van Der Zeijden, “Dealing with Black Pete: Media, Mediators and the Dilemmas of Brokering Intangible Heritage,” Volkskunde, no. 3 (2014), pp. 349-360. A. De Clerck & K. Rutten,“Unpacking Cultural Logics: A Rhetorical Listening Analysis of the Public Black Pete Debate in Flanders,”Critical Arts, vol. 36, no. 1-2 (2022),pp. 53-66.和三王節(jié)的“三王”之一③每年1 月6 日原本是基督教節(jié)日主顯節(jié),慶祝耶穌降生后首次顯露給外邦人,即指東方三賢士(英文:three Magi, 又稱三智者、三國王)。盡管中文中往往將這一節(jié)日翻譯為“主顯節(jié)”“神顯日”或“公現(xiàn)節(jié)”,佛蘭德地區(qū)稱此節(jié)日為Driekoningen,直譯為“三位國王”。因而“三王節(jié)”的譯法更貼近其語意和節(jié)慶重點。這一節(jié)慶在東佛蘭德省的津厄姆市(Zingem)仍然流行,最具特色的傳統(tǒng)是兒童盛裝打扮,挨家挨戶地唱“三王之歌”以換取糖果或硬幣。成年人也常佩戴面具并喬裝改扮,到咖啡館、宴會廳和教堂塔樓周圍與鄰居、熟人和家庭成員一起參加游戲和宴飲等狂歡慶祝活動。佛蘭德非遺網(wǎng), “Driekoningenfeest Zingem,” https://immaterieelerfgoed.be/nl/erfgoederen/driekoningenfeest-zingem,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這兩個角色常常仍是白人涂黑臉喬裝扮演④在許多歐洲藝術作品中,三賢士或者三國王之一是以黑人的形象呈現(xiàn)的。此類畫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 世紀。M. Ohajuru,“Before and After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John Blanke Project,” in G. H. Gerzina, ed., Britain's Black Past, Liverpo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20, pp. 7-26.在三王節(jié)慶祝中,經(jīng)常有白人兒童或者成人喬裝打扮中將臉涂黑,扮作三位國王中的黑人國王,因而涉及一些關于“種族”的爭議。;斗雞和斗?;顒樱约榜R戲團中使用老虎、大象等動物進行表演;慶祝和學習抽雪茄的藝術;使用獵狗和禽鳥狩獵;喝活魚;排除或限制女性或男性的角色;阿爾斯特狂歡節(jié)游行中一些松散群體的錯誤幽默;放煙花和篝火慶?;顒又挟a生的環(huán)境污染……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公共領域(制造)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有時會涉及或引發(fā)社會爭議。應該如何處理這類問題呢?
過去十年中,廣義上的“倫理”已被列入2003 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機構(大會、政府間委員會和秘書處)的議程?!豆s》的基本文本中許多定義并不精確明晰且有開放性特征,因此具有可利用性和可詮釋空間。⑤《公約》基本文本可被視為“邊界物(boundary object)”。M. Jacobs, “Words Matter… The Arsenal and the Repertoire:UNESCO, ICOM, and European Frameworks,”Volkskunde: Tijdschrift over de cultuur van het dagelijksleven, no. 3 (2020), pp.267-286. 為行文便捷,腳注簡稱該期刊為“Volkskunde”。盡管《公約》內容不允許改變,但基本文本的其他部分每兩年一次要通過聯(lián)合國的六種官方語言(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進行更新?!秾嵤幢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業(yè)務指南》(以下簡稱“《業(yè)務指南》”)中,自2015 年新增的十二項倫理原則是否適用于解決遺產與社會爭議之間的矛盾?2015 年之前的幾年里,一些締約國和組織已著手設法處理這一矛盾。本文從國際視角探討比利時佛蘭德地區(qū)過去十年和當前十年的政策經(jīng)驗,并將鄰國荷蘭的相關遺產政策和實踐以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下簡稱“教科文組織”)這一“信息交換所”作為參考框架。
2014 年,亞娜·德碧①亞娜·德碧(Jana de Bie)現(xiàn)就職于比利時佛蘭德非遺保護非政府組織“非遺工坊”。J. De Bie, “Hoe gaan betrokken actoren om met controverse rond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 De visie en het beleid toegepast op controversi?le elementen op de Inventaris Vlaanderen voor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 Gent: University of Gent, 2014. https://lib.ugent.be/nl/catalog/rug01:002162505,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為行文便捷,在下文腳注中統(tǒng)一簡稱該論文為“Controversi?le elementen op de Inventaris Vlaanderen voor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在一篇題為《當事人如何處理關于非遺的爭議?適用于佛蘭德非遺名錄中有爭議項目的愿景和政策》的碩士論文中,廣泛討論了佛蘭德社會中的這一問題。2013 年,亞娜在當時的佛蘭德日常文化專業(yè)中心②佛蘭德日常文化專業(yè)中心,全稱Landelijk Expertisecentrumvoor Cultuur van Alledag,簡稱LECA,東佛蘭德省根特市的非政府組織。該組織于2019 年改組,與佛蘭德地方科學會(Heemkunde Vlaanderen)和佛蘭德家庭科學(Familiekunde Vlaanderen)合并為綜合遺產組織Histories,研究和探討家譜、當?shù)剡z產、當?shù)貧v史和日常文化。實習期間,開始研究歷年的“黑彼得”傳統(tǒng)。她在佛蘭德非遺官方網(wǎng)站和數(shù)據(jù)庫www.immaterieelerfgoed.be 中鎖定了以下具有“爭議”風險的非遺項目:
阿爾斯特狂歡節(jié)(Aalst Carnival):始于1432 年,具有典型的嘲諷和無政府主義特征,以阿爾斯特方言的政治諷刺歌曲而遠近聞名。該項目于2010 年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下簡稱“《代表作名錄》”),2019 年從該名錄中移除。在佛蘭德官方非遺清單中,該項目列于“慶典、儀式和社會習俗”類別。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Aalst Carnival,” https://ich.unesco.org/en/RL/aalst-carnival-00402,佛蘭德非遺網(wǎng),“Aalst Carnival,”https://immaterieelerfgoed.be/nl/erfgoederen/aalst-carnaval,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獵鷹術(De kunst van de Valkerij):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公元4世紀出現(xiàn)在歐洲。獵鷹行業(yè)在10至11 世紀是很多人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20 世紀下半葉,人們對自然的興趣再次高漲,導致了圈養(yǎng)、繁殖猛禽和獵鷹術的復興。該項目于2010 年被列入《代表作名錄》。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Falconry, a Living Human Heritage,”https://ich.unesco.org/en/RL/falconry-a-living-human-heritage-01708;佛蘭德非遺網(wǎng),“De kunst van de Valkerij,”https://immaterieelerfgoed.be/nl/erfgoederen/de-kunst-van-de-valkerij(獵鷹術),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豪特姆年市(Houtem Jaarmarkt):每年11 月11—12 日,東佛蘭德省圣利芬斯—豪特姆市(Sint-Lievens-Houtem)舉辦的大型冬季集市/博覽會。活動中,農民們以拍手的古老方式出售牲畜。該項目于2010 年被列入《代表作名錄》。⑤“Houtem Jaarmarkt,” 佛蘭德非遺網(wǎng),https://immaterieelerfgoed.be/nl/erfgoederen/houtem-jaarmarkt(豪特姆年市),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赫拉爾茲貝亨冬末面包火宴(Krakelingenen Tonnekensbrand Geraardsbergen):東佛蘭德省赫拉爾茲貝亨市在每年3 月舉辦的慶祝冬季結束的面包火宴慶典。活動內容包括千人游行、拋擲分發(fā)環(huán)狀面包和夜間在山上點燃木桶的聚集慶祝。慶典中,教堂院長、市長和市議員在圣母教堂內使用16 世紀銀高腳杯飲用盛有活魚的葡萄酒,最近該習俗引起了社會爭議。該項目于2010年被列入《代表作名錄》。⑥“Krakelingen en Tonnekensbrand Geraardsbergen,”佛蘭德非遺網(wǎng),https://immaterieelerfgoed.be/nl/erfgoederen/krakelingenen-tonnekensbrand-geraardsbergen(赫拉爾茲貝亨的冬末面包火宴),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Krakelingen and Tonnekensbrand,end-of-winter bread and fire feast at Geraardsbergen,”https://ich.unesco.org/en/RL/krakelingen-and-tonnekensbrand-end-of-winter-bread-and-fire-feast-at-geraardsbergen-00401,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圣尼古拉斯和圣馬丁節(jié)(Sinterklaas- en Sint-Maartensgebruiken):指每年10 月底至12 月初,佛蘭德地區(qū)歡迎圣尼古拉斯(或圣馬?。┖汀昂诒说谩钡牧曀住V饕顒影ㄊツ峁爬梗ɑ蚴ヱR?。┖汀昂诒说谩苯o兒童分發(fā)禮物、兒童游行和挨家挨戶唱歌換取糖果或硬幣等。⑦“Sinterklaas- en Sint-Maartensgebruiken,”佛蘭德非遺網(wǎng),https://immaterieelerfgoed.be/nl/erfgoederen/sinterklaas-en-sintmaartensgebruiken(圣尼古拉斯和圣馬丁節(jié)),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瓦勒海姆賽馬節(jié)(Waregem Koerse Feesten):自19 世紀中葉以來,每年8 月底9 月初,西佛蘭德省瓦勒海姆市舉行的為期10 天的豐收節(jié)和集市慶?;顒樱缃袷潜壤麜r僅存的大型國際知名賽馬賽事。①“Waregem Koerse Feesten,”佛蘭德非遺網(wǎng),https://immaterieelerfgoed.be/nl/erfgoederen/waregem-koerse-feesten(瓦勒海姆賽馬節(jié)),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賽雀傳統(tǒng)(Vinkenzetten in vlaanderen):指16 世紀末以來每年4 月初至8 月末佛蘭德地區(qū)舉行的數(shù)千場鳥雀歌唱比賽。比賽中,鳥雀被放置在專門設計的競賽籠中,沿街排列,在開賽信號發(fā)出后,開始計算和監(jiān)控鳥雀在一個小時內的“歌曲”或“節(jié)拍”次數(shù)以排名。②“Vinkenzetten in Vlaanderen,”佛蘭德非遺網(wǎng),https://immaterieelerfgoed.be/nl/erfgoederen/vinkenzetten-in-vlaanderen(賽雀傳統(tǒng)),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亞娜的論文巧妙地建立在一篇關于重金屬音樂的文章中的定義上,③“Controversies can be defined as the activities of individuals or groups making public claims about conditions that are perceived as a threat to certain cherished values and/or material and status interests.”T. Hjelm, K. KAHN-Harris & M. Levine, “Heavy Metal as Controversy and Counterculture,”Popular Music History, vol.6, no.1-2 (2011), p.7.對“有爭議的非遺”做出以下定義:“社會上某些個人或群體將一些公認的非遺項目視為威脅,或認為這些非遺的存在與該個人或群體的價值觀或利益截然相反。他們不僅對這些非遺項目提出質疑,并且采取行動使這些非遺消失。其動機在于他們珍視的某些標準逐漸被超越。這些爭議正蔓延到公共領域?!雹躂. De Bie, “Controversi?le elementen op de Inventaris Vlaanderen voor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p. 34. S.Bronner,“Contesting Traditions: The Deep Play and Protest of Pigeon Shoots,”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vol.118 (2005), pp.409-452. S. Bronner, Killing Traditions: Inside Hunting and Animal Rights Controversies, Kentuck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08.將遺產的標簽,特別是21 世紀盛行的“非遺”標簽投射到某些現(xiàn)象上,可引起廣泛關注,并可營造某種公共氛圍,理想情況下可以提高認識,引發(fā)辯論,進而找到解決方案。然而,有時也會導致“特殊行動”。
亞娜研究的七項非遺項目中的五項出現(xiàn)了爭議,動物維權組織在爭議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GAIA⑤Global Action in the Interest of Animals,簡稱GAIA,是比利時頗具影響力的捍衛(wèi)動物權利和福利的團體,創(chuàng)立于1992 年。GAIA 的口號是“無聲者之聲”,旨在為動物發(fā)聲。GAIA 參與了抗議赫拉爾茲貝亨冬末面包火宴中飲用活魚、瓦勒海姆賽馬節(jié)和豪特姆年市的活動。GAIA 成功地廢除了圣揚斯莫倫貝克、安德萊赫特和錫尼的牛馬市場,并在圣埃盧瓦溫克爾遭到破壞后禁止了街頭賽馬。https://www.gaia.be/en,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與佛蘭德鳥類保護協(xié)會⑥佛蘭德鳥類保護協(xié)會(Vogelbescherming Vlaanderen vzw)是一家佛蘭德自然保護組織,原屬于1922 年成立的皇家鳥類保護協(xié)會(RBVBV)的佛蘭德分會,2002 年在KBVBV 的支持下成立為獨立協(xié)會。該協(xié)會關注改進和完善保護一般自然,特別是野生動物的立法,并致力于在自然保護區(qū)為有需要的鳥類和野生哺乳動物協(xié)調庇護所,應對漏油事件。https://vogelbescherming.be/,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此外,2013 年已發(fā)生一起涉及阿爾斯特狂歡節(jié)和大屠殺“幽默”的嚴重事件,引發(fā)了教科文組織高層的譴責。⑦2013 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時任總干事堅決譴責這些活動“違反阿爾斯特狂歡節(jié)精神,追求自由和諷刺,不能成為訴諸反猶太成見的正當理由”。2005 至2019 年,該項目多次引發(fā)關于反猶太主義、反穆斯林仇恨和種族主義的社會爭議。教科文組織多次發(fā)表譴責,同時嘗試通過佛蘭德政府相關部門與遺產社區(qū)進行溝通,但未能達成和解。2019 年,在社會爭議中抗議方和阿爾斯特非遺社區(qū)雙方的要求下,該項目從《代表作名錄》中移除。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Item 12 of the Provisional Agenda: Follow-up on Elements Inscribed on the Lists of the Convention,” https://ich.unesco.org/doc/src/LHE-19-14.COM-12_Add-EN.docx,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每年的11 月和12 月初的慶典中,與“黑彼得”這一虛構節(jié)慶角色相關的標志性妝容、服裝、首飾和假發(fā)等均引發(fā)了一些社會群體和個人的嘲笑與叱責。在GAIA主導的動物維權的一些案例中,經(jīng)過不斷升級的法律和其他形式的斗爭,以及激進的媒體宣傳之后,有時可找到解決或折衷方案,例如過去十年對豪特姆年市①1999 年,GAIA 等動物維權組織向媒體出示了調查結果,指出該活動管理混亂,動物遭受毆打或錯誤捆綁且沒有庇護所,因而要求改變現(xiàn)狀。深入?yún)f(xié)商之后,該項目的遺產社區(qū)竭力尊重傳統(tǒng),遵守動物福利、(食品)安全等領域的嚴格規(guī)定,致力于在十年內發(fā)展為保護和紀念農村經(jīng)濟及其相關遺產的平臺。佛蘭德非遺網(wǎng),“Houtem Jaarmarkt,” https://immaterieelerfgoed.be/nl/erfgoederen/houtem-jaarmarkt,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Belgisch Staatsblad, Wet betreffende de bescherming en het welzijn der dieren, 1986. http://www.ejustice.just.fgov.be/cgi_loi/change_lg.pl?language=nl&la=N&cn=198608 1434&table_name=wet(比利時官方公報,《動物保護和福利法》),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和瓦勒海姆賽馬節(jié)②在1990 年代初,GAIA 抗議賽馬過程的野蠻。當時賽道上設有幾個使馬匹跌倒致死的致命障礙。GAIA 行動主義者派出一架寫著“瓦勒海姆賽馬節(jié),馬匹墓場”的直升機,并在賽馬場附近用手銬鎖住自己,展開寫有“瓦勒海姆賽馬節(jié):野蠻和可恥”的橫幅。這場斗爭持續(xù)的數(shù)年中,多名行動主義者在抗議中受傷。1995 年,雙方達成協(xié)議并進行改革:收緊參賽標準,禁止一些致命障礙,對部分其他障礙進行修改:每個障礙都安排有GAIA 的觀察員和醫(yī)生,并通過實施安樂死和其他各種措施維護動物尊嚴。每年GAIA 和組織者之間都會進行評估,并在必要時進行調整和改進。據(jù)統(tǒng)計,近年來倒下的馬匹數(shù)量有所減少。J. De Bie, “Controversi?le elementen op de Inventaris Vlaanderen voor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pp. 56-57.,GAIA 采取的“不,除非”的堅決談判方法,已多次被證實是一種有效的應對策略。③J. De Bie, “Controversi?le elementen op de Inventaris Vlaanderen voor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p. 64.亞娜在案例研究中確定了三種模式:(a)“首次沖突后的可持續(xù)適應和合作”(豪特姆年市,瓦勒海姆賽馬節(jié)等),(b)“持久的激烈爭論”(赫拉爾茲貝亨冬末面包火宴④該傳統(tǒng)飲用活魚的行為也被當?shù)卦S多咖啡館效仿。對此,GAIA 自1997 年起提出抗議,指出這種行為違反了1986 年8 月14 日《動物福利法》第1條。GAIA 認為喝魚不是該傳統(tǒng)的核心要素,建議選用替代品。該建議被一些當事人強烈否決,特別是當?shù)毓賳T:該市長發(fā)布抗議活動禁令。為此,GAIA 向國務委員會提出異議,該禁令被解除。該爭論不斷升級,引發(fā)了長達數(shù)年的復雜法律程序。GAIA 對1999 年的節(jié)慶提起法律訴訟,指控其違反了《動物福利法》。法官判決被告和整個市議會無罪釋放,但禁止飲魚。GAIA 對這一判決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2001 年,法院裁定可以繼續(xù)飲用這種魚,因為它具有重要的文化歷史意義,但儀式僅限于市議會成員和教堂院長。爭議由此平息。J. De Bie,“Controversi?le elementen op de Inventaris Vlaanderen voor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pp. 48-51.等)和(c)“休眠的爭議”(獵鷹⑤獵鷹術的相關爭議集中于“圈養(yǎng)猛禽”的倫理和法理問題。這一爭議促使了獵鷹飼養(yǎng)者聯(lián)合聲明,表示與非法行為保持距離,愿向當局提供所需的信息,并表示,必要時,獵鷹者和獵鷹協(xié)會聯(lián)合起來,共同制定動物福利立法和保護的提案,并從事文化歷史方面以及動物福利等生態(tài)方面的研究。J. De Bie,“Controversi?le elementen op de Inventaris Vlaanderen voor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pp. 44-46.、賽雀⑥2013 年7 月8 日,賽雀傳統(tǒng)列入佛蘭德非遺清單。佛蘭德鳥類保護協(xié)會提出批評并指出這可能再次為非法誘捕鳥類打開大門。鳥類誘捕在1972 年就已被禁止。雀類協(xié)會卻破例擁有年度許可證,可以在自然界中捕捉數(shù)萬只野生雀類,這違反了1992 年歐盟鳥類指令。保護協(xié)會因此向國務委員會提出了廢除允許捕雀的部長法令的程序。2002 年后,佛蘭德政府全面禁止誘捕野生雀類。此外,保護協(xié)會還指出了鳥類的生活和居住條件的問題。在19 世紀,這一傳統(tǒng)曾導致雀類的眼皮被燒灼失明以便讓它們唱得更好。直到一戰(zhàn)期間,前線的毒氣襲擊導致許多退伍軍人失明,引發(fā)1921 年起禁止使鳥雀致盲,換作使用盲籠。J. De Bie,“Controversi?le elementen op de Inventaris Vlaanderen voor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pp. 53-55.等)。
亞娜論文的發(fā)表是在《公約》范式建立十周年之際,恰好在教科文組織推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以下簡稱“《倫理原則》”)之前。文章聚焦于行動主義者,例如記錄了GAIA 不斷變化且愈加務實的策略:“不,除非有有利于動物福利和明顯變化的緩解措施?!蔽恼逻€關注傳統(tǒng)的“傳承者”,對比文化現(xiàn)象在列入名錄前后其實踐和相關討論的變化。
緊隨其后的十年,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如《公約》基本文本的發(fā)展,特別是《業(yè)務指南》第六章(2016年)及其與《2030 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倫理原則》和2018 年通過的《公約》總體成果框架。一些其他變化也對比利時的紀念性遺產等產生深刻影響,例如“黑命攸關”(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美國城市“執(zhí)法”中的結構性種族主義癥狀),或更廣泛地說“覺醒運動”,⑦W. Weyns, Wie Wat Woke? Een cultuurkritische benadering van wat we (on)rechtvaardig vinden, Kalmthout: Pelckmans, 2021.以及更為敏感的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及應對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的話題,在2015 年之后影響尤大。
本文研究《公約》范式基本框架的國際演變?!豆s》的《倫理原則》晦澀難解,且在實施中存在可操作性問題;然而,對這一問題的解讀和討論有助于處理“民間文化”和/或“非遺”的分歧。本文以過去五年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關于“博物館”新定義的激烈討論為切入點,與專業(yè)領域的道德準則建立聯(lián)系,然后著眼于《倫理原則》,以及過去五年中比利時佛蘭德和荷蘭推行的相關政策工具。
ICOM 自1946 年成立以來,一直使用統(tǒng)一的概念以評判一個組織是否可界定為“博物館”。起初,其定義重點集中在博物館應具的“功能”上,例如收藏、保存和管理、科研和展示?;谶z產領域的概念和實踐的不斷更新變化,該定義每隔幾年就會受到質疑。多年來,被視為國際標準的博物館定義已經(jīng)過多次修訂和調整。自2007 年以來使用的定義如下:“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向公眾開放,以教育、學習和享受為目的,獲取、保存、研究、傳播和展示人類及其環(huán)境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①“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O. Van Oost, “De ICOM museumdefinitie nu al onder vuur,” https://faro.be/blogs/olga-van-oost/de-icom-museumdefinitie-nu-al-onder-vuur,發(fā)布日期:2022 年8 月28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2019 年至2022 年期間,為了調整和優(yōu)化博物館的新定義,ICOM 組織了激烈的討論。2022 年8 月24 日,在布拉格舉行的ICOM 世界大會上,發(fā)布了一個經(jīng)修訂后相對雄辯的定義:“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永久性機構,研究、收集、保存、解釋和展示物質和非物質遺產。博物館向公眾開放,無障礙且具有包容性,并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xù)性。博物館在社群的參與下以道德、專業(yè)的方式運作和交流,為教育、欣賞、反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樣化的體驗?!雹凇癆 museum is a not-for-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that researches, collects, conserves, interprets and exhibit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pen to the public, accessible and inclusive, museums foster 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They operate and communicate ethically, professionally an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ies, offering varied experiences for education, enjoyment, reflec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ICOM, “Museum Definition,” https://icom.museum/en/resources/standards-guidelines/museum-definition/,發(fā)布日期:2022 年8 月24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2019 年,在京都舉行的ICOM 大會上,曾提出一個更激進的提案:“博物館是開展關于過去和未來的批判性對話的民主化、包容性和多元化空間。博物館承認并應對當前的沖突和挑戰(zhàn),為社會保管文物和標本,為后世保護多樣化的記憶,并保障所有人平等的權利和平等獲取遺產的機會。博物館不以營利為目的。它們具有參與性和透明度,與不同社群積極合作并為不同社群收集、保存、研究、闡釋、展覽和增進對世界的理解,旨在為人類尊嚴和社會正義、全球平等和地球福祉做出貢獻?!雹跲. Van Oost, “De ICOM museumdefinitie nu al onder vuur,” 2019 年在京都舉行的ICOM 會議被拒絕的定義:“Museums are democratising, inclusive and polyphonic spaces for critical dialogue about the pasts and the futures. Acknowledging and addressing the conflicts and challenges of the present, they hold artefacts and specimens in trust for society, safeguard diverse memori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guarantee equal rights and equal access to heritage for all people. Museums are not for profit.They are participatory and transparent, and work in active partnership with and for diverse communities to collect, preserve, research,interpret, exhibit, and enhance understandings of the world, aiming to contribute to human dignity and social justice, global equality and planetary wellbeing.”該提案強調了關于過去和未來的批判性對話,涉及民主化、當前的沖突和挑戰(zhàn)、權利平等、人類尊嚴、社會正義、全球平等和地球福祉等概念,但由于并未獲得國際博物館界的廣泛認可而被否決。
關于人類和地球面對的各種問題、挑戰(zhàn)及其因果,全球范圍內不無爭議。在21 世紀20 年代,博物館機構在應在這一系列議題中扮演何等的角色,并發(fā)揮何等作用?這一討論體現(xiàn)了近年來國際博物館界對這些問題的探索。ICOM 世界大會對“博物館”概念的最新定義,所謂“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xù)性”,“在社群的參與下以道德、專業(yè)的方式運作”是否足以定義其角色和作用?如果讀者在2022 年下半年關注ICOM 網(wǎng)站,不難發(fā)現(xiàn),全球變暖和其他氣候問題、不平等、“去殖民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仍然主導著其議程。
近幾年,負責收藏和展示西方藝術史上杰作的各大頂級美術博物館的館長們仍多持保留意見,他們表示對這些當代問題無能為力。誠然,其館藏既有中世紀和早期現(xiàn)代歐洲大師的作品,也有19 世紀和20 世紀現(xiàn)代藝術家的作品,因以美學為主題和中心而無暇討論當代問題,這貌似未可厚非。大師們和藝術殿堂與氣候變化和行動主義有何等關聯(lián)?2022 年的某日他們醒來時,驚覺環(huán)保團體和抗議人士已活躍在博物館,通過向展品潑灑、涂抹湯汁顏料或粘貼附著的方式,將博物館的收藏和展品轉化為傳播其理念和改變現(xiàn)狀的擴音器。①V. Benzine, “Here Is Every Artwork Attacked by Climate Activists This Year, From the‘Mona Lisa’to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Artnet.com, https://news.artnet.com/art-world/here-is-every-artwork-attacked-by-climate-activists-this-year-from-themona-lisa-to-girl-with-a-pearl-earring-2200804,發(fā)布日期:2022 年10 月31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S. Cain, “Climate activists attacking art‘severely underestimate’fragility of works, gallery directors warn,”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22/nov/11/climate-activists-attacking-art-severely-underestimate-fragility-of-works-gallery-directors-warn, 發(fā)布日期: 2022 年11 月11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顯然,抗議人士們并未指望博物館以發(fā)表聲明或其他形式提供支持,但是他們選擇了博物館,一個常理下不合時宜且不當開展此討論的場所。根據(jù)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的理論,可稱之“污穢”:污穢是人們認定的有序系統(tǒng)的所有被拒絕的元素,它們出自不合常規(guī)的位置。②M.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67, p. 37.因而,他們附著和涂抹的行為總能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
2022 年11 月9 日,數(shù)十名頂級博物館館長簽署了一份聯(lián)合聲明:
鑒于事態(tài)發(fā)展,署名機構特聲明如下:
近幾周,國際博物館發(fā)生了多起針對藝術品的襲擊事件。對此負責的行動主義者嚴重低估了這些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和脆弱性,它們是我們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必須加以保護。作為受托照管這些作品的博物館館長,我們對其面臨的風險危機深感震驚。
博物館是不同背景的人們可以進行對話并促進社會交流的場所。從這個意義上說,現(xiàn)今博物館機構的中心任務:收藏、研究、分享和保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我們將繼續(xù)倡導直接獲取我們的文化遺產,并一如既往將博物館作為社會交流的自由空間加以維護。③普拉多博物館,“Declaraciónconjunta de los directores de los grandesmuseossobre los ataques a obras de arte,”https://www.museodelprado.es/actualidad/noticia/declaracion-conjunta-de-los-directores-de-los/8c260425-0180-e538-a94b-4db8a4a26d0e,發(fā)布日期:2022 年11 月10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ICOM 德國,“Statement: Attacks on artworks in museums,”https://icomdeutschland.de/de/nachrichten/564-statement-attacks-on-artworks-in-museums.html,發(fā)布日期:2022 年11 月9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2022 年11 月11 日,全球組織ICOM 緊隨其后也發(fā)表了聲明,論調卻頗有不同:
繼最近發(fā)生在博物館的氣候行動主義活動之后,ICOM 愿承認、分享并表達博物館對藏品安全的擔憂,以及氣候行動主義者對威脅地球生命的環(huán)境災難的擔憂。ICOM 認為,博物館被選擇為這些氣候抗議活動的場所,恰證明了在關于氣候危機的討論中,博物館具有象征意義和相關性。
ICOM 希望回顧博物館作為關鍵參與者在氣候行動中發(fā)起和支持社群的作用,并贊揚博物館對這一使命的貢獻,如教育計劃、專門展覽、社區(qū)外展和研究等。博物館專業(yè)人員和志愿者努力保護和推廣這些寶貴的遺產項目供公眾享受,因而ICOM 呼吁關注抗議活動對這些專業(yè)人員和志愿者的工作造成的潛在影響。為了充分發(fā)揮博物館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變革潛力,ICOM 希望博物館能夠成為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共同威脅的盟友。
當全球領導人、決策者和民間社會齊聚沙姆沙伊赫參加2022 年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時,ICOM 回顧需要采取勇敢的行動來減少碳排放和減緩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對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博物館及其藏品構成的威脅不斷增加——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都導致保護狀況日益難以維持。①ICOM, “Culture at the Heart of the COP 27,”https://icom.museum/en/news/culture-at-the-heart-of-the-cop27/,發(fā)布日期:2022 年11月9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回顧其第1 號決議《關于可持續(xù)性和實施2030 年議程,改變我們的世界》(京都,2019 年),ICOM 重申:“所有博物館作為值得信賴的機構,都可以發(fā)揮作用,塑造和創(chuàng)建可持續(xù)未來。民間社會是氣候行動的關鍵參與者:從非政府組織(后文簡稱NGO)、網(wǎng)絡和行動主義者到文化機構和博物館。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地為我們的地球挺身而出:如果不改變我們的世界,就找不到氣候問題的解決方案?!雹贗COM, “Statement: Museums and Climate Activism,” https://icom.museum/en/news/icom-statement-climate-activism/,發(fā)布日期:2022 年11 月11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此外,在普拉多博物館和ICOM 網(wǎng)站上對這些聲明文本的視覺支持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一方面是對白色廟宇、白色柱子和國家旗幟的仰望,另一方面是對跪在一幅田園詩般的前工業(yè)時代風景畫前手扶畫框的兩個年輕人的平視。
圖1 2022 年11 月11 日ICOM 官方網(wǎng)站發(fā)布的《聲明:博物館和氣候行動主義》的插圖。參見https://icom.museum/en/news/icom-statement-climate-activism/。
圖2 2022 年11 月10 日普拉多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發(fā)布的《各大博物館館長就藝術品遇襲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的插圖。參見https://www.museodelprado.es/actualidad/noticia/declaracionconjunta-de-los-directores-de-los/8c260425-0180-e538-a94b-4db8a4a26d0e。
自2019 京都ICOM 世界大會之后,ICOM 內部啟動了兩個工作流程:一是尋求關于博物館定義的折衷方案,二是重審2004 年修訂的倫理準則。第一項博物館新定義已于2022 年完成,但這一新定義回避了“承認和應對(全球變暖)挑戰(zhàn)和當前的沖突”,正如2022 年11 月的聯(lián)合聲明所示。第二項關于改革倫理準則的討論仍正在進行。然而,即將在2025 年提出的倫理準則提案,是否能夠成功引導這些積極的愿景并疏導消極能量?博物館(運營)如何在內部和外部、地方和全球發(fā)揮積極作用?這項艱巨的挑戰(zhàn)具有多重性,其中既涉及2030 年議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又包括指導收藏、管理和處置藏品,組織社群參與和管理利益攸關方的實踐指南。因此,在包括比利時和荷蘭在內的國際博物館界,關于倫理準則的討論遠未結束。改革倫理準則的具體實踐將如何實施?“倫理”的解釋范圍又將如何界定?革新變化將著眼全球和全社會所面對的挑戰(zhàn),抑或更側重于博物館專業(yè)人員或其他工作人員在日常實踐中的倫理準則?還是兩者兼顧?這是否意味著運營中的決策權或優(yōu)先事項不屬于具體博物館的董事會或遺產社區(qū),而屬于在教科文組織陰影下運作的ICOM 峰會?在未來幾十年的運作中,博物館將如何具體實施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xù)性”的全球目標?如何實現(xiàn)社群參與?如何推行道德和專業(yè)化運作?這將對保護非遺的范式產生怎樣的作用和反作用?①M. Jacobs & J. Neyrinck,“Transforming, Not Sav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eums and/or the World,”Volkskunde, vol.121, no. 3 (2020), pp. 481-502.
側重于非遺研究的諸多學科的專業(yè)倫理工具是否有參考價值?一方面,在美國民俗學會網(wǎng)站上,其1987/1988 年的《倫理或職業(yè)責任原則聲明》文件草案仍有待完善。②Marc. Jacobs,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 borgen: twaalf principes en een gereedschapskist met ethische instrumenten. De geest van de UNESCO-Conventie (2003) met anderewoorden,”Faro/ Tijdschrift over cultureel erfgoed, vol. 9, no. 1 (2016), pp. 41-50.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AFS Statement on Ethics: Principles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https://americanfolkloresociety.org/our-work/position-statement-ethics/,發(fā)布日期:1988 年2 月,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另一方面,美國與史密森尼學會有關的公共民俗學倡導者在教科文組織關于“民間文化”的新文書籌備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99 年,他們在華盛頓特區(qū)共同組織了關于《保護民間創(chuàng)作建議案》(1989)的大型座談會。這一建議案為何幾乎沒有得以遵循或實施?以“民間”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例如民俗學研究,通常以學科內部為重點,很少以政策為導向,且缺乏相關動機,因而在許多國家無法產生影響。民俗學的學科未積極回應甚至回避諸多敏感問題,如性別挑戰(zh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版權、大規(guī)模生產和商業(yè)化等。座談會的諸多討論主張理論、政策和實踐應該更好地結合起來,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應該更多地參與其中。民俗學必須走出經(jīng)典民間傳說的舒適區(qū),并以道德和社會相關性為前進的方向。例如,《保護傳統(tǒng)文化:全球評估》中建議將許多學術群體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納入其中,這包括:賦予研究對象知情同意、在必要時對傳統(tǒng)和特定信息來源保密、對研究參與者進行補償,并適當?shù)叵蜓芯控暙I者致敬等內容。這樣就重新定位并擴展了《保護民間創(chuàng)作建議案》中關于處理與民間群體關系的國際道德準則的呼吁。③A. McCann, J. Early, A. Horowitz, R. Kurin, L. Prosterman, A. Seeger & P. Seitel, “The 1989 recommendation ten years on:Towards a critical analysis,”in P. Seitel, ed., Safeguarding Traditional Cultures: A Global Assessment.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Folklife and Cultural Heritag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001, pp. 57-61.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3/132327m.pdf.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https://www.unesco.org/en/legal-affairs/recommendation-safeguarding-traditional-culture-and-folklore,E 部分,發(fā)布日期:1989 年11 月5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民俗界沒有立即做出回應,盡管有一些創(chuàng)新動向,例如在“文化經(jīng)紀”領域。在《公約》的早期,一些學者,例如理查德·庫林,結合了博物館管理和公共民俗學發(fā)揮了積極影響,但由于美國并未成為締約國,加之地緣政治原因,特別是圍繞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持續(xù)不斷的沖突,美國和以色列暫時退出教科文組織,這種影響在2010 年代逐漸消失。①M. Jacobs,“Glocal Perspectives on Safeguarding. CGIs, ICH, Ethics and Cultural Brokerage,”in T. Uesugi & M. Shiba, eds.,Glocal Perspectives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ocal Communities, Researchers, States and UNESCO, with the Special Focus on Global and National Perspectives, Tokyo: Center for Glocal Studies (CGS) - Seijo University, 2017, pp. 49-71.
其歐洲同行,特別是歐洲的傘式組織國際民族學和民俗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thnology and Folklore,簡稱SIEF)②SIEF 是一個多學科的國際組織,集中但不限于歐洲。作為綜合性的專業(yè)領域的論壇,該組織匯集了研究人員、教師、學生、檔案管理員以及博物館和遺產專業(yè)人士,提供批判性辯論、網(wǎng)絡和交流的平臺,并積極促進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諸多文化歷史學科的學術交流。SIEF 于2018 年正式成為《公約》框架下經(jīng)由教科文組織認可的非政府組織。詳見https://www.siefhome.org/,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尚未提出廣泛適用的道德規(guī)范工具。芬蘭民俗學家勞里·航柯(Lauri Honko,1932—2002 年)一直關注教科文組織的發(fā)展,并對20 世紀末歐洲的辯論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呼吁同行不要簡單地復制當時美國的例子,應關注產權組織(WIPO)和教科文組織的實時動態(tài)。不幸的是,他在《公約》問世之前去世。每況愈下的狀況一直延續(xù)到2010 年代中期,當時正在制定《業(yè)務指南》《倫理原則》和總體成果框架。最近,SIEF 已經(jīng)開始糾正這一問題,以便更認真地對待SWOT 分析中的“機會”和“威脅”,③SWOT 分析又稱強弱危機分析,評價自身的優(yōu)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外部競爭上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在制定發(fā)展戰(zhàn)略前用于對自身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競爭優(yōu)勢的定位。C. N. Silva, “SWOT analysis,” in R. W. Caves, ed. Encyclopedia of the City, Abing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pp. 444-445.例如,為美國民間文藝大師羅伯特·巴倫的活動打開了大門。他不僅恢復了SIEF、機構和《公約》ICH NGO 論壇④ICH NGO 論壇(ICH NGO Forum)成立于2010 年,是經(jīng)教科文組織認可的各國非遺領域非政府組織組成的聯(lián)系、交流和合作的平臺。該論壇在《公約》框架內向政府間委員會提供咨詢服務,被視為加強CGIs 參與《公約》的國際機制的重要途徑。參見https://www.ichngoforum.org/about-us/,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之間的橋梁,而且還在美國傳播了“公共民俗學”和“文化經(jīng)紀”的經(jīng)驗教訓。⑤R. Baron, “Cultural Brokerage Revisited,”Journal of Folklore Research, vol. 58, no. 2 (2021), pp. 63-104.
“民俗學”與佛蘭德、荷蘭遺產工作的結合,促進了“文化經(jīng)紀”概念納入《業(yè)務指南》及其在執(zhí)行該公約中的應用。荷比兩國的諸多舉措,特別是通過Volkskunde2016 年特刊提出“文化經(jīng)紀(人)”是有效保護非遺的關鍵因素。⑥M. Jacobs, J. Neyrinck & A. Van Der Zeijden,“UNESCO, makelaars en kritische succes (f)actoren in de borging van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Volkskunde, vol.115, no. 3 (2014), pp. 257-263.Volkskunde特刊部分文章翻譯為多種語言,并產生了國際共鳴和影響。⑦[比利時]馬克·雅各布、[比利時]佐珍·耐依靈克、[荷]阿爾伯特·范德澤伊登:《文化的“轉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經(jīng)紀人與保護“非遺”之關系》,唐璐璐譯,《遺產》,2020 年第2 期;[比利時]馬克·雅各布、唐璐璐:《文化的“轉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篇)——文化經(jīng)紀的作用》,《遺產》,2020 年第2 期。此外,“文化經(jīng)紀(人)”概念在《公約》政府間委員會常會和締約國大會會議以及其他場合的戰(zhàn)略性使用,也促使其于2016 年被正式納入《業(yè)務指南》第170 和171 條:
170.為了有效地實施《公約》,……締約國應在其保護措施中努力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三個方面(經(jīng)濟、社會和環(huán)境)的平衡,及保持它們與和平與安全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并為此通過參與的方式促進相關專家、文化經(jīng)紀人及中介人之間的合作。締約國應承認非遺在城鄉(xiāng)環(huán)境中的動態(tài)性質,并應將其保護工作完全集中于與現(xiàn)有國際人權文件,社區(qū)、群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要求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相容的非遺。
171.只要其發(fā)展計劃、政策和方案涉及非遺或可能影響其可行性,締約國應努力:……(d)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專家和文化經(jīng)紀人的合作,在文化藝術界內外都將非遺保護適當融入計劃、政策和方案中。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基本文件·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22年版本》,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22年,第61頁。https://ich.unesco.org/doc/src/2003_Convention_Basic_Texts-_2022_version-ZH.pdf,下文對《公約》基本文件的引用均為此版本。
2030 年議程可被視為一個全球道德議程。介于《公約》與2030 年議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的關聯(lián),亟需一個與眾多文化經(jīng)紀人相關的倫理參考框架和工具。
倫理學在人類學的專業(yè)和學術議程中更為重要。①L. Meskell & P. Pels,“Introduction,”in L. Meskell & P. Pels, eds., Embedding Ethics, Oxford-New York, 2005, pp. 1-28. C.Fluehr-Lobban, Ethics and Anthropology: Ideas and Practice, Lanham: AltaMira Press, 2013, pp. 5-6, 22.這一點在美國尤為突出:“人類學”一詞在美國涵蓋的范圍比在歐洲通常要更為廣泛,包括了文化和語言研究、考古學、生物人類學和骨骼分析。因此,有關倫理、文化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和醫(yī)學倫理的問題和討論以及種族主義或種族定性問題均影響人類學。美國人類學家的傘式組織美國人類學會(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簡稱AAA)制定了以下七項核心原則,并以超鏈接形式進行逐條具體闡釋,包括解釋、注釋、案例示范、困境、注意事項和其他相關道德規(guī)范的超鏈接。②AAA,“Principles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https://www.americananthro.org/LearnAndTeach/Content.aspx?ItemNumber=22869,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不要傷害;
在工作上保持開放和坦誠;
獲得知情同意和必要的許可;
仔細權衡對合作方和受影響方的道德義務(二者可能相互沖突);
使成果便于獲?。?/p>
保護和保存記錄;
保持相互尊重和合乎道德的職業(yè)關系。③AAA,“Anthropological Ethics,”https://www.americananthro.org/ethics-and-methods,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上述第170 和171 條出自《業(yè)務指南》新增的第六章,著重于在國家層面保護非遺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準備此章文本的兩次政府間委員會常會上,比利時代表團發(fā)揮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文化經(jīng)紀(人)”概念的納入就證明了這一點。最終,第六章在2016 年5 月29 日至6 月1 日在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的締約國大會上正式通過。④M. Jacobs,“Chapter VI. How and Why the SDGs Entered the Paradigm of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Heritage: the‘Sixth Chapter’,”C. Bortolotto & A. Skounti,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side a UNESCO Convention, London: Routledge, 2023, pp. 55-70.此外,在2012 年至2016 年參加政府間委員會常會期間,比利時代表團,特別是馬克·雅各布,積極參與了關于倫理原則的討論。2012 年12 月,政府間委員會秘書處受命制定“道德準則范本”。2015 年12 月,在溫得和克(納米比亞)舉行的政府間委員會第十屆常會上通過了《倫理原則》。其間,為了達成共識并說服政府間委員會的成員,專家組(馬克·雅各布是其中一員)的工作遵循了兩條軌道:一方面,決定制定一份有限的倫理原則清單,最好如十誡一般容易記憶;另一方面,設想?yún)R編一整套工具,對倫理原則清單進行詳細闡述,建立相互關聯(lián)的圖表、說明、解釋、示范實踐,并在后期達成建立監(jiān)督和仲裁結構的共識。
政府間委員會在第十屆常會上(Decision 10.COM/15a)批準保護非遺的十二項《倫理原則》自2016年起納入《公約》基本文本:
根據(jù)2003 年《公約》及現(xiàn)有保護人權和土著人民權利的國際準則性文件的精神,制定本保護非遺倫理原則。該等倫理原則代表了一系列范圍廣泛的理想原則,被廣泛地認為構成直接或間接影響非遺的政府、組織和個人的優(yōu)秀實踐,以確保其存續(xù)力,由此確認其對和平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貢獻。該等倫理原則是對2003 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實施《公約》業(yè)務指南和各國立法框架的補充,旨在作為制定適合當?shù)睾筒块T情況的具體倫理準則和工具的基礎。
EP1.社區(qū)、群體和有關個人應在保護其自身非遺中發(fā)揮首要作用。
EP2.社區(qū)、群體和有關個人為確保非遺存續(xù)力而繼續(xù)進行必要實踐、表示、表達、知識和技能的權利應予以承認和尊重。
EP3.在國家之間以及社區(qū)、群體和有關個人之間的互動中,應盡量相互尊重并尊重和相互欣賞非遺。
EP4.與創(chuàng)造、保護、維持和傳播非遺的社區(qū)、群體和有關個人之間的所有互動,應以透明合作、對話、談判和協(xié)商為特征,并以自愿、事先、持續(xù)和知情同意為前提。
EP5.社區(qū)、群體和有關個人對其存在對非遺表達有必要的工具、物品、人工制品、文化和自然空間和回憶地點的享有應予以保證,包括在存在武裝沖突的情況下。對享有非遺特殊方面的習俗做法應予以充分尊重,即使這種尊重可能限制更大范圍的公眾享有。
EP6.各社區(qū)、群體或個人應評定其自身非遺的價值,該非遺不應受制于外部對其價值的判斷。
EP7.創(chuàng)造非遺的社區(qū)、群體和個人應從保護該遺產所產生的精神和物質利益中獲益,特別是社區(qū)成員或他人對其進行的使用、研究、文件編制、推介或改編。
EP8.非遺的動態(tài)和鮮活本質應持續(xù)獲得尊重。真實性和排他性不應構成對非遺保護的擔憂和障礙。
EP9.社區(qū)、群體、地方、國家和跨國組織和個人應對可能影響非遺存續(xù)力或相關社區(qū)的任何行動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短期或長期、潛在和確定影響進行仔細評估。
EP10.社區(qū)、群體和相關個人應在確定何物對其非遺構成威脅(包括脫離情境、商品化和失實陳述)以及確定如何防止并減輕該等威脅時發(fā)揮重要作用。
EP11.應充分尊重文化多樣性及社區(qū)、群體和個人的特性。就社區(qū)、群體和個人承認的價值及文化規(guī)范敏感性而言,在設計和實施保護措施時應特別考慮性別平等、青年參與和對族裔特性的尊重。
EP12.非遺保護對人類具有普遍意義,因此應通過雙邊、次區(qū)域、區(qū)域和國際各方合作進行;但是,不應將社區(qū)、群體和有關個人同其自身非遺相分離。①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Decision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10.COM 15.a,”https://ich.unesco.org/en/Decisions/10.COM/15.a,發(fā)布日期:2015 年12 月4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在遺產政策學術課程的教育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系列原則并不容易記憶,學生很難掌握其內容和結構,而且他們認為一些原則之間存在互相矛盾和沖突。
對此,荷蘭非遺知識中心(Kenniscentrum Immaterieel Erfgoed Nederland,簡稱KIEN)嘗試將其概括為六項原則。內容如下:
1.首要是在與非遺的社區(qū)、群體和個人的互動中相互尊重和欣賞。
2.(非遺)實踐者自行確定非遺對他們的價值,并自行負責保護這一遺產。
3.(非遺)實踐者始終參與保護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對非遺保護始終擁有發(fā)言權并且獲得最大程度受益。
4.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多樣性應始終受到尊重,非遺保護應特別注意男性、女性和青少年的平等權利,以及各種族認同的平等權利。
5.非遺的活態(tài)和動態(tài)的特性在任何時候都受到尊重,任何人都不應被遺漏。
6. 出于對非遺多樣性和相關人員的尊重,以及出于對有不同體驗的和反對這種遺產的其他人的尊重,所有非遺,包括列入社會議題的遺產,都應在相互尊重和對話的氛圍中對待和處理。①KIEN, “Ethische uitgangspunten voor het borgen van immaterieel erfgoed,” https://www.immaterieelerfgoed.nl/nl/ethischeuitgangspunten-voor-borging ,發(fā)布日期:2019 年9 月1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荷蘭非遺知識中心:《保護非遺的倫理原則》)
KIEN 總結的六項陳述雖簡潔,卻只概括了十二項原則的部分內容和力量。以第三條陳述“(非遺)實踐者始終參與保護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并且對非遺保護始終擁有發(fā)言權且獲得最大程度受益”為例,該陳述遺漏了一些與《公約》相關的重要關鍵詞?!皩嵺`者”(荷蘭語原文beoefenaars,可譯作英文中的practitioners)一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未將“利益攸關方”納入考慮范圍。也正因如此,選用CGIs 的縮寫代替繁冗的“社區(qū)、群體和個人的參與”表述方式目前具有重要意義。②[比利時]馬克·雅各布:《不能孤立存在的社區(qū)——作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 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防凍劑的“CGIs”與“遺產社區(qū)”》,《西北民族研究》,2018 年第2 期。公約第十五條“社區(qū)、群體和個人的參與”被視為核心條款。③“締約國在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時,應努力確保創(chuàng)造、延續(xù)和傳承這種遺產的社區(qū)、群體,有時是個人的最大限度的參與,并吸收他們積極地參與有關的管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基本文件·2003 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22 年版本》,第10 頁。為了抵制談論(當?shù)兀┥鐓^(qū)的過度簡化,我們可以建議堅持使用“社區(qū),群體和個人”的完整表達方式,或采用CGIs 的縮寫,或可效仿佛蘭德政府的遺產法令制定,借用歐洲委員會《文化遺產社會價值框架公約》(又稱《法魯公約》,2005)中的“遺產社區(qū)”的開放性定義。④《法魯公約》中對“遺產社區(qū)”的定義如下:“基于本公約的目的,……(b)遺產社區(qū)是在公共行動框架內,由珍視自身希望的文化遺產的特定方面,以保護和傳承給后代的人所構成?!盋ouncil of Europe, “Council of Europ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he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for Society,” https://rm.coe.int/1680083746,創(chuàng)建日期:2005 年10 月27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佛蘭德政府制定的2008 年的遺產法令以及后續(xù)的2012 年和2017 年版本均借用了《法魯公約》中“遺產社區(qū)”的概念。[比利時]馬克·雅各布:《不能孤立存在的社區(qū)—作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 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防凍劑的“CGIs”與“遺產社區(qū)”》,第20 頁;M. Jacobs,“Article 15.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ies,Groups, and Individuals. CGIs, not Just‘the Community’,”in J. Blake & L. Lixinski, eds., The 2003 UNESCO Intangible Heritage Convention: A Commenta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pp. 273-289.
第三條陳述中,“始終參與”未能涵蓋《倫理原則》的內涵,特別是在EP4 中“以自愿、事先、持續(xù)和知情同意為前提”的概念。EP4 不僅強調“事先知情”,更是創(chuàng)新性地加入了“持續(xù)”一詞,用英文“sustained”表述,強調延續(xù)和跟進。因此,“事先、持續(xù)和知情同意”這一表達結構現(xiàn)已被引入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公約基本文件的文書中。⑤L. S. Michelle & W. Wendland,“Article 13. Ethical and Legal Considerations in Researching, Documenting, and Ensuring Access 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 J. Blake & L. Lixinski, eds., The 2003 UNESCO Intangible Heritage Convention: A Commentary, pp. 217-242, 229.“持續(xù)”一詞,開啟和調動了整體活力,為后續(xù)行動、監(jiān)測、調整、定期重新啟動開辟了途徑。由此,我們期待教科文組織的某個部門或服務、某個NGO、某個科學學科(或許民俗學/民族學,抑或人類學?),甚至某個機構,來開發(fā)適當?shù)墓ぞ卟⒅贫ê罄m(xù)程序,開創(chuàng)先例。
“最大程度受益”可指EP7 表述中“獲益”一詞。這可以看作是“獲取和惠益分享”(accessand benefit sharing,簡稱ABS)概念的超鏈接,通常與“事先知情同意”(priorand informed consent,簡稱PIC)相提并論。EP4 和EP7 中的類似聯(lián)系啟發(fā)我們借鑒《生物多樣性公約》建設過程中圍繞PIC 和ABS 的經(jīng)驗、程序和工具。①D. Schroeder,“Justice and Benefit Sharing,”in R. Wynberg, D. Schroeder & R. Chennells, eds., Indigenous Peoples, Consent and Benefit Sharing: Lessons from the San-Hoodia Case, Berlin: Springer, 2009, pp. 11-26.值得引以為鑒和再次強調的是,這并非簡單的填寫表格,而是通過制定一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協(xié)議來促進的一個過程。②D. Schroeder,“Informed Consent: From Medical Research to Traditional Knowledge,”in R. Wynberg, D. Schroeder & R.Chennells, eds., Indigenous Peoples, Consent and Benefit Sharing: Lessons from the San-Hoodia Case, pp. 27-51.
在制定十二項倫理原則的激烈論爭中,各項原則是逐句逐字協(xié)商通過的。因此,可以通過重新排序各項原則的方式對其進行深度解析。正如協(xié)商參與者之一馬克·雅各布2017 年在列日大學學術手冊中的反思和發(fā)現(xiàn)。③M. Jacobs,“La sauvegarde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et l’éthique, ”in F. Lempereur, ed.,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Lièg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Liège, 2017, pp. 247-259.
值得注意的是,“社區(qū)、群體和(有關)個人”出現(xiàn)在十二項倫理原則中的十一項中。EP8 是唯一的例外,其目標與教科文組織總部這一主管部門名稱重疊:活態(tài)遺產處(Living Heritage Entity):“非遺的動態(tài)和鮮活本質應持續(xù)獲得尊重?!痹摼浔砻鞣沁z不同于世界遺產,也不同于以往的民間傳說模式。“真實性和排他性不應構成對非遺保護的擔憂和障礙”一句,從長遠角度強調了對非遺的使用問題。該項幾乎暗示了非遺有其自身的“生命”形式,或具有相對的自主性。
“相對的自主性”的概念是近半數(shù)的倫理原則的核心,也是活態(tài)遺產的核心,更是CGIs 的核心。這就凸顯了《公約》第十五條的力量?!白鹬亍币辉~傳達著一種希望承認和認真對待“自主性”的愿景。十二項原則中的七項均可放在“干預”的標題下。“干預”通常來自上層和外部,并基于改善世界的動機或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保護”(safeguard/safeguarding)一詞可被視為一種中央管理機制,只在十二項倫理原則的五項中(EP1、EP4、EP8、EP11、EP12)有所明確提及。④《公約》2022 版的中文譯本中,EP7 中也出現(xiàn)了“保護”一詞,但對應的是英文版中的“protection”一詞,且“保護”(protection)對象為非遺所產生的精神和物質利益,并非非遺本身。因而不納入此處討論范圍之內。 詳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Basic Texts of the 2003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2 Edition), https://ich.unesco.org/doc/src/2003_Convention_Basic_Texts-_2022_version-EN_.pdf, p. 144.
以下六個關鍵詞有助于將十二項倫理原則從“相對自主性”到全球倫理關注(其中2030 年議程和《業(yè)務指南》第六章是最主要的例子)進行解碼、重新排列和解讀:
活態(tài)遺產(EP8)
CGIs 及其非遺(EP1、EP2、EP5、EP6)
CGIs、國家及其非遺(EP3、EP7、EP10)
與CGIs 的所有互動、合作和同意(EP4)
所有對CGIs 或非遺有影響的參與方(EP9、EP11)
在一切層面上保護非遺(EP12)
鑒于“相對(本地)自主性”和控制,并包括世界主義或聯(lián)合國“大家庭”價值觀的軸心,這些倫理原則之間乃至自身都存在明顯的緊張關系。請注意,在一些國家,EP6“各社區(qū)、群體或個人應評定其自身非遺的價值,該非遺不應受制于外部對其價值的判斷”和EP10“社區(qū)、群體和相關個人應在確定何物對其非遺構成威脅(包括脫離情境、商品化和失實陳述)以及確定如何防止并減輕該等威脅時發(fā)揮重要作用”兩項與EP11“在設計和實施保護措施時應特別考慮性別平等、青年參與和對族裔特性的尊重”和EP12“保護非遺是人類長期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應通過雙邊、次區(qū)域、區(qū)域和國際各方之間的合作來進行”兩項之間存在緊張和矛盾關系。
慮及因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EP9 所提出的“對可能影響非遺存續(xù)力或相關社區(qū)的任何行動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短期或長期、潛在和確定影響進行仔細評估”這一項挑戰(zhàn)幾乎是不能落實的。
在2015 年的第十次常會中,政府間委員會鼓勵締約國和其他國家和地方組織根據(jù)這些倫理原則,進一步開發(fā)和更新各自國家或特定部門的道德守則。該行動要體現(xiàn)社區(qū)、群體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性(Decision10.COM/15.a, para8)。①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Decision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Committee: 10.COM 15.a,”https://ich.unesco.org/en/Decisions/10.COM/15.a,發(fā)布日期:2015 年12 月4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此外,政府間委員會授權秘書處開發(fā)一個附有工具箱的在線平臺(Decision10.COM/15.a, para9),要包括實用指南和現(xiàn)有道德守則示例,以協(xié)助締約國和其他組織開發(fā)和更新各自的道德守則。而且,第10號決定邀請經(jīng)教科文組織認證的NGO 參與信息的豐富和共享,跟進并促進倫理原則在線平臺的更新。②同上。
《公約》的ICH NGO 論壇在過去十年中蓬勃發(fā)展,并有潛力繼續(xù)發(fā)揮作用。至2022 年底,該論壇尚未正式納入教科文組織在線平臺的一部分,就其前景而言,新近開發(fā)的一項關于旅游和非遺保護的重要網(wǎng)絡應用程序,可以視為該論壇發(fā)展方向的參考典范。此外,Volkskunde的一期特刊在這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ICH NGO 論壇對此有所明確提及。③ICH NGO Forum,“Web Dossier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tourism,”https://www.ichngoforum.org/webdossier-o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nd-sustainable-tourism,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目前,佛蘭德的參與方(例如NGO“非遺工坊”④“非遺工坊”(Werkplaats Immaterieel Erfgoed)是教科文組織認可的佛蘭德NGO,致力于在當代和多樣化共存的核心中保護非遺。該組織在教科文組織ICH NGO 論壇的建立和發(fā)展上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并在國內與佛蘭德政府共同管理比利時非遺保護官網(wǎng)immaterieelerfgoed.be。約林·奈林克(Jorijn Neyrinck)擔任其協(xié)調員和國際運營。詳見https://immaterieelerfgoed.be/nl/。)在《公約》的最高層次發(fā)揮積極作用并產生全球性影響。自2015 年以來,不僅比利時的NGO,許多國際組織也有機會發(fā)揮作用。在教科文組織的網(wǎng)站上可以找到幾個類似的倫理學寶庫和工具箱。①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Global Ethics Observatory,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152796,2007 年。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Bioethics,”https://www.unesco.org/en/ethics-sciencetechnology,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International Declaration on Human Genetic Data,” https://www.unesco.org/en/legal-affairs/international-declaration-human-genetic-data,創(chuàng)建日期:2003 年10 月16 日,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International Bioethics Committee (IBC),” https://www.unesco.org/en/ethics-science-technology/ibc,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WIPO 制定的有關版權和知識產權的文書可以被采用,并與教科文組織的非遺保護案例和典范建立超鏈接。②WIPO,“Global Reference on IP and GRs, TK and TCEs,”https://www.wipo.int/tk/en/global_reference.html,瀏覽日期:2023年2 月2 日。WIPO, “Codes, guidelines and practices relating to the recording, digitiz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CEs,” https://www.wipo.int/tk/en/databases/creative_heritage/,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荷蘭和比利時佛蘭德社區(qū)在保護非遺的倫理原則的政策和實踐方面的經(jīng)驗帶來了哪些啟示呢?
在荷蘭,KIEN 提供了一個框架。③J. Bakels,“Controversieel Immaterieel Erfgoed,”https://www.immaterieelerfgoed.nl/nl/controversieelerfgoed,瀏覽日期:2023年2月2日。他們考察了三個敏感領域:12 月5 日至6 日的節(jié)慶活動中的虛構人物,公共活動中使用火的非遺(例如煙花、篝火和碳化物射擊)以及傳統(tǒng)中使用動物的非遺(例如獵鷹、馬的傳統(tǒng)等)。以面部彩繪和滑稽夸張裝扮對白人以外的人種的扮演活動,使用有污染性的粉塵和燃料的行為和動物福利問題都產生了社會爭議。引人注目的是,有爭議的遺產本身的框架建立被質疑為“污名化”。作為替代方案,有人提出委婉說法“運動中的遺產”,強調遺產與更廣泛社會中不斷變化的規(guī)范和價值觀的相互作用。該方案著重于遺產實踐與社會上(有時來自同一群體或社區(qū)內部)的批評聲音之間的摩擦和矛盾。
我們從倫理原則中識別的矛盾和張力指向了保護非遺的實踐中的一些嚴峻現(xiàn)實。一方面,外部的框架、期望和工作等因素發(fā)生了變化,并且,這些變化也轉譯為法律和公共話語。另一方面,當?shù)厣鐓^(qū)遵循著其初始期望。然而,事實也證明CGIs 可以具有靈活性。KIEN 網(wǎng)站上的知識共享文件表述如下:
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觀的轉變顯然對非遺的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給實踐者帶來了應對新情況的挑戰(zhàn)(有時是在短時間內)。對于實踐者、遺產社區(qū)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來說,火焰、圣尼古拉斯慶祝活動、以及與動物的互動是非遺體驗的中心,這與他們的個體和群體認同感密切相關。……
盡管有如此聯(lián)系,許多群體和個人在“重新思考”其遺產的形態(tài)時表現(xiàn)出了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力。這與對非遺核心價值的反思密切相關:只要這些核心價值完好無損。這樣的核心價值往往指的是社會凝聚力:“只要一起建設/慶祝就可以繼續(x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做出調整,使其自身遺產得以存續(xù)并保持活力,為未來保護該遺產。④KIEN, Welke inzichten leverde dit op? https://www.immaterieelerfgoed.nl/nl/page/9716/welke-inzichten-leverde-dit-op,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此外,對于遺產社區(qū)來說,采取行動并與政府溝通很重要,尤其是在獲取許可證方面。
KIEN 選擇“有爭議的非遺”作為2017 至2020 年的一個重點研究方向:“如何應對關于非遺的社會討論?”①KIEN, Immaterieel erfgoed als proeuin van een mondialiserende samenleving: Kennisagenda 2017-2020,https://www.immaterieelerfgoed.nl/image/2019/1/31/h1_kennisagenda_20217_2020_controversieel_immaterieel_erfgoed.pdf (《非遺作為全球化社會的樣本:知識議程2017—2020》).免責聲明上特別指出:“KIEN 對‘有爭議的非遺’一詞的使用是純屬描述性的,意思是:‘社會上討論的非遺’。因此,‘有爭議的’一詞并不意味著對遺產本身的價值判斷。”②Ibid., p. 20.
自2019 年以來,佛蘭德非遺清單文件的提交程序有所補充,要求簽署倫理協(xié)議框架,即《倫理原則聲明》,并考慮到了與有關動物福利的種種矛盾。
與佛蘭德非遺名錄相關的倫理原則如下:
1.遺產社區(qū)自行為佛蘭德名錄提名其非遺。
2.遺產社區(qū)始終參與和非遺相關的識別、記錄及其他保護行動。
3.佛蘭德清單框架內的非遺和保護措施以尊重人權為基礎。違反國際人權文書或違反比利時和佛蘭德法規(guī)的非遺或保護措施不能列入清單。如果由于法規(guī)的變化,已經(jīng)包含在名錄中的非遺或保護實踐與適用的法規(guī)發(fā)生沖突,除非符合法規(guī),否則可從清單中移除。
4.動物福利也是佛蘭德非遺清單的關注點。
5.基于相互尊重和對話的原則,佛蘭德清單希望能夠明確體現(xiàn)佛蘭德遺產社區(qū)非遺的多樣性。
6.佛蘭德非遺清單可以包含那些有可能會受到不同實踐和愿景的影響,或者可能會成為社會爭議的非遺項目。
7.出于對非遺多樣性和相關人員的尊重,并尊重那些對該類遺產缺乏經(jīng)驗或持反對態(tài)度的人員,所有非遺,包括現(xiàn)已認定的有爭議的遺產,都應在相互尊重和對話的氛圍中應對和解決。
8.強烈建議致力于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有助于為保護非遺(政策)提供靈感或建設指導方針。③佛蘭德文化、青年和媒體部, “Verklaring Ethische Principes verbonden aan de Inventaris Vlaanderen van het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p. 1。
2022 年的一份公開綜合文件,明確指出了與《公約》倫理原則建立聯(lián)系,并希望繼續(xù)致力于這些原則:
2019 年佛蘭德清單的創(chuàng)新也涉及對倫理原則的更多關注。非遺是動態(tài)的,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而演變,有時會導致沖突和討論……“倫理原則聲明”是佛蘭德名錄申請程序的一部分。通過這種方式,佛蘭德遵守了教科文組織在2015 年根據(jù)《公約》制定的倫理原則。遺產社區(qū)簽署的聲明是一項工具,主要是為了提高認識和承諾做出努力。一方面,遺產社區(qū)及其福祉和同意始終是核心。另一方面,遺產社區(qū)必須意識到其他人有時會對遺產有不同的體驗或反對。對此,政策期望其有通過對話來協(xié)商的意向。④佛蘭德文化、青年和媒體部,Het Vlaamse Beleid Voor Het Borgen Van Het Immaterieel Erfgoed, Apr. 5, 2022, p. 19. https://www.vlaanderen.be/cjm/sites/default/files/2022-05/Geactualiseerde%20beleidsvisie%20immaterieel%20erfgoed.pdf(《佛蘭德保護非遺政策》),瀏覽日期:2023 年2 月2 日。
在精細的政策文件中,這段論述可視為在佛蘭德制定一套相關文書的第一步。其中還提到了2018年通過退出《代表作名錄》來解鎖阿爾斯特狂歡節(jié)這一非常復雜、模棱兩可和有爭議的事件,這導致該狂歡節(jié)在教科文組織網(wǎng)站上的移除。這一案例頗有研究價值。
佛蘭德政府確定的未來幾年優(yōu)先行動重點的八項挑戰(zhàn)之一就是關注多方聲音和處理與遺產相關的爭議。佛蘭德政府、支持中心和其他參與者似乎也認同馬克·雅各布2017 年的分析。①E. Doesselaere, “Op zoek naar het evenwicht,” Faro. Tijdschrift over cultureel erfgoed, vol. 15, no. 2 (2022), pp. 62-65.(《尋找平衡》,《Faro.文化遺產期刊》)
5.4 以復調型對話方式發(fā)展非遺領域……增加對復調型對話的關注:允許提出不同的觀點并考慮這些觀點及其解釋。畢竟,同樣的遺產在不同的眼光下可能有不同的含義。在非遺政策中進一步發(fā)展這種復調型對話是一項重要挑戰(zhàn)。尋求在遺產社區(qū)的自主性與更廣泛的社會或政府的影響或干預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還需要注意的是,遺產社區(qū)通常由多個組織和個人組成,并非單一同質,相反有時其內部會有不同的觀點和愿景?!?015 年,教科文組織在《公約》中采納了一套倫理原則。此框架適用于平衡兩方的關系:一方面是遺產社區(qū)的重要性和自主權,另一方面是可能性的外部干預措施(例如來自政府、私營部門或旅游業(yè))……近年來,我們的社會中許多關于反種族主義、性別激進主義、生態(tài)學、動物福利等社會辯論在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與傳統(tǒng)相關的高度敏感的激烈的公共辯論?!紫?,佛蘭德政府希望為復調型對話提供框架,并激發(fā)人們的認識和反思。遺產社區(qū)在佛蘭德清單框架內簽署的“倫理原則宣言”是一項年輕的文書,我們希望進一步努力在此基礎上更有建設。該宣言不應僅僅被視為一種形式,而應進一步發(fā)展成為一種工具,以培養(yǎng)更多的道德意識和對復調型對話的反思。例如,遺產部門可以圍繞此宣言制定配套行動,例如辯論之夜、學習日或培訓活動。此外,幕后工作也很重要,在這當中,服務提供方和其他參與方與遺產社區(qū)和其他各方可建立重要調解和對話機制。與其他國開展關于如何處理困難主題的經(jīng)驗交流將對我們的工作極具啟發(fā)性。此外,研究項目可以幫助詮釋各類主題并提供具體背景知識,有助于增進理解。②佛蘭德文化、青年和媒體部,Het Vlaamse Beleid Voor Het Borgen Van Het Immaterieel Erfgoed, pp.33-34.
此外,該段對教科文組織的(部分尚未制定的)文書集和佛蘭德的文書做出了明確區(qū)分:
理想情況下,保護非遺的倫理文書應該進一步擴展。畢竟,教科文組織的倫理原則主要是為了保護遺產社區(qū)和非遺免受不當?shù)耐獠扛深A。此外,佛蘭德清單中的倫理原則聲明現(xiàn)在主要是針對遺產社區(qū)自身倫理行為的文書,尚未能在更廣泛的背景下有效保護遺產和社區(qū),例如反對商業(yè)用途。未來幾年,我們可以繼續(xù)與該部門共同致力于此。在沖突中,佛蘭德政府通常不會表態(tài),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會介入。調解工作最好由文化遺產組織來完成,因為他們與相關遺產社區(qū)的關系更密切。因此,必須認可遺產組織的作用,并應注重其組織內部員工的能力建設。調解的過程通常是隱形的,這些工作需要特定的技能和知識,并且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征。③同上,第34 頁。
來自佛蘭德政府非遺政策文件的這段論述體現(xiàn)了通過培養(yǎng)復調性對話,發(fā)揮遺產組織的作用,并增強各方能力建設的方式,與倫理相關的各種挑戰(zhàn)正在被務實而反思性地框定。從強調遺產社區(qū)、框架和能力建設的前期發(fā)展,到“遺產經(jīng)紀”這一關鍵性成功因素,匯集在一起。倫理問題終于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