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軒
1982年3月10日,長沙當(dāng)?shù)卣谛蘅槜铋_慧烈士故居——長沙縣開慧鄉(xiāng)板倉楊家老屋時,在故居的楊開慧臥室后墻中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沓楊開慧的珍貴手稿,共有7份12頁,4000余字,是一些詩文和書信手稿。因藏在墻內(nèi)已50余年,紙張已泛黃,有的字跡已殘缺。由于當(dāng)時客觀原因,這些信件沒能送出。發(fā)現(xiàn)這些手稿時,楊開慧已犧牲52年,毛澤東也已去世6年。楊開慧自1927年與毛澤東分別到1930年英勇就義,在白色恐怖的三年里,她深知敵人不會放過自己,早就做好了隨時被捕和犧牲的準(zhǔn)備,她把自己三年來寫下的詩文書信分別藏匿在屋內(nèi)不易發(fā)現(xiàn)的地方。信與詩文內(nèi)容大多是記述她對毛澤東無盡的思念、擔(dān)憂和憂傷。字里行間展露出對丈夫刻骨銘心的愛和無時無刻不在的思念與苦楚,讀來讓人動容讓人落淚讓人心碎。她在信中寫道:
潤之:“幾天睡不著覺,無論如何,我簡直要瘋了。許多天沒來信,天天等。眼淚……我不要這樣悲痛,孩子也跟著我難過,母親也跟著難過。簡直太傷心了,太寂寞了,太難過了。我想逃避,但我有了幾個孩子,怎能……五十天上午收到貴重的信。一個月一個月,半年一年以至三年……沒有他的音信,以前的事一幕一幕在腦海中翻騰,以后的事我也假定……”
信的字跡雖有缺失,但所表達的情感是清楚的。信中所說貴重的信,是毛澤東與她分別那年寫給她的,信中告訴她分別后生意不好,但現(xiàn)在逐漸興旺了(此為暗語,是說分別后革命形勢不好,現(xiàn)在逐漸好起來了)。收信后,她異常激動,欣喜若狂。她寫過幾封信,但由于黨的秘密交通站屢遭破壞,信無法送出。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中,在白色恐怖下堅持革命斗爭的共產(chǎn)黨人,隨時都有犧牲的可能。在那種環(huán)境下,長時間收不到毛澤東的信和消息,讓楊開慧異常擔(dān)心和苦悶。她寫道:
“天哪,我總不放心他!只要他好好地,天保佑他罷。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不能忘記他。晚上睡在被子里,又傷感了一回。聽說他病了,并且是積勞的緣故,這真不是一個小問題,沒有我在旁邊他不會注意的,一定要累死才休!”
長時間沒有丈夫的任何音信,等待和煎熬折磨著她。她寫道:
“又是一晚沒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憐的小孩,又把我拖住。我的心挑了一個重擔(dān),一頭是他,一頭是小孩,誰都拿不開。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總不能不愛他,我怎么都不能……人的感情真是奇怪……我真愛他呀!
“昨天我跟哥哥談起他,顯出很平常的樣子,可是眼淚不知怎樣就落下來了。我要能忘記他就好了,可是他的美麗的影子、他的美麗的影子,隱隱約約看見他站在那里,凄清地看著我。誰把我的信帶給他,把他的信帶給我,誰就是我的恩人?!?/p>
這么哀婉、凄楚而又動人心魄的文字,在中國歷史上怕也不多見,它是從內(nèi)心深處噴涌出來的,不是那種無病呻吟的文字可比。
在這些手稿中,有一篇《偶感》,前一段是:
“天陰起溯風(fēng),濃寒入肌骨。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備?孤眠誰愛護,是否亦凄苦?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茲人不得見,惆悵無已時。心懷長郁郁,何日復(fù)重逢?!?/p>
這首詩反映出楊開慧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丈夫,操心他的疾病他的生活,想她不在身邊他會不會孤獨凄苦,以及書信不通又不能相見的惆悵之情。
楊開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在板倉楊家老屋。1916年暑假,毛澤東第一次去板倉拜訪老師楊昌濟(楊開慧之父)。1918年6月,楊昌濟應(yīng)蔡元培聘請任北京大學(xué)倫理學(xué)教授。毛澤東赴京組織赴法勤工儉學(xué)時,楊昌濟自掏腰包還幫著籌措資金,并讓毛澤東暫住楊家,后來又推薦他到北大圖書館工作,這無意間促成了楊開慧與毛澤東的愛戀關(guān)系。楊開慧1922年初入黨,是早期婦女解放運動的倡導(dǎo)者之一。她在1920年與毛澤東結(jié)婚,結(jié)婚七年間,毛澤東因革命事業(yè)四處奔波,楊開慧除照料毛澤東生活外,還主動承擔(dān)起機要交通和秘書工作,找資料,抄寫文章,隨形左右。1922年10月,長子毛岸英出生;1923年11月,次子毛岸青出生;1927年4月,小兒毛岸龍出生。楊開慧3次生子,毛澤東都不在身邊。毛岸龍出生4天后,毛澤東匆匆趕回家,望著虛弱的妻子,握著她的手愧疚地說:“你三次生產(chǎn),我都不在你身邊守著,真是對不起?!睏铋_慧卻說:“生孩子是我們女人的事情,你在不在,我都要生呀”。
楊開慧從小就有很強的同情心,見到殺雞殺豬都會心生悲憫。她同情那些窮苦人,恨世道的不公,她說:“我忌恨那些穿華服只顧自己快活的人。我熱天和下層生活的人一樣,穿大布衣”。她性格喜靜不喜運動,自幼身體孱弱,勞累過度還時還暈倒。就是這樣一個弱女子,婚后為不影響毛澤東的革命事業(yè),幾乎挑起了全部家庭重擔(dān)。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形勢越來越嚴峻。8月31日,毛澤東急于去湘贛邊界組織秋收暴動,他連夜將楊開慧和幾個孩子送回板倉。據(jù)他們的保姆陳玉英后來回憶:“當(dāng)時我正在生病,睡在床上起不來。聽說是毛主席送他們回來的。毛主席從屋后竹山翻過來,腳都沒歇,又翻過后山走了”??梢姰?dāng)時離走之急,沒想到至此人各天涯竟成永別。此后,楊開慧一邊帶孩子,一邊堅持地下工作,她參與組織了長沙等地的武裝斗爭,秘密發(fā)展黨組織。
1927年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按預(yù)定計劃爆發(fā),極大震撼了國民黨當(dāng)局。他們立刻加緊對毛澤東的搜捕,賞洋5000元”。這讓楊開慧日夜擔(dān)驚受怕,寢食難安。長沙的環(huán)境變得更加險惡,湖南軍閥何鍵抓不到毛澤東又懸賞1000大洋捉拿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
1929年3月7日,《國民日報》刊載了一則消息:朱德的妻子伍若蘭被捕后慘遭殺害,頭顱被高懸示眾。看到這則消息后,楊開慧感覺到危險正一步步逼近自己,她開始對自己的后事進行安排。與毛澤東分別的兩年中,極度的思念和白色恐怖時刻籠罩著她。此時她將自己的生死已拋在腦后,但對母親和幾個孩子割舍不下。
1929年5月16日,她給弟弟楊開明寫了一封信托付后事,即《給一弟的信》(沒能送出),信中說:
“說到死,本來我并不懼怕,而且可以說是我歡喜的事。只有我的母親和我的小孩呵,我有點可憐他們!而且這個情緒,纏擾得我非常厲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鬧了一晚!
“我決定把他們——小孩們——托付你們,經(jīng)濟上只要他們的叔父長存,是不至于不管他們的,而且他們的叔父,是有很深的愛對于他們的。
“倘若真的失掉一個母親,或者更加一個父親,那不是一個叔父的愛,可以抵得住的,必須得你們各方面的愛護,方能在溫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長,而不至于受那狂風(fēng)驟雨的侵襲!”(叔父指毛澤東的弟弟毛澤民、毛澤覃)。
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潛回板倉看望母親和孩子,不幸被敵人密探發(fā)現(xiàn),當(dāng)晚80余人包圍了楊家。她和8歲長子毛岸英及保姆一同被抓走。楊開慧被捕后,中共地下黨和楊開慧的親屬四處營救,許多社會知名人士也出面保釋。何健迫于壓力,表示只要楊開慧同意登報聲明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guān)系,就可交保釋放。但被楊開慧斷然拒絕,在嚴刑拷打下,她堅貞不屈,始終不吐露黨組織和毛澤東的任何信息,并說:“死不足惜,只要潤之革命早日成功?!焙捂I惱羞成怒,于11月14日下午,將楊開慧槍殺于長沙市瀏陽門外識字嶺。楊開慧犧牲時年僅29歲。
毛澤東當(dāng)時正在江西境內(nèi)組織第一次反“圍剿”,聽到噩耗,悲痛欲絕。他寫下一首《蝶戀花·向板倉》的詞來祭奠愛妻:
霞光褪去何凄楚,
萬箭穿心不似這般苦。
奈何吾身百莫贖,
待到九泉愧謝汝。
無感霜風(fēng)侵蝕骨,
此生煎熬難與外人吐。
慟聲悲歌催戰(zhàn)鼓,
更起刀槍向敵仇。
毛澤東
一九三零年寒冬
詞中“霞光”暗喻楊開慧,楊開慧號霞,字云錦。毛澤東和楊開慧往來書信,素以“霞”、“潤”互稱。此詞表達了毛澤東極度的悲痛之情,詞中有“萬箭穿心不似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贖”之句,并有“待到九泉愧謝汝”,表明了毛澤東深深的愧疚和自責(zé)。
他還托人將信送給楊家親屬,信中有“開慧之死,百身莫贖”之語,并附親擬的碑文:“毛母楊開慧墓 男岸英 岸青 岸龍刻 民國十九年冬立”及立碑費用30塊大洋,通過黨的地下交通線設(shè)法轉(zhuǎn)交板倉楊家。
和楊開慧分別后,毛澤東也很思念妻子并不斷打聽她的消息。并曾得到楊開慧已在白色恐怖中被敵人殺害到有誤消息,而此時楊開慧尚未被捕。1929年11月,毛澤東得知楊開慧還活著,立即寫信給上海的中央常委李立三,詢問楊開慧的通信地址。
楊開慧的犧牲,對毛澤東精神打擊很大,很長一段時間他都不能原諒自己。他覺得是自己連累了她,認為如非他故,開慧或不致遭此大難,甚至在他的晚年,只要提起楊開慧都會讓他陷入痛苦。新中國成立初期,毛岸英有一次與父親談及母親在獄中的最后日子,說媽媽被捕后早將生死置之度外,她要他記住獄中的事情,如能出去告訴爸爸。毛澤東頓時熱淚盈眶,說你母親能毅然拋下年邁的母親和三個年幼的孩子,凜然赴死,這是常人很難做到的。
毛澤東對楊開慧感情極深,1920年他和楊開慧結(jié)婚前夕,他專門為她寫過一首《虞美人·枕上》: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shù)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
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在毛澤東所有詩詞中,這種婉約風(fēng)格的愛情之作實不多見,從此詞可看出毛澤東對楊開慧的愛之切思之深,楊開慧將這首詞一直珍藏在身邊,她曾讓好友李淑一看過。
1923年年底,毛澤東受黨委派去廣州參加國民黨一大。和楊開慧告別前,毛澤東又寫了一首《賀新郎》: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fēng)掃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詞中表達了毛澤東含淚別妻的痛苦之情,以及對妻子深深的愛意,讀來讓人感慨。這首詞最早發(fā)表于1978年9月9日的《人民日報》。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能看到的毛澤東詩詞共有39首(1964年出版的37首和1975年發(fā)表的2首),此詞不在其列。毛澤東對這首詞異常珍視,我們今天能看到的約有3個版本(本文所用為《人民日報》刊用稿),原因是毛澤東一生中對此詞多次修改,最后一次修改已80高齡。他還不止一次將此詞抄錄送人。1937年曾抄錄贈給女作家丁玲,1961年又將此詞親手書寫交給貼身衛(wèi)士張仙鵬,叫他好好保存,1973年冬,他已重病纏身,又讓人拿來詞稿,反復(fù)斟酌修改并加上標(biāo)題,注明是1923年12月所寫,交給保健護士吳旭君抄正保存。這體現(xiàn)了毛澤東少有的重視,可見他一生都沒有放下。1950年5月26日,毛澤東專門讓毛岸英回板倉探親并為母親掃墓,由此可見一斑。毛澤東去世兩周年時,《人民日報》為紀念這位偉人首發(fā)此詞,采用了吳旭君保存的詞稿。
1957年2月7日,李淑一給毛澤東寫信,附上自己于1933年夏所寫的《菩薩蠻·驚夢》詞(內(nèi)容為思念丈夫柳直荀),并打聽柳直荀的消息,同時希望毛澤東能將寫給楊開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詞抄錄相贈。李淑一的信和詞在毛澤東內(nèi)心激起了難以平撫的波浪。5月11日,毛澤東給李淑一回信,告知柳直荀已犧牲,并說:“大作讀畢,感慨系之。開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寫了吧。有《游仙》一首為贈”,他還拜托李淑一“暑假或寒假如有可能,請到板倉代我看一看開慧的墓”。
這首詞就是后來名揚遐邇的《蝶戀花·答李淑一》(原名《蝶戀花·游仙》):
我失驕楊君失柳,
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
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
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
淚飛頓作傾盆雨。
1958年1月1日,這首詞由湖南師范學(xué)院院刊《湖南師院》首發(fā),并將詞名改為《贈李淑一》。此詞一經(jīng)發(fā)表,國內(nèi)大小報刊爭相轉(zhuǎn)載,民間傳誦,注家蜂起。在這首詞里,毛澤東再一次表達了對楊開慧的深深懷念。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闊別了32年的故鄉(xiāng)。物是人非,此時他的愛妻和好幾位親人已壯烈犧牲,他感慨萬千,寫下了那首著名詩篇《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nóng)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使毛澤東想到了為換取新中國而犧牲的親人和無數(shù)革命烈士,吟唱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流傳千古的豪邁詩句。
讀之入夜,情不能已,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
我在想:毛澤東固然偉大,他領(lǐng)導(dǎo)中國共產(chǎn)黨和全中國人民抗擊日寇并推翻了蔣家王朝,建立了一個嶄新的中國,但如果沒有楊開慧在他身后為他撐起一片天,沒有如楊開慧一樣的無數(shù)革命女性無私的巨大奉獻和流血犧牲,那中國革命的進程又會是什么樣的呢?
楊開慧烈士值得每個中國人敬仰和銘記。她永遠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