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紹興年間,江蘇吳江橋的橋身側(cè)壁,一夜之間,被人用毛筆書寫了一首《洞仙歌》詞:
飛梁壓水,虹影澄清曉,橘里漁村半煙草。今來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雨巾風(fēng)帽,四海誰知我,一劍橫空幾番過。按玉龍、嘶未斷,月冷波寒,歸去也、林屋洞天無鎖。認(rèn)云屏煙障是吾廬,任滿地蒼苔,年年不掃。
這首詞,意境高遠(yuǎn),頗有些豪邁之氣,結(jié)尾又有些憤激的歸隱思想,可謂寫得十分成功。而且,字體書寫得也龍蛇飛動,縹緲縱逸。只是并沒有注明這首詞是誰作的,又是誰寫上去的。因為橋身離水面極高,站在橋上不能書寫,站在水面上也辦不到。于是,人們結(jié)合這首詞的意境與這首詞的書法藝術(shù),便紛紛推測,說這首詞是神仙呂洞賓所作。
消息傳開,立即轟動,自然也傳到了宋高宗那里。宋高宗是作詞的能手,也是藝術(shù)鑒賞的專家。他將抄錄下來的《洞仙歌》仔細(xì)地看了幾遍,莞爾一笑,說:“我看寫作這首詞的人是一位福州秀才,不是什么神仙呂洞賓?!北姶蟪家宦牳咦诘呐袛?,立即傻了眼,向高宗請教說:“皇上說是福州秀才,不知道理何在,請明示?!?/p>
高宗又微微一笑,說:“我是從這首詞的用韻推斷出來的,你看,這首詞上片用韻‘曉‘草‘老;下片用‘帽‘過‘鎖‘掃,其中‘過‘鎖就是福州口音,所以我才這樣判斷?!北姶蟪家宦?,十分佩服。
宋高宗的判斷是否正確呢?事實證明,完全正確。
這首詞的作者名叫林外,字豈塵,是福建晉江人,紹興三十年中進(jìn)士,官至興化縣令。那么,他又是如何書寫上去的呢?原來,他雇了一艘大船,在船上堆上高高的臺子,站在臺子上書寫的。
這件事,不僅反映了高宗的藝術(shù)判別力,而且告訴我們,詩詞的用韻特別重要,中國古代至今都有研究音韻學(xué)的人,西方學(xué)者也往往從音韻入手,對詩歌進(jìn)行分析鑒賞,都說明了這一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