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淑貞
如今,不少年輕人都愛將“社恐”一詞掛在嘴邊,覺得自己在社交的時候會緊張、尷尬甚至恐懼。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還真有一種屬于精神疾病范疇的焦慮障礙,被稱為“社交恐懼癥”(簡稱“社恐”)。
◆孩子因“社恐”而不愿上學
兩年多前,高中生楊麗(化名)向父母提出了不去上學的請求。那段時間,她每天進校門前就會開始緊張,甚至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的癥狀,但她的父母不以為意,覺得這是孩子不想上學而編造的理由。
后來情況越來越嚴重,楊麗雖然勉強去了學校,但她整天趴在課桌上裝睡,以盡量避免與其他同學交流甚至對視。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她常常會臉紅、手抖、出汗,有一次甚至直接跑出課堂,把自己關在廁所里不愿意回教室。老師只好聯(lián)系家長。
母親送楊麗到醫(yī)院檢查后才知道,孩子身體并沒有問題,但心理上出現(xiàn)了社交焦慮障礙。楊麗很擔心別人注意自己,不敢與人對視,總覺得別人在笑話自己,并因此無地自容,還伴有手抖、惡心等癥狀,嚴重時會有昏厥的情況。
◆什么是社交恐懼癥?
“不少有心理問題的患者都有回避社交的癥狀,社交恐懼癥和恐高癥一樣,是恐懼癥的一種類型,主要表現(xiàn)為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難以控制?!睆V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理衛(wèi)生科副主任醫(yī)師劉建榮介紹,社交恐懼癥多在17~30歲期間發(fā)病,男女發(fā)病率幾乎相同。社交恐懼癥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的誘因而突然發(fā)病,主要癥狀是害怕在小團體中被人注視,不敢在公共場合說話,回避社交,比較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社會隔離。
社交恐懼癥的確切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它是由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既與遺傳有一定關聯(lián),又與一些人的后天成長環(huán)境有關。
從臨床表現(xiàn)來看,部分患者的社交恐懼癥發(fā)病只限于在公共場合進食、講話或遇到異性等情景,而在一部分人身上,恐懼的范圍可能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幾乎所有場景。
◆如何判斷是否“社恐”?
事實上,大多數(shù)正常人對社交活動場合也會產生一定的緊張、焦慮心理,而是否界定為心理問題,主要看這種社交恐懼發(fā)生的合理性、頻率,以及恐懼的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經癥狀、是否明顯影響讀書與工作、是否有回避行為等。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了社交恐懼癥?“社交恐懼癥的確診有多個方面的考量,包括持續(xù)的時間,如果出現(xiàn)反復或持續(xù)的回避行為,病程持續(xù)6個月以上,就要盡早就醫(yī)。另外,也要排除軀體疾病如內分泌疾病,還要通過一些心理咨詢,排除廣泛性焦慮障礙、疑病癥、抑郁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精神類疾病。”劉建榮說,社交恐懼癥患者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明知恐懼是過分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但仍無法控制。
◆如何克服“社恐”?
吳潔(化名)患有社交恐懼癥。她不喜歡交際的原因,并不是排斥與人交往,而是反感社交帶來的各種衍生問題。有時候因為自己的內向、膽怯,吳潔在一些事情上沒處理好,晚上就會翻來覆去地想,并懊悔自己沒有更勇敢一些,因此也就更抗拒出門社交。
一次,吳潔去燙頭發(fā),她覺得店員沒給自己選對卷度,但經過對方的說服,她一時接受了自己的發(fā)型,但回到家里對著鏡子時,又覺得自己燙發(fā)失敗了,一晚上都很懊惱,后悔自己沒有據(jù)理力爭。后來還是朋友出面幫她與店員溝通,對方愿意重新幫吳潔免費燙一次,吳潔才將此事放下。
每當要去陌生的環(huán)境或者要見陌生的人時,哪怕是因為工作需要,前一晚,吳潔都會在腦海里反復演練第二天的場景,盡可能地為一切能想到的狀況安排一個對策,讓自己鼓足勇氣。
“挫敗發(fā)生后,比起不斷地自我攻擊并因此恐懼社交,更正確的處理方式是找到自身的原因,同時也客觀地找外界的原因,在情緒層面上自我安撫,并且尋求他人的支持?!眲⒔s說,在人際交往中感到疲累是非常正常的,但隔絕自己甚至不與人交際是不對的。還是要學會慢慢面對自己內心的情緒、情感,接納自己、接納他人,在良性互動的關系中得到滋養(yǎng)和成長。
已經確診為社交恐懼癥的患者也不必過于緊張,對癥狀也不要過于在意,但要及時就醫(yī),經過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在醫(yī)生的幫助下控制癥狀。“如果可以接受半年到一年的持續(xù)心理咨詢,也許可以在治療過程中,慢慢分析其社交恐懼癥的成因:是否受到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或者是否受到特定情況的刺激等?!眲⒔s表示,臨床上,社交恐懼癥患者能堅持長期治療的并不多,大部分人的癥狀都不太嚴重,所以大多在確診后自己尋求克服的方法。
此外,治療社交恐懼癥常采用系統(tǒng)脫敏治療等行為療法,包括實景脫敏和想象脫敏。劉建榮介紹,起初可以對患者進行放松訓練,然后請患者按引起恐懼反應的嚴重程度,依次列出誘發(fā)社交恐懼的相關情境,并從引起最弱恐懼反應的情境開始,逐一讓患者身處其中,或由其想象身處這些情境之中。每一步驟以做到讓患者適應,并感到徹底放松為止,然后再接著適應下一個令其緊張的情境,直至最強程度的情境也不會引起恐懼為止。
對社交恐懼癥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來說,比起強制其社交或者嘲笑其癥狀,積極給予其支持和尊重才是最好的,這也更有利于患者更快地克服焦慮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