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第一中學 郭倩華
隨著新課程新教材的深入實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發(fā)生了深刻變革,不同學科承擔著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育人任務。在這一背景下,定位本學科的典型學習方式及其實施路徑,就是每個學科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幫助學生確立正確政治方向、提高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高中思政課必須直面社會真實問題,引導學生在深度參與課堂的基礎上,學會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從而堅定政治認同、落實公共參與、樹立法治意識。基于此,我們認為,高中思政學科的典型學習方式,指向三個關鍵詞:議題式學習、辨析式學習、活動型課程。
三個關鍵詞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具有內在關聯(lián)性和一致性,是圍繞核心素養(yǎng)目標構建的三位一體的教與學的新理念、新方式。
1.確定合適的議題。
議題,既包含學科課程的具體內容,又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既具有開放性、引領性,又體現(xiàn)教學重點、針對學習難點。議題能否有效突破,“議”是關鍵,議題既是名詞,規(guī)定了典型學習方式的特征,又是動詞,指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因此,在確立議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統(tǒng)籌課標與教材的關系,以課標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托,設置總議題和分議題,同時要合理統(tǒng)籌教學與評價等環(huán)節(jié),注重議題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增強議題式教學的導向性、針對性、實效性和參與性。
2.選擇恰當?shù)幕顒印?/p>
活動是議題的第一層顯性表達,可以說,活動的方式、活動的效果如何,是“議”是否必要、是否有效的關鍵。恰當?shù)幕顒?要具備下列條件:第一,從內容上來看,要能統(tǒng)籌議題所涵蓋的內容,為議題的突破搭建腳手架;第二,從結構上看,活動需有結構化、序列化的設計,遵循“感性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具體”的認知順序,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最后實現(xiàn)學生情感的升華;第三,從反饋上來看,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這一評價既可以由教師完成,也可以由學生完成。這樣,既提高了學生本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又引導學生尊重其他同學的參與,形成良性的活動型課程氛圍。
政治課常見的活動有兩類:課堂活動類,包括小組討論分享、課堂辯論、模擬發(fā)言、寫頒獎詞、設計學生活動方案、設計調查問卷等;課外活動類,包括文獻整理、資料搜集、社會調查、實地考察等。兩類活動各有特色,所以,在課堂實踐的過程中,應結合議題特點、素養(yǎng)目標等做出合適的選擇。
3.設置真實的情境。
“三新”背景下,情境成為課堂教學的標準配置,可以說“無情境、不教學”,情境既能讓學生直面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又能實現(xiàn)學習能力的遷移。所以,情境真實與否,就成了檢驗思政課是否求真的一個標準。
情境的設置應滿足四個要求:導向性、時代性、典型性、開放性。教師在選擇情境素材時,應自覺摒棄影響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增加學生負能量、不符合時代要求、不具有典型性、內容單一的情境,同時也不能回避社會熱點,甚至具有一定爭議性的話題。
課例1:“單一制和復合制”
該課例以“治不必同 堅定制度自信”為總議題,下設兩個子議題:由“微光匯聚 眾志成城”探究單一制,由“山火肆虐 連燒數(shù)月”探究復合制。
在子議題的突破過程中,設置了兩個活動:由兩個學生小組分別對中國抗擊重慶山火、美國應對加州山火的情形及原因進行課堂分享,最后設置了模擬活動:模擬外交部發(fā)言人,對新聞評論中的有關報道進行評論。
縱觀整節(jié)課,以三個主題活動為骨架,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了解社會、感知社會,活動的設置既符合教材邏輯,又符合學生認知邏輯,同時有效支撐并突破了主議題:“治不必同 堅定制度自信”,學生參與度高、課堂效果良好。
課例2:“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該課例以“探索基層自治的力量”為總議題,并圍繞總議題,遵循“由知到行,知行合一”的原則,設置了“走近居委會 走進居委會”“聚焦身邊事 協(xié)商顯智慧”兩個子議題,課程結構清晰嚴謹。
議題的推進要以活動為支撐,本節(jié)課,共設置了三個主題活動:“社會調查:你了解身邊的居委會嗎?”“走訪××社區(qū)反饋報告”“模擬基層民主協(xié)商議事會”?;顒拥男问椒浅XS富,集問卷調查、實地走訪、課堂模擬為一體,真正凸顯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課程理念。課堂實踐后,明顯感覺學生對活動型的課堂傾注了更多的熱情與興趣,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綜合能力有了明顯提升,真正踐行了“知行合一”的高階學習。
總之,一堂“三新”背景下的思政課,有其課堂內在的隱性邏輯:確定合適的議題、設置真實的情境、選擇恰當?shù)幕顒?引導學生在議題的突破中、在真實情境的體悟中、在活動的深度參與中,增強對社會的理解能力和參與能力,進而提高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