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土路兩旁的田塍地坎上,總會長出一蓬蓬散發(fā)著馥郁藥味的黃荊條。黃荊條莖干上長有四條棱,五片菱形的葉片從同一葉腋處生發(fā),沿圓弧向四周散開,仿佛指向天穹的綠色鵝掌。
冬天的黃荊條,樹葉隕落成怎樣的禿枝,我沒有一絲半點的印象,只是每到五黃六月,蓬勃惹眼的黃荊條才一下子涌入我的視野。我走在家鄉(xiāng)任一條土路上,都能聞見濃烈得讓人頭暈的黃荊條味道,它紫色長束的花序從來不見有毛毛蟲、蚜蟲之類的侵擾,只有蜜蜂、樵葉蜂將頭鉆進花心,露出笨拙的尾部,在里面采集花蜜。我很納悶,這些讓人頭暈的花朵,蜂兒采去后會釀出什么蜜來呢?這無害蟲問津的灌木引我動念,何必去大山里砍燒柴,砍上幾蓬路邊的黃荊條豈不更省力?可姐姐告訴我,黃荊條不扯火,一燒全是煙塵。我不相信,偷偷砍過一回,不僅砍的時候莖干綿韌難斷,砍回家后,曝曬好多天仍舊無法引火,只在爐膛里騰起嗆人的濃濃黃煙。此后砍燒柴時,黃荊條再未入我青眼。
但夏天的許多時日,我仍舊與黃荊條交纏在一起,它的氣味便重重地落入我的嗅覺儲藏庫,成為我記憶的秘藏。
如今,天氣炎熱的時候,我時不時就會聞到飄上鼻尖的澀澀藥味,我知道黃荊條的氣味應季而出了,許多兒時與黃荊條打成一片的情景,像江面上的浮標一尾尾從記憶中冒出頭來。
記得那時夏天的早上,母親總會給我布置任務,要我砍幾捆黃荊條,然后一束束鋪在辣椒、茄子、豆角壟上,蓋住它們的根部,一來減少水分蒸發(fā),二來避免滾燙的土壤灼傷植株。剩下的黃荊條,母親會將它曬得半干,然后晚上煴煙,驅(qū)趕稠密得撞臉的長腿蚊。
摻雜著黃荊條濃烈味道的煙塵滾滾而過,蚊子被席卷而去,凈場之后的曬場只有月光清灑,如今想來,那真是一幕令人留戀的場景。如今,當我一個人走在異鄉(xiāng)縱橫交錯的街道上,心中不時有怦然心動的暖流淌過,這溫暖中竟裹挾著一絲絲黃荊條的味道。
雖然黃荊條不能做燒柴,但那時我們上山砍柴的時候,常??硟筛S荊條對搭成捆條,用它將零散的一鋪柴火束成柴個子,扎在沖擔的兩頭挑回家去。黃荊條特別有韌勁,仿佛莖干中注入了一個頑強的靈魂。一根拇指粗的黃荊棍,若長在不缺水的地方,莖干上的四棱便會被日月?lián)崞?,它的頑勁更足,舞動起來更能“呼呼”生風,彈射出去的力度足可打跑一只撲上來咬人的惡狗。因了這,在港臺武俠片風靡鄉(xiāng)村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和許多小伙伴們手中都握有一根很漂亮的黃荊棍作為打狗棍,拿在手中不時亂舞一陣,享受它 “呼呼”作響帶來的愜意。
我二姐最會琢磨著制作玩具,她覺得玩打狗棍太過單調(diào),在她的策劃下,我們玩上了打陀螺。任何一個中心對稱的實物都可做陀螺,只是抽陀螺的鞭子二姐有所創(chuàng)新。她將打狗棍的末端鑿了一個小孔,然后系上長長的枸皮,為了防止枸皮晃動,二姐還發(fā)明了一種新穎的編織式打結(jié)法,枸皮系在打狗棍末梢,簡直與它渾然一體。纏著陀螺朝地上一放,“啪”一聲抽動,然后一下一下,打在陀螺上,仿佛一種柔勁包裹著陀螺,又有一種剛強注入陀螺,陀螺旋轉(zhuǎn)出“嗚嗚”的風聲。在“嗚嗚”風聲中,我們所有的疲勞、對食物求而不得的失落,一下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打陀螺累了的時候,我們便一溜兒坐在曬場的涼床上,我的父親,一個鄉(xiāng)村教師,便開始他每天一個故事的講述。講故事前父親往往會提出一個問題,這是他一貫的程序。他問:“你們知道黃荊條為什么總也長不高、長不大嗎?”
坐在涼床邊,年齡小的孩子直搖頭,年齡大的孩子便會說,它是灌木,當然長不高大,長高大了不就成喬木了嗎?
父親會說:“那它為什么只能成為灌木呢?這里有一個傳說,我說給大家聽聽?!庇谑?,父親便開始了故事講述。
相傳在三國時期,劉備的兒子劉禪年幼時不愛讀書,常常惹得他的老師生氣。有一天,劉禪又沒在學堂讀書,而是去了山里掏鳥窩。
他的老師秦宓十分生氣,直接追到山上,恨鐵不成鋼的秦宓順手折下一根黃荊條抽打劉禪。
但是劉禪不但不害怕,反而因為被打痛了,對這種植物生了怨恨,他頒下一道敕令:“我與丹景傳敕令,黃荊從此永不生。黃荊黃荊,千年不許長,萬年不許生?!睆拇艘院?,黃荊條就一直長不高了。
父親講的故事拉近了我和黃荊條之間的距離,我那時個子出奇的矮小,村里甚至有人開玩笑說我吃了石頭,從而長不高。我想我和黃荊條屬于同款,它因冒犯權(quán)貴受到責罰,那我呢?二姐說我太淘氣,所以長不高。我不相信她的說辭,露天電影中出現(xiàn)的主角都是淘的,可他們長得不僅高大,還俊俏呢。我私下里認為,我還淘得不夠,既然淘就得淘出水平來。從哪兒學來這水平呢?我犯難了。身邊沒有榜樣,他們都是循規(guī)蹈矩的乖孩子,這讓我苦悶不堪。稍后沒多久發(fā)生的一件事,讓我找到了解決的希望。
山旮旯的村民生活過得特別艱苦,家里勞動力強壯的,到年終時才有進項,能得到一點兒生產(chǎn)隊的分紅??稍S多家庭一年到頭出隊工,到頭來還是只能“吃周轉(zhuǎn)”,所謂“吃周轉(zhuǎn)”就是另外拿錢再買一些供全家人吃的口糧。所以除了幾粒飯,村里哪一家都極少能吃得上有口味的食品。讓人詫異的是,端午節(jié)吃粽子本就奢侈,我的母親還能包出別有香味的堿水粽子。因此,村里條件好一點的人家都請我母親去包粽子,完工時,他們還會給母親幾個粽子作為酬謝。那時不像現(xiàn)在,商場售賣的東西極其有限,我母親用的堿竟然是她自己生產(chǎn)出來的。
我見過母親生產(chǎn)那種堿水。她將曬干的黃荊條燒成灰,將灰倒入適量水中制成草木灰水,用紗布濾出渣滓,黃色透亮的堿水便出來了。她用堿水把糯米泡上一個晚上,第二天,將米瀝干后便開始包粽子。
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粽子顏色微黃,看起來就很有食欲,而且它獨特的香味和粽葉、糯米混合在一起,吃起來更是香味四溢,再加上口感非常的軟糯,因此會讓人胃口大開。
我悄悄問母親她是怎么知道這個包粽子的秘方的,母親說書上都有記載,包粽子的方法來自一本雜書,書名是什么她忘了,但黃荊條的藥用價值她很清楚,并且記得是從一本叫《本草綱目》的書上看到的,書上說黃荊條主要有“祛風滌痰鎮(zhèn)咳”的作用。
聽了母親的話,我對書籍產(chǎn)生了無限的渴望。只要看到地上有一片類似于書頁的紙張,我都會拾起來看看,要是上面還有鉛印的文字,我便如獲至寶,仿照它寫無數(shù)遍,直到對字里的每個筆畫了如指掌,我才稍稍停歇。然后,我用樹枝寫在泥地上,讓高年級的大孩子辨認,有些字他們也不認識,我就去問父母和老師。這讓我特別受益,在生產(chǎn)隊的學校學習僅兩年,老師便讓我去了大隊學校讀四年級。我對老師說,我還沒讀三年級哩。老師說,你認的那些字比三年級課本上還要多。
大隊學校的廁所旁是供銷社和五七工廠的畜欄,養(yǎng)著好幾匹驢子,看護驢子的老頭還兼拾荒,拾來的破銅爛鐵他就放在驢棚的上面。一次上完廁所,我走在驢棚邊,看到上面拾來的荒貨袋口驟然滑出一本書來,我情不自禁伸手拿來翻看。沒有封面,沒有封底,全部是一些代數(shù)公式和算法,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我決定偷偷帶回教室,一個人研讀。
每天我都看上面一個例題,然后思考每一個數(shù)學符號蘊含的邏輯性,像一個益智游戲,我深陷其中,解著一個又一個扣。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縣一中停辦一段時間的初中又開始招生了,學校讓我前去一試。我還記得語文是看圖說話,一個老漢,一手捏一只蚌殼,另一只手提一只鳥兒,滿臉得意的神情,我沒動筆,讀課外書太少的我看不懂這張圖畫的含義。但那一年數(shù)學題很難,我卻得到了唯一的滿分,后來,我在總分不足的情況下被破格錄取到了縣一中。
十一歲的我進入縣一中就讀后,身高不足一米二,到食堂去打飯的時候,打菜的師傅總會把頭從窗口探出來尋找我,看到我個子這么小,往往會額外加一塊肉給我,并大聲對我說:“多吃點,長高些。”
在教室上課時,我的咳嗽聲常常打破教室的寧靜,年幼的同學往往露出煩躁和厭惡的表情。父親來學校看我,得知我的近況,他將我?guī)メt(yī)院。醫(yī)生掃一眼我身上的黃色裸棉衣,那是村上一位退伍軍人捐給我的,沒有罩衣,又掃一眼我父親藍色中山裝手肘上的那塊顏色黑藍的補丁,這才如釋重負地對我們說,肺部沒毛病,主要是陰虛,需要靜養(yǎng)。在得知我在縣一中讀初中時,醫(yī)生對父親說,孩子學業(yè)這么繁重,又沒錢補充營養(yǎng),連吃有營養(yǎng)的菜都沒條件,還是別在縣城讀了,畢竟活下去才有一切。
我和父親從醫(yī)院前那條窄窄的巷子出來,懼怕中,我緊緊抓住黃荊條留存在我心中的影子,我想,它可以忍受任何惡劣的條件生存,我也能。
父親的臉愁苦得快淌下水來,我不以為然地對父親說,我就在這兒讀,像黃荊條一樣,栽到哪兒都能長成一蓬。父親聽了我的話,眉頭因焦慮而擰成的疙瘩才稍稍散開,他也開始說起黃荊條來。說黃荊樹生命力很強,基本不挑生長的環(huán)境,而且它花開得茂盛,花期也很長。突然他像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般叫出了聲:“回去我養(yǎng)一桶蜜蜂,黃荊蜜是蜂蜜中的佳品,又有營養(yǎng),一定可把你的身體調(diào)理過來!”
父親后來在來信中不斷告訴我他養(yǎng)蜂的進展。暑假的時候,偏屋里已聚攏一大桶蜜蜂了,父親戴著母親制作的防護帽,把一波波的蜜蜂轉(zhuǎn)場到一個又一個堤壩溝渠上,蜜蜂“嗡嗡”的喧鬧聲響徹在一蓬蓬盛開著淡紫色黃荊花的樹叢中,父親瘦削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我吃著父親從蜂巢上割下來的奶黃色蜂蜜,咳嗽聲漸漸稀落,個子也噌噌上躥。
初三那年暑假,我挑一肩公糧隨父親送往離家三里地的葛家埡糧庫,我頭戴一個自制的黃荊條圈,走起路來颯爽英姿,當村里人問我中考的情況時,我驕傲地對他們說,我被錄取到縣一中了。至此,父親徹底放下了對我身體的擔憂,他期待著我在求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今年七月,當我坐在魯迅文學院寬敞明亮的教室,向老師和同學們介紹我自己的時候,家鄉(xiāng)黃荊條的影子一下浮現(xiàn)在我眼前,我突然意識到,我就是家鄉(xiāng)那株長不高長不大的黃荊條,是母親給我的精神引領(lǐng),是父親給我的強身之功,將我灌溉成一個稍有點兒正型的模樣。是我適逢的風調(diào)雨順,以及太多有人文情懷的領(lǐng)導和老師給予我的關(guān)懷和幫助,讓我一個一直奮戰(zhàn)在高中物理教學一線的老師,在即將退休之際能重拾兒時的文學夢。每當夜闌人靜的時候,我坐在書房興味盎然地讀著一篇可心的文字,一抬頭,窗外清朗的月光下,黃荊棍舞動的“呼呼”聲似乎從歲月深處呼嘯而來。
責任編輯 高 璟
作者簡介:
王丕立,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毛澤東文學院21期作家班學員,魯迅文學院第二期湖南作家班學員。作品散見于《延河》《都市》《當代小說》《短篇小說》《雪蓮》《青春》等雜志。榮獲第六屆“讀友杯”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獎,2023年“小百花兒童文學獎”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