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摘要:兒童情緒障礙指發(fā)生在兒童青少年期的以焦慮、激越、恐怖、易激惹、抑郁、強迫、行為異常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情緒障礙,常常以行為障礙為突出表現,例如親子沖突、情緒沖動、電子產品依賴、自傷、學習成績下降,甚至拒絕上學等。臨床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情緒障礙是生物學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張改善家庭親子互動方式、學校及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進行干預。一名小學五年級男生出現了情緒障礙,心理教師聯(lián)合“家—校—醫(yī)”多重助人力量,經過多次家校會談、心理沙盤游戲疏導、系統(tǒng)重構等方式,幫助學生完成了心理和行為的轉化。
關鍵詞:兒童情緒障礙;家校醫(yī)合作;學生轉化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4-0059-05
一、個案概況
小竹(化名)是一名五年級的男生,性格敏感,較為孤僻,衛(wèi)生習慣不好,頭發(fā)經常油油的,衣服臟臟的,平時走路貼著墻角,與人交流時少有目光接觸。在班里朋友很少,有時和同學發(fā)生沖突無法解決時,會出現倒地顫抖等過度反應的情況。
小竹喜歡畫畫,在數學學習上有一定的優(yōu)勢,還是個“小書蟲”,常常一個人沉浸在電子書的世界里?;仡櫽啄陼r期的經歷,作為法官的媽媽,常年在外地工作;而爸爸是工程師,平時工作也很忙碌。小竹斷奶后,媽媽決定將一歲半的小竹交給姑姑和奶奶在老家撫養(yǎng),直至三歲才將孩子接回家中,爸爸和奶奶負責照顧,在外地工作的媽媽只能擠出時間偶爾回家看孩子。
他剛上五年級時,媽媽騰出了更多時間照看小竹,然而,小竹和媽媽的關系隨即降至了冰點,行為問題也逐漸暴露。好幾次,媽媽都發(fā)現小竹在上網課期間悄悄關閉了攝像頭,私下玩起手機游戲、看起網絡小說。提醒多次無效后,媽媽威脅小竹不好好聽課就沒收iPad,沒想到小竹的情緒瞬間爆發(fā),拿起一把水果刀怒不可遏地說:“你不讓我玩,我就殺死你?!彼麧u漸拒絕上輔導班,不做作業(yè),甚至拒絕上學。父母最初以孩子厭學、沉迷手機為由向心理教師求助,經過心理疏導,小竹的情緒有所好轉。但隨之而來的是一場生活上的巨變——奶奶生重病回老家養(yǎng)病了,小竹隱隱感知到即將失去重要的陪伴者,行為變得更加沖動和混亂。在一次因寫作業(yè)和媽媽發(fā)生爭執(zhí)后,小竹默默吞下一管外用藥,被緊急送至醫(yī)院洗胃。
二、評估分析
小竹的性格既內向沉默,又沖動暴躁,與幼年時期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根據精神分析理論,人的性格形成期主要在1~3歲,這期間的母嬰依戀關系,直接影響著性格形成,尤其是母親對孩子需求的回應和悉心的照料,能幫助孩子形成對這個世界和他人的基本信任,是孩子一生中最基礎的安全感來源,有了這份安全感,孩子才能建立穩(wěn)定的自我價值感。3~6歲是性格擴展期,這一時期父親角色的加入,對孩子規(guī)則感、秩序感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不幸的是,小竹從父母雙方身上都無法汲取正向的心理能量。一方面,小竹的媽媽由于在異地工作,缺乏對孩子的照顧,親子之間最親密的情感聯(lián)結被割斷,破壞了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進一步影響了他自我價值感的形成。
更糟糕的是,媽媽在少有的陪伴時間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督促孩子學習,給孩子報輔導班,監(jiān)控使用iPad的情況,因此經常和孩子出現爭執(zhí)。本就缺乏情感滋養(yǎng)的孩子在媽媽對于學習的高期待之下,更加無法感受到關心與愛,人就變成了學習的工具,情感變得更加荒漠化。
另一方面,奶奶和爸爸對孩子的教育中寵愛有余、約束不足,和媽媽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也進一步加劇了孩子內在的混亂感。出于對母愛缺失的補償心理,爸爸和奶奶在生活中對孩子的需求有求必應。小竹在低年級時,曾因惡作劇扎破了鄰居的汽車輪胎,爸爸的處理方式是替孩子賠禮道歉,事后缺少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上網課期間,小竹向奶奶索要手機,立場不夠堅定的奶奶最終還是向孩子妥協(xié)。這些教育方式上的偏差,常使孩子的內心處于一種矛盾狀態(tài),也錯過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生活習慣、交往技能的重要時機。
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小竹的問題行為,應先從他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和親子互動方式入手,幫助他打造更加安全穩(wěn)固的支持系統(tǒng)。
三、 輔導過程
第一階段:建立關系,走出情感荒漠
為了進一步幫助小竹打開內心,我先要嘗試和小竹建立信任的關系?!袄蠋熥罱那椴缓?,想找人聊聊天,你陪我到校園里散散步吧?!蔽仪山鑾椭遗沤獬類灋橛?,試圖和小竹拉近距離。我們走到竹韻園,一片圓嫩的竹筍驚喜地冒出了頭,我說:“快來認領一棵筍吧!據說竹筍的生長速度快得驚人,我們一起來見證生命的奇跡!”孩子在一片蒼翠的竹林一隅,選了一棵孤立在角落的嫩筍,也許這棵筍正是他內心的投影,整個輔導過程也伴隨著這棵筍的成長,我就此親切地稱他為小竹。接下來,我引導小竹進行了一次沙盤創(chuàng)作。
第一次走進輔導室的小竹,眼神閃躲、聲音細弱,仿佛犯了錯的孩子一般等待大人的“審判”。我讓小竹用手觸摸沙盤里的沙子,向他介紹這里是一個絕對安全,可以讓我們放松心情、忘記煩惱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用沙具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世界。小竹漸漸放下防備,順手拿起了一只“鱷魚”擺了起來。擺了三個沙具后,小竹告訴我擺好了。我知道這是他還不夠信任我的表現,所以無法自由地探索環(huán)境。我抱有極大的好奇,不斷肯定小竹的想法很有創(chuàng)意,在我的鼓勵下,小竹繼續(xù)開始了創(chuàng)作。
30分鐘后,小竹告訴我沙盤做好了。他向我講述這是一幅關于“沙漠”主題的捕獵場景。沙盤中部有兩只鱷魚在沙漠上曬太陽,四只沙漠蜥蜴正在覓食。一只大象正準備在水潭里喝水,旁邊是一條準備“吞象”的紅色蟒蛇。大象后方的恐龍也想吃掉這頭大象。沙盤上方一只“虎視眈眈”的老虎正準備捕獲前方的犀牛,沙盤中右部有一只正準備外出覓食的豹子。沙盤右下部有兩只海洋動物,一只抹香鯨與一只海豚正在水里游來游去,一條龍從海里探出了頭。
從沙盤的初始意向來看,畫面中使用的“鱷魚”“蜥蜴”“蛇”“恐龍”等動物,呈現出小竹內心狀態(tài)的“原始性”,缺乏生命活力與情感滋養(yǎng)。動物之間的關系是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反映出小竹對世界對關系的認知,就是殘酷的競爭。畫面中的動物大多形單影只,小竹解釋說一個人挺好的,不需要朋友,反映出小竹內心較為孤獨,缺乏人際相處的技能及經驗。但幸運的是,沙盤中大海里海豚、龍等動物的出現具有一定的療愈作用,象征著小竹渴望被愛、渴望強大,渴望整合各方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這些意象都給了心理教師很好的工作方向引導。
在小竹的描述中,媽媽就像一個沒有溫度沒有感情的木頭人。平時不在家,一旦在家就盯著自己學習、寫作業(yè),不允許自己玩iPad,一分鐘都不允許,我建議小竹可以和媽媽一起訂立契約,小竹非常憤怒地說“她會把契約撕了”。
爸爸和奶奶是小竹主要的依戀對象,但小竹非常沮喪地告訴我:“奶奶生了重病,回老家養(yǎng)病了。爸爸最近工作非常忙,有時徹夜不回來,爸爸讓我先睡覺。我決定凌晨4點起來寫作業(yè),因為這樣爸爸睡在我旁邊,他就能陪著我了?!边@份簡單的需求真令人無奈又心疼。在和小竹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小竹內心對父母的情感依戀需求非常強烈,但媽媽過度理性,爸爸工作忙碌,無法被滿足的情感需求逼迫小竹一個人孤獨地承受一切,所以小竹處處表現出對環(huán)境和他人的極不信任,缺乏學習動力。我及時將觀察所得、原因分析反饋給小竹的父母,并鼓勵家長為孩子的成長做出適度的調整和改變。
第二階段:家校會談,洞悉問題本質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通常與不良的家庭系統(tǒng)有關,為了防止“家長生病,孩子吃藥”的現象發(fā)生,我們向學生伸出援手的同時意味著需要家長和我們站在一起,一同做出努力,一同守護孩子的健康成長,于是我召集小竹的父母進行了幾次關鍵的家校會談。
前期會談時,小竹媽媽非??咕艹姓J孩子有心理問題,言談中頻繁出現“我認為”“我覺得”的思維方式,如“我覺得孩子沒有那么嚴重”“我認為他裝病就是想逃避學習”。家長把目光聚焦在寫作業(yè)和手機沉迷兩件事上,完全沒有意識到正是媽媽常年的缺席、對學習的高期待壓垮了孩子的神經。
在老師的指導下,家長主要做出了三方面的重要轉變。
1.放下對學業(yè)的執(zhí)念,積極修復關系
早年缺失的情感依戀關系,現在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耐心重新建立起來,也就是要“重新養(yǎng)育”孩子,關系好了,深層的學習動力才會產生。父母花了大量時間糾正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電子產品依賴等問題,實際上是“隔靴搔癢”,根本原因是孩子無法從關系中或生活事務中獲得滿足感,只能在唾手可得的電子產品世界里尋求短暫的滿足,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努力修復親子關系,幫助孩子找到快樂的替代。
我們建議小竹的父母務必保證放學后有一人陪伴在孩子身邊,任何精美的說教、昂貴的輔導班都不及父母扎扎實實、花費時間的陪伴。平時邀請孩子一起參與生活事務,例如做飯、插花、打掃衛(wèi)生等,適時肯定孩子的付出。周末為孩子創(chuàng)造和同學一起相處的機會,和同學吃飯、游戲、看書等,讓孩子體驗人際交往的快樂。我也從父母的反饋中看到很多可喜的小變化。
父母和小竹一起參加親子營、一起植樹,爸爸也為孩子創(chuàng)造很多和同齡人玩耍的機會,接受到關愛的小竹也在慢慢向外釋放愛,在媽媽心情低落時會給媽媽一個擁抱,還主動在公交車上把座位讓給媽媽。
2.放下指責,和孩子真心溝通
小竹不愿參加輔導班、不想寫作業(yè)、沉迷電子產品時,他是怎么想的,他的痛苦點又在哪里?指責的話只會將孩子推向對立面,發(fā)展到無話可談的地步,家長如果能先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了解他在玩什么內容、游戲究竟?jié)M足了他哪些方面的心理需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真的在和他一起面對問題。
一次,小竹早上因考試焦慮不愿進校,爸爸鼓勵孩子說“你很勇敢,能把不想去學校的想法告訴我們?!焙⒆拥呢撁媲榫w得到宣泄,并在爸爸的確認下找到了自身的正向資源,最終自己走進了校門。任何細小的溝通,都具有正向的教育意義,小竹爸爸放下了對行為的指責,抓住了這次隨機教育的機會。
3.放下完美期待,和孩子真實相處
家校溝通的大部分時間里,我們都在幫助父母處理焦慮情緒,焦慮的背后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完美期待,期待孩子在父母認為正確的道路上前行,一旦偏離軌道就會感到災難般的失控。
一次,小竹付費抄同學作業(yè),父母知道后認為孩子的行為出現了災難性的倒退,表現得非常急躁。在老師的安撫下,父母逐漸學習一邊觀察、一邊等待,積極和被抄作業(yè)同學的父母溝通,將問題交給兩個孩子自己解決。同學最終把錢退回,對方家長也在一旁“助攻”,引導孩子認識到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不能一抄了事,小竹還主動提出下周到同學家玩耍的請求,一次“危機”成功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所以,當父母發(fā)自內心接納真實的孩子,放下完美的期待,孩子就有了試錯的勇氣與成長的機會。
家長變了,孩子就變了。第二次沙盤制作過程中,小竹整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都“煥然一新”。
這次的作品主題為“鄉(xiāng)下小院”,小竹面帶笑容,神采奕奕地向我講述著。這是一座古老的莊園,在村子里安靜地矗立著,門口有兩只狗在等待主人歸來。主人乘船出海卻遭遇風暴迷失了方向,幸運的是海上燈塔為他指明了方向,幫助他找到了回家的路。
這次的沙盤意象象征意味濃厚,里面出現了多處治愈因子。風暴象征著孩子內心的沖突及目前面臨的困難,燈塔則是來自身邊重要他人的指引,意味著孩子在迷茫中已經找到了方向。整個作品營造出平靜安寧的氛圍,與第一次沙盤的“獵殺”氣息形成鮮明對比。
按照慣例要分享這周最開心的事,小竹興沖沖地告訴我,這一周爸爸不加班了,自己再也不用凌晨早起做作業(yè)。媽媽也回家陪著他,晚上還給他做了最愛吃的麥當勞雞肉卷。我順勢夸贊了媽媽手藝真好,小竹自豪地宣稱食譜是他給媽媽的,還要送給我一份他的“獨門秘方”。第二天上班時,我在辦公室地上發(fā)現有人從門縫塞進來一張紙,打開一看,正是小竹手寫的雞肉卷食譜。
媽媽跟我私下交流,也在感慨孩子的情緒狀態(tài)越來越好,約定的打游戲看電視的時間也能很好遵守,時間一到提醒他都能立刻停止。我欣慰地想,家長的改變以及老師的關注,給孩子內心注入了能量,孩子已經逐漸走出封閉的自我,有能量進行自我管理并與外界交流了。
第三階段:成長曲折,家校醫(yī)多方配合
一切都在持續(xù)向好時,小竹的心靈成長之路上又在悄然醞釀著更大的挑戰(zhàn)?;乩霞茵B(yǎng)病的奶奶猝然離世,小竹內心剛建立起來的安全感支柱又倒塌了一根。那一晚,小竹再次因為電子產品和媽媽發(fā)生了爭執(zhí),一氣之下吞下外用皮膚藥,被送至醫(yī)院緊急治療。小竹當時的情況已經超出學校心理輔導的界限,家長必須要尋求專業(yè)醫(yī)療機構的幫助,只有家校醫(yī)三方密切配合,才能徹底幫助小竹走出心理困境。
在接受了一個月的專業(yè)治療后,小竹重回課堂。接受專業(yè)的精神醫(yī)療干預對身心康復有一定的作用,但對于青少年來講,復課后回歸課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解決內心沖突、建立新的認知方式、提供社會情感支持也同樣重要。
眼前的小竹情緒平和多了,但眼睛里還是流露著憂慮。小竹在我的陪伴下又擺了次沙盤,這次的主題是“孤獨的星球”,描繪的是一名宇航員在茫茫宇宙中尋找著生命的跡象。我感知到孩子內心深處的孤獨感,便鼓勵孩子拉著宇航員的手,閉上眼睛跟著我復述:“你是最勇敢的宇航員,愛你的人從來沒有離開,他們有的變成了星星,在天空守望著你;有的在你身后,默默支持著你,當你抬頭或回頭時都能看見。”我借用與宇航員的意象對話為小竹注入情緒能量,小竹的眉頭也隨之舒展開來。
除了對孩子進行持續(xù)的心理疏導,我們還為小竹打造了一張牢固的“家-校-醫(yī)”支持之網。我們與家長保持著密切的家校溝通,針對家長提出的大大小小的教育困惑給出耐心的指導,囑咐家長遵醫(yī)囑定期帶孩子復查。
小竹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師也采取多種方式悉心呵護小竹的健康成長。小竹在生病期間落下了一些功課,當他背不過古詩時,語文老師便悄悄給他鼓勁兒:“老師相信憑你的實力,明天一早就背過了。”當他默寫不出單詞時,英語老師把正確的寫法寫在旁邊,不標注錯號和分數。當他數學計算有誤時,數學老師利用自習時間一對一講給他聽。
除了針對課堂學習的幫扶之外,我和小竹還一起組建了一個“星期四哈哈讀書聯(lián)盟”。小竹喜歡讀書,為了幫助他鞏固這個健康的愛好,替代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我每周會借給小竹一本兒童讀物,鼓勵他邀請同伴一起來分享書中有趣的情節(jié)。接下來的每個周四,我們時而在春光爛漫的校園角落一起品讀,時而在安靜的輔導室內放聲大笑,我們跟隨書中的主人公一起經歷冒險、感悟友情、面對離別并汲取能量。在這個過程中,小竹越來越能自如地表達情感,和同學的關系也越來越好。小竹父母欣喜地告訴我,孩子甚至主動要求家長早點送他來學校,因為他想成為第一個走進教室的學生。
第四階段:成長緩慢,用愛灌注希望
小竹已經重新適應了復課后的學習節(jié)奏,成長再次步入正軌。但成長的過程是螺旋式上升,常常表現為進兩步,退一步。臨近期末,小竹又產生了不愿上學的想法,小竹是一個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內心對自己的批評也嚴重,他無法面對重回課堂后跟不上學業(yè)的狀況,甚至連最擅長的數學都聽不太懂。于是,我將他接進了輔導室。
小竹帶著哭腔說,他再也受不了做不對題、寫不出答案的感覺。這段時間的心理治療,讓小竹在課業(yè)上落下了一些。但無法接受暫時答不出題的心態(tài)背后,是小竹已經在功利化的教育方式中,習慣性將自我價值與學業(yè)表現對等,“答不出”就是“我不行”。
我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正性資源,“能說出這樣的擔心,說明你內心有一顆優(yōu)秀的種子。其實你比想象中更強大,因為你已經非常勇敢地面對了人生的一次大考?!毙≈衩曰蟮乜粗?,我向他講述了一些名人戰(zhàn)勝厄運的故事,并解釋道:“真正的強者,不是考試成績有多優(yōu)秀,而是能夠勇敢從容地面對自己的脆弱、迎接人生的風浪。你因為生病休養(yǎng)了一段時間,換做他人,很有可能就被疾病擊垮了,但是你卻沒有?!?/p>
小竹若有所思,然后說道:“可我有時真的很想做逃兵,我一點都不勇敢?!蔽也钜稽c就陷入了“不允許”的思維誤區(qū),有時,來自成人的正向激勵背后,其實傳遞出的還是一種“我不接受你現在這個樣子”的拒絕。
我及時察覺了自己的想法,轉而去允許孩子暫時展露脆弱。我拍拍小竹的肩膀,說:“勇敢的人也可以偶爾當逃兵,暫時的逃避是為了積蓄能量,下一次再勇敢出發(fā)?!苯又夷贸鋈龔堄∮忻缘恼芰靠ㄆ?,讓他貼在書桌前,這是一份暖心的陪伴,也是一種精神的鼓勵。
期末考試前一天,小竹找到我,神色平靜地說:“老師您放心,我不害怕了,能考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努力過就不后悔?!?/p>
之后小竹的爸爸告訴我,這段時間孩子回家后讓他請了家教,為自己設定了明確的復習目標。
小竹順手遞給我了一幅他親手創(chuàng)作的畫作,并向我介紹道:“這是山海經里的神獸,擁有強大的能量?!?/p>
我問小竹:“這個神獸是誰呢?”
小竹俏皮地說:“是我,也是你?!?/p>
看來,小竹內心的能量已經逐漸蓄滿。我不由得感慨,作為心理教師,鼓勵孩子堅強的時候也要允許孩子展露脆弱,當孩子的負面感受被充分接納并允許后,孩子內心的力量就會扎扎實實地成長起來。
轉眼間,小竹來我的輔導室已經有半年,在多方力量的托舉下,小竹終于完成了情緒的蛻變。放假前,我和小竹又來到了竹韻園。小竹找到了那棵竹筍,如今它已長成挺拔柔韌的竹子,小竹用手撫摸著它,不禁陷入了沉思。我想,每棵竹子的高矮長勢雖有不同,但從來不缺向上生長的能量。待到甘霖滋潤大地時,它便會回應生命的召喚,跨越每一次成長的“阻礙”,節(jié)節(jié)向上。
四、輔導反思
面對學生表現出的心理或行為問題,輔導者需要用“系統(tǒng)觀”的視角進行預防和干預。
第一層系統(tǒng)指癥狀在孩子,病根在家庭。我們應該清醒而又敏銳地看到厭學問題背后是親子關系,甚至是整個家庭的互動模式出現了問題,所以輔導者應及時開展家校會談并給予家庭教育指導,對于嚴重的家庭系統(tǒng)問題也應及時轉介至專業(yè)機構進行長程家庭系統(tǒng)治療。
第二層系統(tǒng)指明晰能力邊界,匯聚“家-校-醫(yī)”多重助人力量。對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應及時進行轉介。但輔導者的工作也并非在學生接受專業(yè)醫(yī)療干預后就停止了,學生愈后重新回歸校園將面臨巨大的心理挑戰(zhàn),學校所成立的心理危機干預小組應協(xié)調各科教師為學生提供持續(xù)的心理支持。
第三層系統(tǒng)指改變是漸進式的,相信時間的力量。在改變過程中,孩子常常會出現走兩步退一步的情況。輔導者不僅要對干預的過程具備清醒的認知,也要及時處理來自自身和家長的焦慮情緒。打破的過程有陣痛,重建的過程很緩慢,但我們已經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