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曉佳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zhì)量評估指南》中指出:“玩具材料種類豐富,數(shù)量充足,以低結(jié)構(gòu)材料為主,能夠保證多名幼兒同時游戲的需要。”本文從自選、合作與創(chuàng)新三個維度,探究趣味編織活動的實施路徑。
在編織活動中,教師要結(jié)合各類材料的特征,為幼兒提供“材料包”,以供幼兒自主選擇,突出不同形式的編織活動的主題。例如,在對線、紙、布等編織材料分類時,可將這類材料收納在不同的區(qū)域。實際上,很多材料在其應用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在投放區(qū)域材料時,教師可以將可應用的、相似功能的材料整合在一起。
基于對“材料包”的選擇,幼兒可結(jié)合自身的興趣,做好后續(xù)編織活動的準備。為了幫助幼兒做好編織活動計劃,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可顯示編織流程的清單,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對編織什么、如何編織進行初步規(guī)劃。幼兒可以采用繪畫表征的形式,簡單描述不同的編織過程以及對不同材料的使用方法。教師結(jié)合幼兒所表征的內(nèi)容,給予針對性指導。
在編織階段,教師應為幼兒提供一些編織技法,如剪裁紙張、線團使用、布匹布置等。在豐富有趣、形狀各異的紙藝作品的影響下,幼兒會感受到活動的新鮮感。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動手嘗試,感受材料的質(zhì)地,體驗編織的樂趣。例如,教師可利用電子白板,播放使用彩紙和小眼睛編織“小魚”的紙藝過程。在幼兒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教師可順手用彩紙,準備好相應的材料。等幼兒觀看后,教師利用手中的材料再為幼兒演示一次。同時,可以借助電子白板,上傳一些成品照片,供幼兒觀察和參考。
在幼兒熟悉基本操作方法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相互合作,完成一些相對復雜的編織作品。雖然編織流程會變得相對復雜,但是能夠促使不同能力的幼兒在合作中提升能力。例如,活動前,豆豆準備好一個木框。由于木框較大,豆豆一只手拿不住。但是,如果她用兩只手拿,就做不了其他事情。于是,豆豆就對身邊的慧慧說:“我們一起編織小彩虹吧。你幫我拿木框,我來纏彩線。”慧慧欣然同意。于是,豆豆、慧慧一起合作,完成了“小彩虹”的編織。
在幼兒完成不同類型的編織作品后,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展示的平臺,引導幼兒回顧活動的過程,助推幼兒深化感悟,表達體驗,進而總結(jié)經(jīng)驗,助推幼兒自主創(chuàng)新。
教師可利用電子白板,上傳一些幼兒在活動中的圖片和視頻,引導幼兒回顧、分享活動過程。接著,拍攝、上傳幼兒作品,引導幼兒進行分享,簡單地說一說、講一講做了哪些事。教師要結(jié)合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例如,“豆豆,你在剪紙的時候,可以先從這邊剪,這樣會快一些。”“我們在纏繞彩線的時候,可以請同伴幫忙。兩個人互相合作時,彩線就不會亂掉?!薄@樣的引導式互助提示和分享式經(jīng)驗分享等支架,能夠幫助幼兒打開思維,體驗創(chuàng)作的趣味。
民間工藝創(chuàng)作具備延伸性,教師借助活動,結(jié)合幼兒的感受和體會,拓展幼兒的認知范疇,促使情境“生活化”。以下是一段師幼對話活動后的發(fā)散思考。
教師:我們編織的這些東西,可以用來做什么?
豆豆:可以掛在墻上,用來裝飾。
慧慧:可以擺在家具上,挺好看的。
教師:是的,我們編織的東西可以用來裝飾。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裝飾自己的家呢?你們會用什么裝飾呢?
…………
上述互動將編織活動與幼兒的現(xiàn)實生活關(guān)聯(lián)起來,拓展了創(chuàng)作范疇。
總之,趣味性是創(chuàng)作型活動的“底層原理”。在組織活動時,教師要不斷增強活動的趣味性,滿足幼兒的個體需求。這樣才能優(yōu)化活動流程,提升幼兒的活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