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10日,他從一個老鄉(xiāng)手中接過一雙新制的布鞋,便開始了長征。這雙布鞋,其實很普通,因為在瑞金,它無處不在,幾乎出征的戰(zhàn)士都擁有一雙。但它來自老鄉(xiāng)的饋贈,是一種情感的銘記。更重要的,它象征著一種特殊的資格被擁護。因此,它叫紅軍鞋,鞋幫上繡著“殺敵立功”。這大概是他人生中的第一雙布鞋,那么合腳,又是那么正式。
這個青年的名字,叫江耀輝,與他故地的鄉(xiāng)名一樣大氣,自帶光芒。這個名字,哪怕放在他戎馬的一生,也相當應景。但他戎馬的一生,鮮為人知。他一直記得,出征前老鄉(xiāng)對他說的一句話:“這雙鞋,穿到紅軍的腳上,就是量天尺?!焙髞?,江耀輝穿著它,不僅越過雪山草地,走出崢嶸歲月,還以文字的方式量出了它曾有的深度。
當時,在瑞金中央蘇區(qū),黨與群眾的魚水深情,佳話頻傳。盡管群眾的生活也十分困難,他們還是毫不吝嗇地拿出糧食、衣被、鞋襪、食鹽等支援紅軍??梢?,在那支前行的隊伍中,也一定還有很多把新鞋別在腰間的戰(zhàn)士。他們不舍得穿,或省著穿,是因為他們用生命懷揣著這雙新鞋,就像懷揣著革命必勝的信念。幸運的是,他們大多數人看到了“紅軍鞋”穿到解放,變成了“解放鞋”。一些人從紅軍變成了解放軍,又變成了建設者。
夕陽落入群山的背后,天地的盡頭暗淡著。遵義一戰(zhàn),差點讓江耀輝終結在青春里,幸虧腰間別著的這雙布鞋救了他。越往前走,路越是艱險,戰(zhàn)斗瞬息萬變,生死未卜。紅軍的隊伍在艱難中跋涉,翻過深雪覆蓋的山峰,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他們從瑞金一步步“量”到延安,早已忘了途中的艱辛與酸楚,但他們不會忘記,那些連鳥也飛不過去的地方,是懷里那雙老布鞋幫他們“量”過去的。
直到有一天,他那件在風雨和硝煙中褪色的軍衣被縫上一顆嶄新的紅星。江耀輝的目光開始明亮起來,腳步越來越堅定,他的腳下依然踩著被子彈穿破,被道路磨損的“量天尺”。量天尺,多么凜然、有力的比擬,我在心底暗暗佩服群眾的想象,更佩服江耀輝擁有一顆文藝家的心。那么多年過去了,那雙鞋,那個老鄉(xiāng)的話,竟那么清晰地印在江耀輝的腦海中。無疑,江耀輝以自己一生的信念,銘記了來自人民群眾的供養(yǎng)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