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祥
黎巴嫩雪松是黎巴嫩的國樹,被當地人民視為純潔和永生的象征。還有一棵果決堅毅、綽約多姿、卓爾不群的雪松,其深深植根于黎巴嫩大地,枝繁葉茂地伸展到阿拉伯世界和全球各地,這就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畫家、哲學家紀伯倫。作為當代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作為阿拉伯藝術史上第一個著名流派——旅美派的旗幟性人物,紀伯倫為全世界讀者留下了諸多文學經典和藝術精品。
紀伯倫被稱為“黎巴嫩文壇驕子”,也被譽為“東西方為之驕傲的、不朽的、世界性的作家”。這位二十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主要開拓者,像魯迅、泰戈爾一樣,被公認為是近現(xiàn)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偉大先驅。紀伯倫的名字最初是在北美大陸發(fā)光閃亮,嗣后如同一陣颶風迅速傳遍歐洲,在短時間內風靡全球,不僅獲得廣泛贊譽而且榮膺諸多榮耀,就連美國前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也禁不住贊許:“紀伯倫是最早從東方吹來的風暴,橫掃了西方,但他帶給我們海岸的全是鮮花。”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對紀伯倫也不吝褒獎之語:“真誠在我們這個時代是極為罕見的事了……紀伯倫最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的極度真誠……和他對人類的信念?!痹谛畔⒏叨劝l(fā)達的網絡化時代,所謂文學名家名作,就是也許知道其人其書,但未必人人閱讀過他的作品,紀伯倫就屬于這樣一個名家。紀伯倫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省臨海圣谷貝什里的一個馬龍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時未曾受到正規(guī)學校教育,后隨母親移居美國,在美國波士頓上學時顯露出藝術天賦,后來興趣轉向文學,初期用阿拉伯語,后用英語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紀伯倫的文學作品深受尼采思想的熏陶與影響,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作品不以情節(jié)為重,旨在抒發(fā)豐富的情感,其代表作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1908—1910年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一代雕塑藝術大師羅丹曾肯定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占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chuàng)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藝術博物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1931年4月10日,因肝硬化和肺結核以及長期酗酒,紀伯倫逝世于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圣芳心醫(yī)院。鑒于紀伯倫的詩歌、小說、散文和繪畫深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影響,他也由此被譽為“二十世紀的威廉·布萊克”。紀伯倫的文藝作品以“愛”與“美”為主題,吟詠母愛、歌頌祖國、贊美自然、思念故鄉(xiāng),其詩其文其畫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感情,特別是他那傷感的情調和奇麗的比喻,形成了唯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英語中甚至有了“紀伯倫體”這個詞。紀伯倫的文學作品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在阿拉伯國家和世界各國擁有大量讀者。早在1923年,紀伯倫的散文詩就由茅盾先生翻譯介紹到中國。1931年,著名作家冰心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深入了解紀伯倫開啟了文學的窗扉。2014年,九州出版社根據黎巴嫩新版《紀伯倫全集》引進翻譯了中文版,由著名翻譯家李唯中擔綱翻譯,全集不僅收有紀伯倫的散文詩,還囊括了他的小說、散文、演講、話劇、書信,以及紀伯倫生前親手繪制的插畫。全集共分為七冊,分別是《先知》《沙與沫》《淚與笑》《愛你如詩美麗》《藍色火焰》《光與靜默》《叛逆的靈魂》。
東方與西方、靈魂與肉體、孤獨與覺醒是紀伯倫作品的基本主題,每一個命題都是任何時代任何人無法回避的,這也是紀伯倫作品深受全世界讀者喜愛的根本原因。紀伯倫的《先知》在美國以英文發(fā)表后,立刻在西方社會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在全球刮起“紀伯倫風暴”。紀伯倫的文藝作品獨具一種風韻,其散文文筆輕柔、凝練雋秀,宛如行云流水;其詩歌語詞清新、奇異俏麗,色彩斑斕奪目;其小說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別致生動,想象力無比豐富;其繪畫意境恬淡高逸,超凡脫俗,非同凡響;其所有作品都含有神秘格調的天啟預言式語句,加之鏗鏘有力的音樂節(jié)奏感和舞蹈跳躍感,構成了為世人所公認的熱烈、清秀、絢麗的獨特風格。紀伯倫無以倫比的詩歌經典,清新雋麗的優(yōu)美樂章,決定了他是二十世紀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大半個世紀以來,他的散文詩享譽東西方世界,紀伯倫成為站在連接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是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其成就堪與泰戈爾相媲美!作為對一位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作家的紀念,美國華盛頓市政府興建了“紀伯倫公園”,并在公園內樹起紀伯倫的塑像。一位旅居美國的外籍藝術家,能在當地獲得如此殊榮,根本原因在于其作品具有高超的藝術品位和深邃的思想意境。曾經翻譯紀伯倫散文詩集的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冰心說過:“紀伯倫是貧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在講為人處世的哲理,于平靜中流露出淡淡的悲涼?!闭\哉斯言,紀伯倫的作品引導讀者與他一起歡愉悲戚,啟發(fā)讀者與他的心情一道馳向明麗的天空。按照紀伯倫的世界觀和藝術觀,美和愛是人類和平與世界和諧的本源和基石,他在散文集《淚與笑》中主張和倡導:“人生有兩件東西彌足珍貴:一是美,二是真。我在有愛的人的心里發(fā)現(xiàn)了美,在勞動者的手上發(fā)現(xiàn)了真?!薄叭藗円嘈琶赖纳衿媪α俊!币驗椋懊朗侨藗兩拈_端,是人們熱愛生命的起源,因為美可以把人們的靈魂返璞歸真為大自然”“一個人在心中渴望的美,比眼中看到的美更崇高”。他還諄諄告誡讀者:“只有美中才有真理,那真理顛撲不破;只有美中才有光明,那光明驅散黑暗,使人們免受欺騙?!奔o伯倫在作品中傾訴愛情的歡愉和失戀的痛楚,但絕不是從個人情感出發(fā),而是聯(lián)想到黎巴嫩的窮困與苦難,義正詞嚴地指出“愛是最高形式的正義”,“人們追求冰冷的物質,我卻追求愛的火焰”,“溫柔和善良不是軟弱和絕望的表現(xiàn),而是力量與決心的證明”。紀伯倫真誠地表達著對多災多難的祖國的留戀與珍愛:“您是我們心魂中的光與火,您是我們胸中跳動的心臟!”哲理詩是紀伯倫獨創(chuàng)的一種文體,它一方面迥異于歐美作家的寫作,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其他東方作家的手法,正是基于這一點,西方文藝理論界稱紀伯倫是一位“用心靈的血滴和靈魂的汁液創(chuàng)作的詩人”。
紀伯倫以一名大徹大悟的先哲角色回答讀者的提問,無論是對人生中的美與愛、愛情與婚姻、自由與法律,還是故國與他鄉(xiāng)、理智與情感、友誼與死亡,等等,紀伯倫如同尼采塑造查拉斯圖拉那樣一個先知來闡述自己的理念、觀點和價值取向,為自己也塑造了“亞墨斯達法”這樣一個先知,表達和傳遞自己所有的人生感知和文學體悟。特別是在闡發(fā)和釋解愛時,紀伯倫寫道:“愛只奉獻自身,也只從自身中獲取。愛不占有,也不愿被占有。愛在愛中一無所求?!薄暗肝业纳钜鄿I亦笑:淚,可以凈潔我的心靈,使我曉知生活的秘密與奧妙;笑,可以使我接近同胞,并成為我贊美主的象征與記號?!痹诩o伯倫的精神世界中,愛是純潔崇高的,是圣潔清純的,它與私欲無礙無涉。紀伯倫的墓地設在他的故鄉(xiāng)黎巴嫩北部古老的貝什里村那片雪松旁邊,紀伯倫的好友、與他比肩齊名的僑民作家米哈伊勒·努埃曼說:“紀伯倫不需別人用石雕、銅像來紀念他,作為一個人,他比石雕、銅像都更為不朽……最好的紀念,便是在人民中傳播他的文學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