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仁龍
打開《讀者》,便似進入芳香馨暖的叢林。這片林中有賞不盡的花,觀不盡的景。我喜歡這里四季交替的景象,春來草長鶯飛,夏時蓬勃茂盛,秋也不覺單調(diào),冬日有雪那便更好了。
我在林中奔跑,采摘知識之果以充饑?!秹糍x》中說:“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難尋,非生非滅,非色非心,浩如滄海,郁如鄧林。”《讀者》又似那指路人,帶我游走于這片幽深茂密的森林。
小時候,我常去一個叫王楠的老人那里蹭書看。早先他在鄉(xiāng)下教書,退休后在十字路口的西南角擺了個書攤。他的生意真是一般——我總是看到他用雞毛撣子在書本上撣來撣去的。我估摸,他或許就圖個與書為伴吧。我算得上他的???,去是常去,翻也常翻,只是幾年下來,沒買過幾本書。那時,我最喜歡他書攤上的《讀者文摘》(后來改名為《讀者》),覺得里面每一篇文章都是佳作。我常常裝模作樣地翻看雜志的目錄,就是不丟手。直到有一天,王楠說他想上趟廁所,讓我坐下來幫他看攤兒。美差啊,我哪里顧得上看攤子,眼睛只在字里行間游走,街上人來人往,我完全視而不見,丟了書我也不一定知道。從那以后,我每次去書攤,如果沒什么顧客,王楠就會去趟廁所,讓我?guī)退磾們?。每次,他去的時間都不短,足夠我將心愛的《讀者文摘》捧在手里,從容地瀏覽過目錄后,再看上一兩篇文章。有時,他也讓我?guī)兔φ碚頃?。時間長了,一老一少之間像有了某種默契。
后來,我將這段經(jīng)歷寫成文章《蹭書》發(fā)表在報紙上。而從蹭書開始直至今日,我依然認為自己僅僅是一個讀者,并且從未從《讀者》中走出。大抵再也走不出這片林子了,我便索性留下,成為她生命中的一個細胞。我想,無論將來怎樣,作為《讀者》的讀者這一身份是再也不會變的。
那時,我在樹影中披星戴月地走著,回味那段沉醉的時光,也會蕩漾出些許憧憬。我一直在向《讀者》靠近。路有時變窄,有時變彎,有時變得崎嶇。在這條路上,或許我的模樣早已改變,但《讀者》永遠不會變得陌生。我認為,唯有《讀者》才能令我自我充實并積蓄能量,于某一瞬間像煙火一樣綻放;再不濟,我也會如螞蟻般在文字間穿梭,沿著自己留下的標記去尋找,尋找曾經(jīng)的記憶,尋找行過的足跡。
后來,我也像螞蟻搬家一樣,將自己的文章《歲月的音符》“搬”上了《讀者》。終于,我在那片桃源中筑了自己的巢。
《讀者》對天下的讀者都是大公無私的。她坦誠而熱烈,因為專注于奉獻;她睿智而沉穩(wěn),因為每個字都有分量。我讀著《讀者》一路成長。讀著讀著,我也從一個讀者,讀成了《讀者》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