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峰
充滿浪漫和神秘色彩的中國動畫電影《大魚海棠》,曾吸引無數影迷前往福建土樓。影片中結構精致、風格獨特的土樓,令人印象深刻。女主人公“椿”的居所,外形為重心圓,復刻了現實中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承啟樓的樣貌;好友“湫”的家,則外形方正,出自永定的世澤樓,二者合起來寓意為“天圓地方”。
福建土樓的建造史長達千年,現存最古老的土樓是龍巖市永定區(qū)湖雷鄉(xiāng)的馥馨樓,它始建于唐代大歷四年(769 年)。經過歷代營建,上千座或圓或方或橢圓或弧形的土樓,如今依舊靜靜地坐落在閩西南的永定、南靖、平和與華安等地的山村間。
2008 年7 月6 日,福建土樓在第32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專家們認為:它是東方血緣倫理關系和聚族而居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見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藝術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價值”。與許多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遺址不同,福建土樓至今依然有人居住,將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蘊藉在客家人平實的日常生活中,是世界遺產中少見的“活”標本。
福建土樓多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現。如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由1 座方土樓、3 座圓土樓和1 座橢圓樓構成,整體布局酷似“奧運五環(huán)”點綴在青山梯田間,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土樓群”。在永定區(qū)湖坑鎮(zhèn)有個500 余戶的小山村,群山環(huán)抱,洪川溪穿村而過,30 多座土樓散落于溪水兩岸。舉目遠望,青山隱隱,碧水迢迢,加上農田、水車和座座土樓,構成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象。
土樓選址多依山傍水。依山而立,可以形成一道天然的保護屏障。土樓背后除了有山嶺護衛(wèi),還要確保林木繁茂,從而能蓄積雨水,避免水土流失或山洪侵害。土樓周圍河溪環(huán)繞,既可以解決農業(yè)灌溉用水,也提供了充足的生活飲用水。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十分重視對“風水林”的保護,在福建永定民間就有句俗語:“若要窮,砍后龍;若要了,破水口”,體現了“風水林”對當地人的重要性。土樓地基高度與河溪水位線要高差適宜。土樓地基退后并高于周邊河溪水位,可以避免被水淹的風險。但是,基址也不宜距離河溪過高、過遠,以免取用生活飲用水不便。如永定區(qū)的榮盛樓,建于河溪后約10 米,高出水位線約2 米,從土樓大門步行到水邊的時間不到1 分鐘??梢姡钦咴谶x址時已經充分考慮地理、水文和氣候等自然條件。
土樓密布的閩西南山區(qū),地處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地段,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平均每年會遭到數次臺風侵襲,時常受到洪水和大風等極端天氣的影響。夯土筑成的土墻若被洪水長期浸泡,會有坍塌的風險。為此,很多土樓外墻基座都使用石料砌筑加以保護。
客家人將土樓地基的基坑稱作“大腳坑”,地面以下的基礎叫“大腳”,上面的叫“小腳”?!靶∧_”的砌筑材料大多是溪邊或者河邊常見的卵石,且小頭朝外,層層壘疊后很難撬動,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防備敵人對墻基的破壞,又不懼洪水對墻基的浸泡。南靖縣懷遠樓的“小腳”基座的高度超過3 米,也超出當地歷史上最高的洪水水位。在1982 年的“9·22”大洪水期間,懷遠樓被洪水浸泡三個晝夜依然安然無恙。
土樓還設計了巧妙的排水系統(tǒng)來應對內澇。常見的做法是,在土樓外圍屋檐口對應的地面設置明渠,有序排引屋檐落下的雨水和鄰近山體溢出的山水。土樓內部設有天井,天井一般低于四周通廊地面的高度,避免雨水對廊內木構建筑的浸泡。天井本身中間高,四周低,靠近大門的地方又比別處更低,以便快速排出樓內積水。有著300 多年歷史的承啟樓,正是具有這樣的排水系統(tǒng)才能在頻發(fā)的臺風中安然度過,避免內澇的發(fā)生。
土樓的屋頂像一柄巨大的“雨傘”,為土樓遮風擋雨。屋頂一般采用“人”字坡,出檐通常超過2 米。始建于清朝雍正十年(1732 年)的南靖縣方形土樓和貴樓,瓦屋頂出檐竟長達3.3 米,九脊屋頂高低錯落,不但顯得格外壯觀,還能有效應對風雨對土樓外墻的破壞。
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年降雨量高達1600 毫米,加上常有臺風侵擾,狂風裹挾暴雨時常危及土樓的安全。為了提高夯土墻的堅固度和抗水性,客家人采用了由黃土、石灰、河沙按照1:2:3 的質量比配制而成的“三合土”夯筑土樓圍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人們還會在三合土中加入紅糖、蛋清和糯米湯水作為黏固劑。
有人曾將這些堅固的夯土塊置于風雨環(huán)境下進行“侵蝕”模擬實驗,結合當地氣象觀測數據,估算出土樓夯土墻的年均侵蝕深度僅為2 毫米。振福樓的墻體厚達1.5 米,據此推算,受風雨侵蝕的理論壽命可達700余年。如今,有六七百年歷史的土樓僅存寥寥幾座,現存土樓樓齡多數為三四百年,這與上述研究結論基本相符。
土樓一般分為四層,底層是廚房,并蓄養(yǎng)牲口家禽;二樓存放糧食;三樓給孩子住;四樓才是大人們居住的空間。其中諸如生活設施、祭祀場所、議事場地等一應俱全,一座土樓就像一個小社會。
從功能上看,土樓不僅滿足了聚族而居、安全防衛(wèi)的需求,也具備冬暖夏涼、干濕適宜等居住優(yōu)勢。
在洪坑土樓群中,振成樓以富麗堂皇的裝飾著稱于世,被譽為“土樓王子”。這座樓的建筑格局、外形風貌、開間大小、生土厚墻、樓層高度等均符合傳統(tǒng)圓土樓的典型特征,極具代表性。
經過氣象要素的長期現場對比觀測,不論四季更迭,還是晴雨變換,振成樓內的溫度、濕度都比現代磚樓要平穩(wěn)得多,更加符合人們對溫度、濕度等居住環(huán)境的要求。在夏季,當磚樓內出現大于或等于35℃的高溫時,振成樓內的日最高溫度幾乎穩(wěn)定在31.8℃以下,涼夏效應十分明顯;當冬季冷空氣侵襲時,振成樓內的溫度卻高于磚樓,室外降溫幅度越大、降溫越劇烈,其對比保暖效果越明顯。
振成樓之所以具有“冬暖夏涼”的功能,與它厚實的夯土墻有密切的關系。在質地上,未經煅燒的生土墻體,熱容量較大,而煅燒的磚墻雖然堅硬,熱容量卻變小了。振成樓墻體底部厚1.35 米,頂部也厚達0.9 米,與0.24米厚的磚墻相比,前者約是后者的4 倍。這些因素導致土樓墻體的導熱量或熱損失都相對較小,緩慢的室內外熱量交換使得室溫變化趨于平緩。
由于土性溫和、存在夯土間隙等因素,當外部環(huán)境潮濕時,土墻可以吸濕;而天氣干燥時,土墻又能釋放出水分。因此,相對而言土樓中的空氣總是干濕適中,適宜居住的。有時候,由于熱力、動力等氣象條件配合,在土樓內會形成回旋的氣流涌向上空,這些氣流還可以攪動、帶走樓內渾濁的空氣,使得室內空氣更為清新。
土樓雖被大山所包圍,卻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環(huán)境,這里常年氣候溫和,夏長無酷暑,冬短不嚴寒。依山傍水而居的客家人,巧妙地利用了山水之間狹小的平地和隨處可見的生土、木材和卵石等材料,打造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土樓建筑群。這些富有美感且實用的土樓充分利用了自然條件又與自然環(huán)境融合無間,體現出中國人獨有的“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美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