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是太平天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天京事變后,石達開被迫出走,率軍遠征。在輾轉(zhuǎn)數(shù)省后,石達開決定在四川建立根據(jù)地。1863年石達開企圖渡大渡河進入四川腹地,在紫打地遭到清軍、彝兵、藏兵圍堵,面對全軍覆沒的威脅,石達開選擇舍命以全三軍,最后在成都犧牲。石達開帶軍入川途中搶渡大渡河失敗,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石達開指揮上的失誤;二是太平軍與清軍在隊伍實力、后勤補給等方面差距較大;三是太平軍未與少數(shù)民族搞好關系。
天京事變后石達開艱難的出路選擇
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nèi)部發(fā)生分裂。先是楊秀清手握大權,亂殺異己,“逼封萬歲”。而后韋昌輝挾令誅殺楊秀清,連帶20000多無辜的太平天國軍民被殺,對聞訊回京的石達開(如圖1所示)也意圖謀害,石達開連夜逃往安慶。最后韋昌輝的殘暴行為引起公怒,被洪秀全下令誅殺。
1856年底,石達開奉詔回京輔政,深得太平天國軍民擁護,但洪秀全卻對他心生猜忌。為了維護洪氏集團的統(tǒng)治,限制和監(jiān)視石達開,洪秀全提拔了既無才情也無算計的長兄洪仁發(fā)為安王,次兄洪仁達為福王。這兩人處處設計意圖加害石達開,使得石達開心中極為不滿,加上與洪秀全的矛盾日益激化,石達開被迫于1857年6月離開天京,率軍獨立作戰(zhàn),遠征不歸。李秀成說:“翼王回京,合朝同舉翼王提理政務,眾人歡悅,主有不樂之心,專用安、福兩王,……是以翼王與安、福王三人結(jié)怨,被忌挾制出京,今而遠征未肯回者,由此之由也。”
石達開出走天京后的歷程
首先,從天京到四川大渡河邊。
石達開決定在四川建立根據(jù)地的目標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隨著出走意圖的變化而確立的,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從1857年6月到1859年2月,這段時期石達開缺乏長遠的目標打算,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立即轉(zhuǎn)移。二是從1859年2月到1863年6月,這段時期石達開脫離太平天國主戰(zhàn)場,孤軍奮戰(zhàn)。太平軍作戰(zhàn)圖(如圖2所示)。
1857年6月,石達開率領跟隨他的太平軍精銳,離京前往安慶。1857年10月,離開安慶,南下江西。1858年4月,在江西吉水被阻,東進浙江。1858年7月,在浙江由于衢州久攻不下,于是分兵進入福建。1858年10月,因福建地區(qū)貧瘠、連年災荒、瘟疫流行,不利于太平軍長期固守,于是在攻克汀州后不久便分三路進入江西。
1859年2月,石達開在江西南安與部下商議下一步行動,最終決定了在四川建立根據(jù)地的目標,“由南安竄湖南,下趨鄂省,以取上游之勢?!?。1859年5月至8月,太平軍和清軍在湖南寶慶激戰(zhàn),失利,被迫退入廣西。1859年10月,太平軍攻占廣西慶遠府,屯兵駐軍,訓練士兵。在廣西的這段時間里,石達開的個別部下因產(chǎn)生悲觀心理,喪失斗爭意志,而紛紛率軍離去。1861年9月,太平軍離開廣西,再次進入湖南,沿著西部邊境北上,連續(xù)一年多在湘鄂、川南、黔北地區(qū)作戰(zhàn),經(jīng)歷多次失利后,被迫進入云南。1863年初,太平軍決定兵分三路進川。一路由李復猷率領,回攻川東,牽制川東敵軍;一路由賴裕新率中旗,先行北上,吸引防守清軍,以利主力伺機入川;最后一路由石達開率主力軍,從云南昭通出發(fā),搶渡金沙江后入川。1863年4月,石達開率軍渡過金沙江,5月進入大渡河邊的紫打地。
其次,搶渡大渡河事件(如表1所示)。
一是石達開指揮上的失誤。在進入四川前,石達開貿(mào)然分兵,他派賴裕新帶軍先行,派李復猷回攻川東繞道入川,企圖讓這兩路軍隊牽制清軍,給主力軍入川鋪路,卻給了清軍逐個擊破的機會。賴裕新帶領的太平軍在渡過大渡河不久后就在越西縣中州壩被清軍擊潰,賴裕新戰(zhàn)死,李復猷率領的太平軍連續(xù)遭遇多次失敗后,也退兵云南。而石達開對此一無所知,仍按照原計劃進軍,最后貿(mào)然進入不熟悉的大渡河地區(qū),陷入絕境。
石達開帶軍抵達大渡河邊的紫打地時,先派兵渡河偵查情況,在得知當時北岸無清軍后,放松了警惕,卻未料到,第二天大渡河突然漲水,渡河只能往后延期。又過了兩天,清軍已到達北岸,其他清軍援兵也陸續(xù)趕到,對太平軍形成包圍之勢。最后石達開只能在強渡和突圍中消耗自己的實力。石達開作為領導者,面對險峻形勢未能采取果斷措施,致使錯失渡河時機。
石達開在老鴉漩率軍死戰(zhàn),清軍豎立“投誠免死”大旗,企圖生擒石達開。為了保全部下性命,保存實力,石達開輕信了清軍的說辭,要求清軍:“宥我將士,赦免殺戮,……則達愿一人而自刨,全三軍而投安?!苯Y(jié)果,石達開前一步押往成都,清軍后一步就不講道義,將駐扎在大樹堡的2000人全部殺害,其余的4000人也大多在路上被殺害。石達開對敵人認識不清,缺乏警惕,存有以一命換三軍安危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最后石達開犧牲了,他的“三軍”也沒能保全。
二是太平軍與清軍在隊伍實力、后勤補給等方面差距較大。太平軍在抵達紫打地之前經(jīng)歷了長達6年的遠征生涯,其間損失了大量的老兵,而沿途擴充的新兵,缺乏戰(zhàn)斗訓練,作戰(zhàn)經(jīng)驗不足,不善于打仗。在廣西有些人帶軍離開,加上這次入川前的貿(mào)然分兵,使得太平軍隊伍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與清軍相比占據(jù)弱勢地位。遠征前期,太平軍沒有明確的戰(zhàn)略目標,輾轉(zhuǎn)多省。遠征后期,太平軍更是脫離了太平天國主戰(zhàn)場,孤軍奮戰(zhàn),既沒有建立自己的根據(jù)地,也沒有后方的源源接濟,作戰(zhàn)耗損不能及時得到補充。因此太平軍在大渡河邊被圍時,無援兵相互策應,糧食物資供應困難,最后在土司嶺承恩占領馬鞍山太平軍營地,截斷太平軍糧道后,只能“摘桑葉,掘草根,殺馬而食”。
駱秉章在1861年調(diào)任四川巡撫,帶領湘軍入川,這使得四川的政治軍事實力得到加強,加上他吸取了在湖南對抗石達開的經(jīng)驗,對石達開想要入川的動向早有防備,說:“因石逆竄蜀之謀蓄之已久,自竄踞慶遠逼近南川,意將由粵窺黔,黔以窺蜀?!币虼耍谑_開準備入川前就鎮(zhèn)壓了川內(nèi)多起農(nóng)民起義,這使得石達開入川后沒有起義軍相互策應。在得知石達開抵達紫打地后,駱秉章加緊部署,統(tǒng)籌全局,調(diào)兵遣將,“唐友耕、蔡步鐘鎮(zhèn)守大渡河北岸;王應元率藏兵斬斷鐵索橋,把守松林河西岸;王松林直奔筲箕灣、擦羅防守南路;嶺承恩率彝兵用千年古木堵山道,切斷石軍東進、南退之路;劉蓉駐大渡河北岸督運糧餉,策應各軍”。從這嚴密布防中可以看出,紫打地四周都有清軍把守,清軍兵力充足且訓練有素,加上彝兵、藏兵和廣大的后方援助,其在隊伍實力和后勤補給等方面都優(yōu)于太平軍。
三是太平軍未與少數(shù)民族搞好關系。大渡河地區(qū)是彝、藏等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區(qū),太平軍在到達四川之前,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還是比較融洽的,但隨著斗爭越來越殘酷,石達開開始懷疑一切,將彝人、藏人看作是滿人同類。因此在準備渡大渡河之前,石達開沒有選擇向松林地土司請求讓路,也沒有說明路過緣由,反而造成了當?shù)氐缆窐蛄骸⑸鷳B(tài)環(huán)境和糧食作物等的破壞,最后引起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不滿。同時,太平軍“在冕寧,對前來接頭的彝民侮辱、拘囚、殺戮等,使彝民起了反感?!薄鞍咨澈又畱?zhàn),賴部受創(chuàng)慘重,余眾甚為激怒,因此北上時,所過之地房屋,幾乎全部燒毀。”這些原因最終導致太平軍與彝人、藏人處于對立面。
與太平軍不同,清軍及時趕到大渡河收買王應元、嶺承恩等當?shù)厣贁?shù)民族上層,煽動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群眾敵視和反對石達開,駱秉章還對彝兵、藏兵許諾,將獲取的賊物全部用來獎勵士兵。兩方對比下,當?shù)厣贁?shù)民族自然選擇清軍,如果石達開在抵達大渡河前能正確對待少數(shù)民族,爭取到少數(shù)民族的支持和幫助,也許結(jié)局會有所不同。
對石達開搶渡大渡河失敗的思考
從石達開搶渡大渡河的事件中可以看到,太平軍與清軍多次交戰(zhàn),最后失敗,石達開雖對這場悲劇負主要責任,但其失敗原因,歸根結(jié)底還是在于這支隊伍既沒有先進的階級和先進政黨的領導,也沒有先進的理論武器,這使得他們在政治和軍事上犯了許多錯誤。由于這些錯誤,石達開這個太平天國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人物,在出走天京的這6年時間里,沒有配合太平天國的斗爭,也沒有提出正確的斗爭口號和民族政策,最終導致兵敗大渡河。
盡管石達開及其帶領的太平軍搶渡大渡河失敗,但仍然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重要痕跡。勿忘歷史,以史為鏡。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大渡河邊也面臨與石達開相同的境地,可是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紅軍飛奪瀘定橋,搶渡大渡河,成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紅軍之所以能成功渡過大渡河(如圖3所示),是因為吸取了石達開失敗的經(jīng)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樹立了以大局為重的整體觀念;結(jié)合地形氣候,制定了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迅速渡河;結(jié)合群眾,與兄弟友軍、少數(shù)民族相互配合、相互策應,同時重視少數(shù)民族問題,開展群眾工作等,為中共革命積累了火種。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