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
提到“龍”和“龍的傳說”,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聊上幾句。雖然誰也沒見過真的龍,但它的視覺形象、精神象征不知從何時起,已默默在中國人心里生了根。
最近,我看到一部紀錄片,里面有關龍元素的歷史遺跡和國家寶藏帶給了我對龍文化認知的不同視角。我在自己的領域深耕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話語表達及影視化傳播,但我對考古視角的中華文明史是陌生的。在這部作品中,中華民族的重要圖騰——龍,透過一件件先人留下的器物穿過幾千年光陰以各種形態(tài)向我們展示出它的神力。跟隨著紀錄片,我在文物和史跡的引領下跨越了中華大地的萬年時空,找到了如今“龍的傳人”來自何處,何以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
龍的傳說是中國民間的文化寶庫:龍在中國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并稱“四瑞獸”;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傳說中的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在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里更象征著平安和豐收……在中國古籍中,記載了許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與心得??梢哉f,無論世人面對何種情形與情景,都能在歷史中找到應對之道。龍文化,就是歷史沉淀出的偉大智慧之一,就是在任何情景下,中國人都可以百折不撓、頑強生存,與自然、萬物共生。
龍作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象征物之一,具有獨特而崇高的地位。
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它的形象從古至今卻是千變萬化的,充滿了神秘的氣息。2023年年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龍年春晚吉祥物“龍辰辰”正式亮相,據說它的造型就結合了5件珍貴文物元素?!褒埑匠健钡谋亲訌某鐾劣诤幽腺葞煻镱^遺址的綠松石龍形器中提取,獨具上古特色;眉弓和龍肩上的裝飾取自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云紋銅禁紋飾;龍脊結構、龍腹紋則來源于最早記載“中國”二字的西周何尊側面的四道扉棱和云雷紋,何尊是1963年出土于陜西寶雞賈村鎮(zhèn)(今寶雞市陳倉區(qū))的一件青銅禮器,是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貴族“何”鑄造的祭器,尊體上所篆刻的銘文“宅茲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記載;“龍辰辰”飄逸的身姿取自西安博物院的鎏金走龍,威武而又小巧,霸氣而又靈動,流露著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榮的氣息;爪形則參考了故宮博物院九龍壁上的“五爪金龍”設計。
中國的龍圖騰不僅蘊藏著富有傳奇色彩的寶藏,更有著生機、權威和吉祥的象征寓意??梢韵胂蠊糯浪臼治正埿纹?,被先民們簇擁著,隨鼓樂節(jié)奏而向天舞蹈,祈求適度的降水,免去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遭受干旱和洪水的災苦。龍是神秘而神圣的存在,它承載了古代先民們對萬物蓬勃發(fā)展的向往和對天地自然偉力的敬畏。
當然,還不僅于此。龍不僅僅是一種圖騰,更是一種精神的體現(xiàn),將中國人的理想和追求指向崇高。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孔子曾問禮于老子,回去后對他弟子這樣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圣人孔子眼中,老子的境界如龍一般神妙而不可測度??梢姡堅诠湃诵睦锏木裣笳?。
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我們常常以“龍”來形容杰出的人才,“人中之龍” “臥虎藏龍” “望子成龍”……因為龍的內在能量飽含著我們對才智、權威、崇高、正義的理想化追求。在書畫、音樂、戲劇等藝術表達中,龍的形象更是被賦予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具有深遠的象征意義。也正因如此,龍文化一直影響著我們的情感世界,成為中國人心中永不停歇的浪漫主義。
作為中國文化中最閃耀的符號之一,在現(xiàn)代的影視作品中,龍也是一個重要而極具有吸引力的主題。雖然每部作品對中國龍的形象塑造和故事演繹有所不同,但通常會強調其威嚴、神秘和正義的特征,扮演著保護和救贖的角色,為人們提供幫助和指引。作為故事中的重要角色,我們能夠看到:一些作品將龍塑造成威武勇猛的戰(zhàn)斗形象,懲惡揚善,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有的作品中,龍則以智慧、仁慈的智者形象出現(xiàn),指點迷津,例如《龍神之子》。這些形象和故事的演繹,既延續(xù)了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又賦予了龍更豐富的內涵和表達方式。
隨著特效技術的發(fā)展,電影工業(yè)為龍的形象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為觀眾帶來獨特的視覺享受和情感共鳴。龍的元素包括龍的靈角、鱗甲等形體、相貌,以及善變化、興云雨等特征,這些元素賦予了龍強大的力量和神秘的氣息,也為影片增添了視覺和戲劇的張力。在影視工業(yè)愈加成熟的今天,創(chuàng)作者們更加注重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結合,將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龍形象融入現(xiàn)代科幻、奇幻的故事情節(jié)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龍的精神也表達了對自由、和平和正義的向往,展示了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情感共鳴。
在影視工業(yè)更為發(fā)達的西方,恐龍、惡龍、霸王龍的形象曾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刺激著觀者的視覺,讓人直呼過癮的同時,也產生了邪惡、恐怖的遐想,例如《指環(huán)王》《龍之戰(zhàn)》《龍之谷》……不勝枚舉。這是因為文化的差異,在西方人眼中,龍(dragon)就是一頭有強大能量的魔獸,它們往往以貪婪、邪惡的形象登場,展示其作為反派的攻擊力。但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國際傳播更加多元,中國影視行業(yè)的發(fā)展日漸興盛,體現(xiàn)著中國文化的審美理念和精神追求的龍形象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理解和認可。龍文化的影響力不再局限于中國市場,在全球范圍內都受到觀眾的矚目。
影視作品中對龍主題的挖掘也并不僅僅是角色上的創(chuàng)作。例如,龍的圖騰、龍的神性、龍的精神內核等龍元素常常借由電影的服裝、道具、音樂等方面呈現(xiàn)給觀眾。制作人們盡其所能地將龍文化的精髓運用在作品中,希望能夠傳遞出超越語言的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同時引起觀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和思考。隨著中國影視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我們相信龍文化所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將繼續(xù)在影視作品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為觀眾帶來更多的驚喜和感動。
于生靈之間,悟道天地。人們對于自然之靈與人之靈的交流和融合始終懷有敬畏。龍被賦予了超凡的力量,它們是天地間的橋梁,串聯(lián)著人類與自然萬物。穿越時空的龍文化,以其獨特的方式激發(fā)著人們對于生命意義和地球奧秘的思考。
上下數千年,不斷演變的是龍的形象,不變的是深入中國社會各個角落的龍的符號,在文化的凝聚和積淀中,龍元素浸潤著每個國人的心。它對于每一個炎黃子孫而言,都是一種象征,一種意境,一種血脈相連的情感。
生命是時間長河中最鮮活的。龍是中國古人虛擬出的神獸,它卻在中華文化延綿不絕中獲得現(xiàn)實的生命,有形象、有靈魂。它能不斷在文化發(fā)展中汲取養(yǎng)分,也可以重新打造精神世界的多元維度。
不論是在宗教、哲學、藝術還是日常生活中,龍的地位從未有所改變。它的存在和傳承,將繼續(xù)在中國人的心中燃起希望、鼓舞士氣,并使我們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它使我們的心靈自由翱翔,就像孔子所描述的老子“乘風而上”。讓所有記憶的漣漪在宇宙中蕩漾,宛如某種隱秘法則的信號,提示眾人去追尋那光芒萬丈的理想,踏上一段逐夢的歷險。龍的符號與象征只是開啟這段旅程的鑰匙,真正的奇跡則蘊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副院長、教授)